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该读最好的(代序)

读书该读最好的(代序)

读书自然应该读最好的书,若读好书成了习惯,人便自然有了高品质的素养,思想和灵魂便纯净了,境界和品位也就高远了,那些不好的东西自然就入不了眼,当然就不容易被荒谬庸俗的东西所愚弄或诱惑,具备抗体的精神与心灵也决不至于受糟糕的环境所污染。

本词选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遴选出真正是最好的宋词,当然会拒绝收录任何有语病的宋词作品,而是否实现了编者所期待的目标还得交由读者鉴证,所以,有必要将本词选的评选标准与评选过程给读者一个简明扼要的交代,也可作为读书人选读好书和评鉴艺术之参考。

一、如何评价诗词作品的真实水平

明白了语言艺术的本质,自然就会明白,写诗要从写实着手,也只有将实情实景写出了神、生成了魂,才会懂得什么叫造境,为何要造境。才会有可能借“造”出来的情与境传达作者所希望寄予其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意境,情便因此鲜活而生动、意也由此而幽深广远了。换句话说,任何虚拟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依托于存在。这便说明了诗词艺术的本质特征中必然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1)一首诗首先是一篇文章,必然要具备完整的语言逻辑结构而且必须遵守规范的文字公约,才可能有效而准确地传达信息。

(2)是格律诗就必然会有可以激活情感意态的韵律结构,并且其韵律规则还是其激活情感意态的倚仗,于是才可能用语音美来诱导情思意态。

(3)诗中的文字信息要能引导和运作读者对场景的联想和描绘,因而能引导读者定向的情感思维,虽然其定向的情感思维可以有多维性和多层性,却不是不着边际的漫天遐想,这通常被人们描述成诗词意境。

这三条才是诗词艺术的共性和特质,尤其是诗词中的文字引导和运作读者对场景的描绘和构想,并由此产生定向的思维情感共鸣所获得的美感效益,才是诗词最根本的内在品质,这个品质只与文字组合所内含的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关而与词藻无关。所以,诗人都得先过语言关。

简单地说,任何一首诗都少不得这样三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系统:情境描绘(前提环境)、诱发情感(思维过程)、产生感觉(获得效果)——没有这三个环节构成的逻辑系统就没法谈诗词艺术,尽管诗词艺术可以是形象思维的艺术,也可以是抽象思维的艺术,而且无论其形式如何简略,一样地都少不得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于是,这便是评鉴好作品最基本的标准。

进而,宋词不仅是诗的艺术,而且还特别有依托诗声而独创的词调艺术和突破传统的诗句模式而创生的语法。句法艺术,其个性化特点也是通过语法。句法而创新诗声的语音声律(词调),并因此而诱导和激发读者的生理性感应,以至能使人先一步获得生物性美感。所以,一个好的宋词格律(词调),常常还不需要认真解读其填写的文字内涵,只要能与其文字声调与节奏相合了就能让人直接感受其中的语音语调美,这就为享受宋词的语言美制造了一个大环境。于是,宋词作品是否具备语音语调所生成的美感与亲和力,是评价宋词作品质量的一般标准。

宋词的这种语言艺术还是其他文体形式所无可比拟的,尽管后来的元曲也追求过这同样的目标,但其为渲染情调和唱腔而掺入了过多的俗语和衬字衬句,使其在文学艺术品质和高雅性方面大打折扣,也必然会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时期的民风民俗制约而难以穿越时空而不朽。或许,这也可以提醒读者,要创作划时代的优秀诗词,特别忌讳使用不合语言规范的当下流行语,尤其忌讳使用那种暗语式的自创语言或生造文字。简单地说,高品质的艺术总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都可交由时间检验。

二、评价诗词水平的基本标准

这样说来,本词选选择诗词作品的标准自然要包括以上内容,可概括成四个最基本的要求,其首要的自然是文学水平与语言品质的评价。

1.文辞品质(30分)

其中包括语言逻辑结构(10分)、诗词谋篇(10分)、文辞达意及组词造句的水平(10分)。于是,凡是有违犯语言逻辑乃至违犯思维逻辑的,凡是生造、臆造词语和拼凑语句或韵脚的,凡是情与景不相合的,凡是作者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出来而又不得不通过作品以外的其他文字作解释的,都在劣质作品的范围内。若要比拼作品的文辞品质,评价的也将是其文辞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全篇原本可以达到的目标及其实际取得的效果,自然,其语境就是最直接的比拼对象,而且,所有的构词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

