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卷

古代卷

曹刿论战

⊙《左传》

书 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鲁太史左丘明。《左传》系统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历史情况,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笔法细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琅琅上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精译┃

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他的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同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的东西,我不敢夸大虚报数目,一定用诚实的态度对待神。”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的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详加清察,但一定尽心尽力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行为,可以凭这个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击了三通战鼓之后,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撤退的情形,这才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alt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士气振作;第二次擂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已经消耗完了。敌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敌人。大国的行动是难以捉摸的,害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去了,确实是败退的样子,所以才决定追击他们。”

alt

┃赏析┃

本文选自《庄公十年》,记叙了鲁庄公十年(前684)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经过。本文先是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接着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追击,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最后通过自己的分析,突出曹刿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人物对话准确生动,文字简练,可谓一字千金,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言易也。

┃精译┃

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路以攻打虢国。

宫之奇规劝虞公说:“虢国是咱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我们不能助长晋国的贪心,也不能对敌人疏忽大意。我们借给晋国一次路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俗话说:‘脸颊与牙床互相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寒冷’,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这种情形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它怎么会伤害我们呢?”宫之奇回答说:“当年的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又都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对王室是有功劳的。因功受封的典策,至今还藏在盟府里。现在晋国既然连虢国都想灭掉,又怎么会爱惜虞国呢?再说,它对虞国还能比对桓、庄的后代更亲近吗?会爱惜他们吗?桓、庄的后代有什么罪?晋献公把他们都杀了。这还不是因为他们对晋侯构成了威胁吗?亲族之间由于权势的威胁,尚且加以杀戮,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alt

虞公说:“我进行祭祀之时祭品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是不随便亲近某人的,而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不分亲疏,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的祭品并没有改变,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鬼神才会享用。’如此看来,国君没有德行,百姓就不服从,神灵也不享用他的祭品。神灵所依据的就在于人的德行了。如果晋国灭掉了虞国,而崇尚德行并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来不及进行岁终祭祀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就可以灭掉虞国,不必再出兵了。”

alt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国灭掉虢国,虢公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驻扎在虞国,突然乘机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赏析┃

晋献公年间,晋国势力逐渐强大,献公的扩张野心也随之膨胀。僖公五年(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没有防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深刻地分析了晋、虞、虢三国的关系,并回顾历史,引经据典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当时国家之间、宗族内部在根本上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存亡的关键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否则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极具说服力。最后用几十字交代结局。并对所谓“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作出了解释。

alt

蹇叔哭师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精译┃

杞子从郑国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国人叫我掌管都城北门的钥匙。假若秘密发兵来此,郑国可以攻取。”秦穆公向蹇叔征求意见。蹇叔回答说:“兴师动众,使士兵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军队劳累,力气衰竭,远方的郑国也早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况且我军的行动,郑国必然知道。辛辛苦苦却毫无结果,士兵必然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我们的举动呢?”

穆公不听他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三员大将,派他们带领军队从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明啊,我看到这支军队出去,再也看不到它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十岁就死了的话,现在坟墓上的树木都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支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一带狙击我军。那里有两座大山:南面的称南陵,是夏朝帝王皋的坟墓;北面的称北陵,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那里,我会到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赏析┃

这是著名战役“殽之战”之前的一个插曲,描述出蹇叔悲愤难抑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语言简洁,生动传神,体现了《左传》擅长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alt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书 传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十二年,下迄智伯之亡,历时537年(前990~前453)。此书主要是记言,故称《国语》。作者已不可考。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精 译┃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不能忍受你的政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那些指责自己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相遇也只能用眼色互相示意。

周厉王很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对我的指责啦,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是堵住了人们的嘴。可是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要困难呢。河道堵塞就会造成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是一样。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水道的堵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人民而让他们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各种工匠艺人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辗转上传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宗室姻亲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们经常加以劝诫,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这样,国家的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大河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衣服食物才能从这里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才能显露出来。施行人们赞成的好的政令,防备失误的政令出现,这才是丰富人们衣食财富的办法。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他们考虑成熟了,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么能够提供帮助的人还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都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他驱逐到彘地去了。

alt

┃赏 析┃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西周末年,厉王暴虐,阻塞言路,监视并屠杀敢于指斥他的国人,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与严峻形势。召公对他苦心劝谏,仍不见纳,最后周厉王终于被国人放逐到彘地去了。对人民群众,是让他们畅所欲言,直言得失,然后虚心听取,还是采取高压政策,堵塞言路,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两千年前的政治家对此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了,“召公谏厉王止谤”就是很好的例子。本篇文章重点选录了召公进谏的一段言辞,叙事详明,说理生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十分贴切,也十分深刻。

劝 学(节选)

⊙战国·赵·荀况

作者小传

荀况(约前313~前238),即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尊王道,也主张武力;主张用礼治兼法治来进行统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因时制宜,即“法后王”。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文章善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精辟,风格朴实、深厚。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lt

┃精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地与墨线相合的,用火熏烤它而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与圆规相合。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挺直,这是因为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膊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乘车骑马的人,并非擅长奔走,却能走上千里的路程。乘坐舟船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品德修养就会提升,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远,这是因为它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停下了,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是可以刻画的。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安身居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alt

┃赏析┃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很长,这里节选了前半部分。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后天的学习能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论述了人生来并无不同,人的智慧和修养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后天的学习和所受的教育,即“假于物”;论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过秦论

⊙西汉·贾谊

作者小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治家。贾谊的政论文最为有名,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见解独到,鲁迅先生称之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辞赋也很有名,著名的有《鵩鸟赋》、《吊屈原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alt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alt

┃精译┃

秦孝公依据崤山、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牢地固守着疆土,以寻找机会夺取周王朝的政权。他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吞并八方的雄心。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纺织业,整治攻守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各国诸侯互相争斗。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西岸及其以外的大片土地。

