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遗产

毛泽东的遗产

毛泽东逝世之后,在这个世界上让李敏牵肠挂肚的,就是妈妈了。妈妈半身偏瘫,卧床不起。可李敏却不能在妈妈的身边,这使她内心感到很不安。

李敏无法在上海长期居住,照顾妈妈,有种种的原因。儿子上大学,女儿上小学,需要她照料,这是一个原因。孔令华身体不好,胃病时常发作,还住过院,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她自己也病了。

李敏的生活也不富裕,去看妈妈来回的路费,对她也是沉重的负担。她同孔令华都是靠薪水吃饭,两个孩子上学花销还很大。

毛泽东生前一再告诫儿女们要艰苦朴素,生怕在自己身边娇惯坏了,以后无法适应平民的生活。李敏自从搬离毛泽东的住处,在中南海另辟住所后,就是自己做饭吃的。她有了工作和工资,就停止领取父亲给她的津贴,靠工资过着与普通干部一样的生活。

李敏生活的省俭,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冬天的熬白菜吃了一顿、两顿、三顿,还没有吃完,她舍不得倒掉,下一顿热一热,接着吃。东梅正在长身体,需要有充足的营养,怎样又省钱又让东梅吃好,这可难为了李敏。她出门买菜,常常要在菜摊转好几圈,拣便宜的买。在冬天,为了给东梅换口味,她买暖房里出来的黄瓜和西红柿,净挑那些处理的黄瓜头和青颜色的拉秧西红柿。

李敏的穿着也不讲究。屋里屋外,常年就是一套布军装。女儿不穿的运动衫,她拣来穿。有一次,一位亲戚从鞍山来看她,发现三九寒天李敏身上穿的竟不是纯毛毛衣,而是腈纶织的,袖口和衣边都已经破了。李敏解释说:“好衣服我有,平时没舍得穿,留着出门或来客时才穿。”

的确,每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的纪念日,是李敏穿得最好的一天。客人一走,她马上脱下来,叠好,收藏起来。有几年,孔令华每年特地给李敏买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让她在主席生日那天穿。她穿过以后就收藏起来,压进了箱底,再也没有穿过。这些衣服式样都变老了,她还舍不得拿出来穿。

李讷在这一点上与她的姐姐是一样的。

李讷的家,也是一样的朴实无华。半新不旧的家具和沙发,反映了主人今日的生活水平。只有墙上挂着的毛泽东的巨幅生活照片,说明了屋主人的身份。

长得高高大大的李讷,身穿一件只有五六十年代的干部才穿的深蓝色干部服,扣子从领口一直扣到下面,下面穿一条深灰色的布裤子,一双黑布鞋,就像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而当时李讷不过才48岁。

这些,都是女儿们从她们的爸爸那里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使她们安于普通人家的清贫生活。

看到她们如此简朴的生活,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没有给她们留下遗产吗?

毛泽东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也可以说是富有的。

毛泽东每个月的工资是有规定的。这些工资,他用来支付全家的生活费用,包括3个孩子的学杂费用。此外,老家故人来访,他们在京的花费,回去的路费和带回去的礼品,全部要从这里开支。毛泽东的工资要精打细算,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否则就会出现赤字。50年代时,毛泽东个个月要查家庭的收支账,就是避免超支。

说毛泽东富有,是因为他拥有大笔的稿费。在50年代,他的稿费就达到100万元。这些钱存到银行里。每年按五厘利息计算,当年利就有5万元。这笔钱存到今日,数字相当可观了。

毛泽东是怎样处理这笔钱的?他把稿费全部交到中央特别会计室,由他们保管处理。特别会计室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单位,负责管理党费和党的活动费用的支出。

毛泽东的稿费,都派了什么用场?

稿费的一部分,用来给毛泽东买书。毛泽东稿费的另一项用途是搞调查研究。毛泽东不时感叹自己下去搞调查,人们只给他看好的,不给看坏的,他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他建议组织一个机动的干部队,人员从各地、各县调来,一方面担任警卫任务,另一方面回去搞调查研究,调查结果直送毛泽东。他说:“这些人的路费由我来出。”他是用稿费支付调查费用的。

毛泽东个人生活很简朴,对自己要求很严。他除每月的工资外从不因个人生活动用公家的钱。他的伙食补助费,是由中办负责人开条,经毛泽东批准,从稿费中开支。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