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辉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茧手,握纤手,握绵手……"湖州日报名记者叶福明走遍湖州城乡山水,握遍湖州各界精英之手,一篇篇好文章在跋涉中发出,在握手间完成。10年辛劳,遂有这本《好事也出门》。

2003年初冬,我到湖州采访,与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畅谈于他的办公室,旁一中年人,个不伟岸,貌不惊人,敦厚朴讷,有人介绍说,他是湖州日报记者叶福明。我没有在意。

不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显要位置同时推出报道:《湖州年度工作考核不唯GDP指标》,署名中便有"叶福明"。

那天杨仁争谈话的主题是有关发展观和政绩观。他认为,地方领导唯GDP是瞻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导致干部片面追求数据,不仅造成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还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他反对唯GDP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反对唯GDP论英雄。为此,湖州市决定淡化对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加大考核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分量。

福明的报道在全国普遍唯GDP的当时真可谓石破天惊,众多记者蜂拥而至。一时间,取消GDP指标考核形成舆论热潮。当众多记者还沉湎于"取消GDP考核"热时,福明却又开始冷思考,他一鼓作气发出《湖州干部考核之变》、《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湖州市推动"GDP革命"的背后》、《我们为啥淡化GDP考核》等一系列报道,深度详述了湖州市善用考核这根指挥棒校正唯GDP的政绩观,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他的报道广获好评。

福明原本教师,传道解惑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没想到竟弄进新闻队伍,年届不惑成为记者队伍里的一名新兵。这位貌不惊人、近视眼镜后面的目光时常迷糊的记者很不简单,此时我才知道,他那迷糊的目光只是慧眼的屏障,憨于外而慧于中的他,思维敏锐,目光深邃,新闻敏感特别强,常识人之所未识,见人之所未见,发现新闻后便会穷追猛打,而后倾泻于笔端,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新闻作品。福明实乃当地的名记者!

从此,才有了我们长达10年的交往。

在浙江新闻界和政界,长兴县的"不发展会议"曾成为热点,始作俑者便是福明。本世纪初,全国各地还沉浸在为经济高速发展而不顾环境污染时,长兴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为此召开了一次治污会议。福明慧眼洞见了此次会议的非凡意义,于是别出心裁地将这个会议命名为"不发展会议"。改革开放后,发展这一硬道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而今突然出来一个"不发展",居然还为"不发展"专门开了会,这一"人咬狗"的新闻一经福明报道,马上吸引了全国记者蜂拥而来追逐这一新闻。

福明认为,一个好记者必须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发现和判断其新闻价值。市委书记杨仁争在一个老教师反映问题的来信上批示提出:群众的事无小事。福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抓住这件小事做大文章。此时,恰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稿子马上成为对总书记指示最好的呼应,他的报道同时在湖州日报、浙江日报和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头条刊发。

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时刻准备着,新闻随时发生,记者随时都要奔赴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福明便是一个时刻准备着奔赴新闻战场的战士。

2009年春节,福明回老家过年,在与亲朋聚会的餐桌上,他获得一个信息:春节期间长兴流行大米当礼品。嘴巴里还在咀嚼,脑子里已是灵光频闪。很快,灵光频闪有了结果:他以《大米做成礼品卖》为主题,竟连续发出11篇报道和3篇评论,这组报道赢得了市领导的表扬和农民及基层干部的好评。

一名小学生随父母赴乡下给互助的对子家送学费,途遇车祸受伤。福明慧眼独具,从"助人者得助"这一角度切入,刊发了一组连续报道,一场普通的车祸演变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德课",稿件获年度浙江好新闻奖。

据统计,从2001年调到采访一线后的10年里,福明连续获得17个浙江新闻奖。这对一个地级市媒体的记者殊为不易。

记者是时代瞭望者,也是历史记录者。《好事也出门》是福明自选的新闻作品集,是他10年笔耕的精选。速朽的新闻"只有一分钟生命",但正是这一分钟一分钟的日积月累,才汇成了历史,记者便是历史的记录者。福明新闻作品记述的是湖州改革开放中斑斓多彩的一段历史,这为今后研究湖州发展中的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同时也是日后解剖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一个样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明的责任重焉!

长年累月,福明马不停蹄采访,风风火火写稿,而今年近知天命,热情仍不减当年,年岁日长笔力日健,头顶毛发日稀而聪明日增,腕底风云,笔下波涛,汹涌出一篇接一篇的佳作,他尽情地写着,写出风云,写出雷电,写出时代的强音,一篇篇力透纸背,一个个"好事"传向千里之外。

好朋友,祝福你!

[叶辉,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