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络文学研究爆发期(2008—2013年)

三、网络文学研究爆发期(2008—2013年)

2008年最受瞩目的网络文学大事一是作协主席网上打擂,二是“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前者是主流文学界放下身段主动亲近网络文学,后者是作协对网络作品的规整与吸纳,这是主流文学对网络文学的真正肯定,而赛后各地作协对优秀网络作家的吸纳和培养表明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正式开始步入中国文学主流队伍中。2008年12月,中国社科院举办第二届“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高层论坛”,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与4G网络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再次繁荣,并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铁凝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网络文学的兴起使有写作欲望的人心态更自由、更平等,它的匿名性使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更放松,流淌出在书面写作里很难看到的非常鲜活的语言。它使文学变得多元”。“(网络文学)是势不可挡的,而且今后的影响还会更大”,它的兴起“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变化,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使文学变成是多元、共生的存在”。黄小驹,焦雯. 铁凝、王蒙妙论中国当代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08-08.网络文学凭借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倒逼主流文学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倒逼评论界重视这一重要的研究客体。从这一年开始,网络文学研究开始持续升温,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辈出,传统评论名家也纷纷介入,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截至2017年6月,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共发表期刊文章1237篇,报纸文章637篇,硕博论文187部,各类著作58部,这组数据成为毫无疑问的学术热点。但实际上对网络文学如何评论、如何定位、评论的标准是什么却是横亘在每一个研究者面前的难题。与传统文学不同,新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全新的生产模式和传播途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两种偏离趋向:第一,在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上,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的无限制,因而无须遵循传统叙事上的 “节约原则”。第二,叙事的整体意义结构上,偏离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学建立的总体叙事结构的要求,而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的“弥散结构”张柠.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和新标准[EB/OL].(2013-12-11)[2018-10-01].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3-12-11/73645.html.。与之相伴的是学界的态度,与“招安”“盘点”“转型”“新文学标准”等评论热词同时出现的,还有谨慎肯定的态度和比较光明的预期。马季认为:“网络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可以看到的是,网络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撞击是令人欣喜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有可能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使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创造出新的文学空间。”冯军. 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关于读屏时代写作与出版的对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4-18.白烨认为:“目前的网络文学不仅与传统文学分离、并立,而且还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情形,大有在未来的发展中后来居上的势头。”白烨. 网络文学的成长簿记[N].中国艺术报,2008-04-22.2008年网络文学逐渐被传统文学接受,而与之相伴的网络文学研究也同样逐渐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研究的前沿。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对网络文本的细读,与网络作家同时代的青年学者已经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面对已经被研究得极为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讲,网络文学无疑是一块未被过度开垦的学术新区。青年学者更易在这个领域发表新的见解和看法,而同龄人的经历和同代人的审美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以及文本本身,他们身上较少学术包袱,对学术研究价值相对较弱的网络文本更为平等尊重,更愿意介入对文本的研究,以夏烈为代表的青年研究人员开始崭露头角。此外,经过多年成长,部分网络文学作品有了长足进步,具备基本的学术研究价值,因而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少量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个案评论。

经过十年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有了写史的冲动,2008年欧阳友权出版的《网络文学发展史》和马季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分别表明这两位网络文学研究领军人物在多年关注网络文学发展后,为网络文学正名的“企图”。从客观现实说,网络文学经历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生产出数量庞大的作品,生产出版运行机制已基本稳定,回望和梳理这一成长如此迅速的文学场域,也在情理之中。这两部著作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学发展十年来的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语言等进行广泛搜集和系统梳理,勾勒出这十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未来的可能走向,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