语言评价中最简单的手法是:若用替换词替换原作的某个词句之后,该作品品质就可以上好几个台阶了,这就足以说明原作的文字水平太差,这类作品当然地没有资格进入本词选而作为语言范本了。文辞经不起推敲的也将在比拼中淘汰。

既然本词选的目标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范本,在文辞品质上扣分当然是极其严酷的,犯规就得出局。这是因为:语言障碍必然带来思维障碍,思维有障碍的人便无法涉及语言艺术,而且还会贻害读者,为精神病人鼓噪的人只是因为他病得比精神病人更厉害。

2.诗词意境(30分)

其中包括造境的手法15分(起句、过片、结句的功能实现各占5分),语言效果15分(本原意境、自然感觉或称感染力或称信息可识别度、可诱发的联想,此三项各占5分)。此处评价的是由造境、联想和入境而自然产生的诗境意境的激活、引申和扩展的可能性与可靠性,更包括引导读者情感共鸣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虚而不实的假情假意是无法让人入境而产生共鸣的,自然就入不了围。诗词入境其实说的是引导读者入境的真实状态。

作品把握住了诗词意境实际上就把握住了题材的选取标准,对相关题材的有效描述或形容才可能产生诗词意境。特别地,只有来自于生活的题材才具备亲和力,才可能产生好作品,只有真实的生活中才会有真善美,才会产生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只有情感涌动时才会产生美好的意境,换句话说,只有认真而真实地生活着的诗人才可能创作好诗词。所以,评价作品的意境时,只需站在读者的角度着眼就是,其中的读者是男女老少、在各行各业生活着的各个社会阶层里的每一个只要能识字的人,唯一不包括自诩为诗词权威的所谓“理论家”(正如辛弃疾所言“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诗词原本是给每一个现在活着的和以后会活着的人欣赏的,只能给诗人看的就已经不可能是好诗了,即便诗人可以空谈意境也没用,这里不选。所以,本词选自然就不需要再为作品题材的选择特别地设立评选标准,却会自然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情态与各类生活素材。于是,这种自然评选所产生的关于那种题材内容的诗词作品越多,就直接证明了人类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在那个方面的需求就越重,所以才会魂牵梦绕,其现实性无论从什么角度思考,也无论从什么意识形态出发,都没有理由可以回避。

3.声律效果(20分)

其中检验的自然是语音语调是否合格(10分),然后评估声律是否和谐(10分),脍炙人口才可得两个满分。

诗词的平仄格律不仅仅是平仄语音组合的基本规范,还需要作品本身的语音组合产生的和谐效果。换句话说,语音合了平仄格律可以基本保证读起来不至于太拗口,但不太拗口并不代表就一定语音优美,不合语言规范的文字组合、拼凑的字句和生涩用词的直接表现之一通常是“拗口”。尤其是宋词的词调还包括了语态、语调、句型、句法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只有两个字——自然。所以,不能有基本语音语调美的词作都属于被直接淘汰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比拼声律效果时比拼的就不只是文辞品质,还要看其句读所产生的美感度,评价的也只以效果为准,不谈虚空理论,好听就是,因为这里是选词而不是选文,诗声词调自然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这实际上是评选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评选结果也充分说明,若词牌格式有先天性语音语调不和的毛病,凡属该词牌词式的作品基本就无须评价而自然失去了参与评选的机会,因为这样的词牌词式原本就没法产生好作品。

4.独创性(20分)

其中检验的自然是:句型句式(10分)、妙句(5分)、自创妙句(5分)。特别地,“自创妙句”可以重复得分,即先得了“妙句”分(得5分)之后再来评价是否是独创(再得5分)、化用(得2分)、改写或借用(得0分)。自创妙句分设置不高的道理也是因为此项得分的重复率其实是很高的,譬如“文辞达意及用字水平”就可能因此得满分(在其他语句都符合文字规范的前提下),而妙句的产生必然会有造境而来的铺垫,所以“语言逻辑结构”和“诗词谋篇”也都可能因此而得满分,于是,某件作品中即便无一个句型句式,只要有特别感人的或脍炙人口的语句也会当然地脱颖而出,这与本词选的根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要的就是语言美。自然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入本词选的作品都有妙句,而且大都是自创的妙句。