……

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偏远地区。然而,陈涉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卑贱的农夫,谪罚戍边的士卒;他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子、墨子的贤能,陶朱公、猗顿的富有;置身于戍卒队伍之间,崛起于田野之中,率领疲惫散乱的戍卒,统领着数百人的队伍,掉转矛头攻打秦朝,他们斩断树木作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彩般汇聚,像回声般响应,身背粮食,像影子跟随身体般地跟从陈涉。于是,崤山以东的豪杰英俊就一齐起来消灭秦王朝了。

再说当时秦朝的力量,并没有被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仍然和过去一样。陈涉的地位,也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君主尊贵;他手中的锄头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谪罚守边的士卒,战斗力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行军用兵的战略战术又比不上九国的谋士。然而,成败的形势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如果拿崤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比较一下强弱,较量一下权势和实力,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国土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取得了其他八州的土地,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此后天下为一家所有,把崤山和函谷关当作他的宫墙。谁料一个普通人起来发难,秦朝的宗庙就毁灭了,皇帝也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且攻守的形势也不同了。

┃赏析┃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中的名篇。文章分析了秦日益强大及至统一天下的形势,总结了其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批评秦的过失,为汉朝统治者提供借鉴,提醒汉朝统治者应以暴秦为鉴,施仁政,以避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

alt

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作者小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于是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益二州为基业,必须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从此,他辅助刘备,确立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局势。

alt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alt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精译┃

先帝开创的功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经形成了三个国家鼎立的局势,益州地区人力物力疲惫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重要时刻。然而侍奉护卫的臣子在宫廷内从不懈怠,忠诚坚贞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都是因为怀念先帝对他们的非同一般的赏识,所以想对陛下报答。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的气节,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不要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宫廷的近臣与丞相府的官吏,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评定好坏,不应该有差别。如果有人为非作歹或触犯法令,或是有尽忠为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吏来评定是罚还是赏,来表明陛下公正贤明的治理方针,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得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法度有所不同。

……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是前汉所以兴旺强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是后汉所以衰败覆灭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

先帝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遗命以来,臣下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对所托付的事情做不出成效,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荒芜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非常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臣下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能力,铲除邪恶凶残的敌人,复兴汉室,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王朝的国都。这就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并向陛下效忠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权衡国家政事的利弊兴衰,竭力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臣下,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以重罪,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考虑谋划,征求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群臣有益的言论,深深记住先帝的遗训,那样臣下便是受陛下大恩而感激不尽了。

现在臣下即将辞别远行,对着奏书不禁流下眼泪,不知道说了什么。

┃赏析┃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主陈述请求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是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率兵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时给蜀帝刘禅上的表文。临行前,他对昏庸的后主刘禅不放心,恐怕在其出征期间刘禅听信小人谗言,排斥正直之士,因此,上表劝谏。

alt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作者小传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以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亦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盛赞和传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精译┃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贤德之士都来参加,年长的、年轻的,都会集在一起。这里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水急流,波光辉映环绕在亭子左右。把它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深处的情怀。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煦。抬头看广大的宇宙,低头看繁盛的万物,借此放眼纵览,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目的欢娱,实在是快乐啊!

人与人相处,周旋应付度过一生。有的人和朋友在室内面对面畅谈,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旷达开朗,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不同,性格的恬静或浮躁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因遇到的事物而喜悦,暂时得意,感到心满意足时,竟然连衰老将要到来的事都忘记了;等到他们对于所追求的事物已感厌倦,心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所享受的快乐,顷刻之间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对这些尚且不能不发出感慨,又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自然界而变化,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和生,也是大事情啊。”怎能不令人悲痛呢!

每次看到前人发出感慨的缘由,与我所感叹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面对着前人的文章而嗟叹悲伤,心里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荒谬的。后代的人看待我们当代的人,也像我们当代的人看待古代人一样,这真是可悲啊!因此,我把此时与会人的名字,一一记下,抄录了他们所写的诗篇。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都能引起人们的感慨,是因为人们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

alt

┃赏析┃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上,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41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王羲之赋诗两首,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本文不求华丽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王羲之诗文的代表作。

alt

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

作者小传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中国历史上著名诗人之一。陶渊明是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农村生活的情趣以及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在他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一些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批判以及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艺术风格淡雅自然,优美含蓄,一反当时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的文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alt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精译┃

我的家境贫寒,耕种田地都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里孩子很多,米缸里常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县吏,自己也产生了这种想法,但苦于找不到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的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仅仅过了几天,因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然迫切,但违背自己本心会使人精神上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惆怅感叹,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天八月到冬天,做了八十多天的官。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就把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为乙巳年十一月。

alt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驱使,为什么惆怅而独自悲伤呢?我觉悟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明白如今归田是正确的,而过去出仕却非常错误。

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微风徐徐吹拂着衣服。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难以看得真切。刚刚望见自己的家门,便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出来迎接,孩子们等候在门庭。庭院里的小路已经荒芜,青松秋菊却仍然茂盛。拉着孩子们跨进房门,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我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那庭院的树木,多么地惬意开心。倚靠着南窗寄托傲世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小屋也可以使人心绪安宁。每天在庭院散步很有乐趣,尽管有大门却时常关闭。拄着拐杖各处走动,随意休息,有时举目眺望那远处的烟云。云彩无意飘出山颠,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巢。日光渐渐地暗下来,太阳快要落山,我用手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与外界断绝交游。世俗既然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出去追求什么呢?倾听着亲人们的知心话语,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可以消忧解愁。农夫们告诉我春天到来,我便要去西边的田间耕种。我时而乘着篷车,时而划着小船,有时探求幽深的山谷,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生气勃勃地成长,细细的泉水开始流动。我羡慕万物得到了大好的时光,又感叹自己的一生即将结束。

alt

算了吧!寄身在天地中间还能有多长时间呢?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去留呢?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去哪里呢?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志向,神仙境界也不可期待。我只盼有个好天气,能独自一人去游玩,或是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锄草、培土。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澈流水而赋诗。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去归向生命的尽头吧!抱定乐天安命的态度,还怀疑什么呢?

