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岁月如歌

第一辑 岁月如歌

回望来时路

前不久,正在电脑上赶一篇稿子,十岁的儿子让我看他画的画,我不耐烦地说:“你没看我工作正忙着吗?”

儿子却说:“妈妈,你不就是在电脑上打打字嘛,我觉得你这就不像在工作。”这话让我忍不住笑起来。我问:“儿子,在你眼里什么才算工作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觉得在电线杆上干活累得流汗的,才算工作。”

去城网改造现场采访时,我曾带着他到施工现场。所以,儿子对一线电工叔叔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印象非常深刻。

我解释说:“妈妈和你看到的那些叔叔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你不能因为妈妈不流汗就否定妈妈在工作嘛。”

儿子“哦”了一声,转身继续画画去了。

而我,也忍不住回头,去捡拾从事宣传工作以来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苦辣酸甜的感受……

在2002年9月之前,我是一个没有任何新闻宣传知识的人。喜欢看报纸,也只是喜欢一些风花雪月的散文罢了,那些新闻宣传文字在我眼前一遍遍掠过,却从不愿意去注意。

当年逾三十的我,在做了十年打字员决定改换岗位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后来我被借调到单位政治工作部帮忙,领导鼓励我说,看你喜欢看报纸,也试着写写新闻稿往报纸上投投吧。

天呀,写稿?往报纸上投?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呀。虽然想退缩,可性格里不肯服输的好强一面使我有了试一试的念头。

最初学习写新闻稿件时,平素不看党政机关报的我,第一眼要看的就是《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机关报。因为我想了解最新的舆论导向,我想从这些报纸的新闻报道里汲取营养。看过党政机关报,又看我们电力行业内的报纸。这些报纸不会说话,但它们成了我踏入新闻宣传行业大门的最好的老师。通过用心地去看一些新闻报道的排版布局,观察作者是如何不带感情色彩地遣词造句,这些细节一点一滴地学习起来,对我来说,竟然成了一种乐趣。

然而那时在单位里却不敢光明正大地学习。上班时间,除了因为有许多杂事要忙,还因为不敢在同事面前表明自己很努力(怕自己努力不出什么结果)。所以,我每天搜集一些旧报纸,回到家吃过晚饭后,便伏在儿子床前的拼图地板上,把报纸摊了一地,一边认真研读报纸中的新闻内容,一边手拿剪刀,遇到好的新闻报道文章,便大刀阔斧地剪下来,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然后贴在一个旧本子上,以方便空闲的时候,认真细致地逐一加以“研究”。

儿子那时6岁,上小学一年级。有时工作一天,我已很累。睡之前给他讲故事,通常故事没讲完,我先睡着了。睡到半夜,总会抱着资料到客厅里去学习,直到天亮。

2002年9月25日,我的第一篇关于秋检的新闻稿子在当地晚报上刊登了。那是一篇很小的稿子,但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我还记得同事告诉我时,我表情非常平静。等忙完手头工作后,我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去翻看那张报纸。在当天的日记里,我写的题目是《其实很在乎》。是的,其实真的很在乎……

那篇稿子非常短,甚至在我的名字前,还署着另一个记者的名字。但对当时犹如蹒跚学步的我来说,它像一颗糖果,是一份肯定,一份鼓励,是迷雾中的一缕阳光。

由此,仿佛打开了一个缺口。所有的勤奋和努力终于有了集中的收获——隔三岔五,便有新闻宣传文字见诸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报端。从此,我这个一直自厌的人,这个不肯喜欢自己的人,从文字里,找到了接受自己的希望,也慢慢地树立了一点自信。

回首三年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初写文字时的不知所措,有文字发表后的激动欣喜,更有越写越害怕的慌张——看得越多,写得越多之后,越发感觉自己懂得太少!

走在新闻宣传这条道路上,我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蹒跚学步,这一路上因有着诸多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的扶持和帮助,才使我在文字的行走中减少了许多的磕磕绊绊。我还记得《河南电力报》的老编辑王绥民老师曾耐心指点我如何写好稿件,李振江老师曾数次打电话,对我的稿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有魏红、兰青、汪雪以及蔡文娟、张玉芹等老师的帮助,正是因为他(她)们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才使我有信心继续写下去。在不停的学习和写作之间,我的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也变得生机盎然。

努力了,付出了,看着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铅字,自己内心里有喜悦,但从不敢忘形。因为我知道这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只要愿意去写,只要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谁都可以做得到。

但要想写得好,要想写得逻辑清晰、内容简练、题眼醒目,还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写作中自己慢慢去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许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作为一名电力企业中的宣传报道员,必须要有一颗挚爱自己企业的赤诚之心。爱她,才会有激情关注她,才会随时发现她的美丽和亮点,才会想让她的美丽和亮点通过自己的文字彰显得更醒目,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曾经在38℃高温炎热的天气里,用相机见证了抢修人员挥汗如雨抢修变压器的场面;曾经在萧萧的秋雨中拍过我们的一线职工在泥泞的田地里架杆立线的场面;也曾经目睹电力客户为我们送锦旗的场面。每一幕场景,都使我深深地感动,促使我有责任、有动力去把它们写出来……

而同事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常常让我有激情拿起笔去写他们。去年汜水镇有14名村民联名为一个叫王勇的农电工写来表扬信。得知这一情况,我专程坐车跑到汜水镇,面对面采访王勇,并在这个村镇随机采访村民,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然后连夜写出《一个农村电工的一天》一文,很快刊登在《中国电力报》和《河南电力报》上,并被《河南电力报》评为当年好新闻三等奖。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知道,好新闻在办公室等是等不来的,必须深入一线,才能写出好稿子。

对于我来说,写散文,则是另一种意外的收获。

一直喜欢文字,但以前却从没想到自己的生活感受会转换成铅字。我还记得,写的第一篇生活散文是《老妈学电脑》,寄出去一个星期之后(当时还没有使用网络邮箱),发表在2002年11月15日的《河南工人日报》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比写新闻宣传文字顺利许多。于是,我很快又写了一篇生活散文《真爱无言》,于2002年11月26日也顺利地发表了。

从此,一面写新闻宣传文字,一面写一些生活感受,默默耕耘着,不曾盼望一定要收获什么,但上天不曾负我,回眸时,总有意外的惊喜。这三年来,我共在国家级报刊上发稿四十余篇,在省级各类报刊发稿一百余篇,在地市级报刊上发稿三百余篇。我也连续三年被省电力报社和本市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徜徉在文字的大海里,永远感觉自己是一个新手。因为从当初入门时的那种茫然无措中走过,我知道其中的艰难和困苦,所以遇到愿意写新闻宣传文字的同事,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一些稚嫩的经验交付出去,自己更是追在喜欢写散文的同事后面,叫着“写呀,写呀”,是因为体味过文字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所以希望更多人的和自己同行。

三年的日子有多长?也不过是一千来个日子罢了。可是,这样一路走来,心境却和三年前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我,心境平和,直爽而容易快乐,知道惜福,知道感恩和包容。

回望来时路,此时,我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感谢!感谢报社编辑的鼓励,感谢单位领导的支持,感谢同事们的友爱,感谢家人的理解,也感谢自己的执着……

有人说,优秀不是做最好的那个人,而是做最好的那个自己。今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努力,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2006年3月10日

(荣获河南电力报社2005年度“十佳通讯员”的感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