三、充分理解宋词是对唐诗的创新和发展

唐诗宋词其实都是讲究句型句式的,比如排律诗就有字数、句读和对仗的明确规定。宋词既然是唐诗的传承与发展,宋词中的句型句式则更加丰富多彩,但一般不会像排律诗那样作硬性的“必定”要求,有不有和有多少句型句式,全凭作者按自身能力和创作题材自己作主。这就说明,有无句型句式的作品,各自的文学品质通常就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了,尤其是在具备文学品质高的前提下还能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更是难得。进而,由于宋词艺术对句型句式的宽松态度,充分体现了有句型句式的作品也就有了相对的独创性,至少就绝不会是一般的散文语句,于是,这项指标就不能不作为遣词造句的基本内容进入评价标准。

又,宋词中的唱和是最流行的创作模式之一,于是,其中大都先天性就有了一种特定形式的“临摹”而弱化了“创作”,所以其中大多无好词,至少在比拼时,同等条件下就应该优先独创作品。本词选对改写别人的作品,无论是否改换了词牌词式都不取(例如集句词)。尤其在进行宋词作品质量比拼时,独创语句自然要优先于化用语句,基本不接受改写语句,却可以引用,因为引用也是文章表达的一种方式,而改写通常会有剽窃之嫌。同时,此方法还可自然减少作品的相似性而扩展所选作品的题材、风格与情调,以赢取更广泛的读者并扩充读者的视野以及扩充本词选内容的覆盖范围。所以,设立独创性评价指标就是要排除那些特别没有个性的作品和雷同作品。

读者或许会问:自度曲岂不是最典型的独创?这是一种误会,“创新”必须是在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前提下因“创”而“新”,其中的“新”不是另类而是好而新奇的意思,大多数自度曲作者的出发点其实只是“己力之不及故别开蹊径”,以使得人们无可比较而可以任其或任其一伙人自吹自擂而已。自度曲之所以成为自度曲毕竟是未能被人们所接受,否则被大众所喜爱的话就不再有“自度”的概念而会被称为“首创”,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这类被冠以“自度曲”的词牌词式中原本就没有太好的作品(已经被前人最广泛地验证过了)。本词选对此不给予特别关注其实还是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也还是出于尊重的态度,并不带任何偏见,遵循“道法自然”就是,真有实力的作品也自然会有机会脱颖而出的。

进而,这里不对“首创”设立评价指标,是因为宋词格式(不包括唐词格式)中最终被大众所接受的词牌词式原本就没有一个不是被其他人修缮之后才定式的,即:宋人的首创词式大都有声律不够和谐的问题,其实大都是没法真正成为“正格”的。于是,设定“首创词式”这样一个评价指标,对体现作品的实际水平毫无意义,反而会成为降低词选水平的因素,只有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所选出来的作品才是对读者负责。最终的评选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评选方式与评选范围

1.本词选的选择范围

宋词是一种特定的诗歌艺术体裁的专用名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和最璀璨的中华国粹之一。因为这一特定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成熟并定型于宋代,而且宋代的宋词还是继唐诗之后的中华诗歌艺术的又一个顶峰,因而得名。本词选所谈的宋词,自然是建立在这个本原概念上的,但为了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宋词文化发展顶峰时期的艺术水平与状态,本词选所言及的宋词还限定了一个特定的范围,即专门指宋人创作的宋词。换句话说,本词选所选定的宋词只能是由宋人创作的,宋代之前和之后的其他人创作的宋词都不在本词选的评选之列,尽管其中也有高水平的作品同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相去不远,却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选入本词选也不至于会影响读者对宋词文化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或者还可将本词选的选择范围更清晰地圈定为:按中华历史年鉴,宋朝起于公元960年,止于公元1279年,于是,凡是于这个时间段内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任何成年人的宋词作品都在本词选的评选范围内,不论民族和地域,即包括跨越过这个时间段的任何成年诗人都被本词选定义成了“宋人”。所以,本词选的选词范围涵盖了《全宋词》中的全部作品,并在《全宋词》的基础上再扩张,尽可能不遗漏这一时期的每一件特别好的作品,并保证进入本词选的作品就一定会有相当的可读性。直接地说,在这一时期内的顶级宋词作品一定会在本词选内,但本词选中的宋词未必都是顶级宋词,即便是将全部顶级宋词加起来,原本也不过一百多首,所以,可读性强的文字其实就已经是很好的了。全都是顶级作品只能是给天才看的,将人人都当成天才只能扼杀天才。所谓可读,便是说有其教益,但三百首的指标毕竟还是稍许少了点,却不可概而求全。

2.本词选的评选方式与过程

既然《精选宋词三百首》以选取最优秀的宋词作品为目的,其评选方式就必须坚持广博而无遗漏、摒除偏见而公正公平的原则,所以,评选方式便采取了以海选入围加擂台比拼的方式进行。

