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赵南星
“以整齐天下为任”
赵南星
Zhao Nanxing(1550~1627)
赵南星,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既是“东林党”的首领,又是散曲作家。字梦白,号侪鹤。明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任汝宁推官,历户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选员外郎。光宗立,任太常少卿,晋升左都御史,他一生“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天启三年(1623),任吏部尚书,被宦官魏忠贤排斥,充军代州至死。作为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世人皆以赵南星、邹元标、顾宪成比拟为汉末的“三君”,时称“东林三君”。
振纪纲自皇帝始
明代后期,皇帝怠政庸懦,纪纲废坏,政治极端黑暗腐朽,明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赵南星对当时的形势和弊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他呼吁进行政治改革。他认为,政治改革的关键是皇帝改变作风,带头遵守封建纪纲。他指出,“国是”是“皇上之国是”,“惟皇上能定之”,“皇上一身,天下之大纪纲也”,因此振纪纲必“自皇上始”。他认为,只要皇帝能改变作风,回到封建传统秩序的轨道上来,纪纲废弛的现象可以得到扭转,天下大治则不难达到。否则,即使有志大臣百计补救,也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在一份奏疏中,他说:“臣等虽焦心苦思,不如皇上之一念足以孚格苍穹;臣等虽敝吻燥舌,不如皇上之一言足以鼓舞四海;臣等虽鞠躬殚力,不如皇上之一举动足以维新宇宙”。在一封信中,赵南星流露出同样的思想:“天下事不意如此,视我辈薄游时便如隔世。虽有曲逆梁公,缚手无策。惟在至尊一念转移,太平可立见。不者,十周公何能为也?”
认识到了明代后期政治黑暗腐朽的根源,赵南星遂力图改革,对皇帝进行劝谏,希望其“一念猛省”,顿改前非。他先后上《覆新建张相公定国是振纪纲疏》、《覆陈侍御整颓纲疏》等奏疏,要求当朝皇帝“时御朝讲,数见大臣,勤理万机,务求至当”。确实,在封建社会中,政治改革必须从皇帝开始。纲举目张,只有皇帝首先改变作风,带头实行改革,才能真正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也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赵南星的振纪纲自皇帝始的主张是极有远见的,不失为医治当时弊政的一剂良方。
改革官场作风
明代后期,吏治败坏是政治黑暗腐朽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官吏们多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任上胡作非为,官场中歪风盛行。其一,是贪污之风盛行。大小官吏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的需要,任上多恣意盘剥,大肆贪污。其次,是“干进”之风盛行。为了谋求仕途升迁和得意,一些无耻之徒又用剥削来的钱财大行贿赂,笼络上官,甚至公开求官乞爵。其三,重交际、忽政事之风盛行。在法度废弛的大背景下,官吏们多置政务于脑后,把大量时间花在交际上,政府行政效率极低。
对于这些歪风,赵南星主张坚决予以扭转。一是严惩贪官污吏。他指出,官吏的贪污盘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一份奏疏中,他建议:“以后秽迹昭彰者,抚按先行究问确实,而后具奏追赃”,“如有听嘱受贿、曲为庇护者,容臣等参奏重处,庶贪风渐息,而乱萌可消”。二是对干进之风加以遏止。首先,他提出禁止官吏间的行贿受贿,尤其是当时盛行的馈送“书帕”之风。明初,地方官入京,见长官送礼,具一书一帕,称“书帕”。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腐化,地方官的进献已改为金银珠宝,但仍沿称“书帕”。官吏们以书帕形式公然贿赂,数额很大。赵南星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员行贿的目的,无非是营求升迁,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奏请皇上不允许上级接受下级的所谓“书帕。”其次,他主张对求官者加以严惩。当时,每当吏部主管官员退朝,求官者即三五成群,等在外面,求升、求调或阿臾奉承或给官员写信。赵南星入主吏部后,雷厉风行,革除了这一弊病,所有人都不得求官。求官人害怕他的威严,一般不敢再犯。三是提倡官吏“以全力尽职业”,改变重交际、忽政事的行政作风。他指出,以精力充沛的午前交际,而以神气昏倦的交际后理政,恰恰颠倒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错误的。他首先在吏部进行改革。他与吏部四司官(文选、验封、稽勋、考功)约定,每天一早就要入官署办公,午后公事完毕后回到家,才能与朋友交往。
此外,赵南星还抨击了官场中上官轻待下属、地方官作威作福等不良作风。
赵南星改革官场作风的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一批贪污、干进之徒受到了惩处,一定程度地澄清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赵南星也更为邪佞嫉恨。不久,魏忠贤即矫旨责赵南星等“朋谋结党”,贬为庶氏为民,充军代州。赵南星的政治改革彻底失败,他也为改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