┃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县县令准备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辞官的理由。“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在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恬适清新令人神往。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精译┃

晋太元年间(376~396),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沿着一条小溪划船前行,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见两岸几百步以内,没有一棵杂树,芳草鲜美,落下的桃花散乱在地上。渔人觉得奇怪,就继续向前划船,想走完这片桃林。

……再向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桑树竹林等等。田间的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人们来往耕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和外界一样。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出去,于是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赏析┃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

芜城赋

⊙南朝·宋·鲍照

作者小传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生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南朝社会,一生坎坷不平。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寒士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表现徭役、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体裁上长于乐府和七言歌行,风格俊逸,文字劲健。


沵迤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当昔全盛之时,车挂𫑐,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浚洫,图修世以休命。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橹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崪若断岸,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嚇雏。伏虣藏虎,乳血飧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寒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歌曰: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精译┃

广陵郡地势平坦辽阔,南通苍梧、南海,北达长城雁门关。有漕河萦绕,以昆岗为轴。周围江河城关重重,是四通八达的要地。昔日全盛之时,街市车轴互相撞击,行人摩肩接踵,居民住宅布满全城。歌唱声、音乐声响彻云霄……

莓苔环绕井边生长,蔓草野葛布满道路。毒蛇、短狐遍布堂中,野獐、鼯鼠相斗阶前。木石精灵、山中鬼怪,野鼠城狐,在风雨之中呼号,出没于晨昏之际。饥饿的野鹰在磨砺尖嘴,寒冷的鹞鹰正怒吓着小鸟。伏着的野兽、潜藏的猛虎,饮血食肉。崩折的榛莽塞满道路,古道阴森可怕。白杨树叶早已凋落,荒草提前枯萎。霜气劲锐严寒,寒风疾厉逞威,孤蓬忽自扬起,沙石无故而飞。灌木林莽幽远无际,草木杂处缠绕相依。护城河已经填平,高峻的角楼也已崩塌。极目千里之外,只看见黄尘飞扬。聚神凝听而寂静无声,令人心中悲伤之极。

至于门户彩绘、绣花帐低垂,陈设豪华的歌舞楼台;水清如玉、树绿如碧,用于山林射弋和水湾垂钓的馆阁;吴、蔡、齐、秦各地的音乐之声,各种技艺杂耍,全都香消烬灭,光逝声绝。东都洛阳的美姬、吴楚南方的佳人,芳心丽质,玉貌朱唇,没有一个不是魂归于幽僻的石头之下,委身于尘埃之中。哪里还会回忆当日同车得宠的欢乐,或独居冷宫失宠的痛苦?

天命怎么样,世上抱恨者有很多。取下瑶琴,谱一首曲,为芜城作一支歌。歌词说:

边塞的急风啊飒飒城上寒,田间的小路毁啊荒墓尽摧残,千秋万代后啊,人们同归于死啊还有什么可言!

alt

┃赏析┃

芜城即广陵,刘宋时因两遭兵祸而荒芜。一次是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冬,北魏太武帝南侵,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另一次是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鲍照登临废城,感而作赋。作者将广陵山川地势和昔日歌声沸天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眼前荒草离离、河梁损毁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寄托今昔兴亡之叹。

alt

与陈伯之书

⊙南朝·梁·丘迟

作者小传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南朝梁文学家。八岁便能作文,能诗,工骈文,盛负文名,辞采艳丽,开始在齐作殿中郎,后仕梁,以文为武帝所器重,官至永嘉太守、司空从事中郎。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䩄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alt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alt

┃精译┃

丘迟叩拜,陈大将军足下:知道您近来身体健康,我很是欣慰!将军的勇武为三军之首,是当代杰出的人才,您鄙弃燕雀的短浅志向,仰慕鸿鹄高飞的凌空高翔。您过去曾顺应时机而变通,遇到开明圣德的君主,建立了功勋,成就了事业,得以冠开国之号封爵称孤,乘坐精致华丽的车舆,持旄节统治广阔的地域,是何其雄壮啊!如今一旦成为奔逃亡命的虏寇,听到响箭就两腿发抖,对着穹庐弯腰屈膝,这又显得何其卑劣啊!

寻思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之时,并没有其他原因,仅仅因为没有在自己的内心反复审察考虑,又听信了外界的流言,迷惘狂妄,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当今梁朝对臣下赦免罪责而求其建功立业,不计较过失而加以任用,以赤诚之心待天下之人,使忧惧动摇的人都安定下来。将军是知道这些的,不必由我来一一细说了。历史上朱鲔曾杀了光武帝的哥哥,张绣曾力刺曹操的爱子,但汉主却并不因此而猜疑,魏君也恩待张绣如旧。何况将军并无他们的罪过,且以功勋见重于当世。迷失道路而知道返回,这是往哲先贤们所赞许的;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不远而归来,更为古代典籍所推崇。当今皇帝减轻刑法,重施恩惠,法网宽松到可以漏掉吞舟的大鱼;将军在梁地的祖坟完好,亲戚安居乐业,住宅未曾倒塌毁坏,爱妾仍然在。您仔细想一想,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今梁朝的功臣名将,如雁飞成行排列有序。佩紫绶怀金印,参与筹划军国大计;乘轻车持符节,身负保卫边疆的重任。并且杀马立誓,将爵位传给子孙。而唯独将军您面带愧色苟且偷生,为那些毡裘民族的君长奔走效劳,难道不感到悲哀吗?

alt

以南燕慕容超的强大,却被解送刑场斩首;凭后秦姚泓那样的昌盛,最后也在长安反缚出降。由此可见,天地之间霜露均布,却不养育异类;北方中原一带周汉故土,容不得异族。北魏假称帝号窃取中原已有很多年,作恶多端,灾祸满盈,必将自取灭亡。更何况伪孽昏庸狡诈、自相残杀,宗室部落分崩离析,酋长头领之间互相猜忌。他们马上就要在自己的宅邸中受缚,被押至京城斩首示众,而将军却像在沸水的釜鼎之中游泳的鱼、像在飞动摇荡的帷幕之上筑巢的燕子一样,不是太糊涂了吗?