第一轮,海选。

即从两万余首宋人写的宋词作品中,以基本满足“评选标准”为基准,用拔尖分层法(五层)海选出400~500首候选宋词,无论取到哪一层,取样大于400了就止于这一层,以保证公平而无遗漏。第一轮完成后再将入围作品按词牌归类,以此打乱拔尖分层时所生成的次序,防止先入之见干扰下一轮的复评复选。

第二轮,初选。

即重新用拔尖分层法(优中选优)于第一轮所得400首左右的作品中再逐层次取出更好的300首作品作为初选对象,前三层整层入围,若不足300首时,在下一个层次用简评拔尖的方式补足初选300,所余者放入初选被淘汰作品之中等候比拼。

之所以要“重新用拔尖分层法”比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避免前一轮可能会因为“色彩缤纷使人有目不明、音响交错使人有耳不聪、山珍海味使人食欲不振、良莠混杂使人失其取舍”所产生的失误。

将初选作品按词式的字数排列词牌、按词作内容调整次序,这样可以比拼掉一些内容和格调可能雷同的词作,同作者同题材同格律的词作一般也不重复选取,但不拒绝情感角度完全不同的作品,保证多样化,并由此尽可能为读者多介绍一些特色鲜明的宋词好调,但有少数好调因为缺少好的作品而不能入选,在所难免。也以此方式打乱拔尖分层时所生成的次序,防止先入之见干扰下一轮复评复选。

第三轮,比拼。

将海选出来后没能进入初选的作品,逐个依次向进入了初选的300首中相应系列(短令、中式、长调)的每一首按评选标准的各项指标作比较(品质似乎有些可比性的就按各项评选指标打分拼比),优胜者(分高者)留下,失败者(分低者)出局。

如此评选完毕之后再作检验。先给每一首被选定的词作编号,再作各项数据分析,获取定性规律,并以此检验所选作品在这个定性规律中是否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评选结果是否符合诗词发展的自然规律,若有例外就必须找出产生例外的原因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鉴定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之所以要海选加比拼,说穿了,无非就是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就可以摒除偏见而实现真正的公正公平。

为保证评选的准确性,在做完数据分析之后还要将被淘汰出局的作品再重复一轮上述擂台式比拼,有出入时就得检测新旧数据分析之间是否有出入,数据分析的结果有变化时就得以新的数据分析为标准,重新鉴定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并再重复一轮上述擂台式比拼,直至两者都没有出入时才能定稿。

五、本词选的评比案例

【例一】关于赵以夫的《凤归云》的参评过程。原作为:

正愁予,可堪去马便马非马非。拟折一枝,堤上万垂丝。离思无边,离席易散,落日照清漪。苦是禁城催鼓,虚床难寐,梦魂无路归飞。

陡寒还热,急雨随晴;化工无准,将息偏难,更向分携处、立多时。吟鬓凋霜,世味嚼蜡,病骨怯朝衣。我有一壶风月,荔丹芝紫,约君同话心期。

这是严格仿制柳永体的作品,文字方面无大碍,声律却被柳永体给束缚住了。柳永原创的此调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下阕起句处应增一韵,例如将此词下阕“将息偏难”中的“难”字改“迟”字就是,不害意境和句法,还避免了用上阕已经用过而没必要重复的用字。虽然慢词的韵脚可稀,但凡事都该有个度,过极必反。

二是,上下阕结句宜改六字句为七字句,将上阕“归”字前添一“倦”、下阕“话”字前添一“醉”字即可。平韵诗与仄韵诗的声律原理及其整体的声律效果是极不相同的,这类问题在唐诗中以及在宋词对唐诗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早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所以,不能随意将仄韵词的“煞声”方式用于平韵词。这样针对问题的修改可使每组句子的句末处全为“仄平平”,词调也就清晰了,声律效果会更好,而且合理的韵脚还可使词式中的句法清晰可见。

所以,该作品的词调不清晰,于是导致整体声律效果有欠缺,而声律效果是评价宋词水平的核心标准之一,其基本底线未能达到,故不能入选。

此例说明,宋代“首创词式”通常都是需要修缮的,关于这一点,有大量词牌定式的过程可鉴证。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想明白的问题。

【例二】关于宋祁的《锦缠道》的参评过程。原作为: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1)独创性评价:

