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收集了44篇散文,3篇名家书评。散文大部分以故乡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以故乡情为基调,描绘了20世纪70至90年代30年间乡村生活的基本样貌,以及民情、民俗、民众生活。有喜悦,有慨叹,有悲歌。比如《回不去的故乡》《无处安放的乡愁》《大舅的格言》《生死悟爱》等,篇幅有的长达15000多字。

“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

散文集最初拟为《回不去的故乡》,窃以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乡村人,很懂自己的乡,自己的土。面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这个大背景,应该有所记录与表达,可是写着写着就想落泪,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不是因为题材与内容的问题,而是离开故乡20多年,对乡村的变迁、文明的兴衰,对人生的价值,对生命个体存在的目的性,对生活追求与人生梦想的矛盾性理解发生了改变。20年在乡村,20年在城市,我早就成了城乡结合体,孩子与家庭更是结合体的一部分,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家庭单元都成了“地域黑”,共同遭受了乡村与城市不同习俗、不同行为准则、不同生存之道的两翼文化的洗礼、挣扎与撕扯。特别是个体经历了从为人子到为人夫、为人父等角色的变化,经历了从中国中部到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等大半个中国15座城市的辗转、奔波、求生、寻梦、创业,个体早已被城市的规则同化,被生存的法则同化。我们这代人从农村包围城市,从知识民工到新市民,个中遭受了太多的冷眼、排挤与融合的阵痛。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很难说不是为了“摘帽子”“撕标签”“换牌子”;很难说不是为了下一代不再返贫,不再“种田打土块”,不再与泥土为亲、与泥土为敌、在泥里水里求生。然而,无论我们走多远,乡村仍是大多数人,大多数城里的乡村人最后退守的支撑点与长眠处。

“回得去故乡,到得了远方”,这是新时期的新课题,是13亿人的“中国梦”。作为其中一员,我只能借助并不成熟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想所闻所悟,希望“不忘初心,不悔死终”。

文集为增加容量与厚度,以散记形式,加入了“乡村”与“城市”两个视角,从城市遥望故乡,从故乡怀想远方。文集分了四个部分——“回不去的故乡”“怕儿子长大”“记住就是感恩”“走着走着就散了”。

路过,是一种新生存状态;停留,是一种情感表达;人设,是一种时代标签。书名最后定为《让我路过你的世界》,以增强对乡情、乡音、乡味、乡俗、乡愁、乡土及城乡两极更多角色与人本情怀的反思;以表现在“人设”盛行的“各色”时代背景下个体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内在矛盾。

最后真诚地感谢作家毛臣先生、医学博士高静女士为本书撰写书评,感谢名家杨府先生为本书撰文压轴,使本书增添了一层亮色与阅读的厚重感;感谢出版社编辑田姝、责编李小娟老师等为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2018年5月15日于广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