暮春三月之时,江南绿草生长,杂花生树,成群的黄莺穿梭飞忙。看到故国军队的旗鼓,回想往昔的生活,手抚琴弦、足登城墙,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廉颇之所以渴望能重为赵将,吴起之所以临别西河哭泣悲伤,这都是人之常情啊;将军何独无情呢!想来也会早图良策,自己争取幸福的前途。

当今皇帝圣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西方献来玉环,东方来献楛矢,夜郎滇池解开辫子请求封职。朝鲜、昌海,也叩头归服而接受教化。唯有北狄野心勃勃,负隅顽抗在沙漠边塞之中,企图苟延残喘。中军将军临川殿下,品德高尚,且是皇帝至亲,总揽这次北伐的军机重任,前来慰问洛阳地区的百姓,讨伐秦中的逆贼,如果您固执不知改过,那就要好好考虑我这番话。聊且以此书表达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详加考虑。丘迟拜上。

alt

┃赏析┃

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睢宁)人。梁时为江州刺史,封丰城县公。梁天监元年(502)率部投降北魏,为平南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率军北征,陈伯之领兵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作此书劝陈伯之归降。这封信从南北战场的形势、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个人的前途和他目前危险处境等方面着笔,一方面通过晓以利害和大义进行正面劝告,一方面以江南春天的美景和浓郁的乡情引动对方的故国之思。文辞委曲婉转,声情并茂。虽是一篇骈文,形式上限制很多,作者却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史书记载陈伯之于第二年三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附近)率8000士兵降梁。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作者小传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境贫寒,好学有才,所作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文辞清拔,格调隽永,在当时很有影响,时人皆仿效之,号“吴均体”。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精译┃

江上的烟霭全部散净,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任凭它往东或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特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水深也能看见水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比飞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势如奔马。两岸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木。山依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互相比高比远。争着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彼此和鸣,交织成一曲嘤嘤的和谐旋律。蝉儿鸣叫不停,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像鹰一般冲天直上飞黄腾达的人,看到这么美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映衬,有时也会漏下一缕阳光。

┃赏析┃

本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文章先写水的“异”,接着写山的“奇”,山与草木映照,突出其清峻挺拔,使人由此而产生“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想法,借自然的魅力化解人世的纷争和内心的诸多欲求。

三 峡

⊙北朝·魏·郦道元

作者小传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郦道元好学上进,博览古今,著有《水经注》40卷。《水经注》虽属于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alt

┃精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水路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峰峦,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起来了。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了夏季,大水溢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景色。极为高峻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形状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当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肃,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声音连续不断,凄厉异常,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分别用三小节描写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刻意写水。既能纵览乾坤从大处落墨,又能别具匠心而洞察幽微,缓急相间,动静相生,情随景迁,笔依物转,于寥寥150余字中,生动地展示出三峡(主要是巫峡)的险峻奇秀。

滕王阁序

⊙唐·王勃

作者小传

王勃(649~675),字子安,初唐著名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著作很多,范围很广。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文采华丽,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alt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alt

┃精译┃

豫章是汉代的豫章郡,治所在南昌,唐朝时改为洪州都督府。在星空属于翼、轸二星的分野,地形上与衡、庐两山相接。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荆楚,连接着闽越。物产有光华,天上显现宝气,宝剑的光芒直射牛星和斗星的区域。人中有俊杰,大地有灵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下塌。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有才能的官吏像流星一样飞驰。南昌城处在荆楚和扬州接壤的地方。宾客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都督阎公有着崇高的声望,从远方而来镇守此地;宇文刺史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天一次的休假,高贵的人士像云一般地聚集在此;喜迎千里外的来宾,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宴席。孟学士是词章的宗师,文章的气势像蛟龙腾飞、凤凰起舞;王将军的武库,闪着紫电和青霜宝剑的光辉。家父在交趾作县令,我省亲路过这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居然有幸亲自参加了这难得的盛宴。

时光正值九月,节序已是深秋。积水消尽,寒冷的潭水变得分外清澈;烟霭凝聚,傍晚的山峦呈现出一派紫色。在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寻访风景,来到帝子建的长洲,得见滕王昔日的亭馆。楼台层叠,像高耸的青山,向上直插云霄;凌空的楼阁,泛着红光,向下看不见地面。栖息着白鹤和野鸭的河洲沙滩,岛屿纡曲回绕,没有尽头;用桂和兰建筑的殿堂楼馆,排列得像起伏的山峦。

alt

推开雕花的瞰装饰华美的屋脊辽阔,尽收眼底;曲,望之惊心。遍里巷宅舍,全都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船只挤满渡口,雕饰有青雀黄龙的形状。云气散,雨过天晴,彩长空明朗。西落孤独的野鸭一齐向天边飞去;秋水映着长空融成一片。傍晚的渔船响起悠扬的歌声,响彻鄱阳湖的四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长吟,登高俯视而感到舒畅,豪情逸兴勃然而起,排箫的音响鼓荡起徐徐清风,细柔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边赞咏荷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足以和临川才子谢灵运媲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贤主、嘉宾,千载难遇,举目眺望长空,在这假日里尽情欢娱。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夕阳下,远眺长安,遥看吴会。大地的像尽头是极深的南溟,天柱高耸,遥指北极星。关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心里怀念朝廷,却不能去朝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在宣室被召见?

alt

啊!命运不好,前途坎坷!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以封侯。使贾谊蒙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被迫隐匿在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所依靠的是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安于天命罢了。年纪虽老,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困难越多,节操越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无尘;即使身处干涸的车辙中,心中也依然欢乐。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可以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也为时不晚。