其中核心句还可读成“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这句属于地地道道的改写(不属于化用)的“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勉强算妙句得5分,但自创妙句得0分;又,该词是宋祁的自度曲,尽管其中仅有添衬字的强调句型而不见对偶这类高品质的句式,原本也可将“自度”作“独创”这样抬高而让该项可以不扣分,可因为此句让读者感觉与上阕对应句式相差太远(其实只是再添了一个衬字“问”而已),以至于后人根本就不识词式了,甚至还为其句读而争吵不休,更是让后人连临摹都是怪模怪样的,如此与读者不通心自然就失去了可效法的意义,句型句式又可以不给分,守中吧,算一半,得5分。

(2)声律效果评价:

下阕结句与整个声律系统有些不和谐,是源于缓声促调处理不当,以至于后人连其调都把握不了,所以,从公众反映的自然效果评价,声律和谐最多能得一半分5分,这应该够宽容了;又因为自度曲原本就无拘无束而无可比较,语音语调全凭作者自己随意而为,“声调合格”项给分本身就有些说不清,给满分更会让人不服,既然已经明显会被淘汰了,不妨更宽容一些,还是拔高将满分八折给8分吧。

(3)诗词意境评价:

该词仅仅是直叙风景的消遣诗而已,即便有意境也是改写别人的,尤其在造境、铺垫、入境等各个方面都无亮点(不是自然产生而要勉强进入别人已经设定的意境原本就有些不得已),甚至读者对做这些的必要性都感觉不到,就改写而来的核心句而言,其中有空洞的“醉醺醺”的情态描述(醉了还要酒,很俗的普遍现象,无创意可言),可读者却找不到丝毫感觉,而人家的原作中原本就没有“问”者的任何描述,却一个“遥”字便可让读者明确地感受到了“问”者的饥渴,何况还是宁静而人烟稀少不得不逢人就问(找酒家却问小孩而不是问成人)的自然场景可入境。为避免争吵,还是拔高,此项就给一半分吧,得15分。

(4)文辞品质评价:

作为直叙的风景诗而没有任何可激活情感情态的文字及文字组合,大约除了语言不犯规之外便难见所长,为避免争吵,还是拔高,此项还是给个及格分吧,得18分。

该作品总得分56分。

宋祁的该作品在第一轮时入围,第二轮时末批进入初选,第三轮比拼后出局,最后检验时被确认淘汰。可因此评估本词选确定入选作品的过程与细节,本词选虽然只取300首宋词,但每淘汰一首有可读性的作品都是十分慎重的,都会反复评估所选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尤其是对读者生成基本素养的影响。

【例三】关于吴激的《春草碧》的参评过程。原作为:

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更笑老东君、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望中倚阑人、如曾识。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此词质量原本就很一般,却被不少诗评人过度而虚空地夸张了。例如:起句说的是眼前的景象,接下来说的却是往日的轻狂,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转承(可参考贺铸《鹤冲天》,同样是先说眼前,然后是“当时早恨难欢偶”转承说及当年的美景与今日的相思)。于是,要从起句开始反自然语言逻辑地认出作者“接着说的是往日的轻狂”,还真需要读者有宽仁之怀,而且还要有能力帮作者补充内容而自圆其说才行。否则,问题就复杂了:既然不见海棠红、梨花白,又如何“胜赏”?“胜赏”却又“匆匆”的话须得见过什么之后才好说的。或者,树上的不见了可能在地上,如果树上、地上的都不见了,自然就与近日的“几番风雨”无关了,也与结句中的“落尽”没什么关系,倘若将“不见”改成“落尽”(可这个又被下阕用了),此句就可勉强说过得去,即“底事”就有了着落(在此处,“不见”的事没法谈“底事”),指的是“春已尽”,而“胜赏”也可勉强地解释为“过去曾经赏过的繁华”(但太过突兀而仍然属用词不当,还有如“春光又陈迹”与“春草碧”中的两“春”之尴尬),“匆匆”也就尘埃落定了。但按这种“帮人圆场”的方式疏通语句语意的话,再接的下句麻烦又来了,其中又少了逻辑转承(因为前面没交代是“过去”),此时从哪来的酒兴还嫌“酒肠窄”?尤其此时能有这副情肠么?至少“笑”得毫无道理,也非苦笑——别把莫名其妙当成是艺术手段!这些麻烦还将继续传下去:上阕结句完全是一个离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下阕却又是凡夫俗子的相思切切,不仅没有转承,而且根本就不是一个滋味。还有,下阕结句完完全全重复了上阕起句,上阕全不要也罢(相关的重复了,剩下的全不相关)!但只要半阙的话,起句又有问题了。

