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战国策》

顾名思义,《战国策》是一部记叙战国时代诸国史事的综合性史料汇编,原非一人、一时之作。他经常被人简称为《国策》,与另一部汇编春秋时代诸国史事的故籍《国语》相提并论。据此书的编订者汉人刘向所说,在他将之定名为《战国策》之前,此书还曾有过《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诸多名目,内容甚是纷杂。刘向编订后,此书又曾迭经变迁,原貌已不可见。现今流行于世的版本,基本上是从北宋散文大家曾巩对刘向编订本的残本进行过整理、补校之后的新本演变而来。其内容包括:《东周策》1卷28章,《西周策》1卷17章,《秦策》5卷64章,《齐策》6卷59章,《楚策》4卷52章,《赵策》4卷66章,《魏策》4卷84章,《韩策》3卷70章,《燕策》3卷32章,《宋、卫策》1卷15章,《中山策》1卷10章,共计为12国策、33卷、497章。书中记事的时间,上起于战国初叶,如《魏策》始于“智伯索地于魏桓子”,时为前403年;下则止于秦并六国,如《齐策》记至齐王建死于秦而国亡,时为前221年。不过,各国记事的起止时间均不相同,如秦之记事始于卫鞅入秦(前361),较部分国家为晚;而止于秦王诛韩非(前233),较部分国家为先;仅涉及前后128年间的人事,相继灭六国之举则均不见于《秦策》。

《战国策》一书所反映的,是一个在封建文人眼中视为“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刘向语)的大动荡的时代,许多以“出奇策异智”影响着当时形势,甚至能“运亡为存”的纵横家和谋士、说客,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了那一段动荡社会生活的主要角色;他们或积虑运筹,或赴义舍身,或勇挫强暴,或智胜大敌,或善辩,或巧思,或诡诈,或悍勇,多姿多彩,动人心魄。

由于历代儒者认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是“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所以对之颇多非议贬抑之词。然而,《战国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所具有的强劲生命力,却不是非议贬抑所能扼杀的。综观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上自司马迁撰成“纪传之祖”的《史记》,中有“唐、宋八大家”卓尔不凡的创作成果,直至于近、现代不少大家的文、史、哲著述,都可以从中追寻到《战国策》的余韵。所以,即使是封建文人拘于儒教经义的桎梏而不敢彰明此书本应彰之的思想内涵,也仍然不得不承认它“烂然盈目”的魅力,宋人李文叔就颇为大胆地称赞他“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战国策》以其文史交融的特殊形式,通过许多曲折跌宕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传神的语言、穷情的笔法,为后人留下了基于思想、学术乃至人性的解放、争鸣而形成的一个精神奋扬的文化兴盛时代的缩影;其中,沉聚着深刻隽永的哲理,处变不惊的智慧,镇密明快的逻辑,标新进取的勇气,位卑自强的追求,抗暴重义的执著……而这一切又每每是通过令人动心夺目的“奇策异智”表现出来,于屡究莫穷的奥蕴中给人以与时俱新的启迪。但,其中有些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对权势名位的无厌贪求,相互倾轧的不择手段,朝秦暮楚的唯利是图……显然就都不足为后来者训了。

对于《战国策》在思想内容上这种精华与糟粕杂存的情况,我们应该深入具体分析,认真区别对待,慎加褒贬取舍。

本卷选择的三篇,以各自不同的特色体现了《战国策》一书叙故事曲折诱人、写人物栩栩传神、用语言生动引入的主要艺术成就,并在思想上各有其可取之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