我年龄幼小,身份低微,只是个读书人。没有门路去请求赐予长缨杀敌报国,尽管已到了与终军相同的年龄;只有怀着抛下笔墨的决心,去羡慕宗悫那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我舍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不是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有幸结交各位贤士。不久我将到父亲身边,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拱手请谒,高兴得以受到阎公的接待。遇不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只好手抚司马相如的赋而空自叹惜;见到了钟子期,奏出《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

啊!名胜之地不会长存,盛大的宴会也难以再逢。兰亭的宴集已成为过去,梓泽名园也成了废墟。临别赠言,承蒙阎公的盛意;登高作诗,只有借助在座诸位。我冒昧地尽微薄诚意,恭敬地写下短序。按照分到的韵字大家作诗,我的一首也同时写成。请诸位展露潘岳般的文采,各自倾泻陆机般的才华吧。

alt

┃赏析┃

本篇全题作《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畔。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逢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在宴会上写了此文。《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曾遍览名山大川,写下许多著名诗篇。李白诗风豪放,想象奇伟,情感炽热,语言率真自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作“诗仙”。

alt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精译┃

天地,是万物寄寓的地方,光阴,是绵延百代的旅行者。人生飘忽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位弟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静静地欣赏美景还没有结束,高谈阔论变成了析理论玄的清谈。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果赋诗不成的话,依照金谷园集会的规矩,罚酒三杯。

┃赏析┃

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等,从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序中记叙了李白和众兄弟欢会畅饮的情景。李白的文章同他的诗一样,飘逸潇洒,豪放纵横。这篇记宴饮的序文,辞情慷慨,气势不凡,是历代传诵的佳作。虽有“浮生若梦”等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师 说

⊙唐·韩愈

作者小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alt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lt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精译┃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请教老师,那些疑难问题便最终不会解决了。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我向他学习;出生比我晚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向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低贱,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alt

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难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了。古代的圣人,远远超过一般人,尚且拜人为师,向人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远不如圣人了,却把从师求学当作羞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疼爱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老师来教他们;可是对于自己,却把从师学习当作羞耻,这真是太糊涂了。那个儿童的老师是教儿童读书、学习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解除疑难问题的人。不懂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对于前者倒从师求学,对于后者反而不愿从师求学,小事学习了,大事却丢掉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以从师求学为羞耻。而士大夫这类人,一旦有以“老师”和“弟子”相称的,就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们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极为可耻,称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则有谄媚的嫌疑。”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能得到恢复,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受到士大夫们的鄙视。如今,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如他们,这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等人,他们的品德和才能都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的德能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能各有所长,只不过是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全都学习过了,他不耻于拜师的风气,跟随我学习。我赞许他能继承古人从师求学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alt

┃赏析┃

“说”是古代议论文中的一种。这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作于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四门博士时。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当时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它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师”之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须从师学习。文中列举正反面事例,反复论证,最后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与首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呼应。全文篇幅不长,但含义深广,闪耀着真知灼见;结构严谨,脉络清楚,又有错综变化之妙。加上文章使用朴素的语言,说理透彻浅显,更增强了说服力。

与元微之书

⊙唐·白居易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强调诗歌讽喻社会现实的作用,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散文也平易自然,以书信和景物杂记成就最大,和元稹共称“元白”。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和,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精译┃

四月初十夜里,乐天说:

微之微之!我不见您面已有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书信也将要两年了,人的一生能有多长,我们如此久别?况且像我们这样情投意合,却相距遥远,靠近时也不能在一起,远离时也不能相忘,却各有拘牵,不得相见,都已头发斑白了。微之微之,我们又能怎样!老天让我们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alt

我刚到浔阳的时候,熊孺登来看过我,得到您前年病的厉害时的短信,信中先写了病中的情况,其次叙写了病中的心情,最后诉说了平生的情谊。并且写道:病危无力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只收集了几包先前的文章,封起来,题上字说:“以后送给白居易,就请他以这代替书信。”悲痛啊!微之对待我,竟是这样的信赖啊!又看您寄给我的听说我贬官后的诗,上面写着:“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的话,他人尚且不能听,恐生悲痛,何况我呢!一直到现在,每次吟诵,就好像又在耳边,令人心痛。

暂且放下这些事不说,简单地说说近来的情况。我自从到九江后,已经经历三年了。身体还硬朗,心绪也很好。包括我的家人,幸好也都挺好。长兄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又有一大家族中的各支弟妹六七个人相互提携,一同前来。不久前我还牵挂的人现在全都在眼前,可以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点安适之处。江州的气候稍微有点儿阴凉,这个地区也很少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甚至像毒蛇蚊虫这样的东西,虽然有,也都很少。湓江出产的鱼颇为鲜美,江州产的酒也很淳美。其他的东西,和北方都差不多。我家里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一职的俸禄虽然不多,衡量收入,节约用度,也都够用了。身上穿的,口里吃的,不用向其他人求告,这是第二点安适之处。我去年秋开始游庐山,到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到的云水泉石,绝妙异常,堪称第一,心生爱恋,不忍离去。因此,在此建一草堂,前面有高大的松树十几棵,修长的翠竹千余竿。青青的藤萝爬在篱笆墙上作为点缀,山间的白石做为桥道,潺潺的流水环绕于房屋下面,飞泉落于屋檐之间,火红的石榴、素白的莲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池塘与池边的石阶上。大概情形就是这样,不能全部记下。每一次独自前往,常常要满十天。平生所喜好向往的,尽在这里了。不仅仅是忘记归去,我是愿意在这里度过一生的。这是第三点安适之处。估计您这么长时间没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挂念,所以今天先写下三点安适之处给您,其余的情况,我以后一条条的详细写给您。