知识总是相通的,真艺术总会是和谐的,即便是书法中的每一笔都要考虑这个字的整体结构、每写一个字又都要兼顾前后左右的其他字符的架构,诗文中语句、语意不连通能行么?此词的语言逻辑问题多多,自然不可取,若给评分更是多此一举,所以初选就没能入围。

文人夸张许多冷僻文字时,大多都是帮助作者添加了许多作品中原本就没有的文字和内容以及作者或许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其实还是为了诗评者的自我表现,或者,之所以要用一些假大空的赞语,只不过是要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至于要让读者注意作品还是注意诗评人自己,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此例也可能是有人对吴激出于某种怜悯,才拼命地想将吴激说成是一个“爱国者”,才会过分吹捧这首词。这首词本就属于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上阕无关下阕之范例,这正是作者矛盾人生的直接写照。

且不说这首词是否是吴激的作品还有争议,仅就许多人将该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邓千江《望海潮》、辛弃疾的《陂塘柳》、晏几道的《鹧鸪天》等优秀作品并列而言,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因为过分吹捧这首词的“诗评家”太多,编者却又不可能将其编入本词选,自然就不得不用此方式特别地交代几句,或许这样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典型例案表现本词选在评选过程中直接淘汰某件作品的示范。

此例也足以说明,真正的艺术都有着天然而纯粹的个性,不需要也绝不会顾忌或迎合某些人的嗜好或说法而失去自我,是好的则人人皆知其美,不美的也绝不会因为谁将其涂脂抹粉就改变了其品质。

【例四】关于李清照的《南歌子》的参评过程。原作为: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竹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该词的确很好,尤其声调情境自然流畅,特别有“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虽然只是生动地表达了“物是人非”而已,但仍然属妙句,只可惜前段结句中的“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同样也是用“衣”作为媒介表现情境的,而且“凉生”与“解衣”有些不对景,至少字面上就难与读者通心,即便将“起解”作“起取”解也没有用,文字的意境是自然引导读者感同身受的,而不是给读者的思维增添负累的。还有,《南歌子》词式中的字数已经不少了,完全可以另换物景表现情境而不至于单调,即该作品在谋篇酌句中还是存在明显的缺陷。又因为《南歌子》作品中,同级别的好作品实在太多,更从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情感情调的覆盖面考虑以及受选词数量的限制,就只好忍痛割爱了。所以,这首词是在最后定稿时才出局的。

六、关于简注

正因为“天下皆知其美为美”,所以,高品质的诗词作品自然都能与读者通心,原本就是不需要加注释的,本词选之所以要给诗词作品加疏注,无非是帮助相关知识不够丰富的读者(譬如少年儿童)省下查阅资料或查阅字典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而已,以使得读者在品读诗词的时候能够即时而直接地品味诗词意境、享受和获取灵魂深处的美感与共鸣,同时还能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掌握成语和典故并学会如何运用。

对于生成诗词意境的关键性文字,当读者不得不放下作品去查阅资料或词典才能理解时,这种美感与共鸣的兴奋度通常就会打折扣了,于是便少了许多读书的乐趣,也降低了读书的效益。本词选既然要为读者创造愉悦的读书环境,给诗词作些简单而必要的注释自然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服务内容。之所以是简注而不是详细地解释作品,意味着稍加点拨而已,决不能越俎代庖地代读者读书或帮读者理解,那样会让读者找不到读书的感觉。只简单地注释或提示读者可能“不得不”查阅的资料以解读词义或典故,读者能够轻松意会而能连通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就好了,多言数穷、知止而止。需要读者深化理解、联想、映射与引申时,读者自己会去做的,帮读者做就是误导。尤其在理解能力和联想水平这类问题上,谁也不会比谁高明,何况好诗词的真正妙处就在于可以激活读者的多向联想呢?何况其中可能还有许多可以联想的内容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呢?“学无先后、达者为先”,而达与不达都得交由时间和未来鉴证,不是任何人可以确定的,自以为比读者聪明就不只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了,而且还是对读者的侮辱。至于以此蓝本教幼儿读书则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而不承担责任的人就不该不负责任地瞎掺和。所以,本词选的简注只要保证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可以教子读书就行了,除了对已经被证实有普遍性误读(或已经被误导)的问题,编注者才略加说明之外,本词选都不对其中的作品作任何解读。

