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 基

第1章 刘 基

思想巨擘

刘 基

Liu Ji(1311~1375)

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刘 基

刘基,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1948年析置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刘基在元至顺间举进士,任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又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后又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

一生清廉正直

刘基生于元朝末年。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曾以为官清廉正直,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谓“南人”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刘基自然属于“南人”之列。这样,才华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人”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29岁时,刘基复审一起人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第二年,又因与幕府官僚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大臣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发心中忧愤。

这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参见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国珍首先在浙江台州起兵,腐败无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被迫起用刘基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刘基一旦得到重用,也一心为元朝效力,他建议筑庆元等城,以压逼起义军,并且极力反对招抚,倡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大惧,厚赂刘基,刘基不受。方国珍收买刘基不成,便派人由海路到大都(今北京),以重金贿赂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诏招抚。元廷因此给刘基扣上了“失天子悯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撤了他的职务,将他软禁在绍兴府。刘基气愤之极,从此放浪不羁,一天到晚在绍兴游山玩水,作诗赋词,他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借以表达对元朝统治集团的不满。

辅佐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参与机要,辅佐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部,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先拜御史中丞承兼太史令,后又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官爵比其他功臣低,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胡惟庸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赴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思想与诗文

刘基的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春秋明经》)。他把休养生息、加强武备视为立国的两大根本。明朝开国后,他任御史中丞,曾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尤为重要的是,他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方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应试者的文章必须仿宋经籍,代古人语气来写,多用排偶文体,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又叫作“制义”。这一考试方法沿用到清末。它在巩固封建制度、禁锢思想文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明初文坛上,刘基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应当“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照玄上人诗集序》)。这种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他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以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为楷模。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刘基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之中,又以乐府、古体诗为优。他在诗歌写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思想,写了相当数量的讽谕诗。这些诗描绘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不乏抨击统洽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刘基诗歌的艺术风格比较多样,或求雄浑,或求婉约,或求奇崛,或求天然,兼容并包,卓然成家。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所写的《郁离子》,共18章,195节,多者千言,少者百字,在议论之中常杂以寓言。郁离二字,意思是文明。刘基在此书中,较全面地发挥了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其目的是向统治集团讽谏,以实现封建制度长治久安。但在讽谏之中,也包含了对统治集团昏聩腐朽、贪婪自私的一些揭露。除《郁离子》外,刘基还写了若干思想性较强的散文。著名的《卖柑者言》,描写杭州有小贩卖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讽刺锋芒实际上针对整个统治阶级,是明代寓言体散文不可多得的佳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