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几番教馆,饱经冷暖

六、几番教馆,饱经冷暖

郑板桥二十五岁时,叔叔省庵生下儿子郑墨。板桥妻徐氏先后也为板桥生下一双儿女,家中人口骤增,负担加重,父亲又多病,板桥也只好步父亲后尘“教几个小小蒙童”了。板桥的教馆生涯先是在故乡兴化东乡竹泓港,在得胜湖之东,管阮庄之西。这里曾是书带草堂郑氏一些族人聚居点(板桥《家书》中曾谈到这里有同族十八家,要墨弟分送官俸与他们)。

郑板桥在这里坐馆时间不长,可能是年少气盛,为当地富户不喜,也可能生员不足,束脩微薄,一年后就结束了。

郑板桥新的教馆的地方是仪征,但不是父亲当年的毛家桥,而是江村。江村在仪征镇上,游击署前,是当地富户张均阳建造的私人别墅。郑板桥在这里当张家的塾师。这是富户自办的家塾,管教师吃住,年终有一定薪俸,学生以东家子弟为主,还有些亲属邻人子弟随读。同样,郑板桥在这里和在竹泓港一样,深感寄人篱下的穷窘不安。有二诗可参看: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得句喜拈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萧骚易惹穷途恨,放荡深惭学俸钱。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村塾示诸徒》)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教馆诗》)前者写于江村的可能性大,因为该诗列在《寄许生雪江三首》之后,许生雪江是江村学生。又诗中“忽忽村居又一年”,很明显是在这里不只一年了。而在竹泓港一年后就离开了,无从谈“又”字。后者是别人作的,板桥发迹后(有“青云步”句)抄写,表达自己境况、心情。但不管自作的,抄人的,都确乎能表达出郑板桥教馆的真实心态。不过比较起来,在江村还有点乐趣和用武之地,尚教到一两个好学生,如“许生雪江”者,郑板桥曾赠诗三首:诗去将吾意,书来见尔情。三年俄梦寐,数语若平生。雨细窗明火,鸦栖柳暗城。小楼良夜静,还忆读书声。

金紫人间事,缥缃我辈需。闲吟聊免俗,极贱到为儒。妙墨疑悬漏,雄才欲唾珠。时时盼霄汉,待尔入云衢。直把许生当知己友朋看待,既追忆教读岁月,又寄予厚望,更倾诉心头愤懑。三年师生谊,一片知音情。特别是第三首,显示了郑板桥在江村教书、读书、书画之外的乐趣:不舍江干趣,年来卧水村。云揉山欲活,潮横雨如奔。稻蟹乘秋熟,豚蹄佐酒浑。野人欢笑罢,买棹会相存。(《寄许生雪江三首》)江村秀色提高了他的书道画艺。江村是美丽的,郑板桥在《贺新郎·西村感旧》词里还记忆如新:“最是江村读书处,流水板桥篱落,绕一带烟波杜若,密树连云藤盖瓦,穿绿阴折入闲亭阁,一静坐,思量着。”江村美妙的自然景观,像毛家桥一样,给了郑板桥的书画以深刻的启示,他在后来的《题画》中对江村给他的陶冶,作了科学的总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大不同,两大飞跃,是他对绘画理论的重大贡献,正是江村的大自然所赐!当然,江村也不知住过多少人,也许有其他文人学士,书手画家来过这里,面对秀丽江村之景之竹,谁也没有像郑板桥能总结出这“三竹”理论,这正是郑板桥之“化机”也,也是板桥的天才的显示。只有天才加勤奋才能发现大自然丰富的宝藏!

郑板桥的人生观总的看来是儒家入世的,积极的。他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但数十年人世沧桑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未必尽如人意,常常有志者事竟不成。他对天命、对现实都作了冷静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确定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既要“发愤自雄”,又要“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才会有助立身和从艺。“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人生观的说明。

这一阶段是郑板桥品质、才能的养成阶段,是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养成的阶段。

郑板桥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身处底层,但心存魏阙,信奉积极入世。不仅“君子固穷”,安贫乐道,更重要的,是在“穷”时想的仍然是“达则兼济天下”,身处于穷,努力求达,达不忘穷,穷仍求达。“达”是他“自以心竞”的目标,他亲自编定的《家书》第一篇中就写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郑板桥认为自己可以做王侯将相。众所周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史记》里陈胜起义时所说,一直被正统思想者认为是有“野心”,甚至还有点“大逆不道”,可是郑板桥却在《家书》第一篇中,用于对子弟的教育,可见郑板桥胸中“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诗)的思想何等强烈,竟引用古代“强盗”的“口号”来作座右铭。但就郑而言,这种王侯将相我亦能之的思想是积极的。

他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人生观,有几点具体的做人原则:

(1)孝悌。他认为孔夫子的孝悌之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所以他对父亲、叔叔、母亲、后母等长辈,包括乳母都是十分孝敬的,从《七歌》、《乳母》等诗,可见孝敬之情,感情之深。对唯一的墨弟(堂弟)更是情同手足,亲逾父子,将家里的一切委托弟弟,并且时写家书叮嘱。对子女,对学生,对其他人子女,也都是爱护周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二字,郑板桥身体力行。

(2)光明正大,积德爱人、让人。郑板桥最痛恨的是遇事留一手,存心计算人,他在《家书》中说:“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提倡做人要宽厚,要能让人。弟弟来信告诉他,邻居砌墙占他家的地,要他找当地县官干预一下,他却回信:“让他一尺又何妨”。郑又提倡做事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诗钞》借咏“比蛇”,说明搞阴谋者,连爬虫也不如。“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

(3)勤奋。不仅自己勤奋异常,还告诫后来者、学生要读熟书,练好基本功,不要基本功还没练好就来什么“写意”,“创造”,这是会误人的。勤奋还要贯彻人生始终,对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感悟和学习内容。他在《词钞》的《自序》中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

可贵的是,郑板桥对人生感悟学习从不消极,即使到老了,也不是“甚矣,吾衰矣”,而是“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怀豪宕倍从前”,而是“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

(4)勇于自我批评、自我总结。郑板桥常常自我总结,大胆地自我批评,自我暴露。例如说自己学词:“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已丑而信前是”。又说:“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词钞》序言),这是对艺术的反思,对人生道路也是如此。

再如对自己好骂人,也时时检讨,并要弟弟引以为戒,又要“老弟时时劝我”。自我批评最大胆的莫过于坦承自己“好色,尤多余桃口齿……”,极类卢梭的《忏悔录》。比《孟子》里的“寡人好色”,宋玉赋里的“登徒子”要严重多了!可是由于真率,虽直陈己过,但仍是君子之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这种坦陈自己过失,给人感受不是引人饰非,而是引人向善。

郑板桥有如此人生观,特别是嫉恶如仇,“怒不同人”且坚持不懈,仕途不通,就走艺途,但坚持为国为民不改初衷。在清朝是不可能让他顺利实现理想的,“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就可知世人对他的态度了。郑板桥并不因受到冷漠、轻蔑、挫折而动摇,也不受外力的诱惑,《燕京杂诗》中说:“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多次碰壁以后,他总结出“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人生哲学,可是在诸多大是大非面前,仍然坚持我行我素。“行”的是什么呢?陈胜为了当王侯将相,举兵造反。郑板桥呢?却是刻苦攻读,精研艺术想以自己的满腹经纶、绝世才华来取得王侯将相之位!并且到老不辍,罢官回籍后,仍想能掌“生杀大权”。到杭州找杨四衙儿子等大算其命,这与其说郑板桥迷信思想严重,不如说他积极奋发,始终不渝!积极的“处穷求达”的人生观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