还有,本词选之所以要加简注,也是为了提醒许多“现代诗人”:生造和臆造词语从来就不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别把自己因为语言基础太差而读不懂的文字误认为是中华诗词艺术可以随意地滥用文字或拼凑文字符号的依据。所以,本词选加简注还为了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华语言是源远流长的,每一个文字的使用者都必须坚守文字公约,也只要按文字公约检索就没有读不懂的字句,否则就不属于人类语言的范畴,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是否有“诗人”或“文学家”的头衔无关。

于是,理解作品和评价语言文字的水平必须由作品自身说话,而不能听作者解释,尤其不能听作者的追随者或崇拜者的解释,任何用于人类社会交流信息的文字必然要符合文字公约,而符合文字公约的任何体裁的文字中所表达的信息内涵都只能是特定的和有限的,绝对不会因为读者而改变,更不会因为读者的改变而改变,只会因读者自己悟性太差而错读或读不出的信息,却不会因为读者“聪明”而增加这些文字中原本就没有的信息。所以,本词选的简注决不会自作聪明地误导读者。好诗总可以同读者通心,诗词原本就是不需要作者或别人帮读者解释什么的,尤其要杜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给诗词作品添加原作中原本就没有的任何信息内容而误导读者。何况人们对宋词艺术原本就知之甚少,对宋词艺术的研究从来都没有深入到其艺术内核之中去过,无非是在其周边观望揣测而已(《后记》中将会有特别的见证),这些都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谁还要想注释其声其调自然很难让人信服,又何必误人误己?

如此说来,注释诗词需要“广征博引、源流分明”么?如果这样,一定是译注者试图将自己的主观意念强加于作品之中,读者完全可以断然拒绝,而本编注者更是不屑于此。所以,本词选的简注只会尽可能地简略而不会自作多情或自以为是地加油添醋。谁曾听过或谁曾见过哪篇文章或者哪个人会在引用了一句唐诗宋词之后再加注释来解释他所引用的唐诗宋词的?引用的文字还要解释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表达能力太差了。

同理,本书编者既然只是为读者推荐诗词作品,所以只需要关注读者能直接从作品中个性化地品味和感知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只需要关注怎样给读者带来读书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自然就认为除诗词作品中的文字以外的任何信息都将与此无关,将那些不相关的东西掺入其中都是误导读者或者是刻意添加诗词作品中原本就没有的其他信息内容,当然不能取!所以,本词选不会在“简注”中添加词作者的个人简介或传记文字,关于作者的简单信息也只作为“附录”另外列出于书后。

特别要强调的是,本词选仅仅只是诗词读本而不是诗词文化的研究论著,读者若对诗词文化的研究或对诗词作者的生平轶事之类的内容有兴趣,应该去找专项资料研究才是,这些都不属于本词选应该提供服务的范围。

七、排除干扰

1.张扬读者个性,拒绝名人恐吓

读书也是读人,却总是以“文如其人”为基准的,而绝不是“人如其文”。一篇诗文只能反映作者某个方面的品质素养和意识形态,并不能代表作者的整个人品和其全部的文学造诣,一篇文字的水平最多也只能反映作者是否擅长于用某个文字体裁表现某个题材而已,未必能代表其真正的或全部的文字底蕴。反之,一个高水平的文学家未必都擅长各种文字体裁或者都擅长表现各种生活题材和个人情感。简单地说,可以根据文字折射作者的品质,却绝对不可以根据作者的名头来评价作者的文字,尤其是那些被人抬出来的名人是最可怕的,他们不仅误导了人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还会让读者产生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于是,读者对名家了解愈是少,则对其作品的认知就可以愈是纯粹,正所谓“大慧出,有大伪”。

本词选之所以不将诗词作者的个人简介或传略放在“简注”之中,而另作附录,不仅仅是坚持“只为读者提供精选的诗词读本”的基本宗旨,最关键的还是要解放读者的思想,剔除名人干扰,让读者处在自由和自主的环境里,可以无拘无束地个性化地认知和了解真正的诗词艺术,不受任何人的误导和不受权威以及从众意识的压迫。本词选的读者都是上帝,可以不信名人的邪,可以重新评价和定位宋代名家,可以对有许多人捧场的作品说“否”!读者还可以本词选作为知识基础和可比较的资料,在平等恬静的环境里同任何人讨论和研究真正的宋词艺术,在愉悦地读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这才是本词选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2.穿越时空的不朽作品是不受创作背景制约的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读书人都养成了一种坏习惯,老喜欢在品赏文学作品时,总急于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甚至是时代背景,更有甚者还特别将此作为卖弄学识的资本。这很可笑也很可悲。

仅从作品价值方面来说,假如读者只能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了解作品,其潜意识中就已经限定了该作品只有在该背景下才能产生,才能被人理解,也只有在与这个背景相同的环境下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于是,当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之后,这些作品是否就会被自然宣布了其生命的终结而都应该被自然淘汰?如此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还会有多少可以继承和可以发展的?还有,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艺术家们,或者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时又该如何创造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艺术作品?