微之微之!我写这封信时,就坐在山中草堂的窗下,信手拿着笔,随意地乱写。写好的时候,不觉天已将亮。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僧,有的坐有的睡。又听到山中猿猴的声声悲啼,谷中小鸟细碎的鸣声。平生好友,离我有万里之遥,忽然间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时弥漫开来。受平素习惯的牵动,就写下三韵:“想当年给您写信的夜晚,那是在金銮殿后的学士院写到快天亮。今天夜晚我写信是在什么地方?在庐山小茅庵里那微弱的灯前。笼中之鸟、槛中之猿都还没死,我们在人间相见将是何年?”微之微之!现在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alt

┃赏析┃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元和十二年(817),是白居易在江州的第三年,他在庐山香炉峰营建了一个草堂。草堂落成的第二天夜里,白居易给好友元稹写了这封信。而元稹此时也已被贬通州三年了。信中叙述了白居易在九江的生活状况,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夜深不寐,以笔墨畅谈,可见两人交谊之厚。信的开头直呼友人,分开三年的离愁别绪也随之一呼而出。然后叙近年的交往,对朋友的关怀和信任,深深怀念。叙说自己近况一段,是书信的主体部分。写三件感到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写建成草堂后的游玩之乐,道出许多文人雅趣。信的结尾,又归于强烈的抒情。“信手把笔,随意乱书”,表明关系密切;信中附诗,更见思念之殷。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文人书信,浓烈的抒情色彩,灵活的叙事方式,高雅的语言风格,使这篇书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精译┃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神仙居住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小屋虽然简陋,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可以)。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青青。博学之士,在这里谈笑风生,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这里来。可以随心弹奏无雕绘的朴素之琴,可以潜心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官府的文书劳神伤身。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又如西蜀的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alt

┃赏析┃

“铭”是古代刻于金石上的一种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和昭申鉴戒。《陋室铭》一文,作于和州任上。借描述简陋居室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使一个坦荡乐观、孤芳自赏,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虽只有寥寥81个字,却有比喻,有对比,有白描,有隐喻,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曲虽终而余音不绝,意更绵远。尤其是全文之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八个字,更是寓意深刻,点明主题。

alt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作者小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著有《柳河东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精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有流水的声音,就如同环佩叮咚作响,心里暗暗高兴。砍下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通道,走过去看见下面有一个小潭,潭水非常清澈。小潭由整块的巨石作底,靠近岸边的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处处突出水面的高地、岛屿、高岩、巨石。小潭四周绿树翠藤,交织攀缠像网一样,参差悬垂,摇曳多姿。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悬空而游毫无依托似的。阳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鱼的影子一个个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游到远处,来来往往,快而突然,好像在和游人互相取乐……

┃赏析┃

本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文中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苦凄凉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文章以鱼在水中的怡然之乐和作者坐潭上的凄清悄怆相映,以日照潭水的明与竹树掩映的暗互衬,显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

阿房宫赋

⊙唐·杜牧

作者小传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愈等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精译┃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中国,蜀山的树木都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它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向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一直流入宫墙。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曲折像缦带回环,飞檐像禽鸟在高处啄食。楼阁各依地势,参差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盘盘绕绕,曲折回旋,密集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着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没有云彩怎么会有龙?沟通楼阁的复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没有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台上歌声悠扬,使人感到有如春光那样和煦。殿中舞袖飘拂,好像带来阵阵寒意,使人感到风雨交加那样寒冷。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alt

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离开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车来到秦国。她们日夜献歌弹琴,成了秦国的宫人。明星闪烁,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是她们早晨在梳理发鬟。渭水上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倒掉的残脂剩粉;烟雾到处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雷霆般的响声骤然而起,是宫车从这里经过;车轮声渐远渐弱,不知它去到哪里。宫人们都尽量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久久地伫立着遥望远方,盼望皇帝的到来。有的三十六年始终不曾与始皇见面。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经营的宝物、齐楚保存的重器,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他们国家的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般。一旦国破家亡,都运到这里来。在这里视鼎如铛,视玉如石,把金子当土块,拿珍珠作瓦片,随意抛弃,秦人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秦始皇喜欢奢侈,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时连一点点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成泥沙呢?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地里耕田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一个个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参差满布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要多;嘈杂的管弦声,比闹市上人们的言语还要喧闹。使天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秦始皇却日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一举攻占函谷关,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本身,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爱护他们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朝统治者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可以传到三世,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还能灭掉秦国呢?秦始皇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那么又要让再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赏析┃

alt

阿房宫,秦宫名,秦始皇所建,规模宏大,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本文是一篇借古讽今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图享乐,其结果必重蹈秦朝覆辙。这篇赋充分体现了唐代文赋的特点,即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以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瑰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宏伟画卷。如对景物对人的描写虚实结合,华而不浮,寓意深刻。语言上骈散兼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一扫汉赋那种平板单调的弊病,读来回肠荡气,堪称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作者小传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作品收入《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既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富有理想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一位戍边有功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有创作才能并有名篇传世的文学家。范仲淹一生创作丰富,其中《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lt

┃精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岳州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得很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并且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滚滚的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面上洒满了阳光;傍晚,又变得昏暗阴晦,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这个地方往北可以通到巫峡,往南可以一直通到潇湘二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喜欢吟诵的诗人,大多聚会在这里,他们浏览景物的心情,怎能没有什么不同呢?

