蜀汉大儒谯周

蜀汉大儒谯周

三国蜀汉时期,四川出现过一批有名的文士,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谯周。

谯周(约201~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今四川阆中西南)人,自幼丧父,刻苦攻读,“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他的才学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他也十分崇敬诸葛亮。他先后在蜀汉政府中担任过劝学从事、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就是负责整个蜀汉地区的教育事业,蜀汉的著名学者李密、陈寿等都曾向他问学。后来,蜀后主刘禅任命他做太子家令,再升为中散大夫、光禄大夫,以他丰富的学识而成为朝中的重要顾问,“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每咨问所疑焉”。在这段时间中,面对后主刘禅只知享乐,不理国政的现实,他曾专门上疏进谏,明确指出:

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可惜,刘禅一句也听不进去。对于当时不顾国力衰弊而连年出兵攻魏的做法,他也不赞成,专门为此写过一篇《仇国论》,劝诫刘禅少用兵,多与民休息。不过,他的意见仍未被采纳。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军伐蜀,蜀军完全无力抵御。刘禅要群臣研究对策,有的主张投奔东吴,有的主张远逃南中,唯谯周以为此二策均无前途,主张降魏以求保全。刘禅遂采纳此策而降魏。魏认为他“有全国之功”,封他为阳城亭侯,并召他进京。西晋代魏之后,曾授予他骑都尉、散骑都尉、散骑常侍之职,他均未到职。死后,曾留下各种著述百余篇,可惜大多已经佚亡。

谯周主张降魏,后世多就此称他为无能的“驽臣”。但是,对于他一生中在蜀地主持文教、传播学术的功业与若干著述所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西晋的益州刺史董荣曾将谯周的像画于东阁,并以“好古述儒”等词进行赞颂。直到今天,在四川南充市的公园里还保存着谯周的坟墓。

谯周一生的著述不少,主要的有《法训》《五经论》和《古史考》。这三部书早已佚亡,但清人有辑本,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古史考》。《古史考》本有二十五卷,是谯周研究了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特意写来纠正《史记》的错误的。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正史篇》中说:

晋散骑常侍巴西谯周,以迁书(指司马迁的《史记》)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经典,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其谬,今则与《史记》并行于世焉。

由此看来,《古史考》在唐代能与《史记》“并行于世”,其质量当然是很高的。《古史考》全书虽然今天已不可得见,但由于谯周所处时代距司马迁还不算太远,他治学态度又相当谨严,“皆凭旧典,以纠其谬”,当然会取得不少成就。从现在传下来的少数条文来看,《古史考》也确有价值。例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叙秦末四川史事时说:“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这里的“苴”是何意思?《古史考》说:“益州天苴,读为苞黎之苞,音与‘巴’相近,以为今之巴郡。”这就解决了一大难题,是对《史记》的很好补充,对了解四川古代史很有帮助。所以在若干研究史学的著作中,都把谯周列入我国古代重要史学家之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