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面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起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和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尤其是语言文学艺术都是思维产品,思维总是可以超脱于人的生存环境的,所以,语言文学艺术作品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来自于生活(却未必就是作者的生活)而又能超脱于生活,于是人类才有了神话、科幻小说。唐诗宋词中被广为传颂的写闺思闺情的大都是男人的作品,是否也要考证他们当时是否服用过雌激素?或者是否可以由此得出“中国人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雌激素”的结论?人们考证过许多世界名著的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入境的,甚至一些作家当时还会哭得昏天黑地,那也是作者为当时自我的生存状况产生的情感情绪才至于痛哭流涕么?

如果作者创作时都不能摆脱自身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能怎样“超脱”?又何须“造境”?又能从何处着手于“抽象”?直接描述当时的环境就是了!如此又何须读者研究该作品的“背景”,按这种逻辑,其创作背景不就在作品中么?直接研究作品就是了,又何须在作品之外喋喋不休!所以说,名人轶事与其作品的内容和真实水平毫无关系,反过来,好作品却可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作者在他的轶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采。

真正的好作品必然是划时代的,作者在创作时当然可以借助于当时的心境、情绪,却绝不可以被当时的心境情绪所制约,否则的话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尤其就诗词艺术而言,作品中能做到“全然有我、全然无我,实景皆虚、虚景皆实”才叫境界,又怎么可以将读者限制于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之中呢?要知道,真理和美都是要交给时间检验的!

3.根本剔除作品之外的信息干扰

众所周知,宋词牌有两种基本来源,一是记录和乐而诗,表示该作品可以合什么乐曲,于是曲牌名就成了词牌名,即词曲共享而同名;另一种来源是作者为作品取的题目,或是词中之典型用句。

就词牌名的第一种来源而论,宋词作为文学作品,其中的遣词用句除了把握句读节奏与其所和的乐曲节奏相合之外,根本就与宋乐曲无关,尤其对宋代以后的人类来说,该作品能合什么早已不存在的唐宋乐曲与该作品的质量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给宋词作品加上“唐教坊曲名”、“南宫调”、“般涉调”之类的字眼除了恐吓读者之外还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本词选只为读者推荐文学诗词,所以一概剔除这些毫无关系更是毫无意义的字眼。

就词牌名的第二种来源而论,相对地说,其数量更多,以至于宋词牌名数不胜数。在许多词牌名被人们接受之后,大多数宋人创作宋词时只会有个词牌而不会再添加其他信息,几成习惯,因此有人说“宋词有名则无境”。

给文字作品取名原本就是很有讲究的,默定成规是要传递作品的核心信息,即:作品名本就是表明作品内容的信息代码,通常是作品内容的总概括。所以,给作品题名便是为其作品提供格外的信息,这对评价作品的真实水平来说,是对没给作品题名的作者和作品的明显不公。还有些宋词作品,会在作品前说明创作环境和创作缘由,这就相当于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诠释,尽管这可能只是作者对自身生活或者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记录而已,但对读者而言,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些附加的信息或情感是原作中根本是、或者基本是不可能由读者直接在感受作品的文字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作品中的文字可能原本就没有这些内涵,自然就可能直接干扰读者对作品真实水平和内容的感受与评价,这些做法相对于只有词牌名的作品也太不公平了,作为品赏诗词作品原汁原味的词选而不是文学发展史资料记录,对这些附加的文字自然就不宜取纳。

本词选既然只是推荐作品而已,而且,其中所收录的作品之真实水平还得由读者自己评价和确认,本词选当然地就会既不评价作品的水平,也不评价作者的水平,自然更不会为研究作者提供任何其他的信息服务,理所当然地要将这些作品之外的附加信息全部剔除。并且,为方便于读者品读和比较,本词选将凡是同一格律的作品的名字,全都统一地替换成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更熟悉一些或更多一些亲和力的词牌。

本词选的编注者希望以上举措能够给读者提供最完美的服务,能让读者欣赏和品味最纯粹的文字艺术,至于是否是真正的好书,还是交由读者说了算。

胡跃荣

2013年6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