……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或许与前面两种情况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的顺心而欣喜,也不因个人的失意而难过。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隐退到江湖又替君主忧虑。这结果就是进朝做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担心。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alt

┃赏析┃

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失败的时候,作为此次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作者也由于变法的失败而被贬官,谪守外地。作者能突破历来谪官悲郁的心情,以开阔的胸襟、忧国忧民的胸怀来看待自己的失意,摆脱个人狭隘的感情桎梏,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借岳阳楼的美景表现出来,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作者小传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精译┃

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它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一眼望去,那草木郁郁葱葱、山林幽深而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那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就是酿泉。山峰回绕,道路折旋,能看到有个像飞鸟展翅似的坐落在泉水边上的建筑,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这座山上的智仙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自号给它定的名字。太守同宾客们来到这里喝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自号为“醉翁”。醉翁的兴趣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

如果太阳出来,林中的雾气就会消散;烟云归来,岩洞就又昏暗了,这样阴晴交替的变化,就是山间的清晨和黄昏。野花开放,香气清幽,树木繁茂,浓密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回落,山石显露,这就是山间的四季变化。清晨出去,傍晚归来,见到的四季景色又不相同,这其中的乐趣也是无穷的。

至于那些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招呼,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些都是滁州百姓在游玩。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因此,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各种各样的野味、野菜,交错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摆设的宴席。酒宴上真正让人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美妙的音乐。投壶的射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起起坐坐,闹闹嚷嚷,这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的场面。那位面容苍老,头发斑白的老人昏昏沉沉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alt

不久,太阳下山,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逐渐昏暗,浓密成阴,鸟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儿开始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了解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尽情欢乐;醒了,又能用文章叙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赏析┃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由于直谏而被贬为滁州知府。由于当时政通人和,欧阳修得以有暇寄情山水,因此才有了这篇著名的散文。作者以生动凝炼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亭子的形制以及与宾客在亭中开怀畅饮的场景和亭子周围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秋声赋

⊙北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𫔧𫔧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alt

┃精译┃

我(欧阳修)正在夜里读书,听到西南方传来一种声音,觉得这声音十分可怕,不由说道:“太奇怪了。”这声音起初好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汹涌澎湃起来,像波涛在夜里翻滚,又像风雨骤然来临。它碰在物体上,发出𫔧𫔧铮铮的声音,好像金属相击。又像偷袭敌人的军队,正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能听见人马行进的声音。我于是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答道:“天上月亮皎洁,星辰晶莹,银河高悬在天。四下没有一点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里传出来的。”

我叹息道:“啊!真令人悲伤啊!这是秋天的风声,它怎么就来了呢?因为秋天的景致总是这样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云烟消散;它的容貌清新明丽,天高气爽,日色晶莹;它的气候寒冷萧瑟,刺人肌肤;它的意境苍凉萧条,山川寂静,无声无形。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似激昂的呼啸。秋风没到的时候,绿草繁茂,青翠如画,树木葱葱茏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秋风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树碰到它便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让树木凋零的力量,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是战争的象征,在五行中属于金。这就是所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使它们生长,秋天使它们结实。所以秋天在五声中又属于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在音律上与夷则相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而感到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自然走向衰败。

“唉!草木没有情感,到了一定时节尚且飘落凋零。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又是万物之灵。百般的忧虑使他的内心伤感,无数的事情使他的身体劳累。内心受到刺激,必然耗费元气,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忧虑自己的智慧达不到的事。这样,年轻红润的容颜变成了枯木一般,乌黑的头发变得斑白,这也是很自然的。为什么本不是金石的肌体,却要同草木争胜呢?应该想想,是谁伤害了自己,而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回答我,他已经低着头睡着了。只有四周墙上的虫子在唧唧地叫着,好像在和我一起叹息。

alt

┃赏析┃

本文作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欧阳修已经53岁,尽管官位不断提升,但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年龄的增长,使作者迟暮的感觉日渐强烈,可以说作者作此文时亦即正经历自己人生的“秋天”。本文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在格调上自然脱离不了“悲秋”的主题。但在具体的创作中,本文却有其独到之处。秋这种无声无形的东西,在作者笔下却被尽情地描绘出来,使人宛然在目。作者运用铺排的手法,韵散结合,杂以骈偶,一唱三叹,将写景、抒情、议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此外,作者用了各种精妙的比喻来表现秋的肃杀之气,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六国论

⊙北宋·苏洵

作者小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相传他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晚学有成。苏洵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lt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精译┃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战术运用得不好,弊病主要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实力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他们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我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而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alt

秦国除了用攻战获得土地之外,还能得到诸侯作为贿赂的土地,小的可以得到邑镇,大的就能得到城市。把秦国由于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通过战胜诸侯而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它的实际数目要超过百倍。把六国用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于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希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根本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掉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能够安稳地睡一晚。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却发现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欲望却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切。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的胜负关系就已经确定了。六国走到灭亡的地步,也就理所当然了。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这话说得很对。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与五国相继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接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开始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决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采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策略后,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直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耗尽,国家孤立,战败而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比,或许并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西面的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累起来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不要让自己被积累起来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用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可能。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延续六国灭亡的前例,这恐怕连六国也不如了。

alt

┃赏析┃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官力量,同时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当辽和西夏日益强盛,不断侵扰宋朝边疆的时候,北宋王朝只能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他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法和战国时代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很相像。鉴于这种情势,苏洵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彻精辟的《六国论》。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作者小传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思想家。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敦颐的学术地位提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精译┃

水里边、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各种花卉,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却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干挺直,不弯弯曲曲,也不旁生枝节。香气飘得越远越觉得幽香,婀娜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贴近无礼地玩弄。

我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贵之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说了。喜欢莲花的,像我这样的人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确实很多啊!

alt

┃赏析┃

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的小品文。作者借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莲花高洁脱俗的品质的赞赏,来表达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又借莲花与牡丹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媚俗之人的厌恶。文章主旨清晰,立意明确,结构紧凑。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使莲花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使文章显得清新雅致,意味隽永悠长。而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更成了对高尚情操描写的经典之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

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以锋利峭拔、雄健刚直、清丽自然著称;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独具特色,自成一家,中间有许多关心民生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诗作。

alt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精译┃

褒禅山也叫做华山。唐代的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山下居住,死后就埋葬在这里。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死后埋葬的地方。距离禅院东边五里的地方,有个所谓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离洞一百多步的地方,有块石碑倒在路边,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独“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念“华”字,如同“华实”的“华”,大概是把音念错了。

山洞下面平坦而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刻字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从山下往上走五六里,有个深幽的山洞,进去后就会感到寒气逼人。问它有多深,就连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走不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和另外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越往里走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发奇异。有个感到疲倦而要出来的人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所到的地方,同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所到的地方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刻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里走,到的人就更少了。那时候,我的力气还足以继续往里走,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等到出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他一起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对这件事,我有些感慨。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观察、思考得十分深刻并且一丝一毫也不放过。那些平坦又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又遥远的地方,能到达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奇特雄伟、不同寻常的风光,往往是在艰险遥远而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就不能到达。既有志气,又不跟着别人停止前进,然而气力不够,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和力量,又不随着别人懒惰不前,但是到了幽深昏暗、让人迷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的帮助,也不能到达。然而气力完全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这在旁人看来是可笑的,而自己则应该感到后悔。如果尽了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能到达,那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而谁又能讥笑你呢?这就是我的体会。

我对那倒在路上的石碑,又不由得感慨:由于许多古代书籍的失散,后代以讹传讹,使人不明真相的事,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认真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啊!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alt

┃赏析┃

本文作于宋至和元年(1054),当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但为后人所称道的则是本文说理的部分。本文借游历为题,辨证地阐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人们做事时所起的作用,提到主观因素必须和客观因素相结合,无论缺少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都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这种透彻的说理,正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洞察能力。从行文上讲,文章用笔朴素,将叙述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描述登山的过程,还是讲述自己的心得,都层层展开,娓娓道来。用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说明道理,使议论毫无生硬之感,是一篇借事喻理的佳作。

超然台记

⊙北宋·苏轼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苏轼的散文抒情委婉尽致,笔力纵横,受庄子和战国时纵横家的影响很大,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作方面,他的诗奔放灵动,才思四溢,奇趣横生,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在词作方面,苏轼突破了以前香艳的词风,开豪放派之先河,词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𫘪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精译┃

但凡事物都有可观赏之处。只要值得观赏,就可以使人快乐,而不一定是奇异瑰丽的东西。吃酒糟,喝淡酒,都可能使人醉倒。吃瓜果蔬菜,也都能让人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里会不快乐呢?

人们追求福禄而避祸患,是因为福禄使人快乐而祸患使人悲哀。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而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心里总存在着美与丑的比较,眼前总是进行着取舍的选择,那么,让人快乐的事就很少,而令人悲哀的事却很多。这实际上是追求祸患而抛弃福禄。求祸避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由于受了外物的遮蔽。那些人游心于事物之内,而不是游心于事物之外。事物并没有大小的分别,从它的里面来观察,没有不高大的。它们倚仗其高大气势临视我们,而使我们眼花缭乱,难辨是非。恰如通过小小的缝隙来观战,又怎能知道胜负呢?因此,美丑交错而生,欢喜和忧愁也交替出现,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alt

alt

我从钱塘调任胶西后,舍去乘船的安逸,忍受骑马坐车的辛劳;离开了华丽的住宅,栖身于简陋的房舍;离开了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而来到充满桑麻的荒郊野地。刚到的时候,庄稼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是,案件多得不计其数。厨房里空空如也,每天只吃些野菜。人们猜想我的心情一定不会快乐。但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面容却更加丰满,头上的白发也一天天地变黑。我已经很喜爱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于我笨拙的能力也习以为常了。于是我修葺了园圃,整理了庭院,砍伐安丘、高密山上的树木来修补破损之处,做暂时应付的办法。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建筑的高台已经破旧不堪,我就略加修理,使它焕然一新。我时常和友人一同登台眺望,在那里纵情开怀。向南遥望,马耳山、常山,忽隐忽现,似远似近,那里大概有隐居的高人吧?高台的东面是卢山,秦朝的卢敖曾在这里隐遁;向西眺望穆陵关,宛如一座高大的城堡,姜太公、齐桓公所建的功业仍然存留;向北眺望潍水,不禁慨然长叹,想起淮阴侯韩信当年的战功,哀叹他最后未得善终。此台高耸而平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季温暖。无论雨雪纷飞的清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的,宾客也从未不陪同。我们采摘园中的蔬菜,钓取池中的鲜鱼,酿制高粱米酒,煮粗糙米饭,说:在这里游玩可真快乐啊。

当时,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后,就为它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取名为“超然”,用来表现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不快乐。原因就在于我能超然于物外啊!

alt

┃赏析┃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他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并经常同宾客在上面饮酒赋诗,抒发情怀。其弟苏辙为此台取名“超然”。他便作了这篇《超然台记》,来说明其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苏轼这种思想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引起的。他自称超然物外便能悠然自乐,但这种“乐”实际上包含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和无可奈何的辛酸。全文始终贯穿“超然”二字,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lt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alt

alt

┃精译┃

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清风慢慢吹来,江面波平浪静。我举起酒杯,邀请客人同饮,吟咏“明月”诗篇中“窈窕”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牛两个星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在江面上,水光与夜空相接,连成一片。我们任由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随意漂荡。多么辽阔啊,好像是凌空乘风而去,不知道将停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离开了俗世,无拘无束,自由飞翔,变成了神仙。

大家喝着酒,高兴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着流动的波光。我的心想得很远啊,遥望着思慕的人啊,我们天各一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相应和。箫声呜咽,像是哀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长,像一根轻柔的细丝延绵不绝。这箫声啊,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能让孤舟上的寡妇悲泣。

alt

我也不禁感伤起来,整了整衣襟,端正坐好问客人说:“这箫声为什么会如此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我们从这里向西望见夏口,向东望见武昌,山川相连,郁郁苍苍,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当初他攻取荆州,打下江陵,大军顺流东下,战船相接,不下千里,战旗遮天蔽日,在江上临风饮酒,横握长矛赋诗,称得上是一世的英雄人物啊,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只是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和鱼虾为伴侣,与麋鹿作朋友,乘着一叶扁舟,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劝酒。人生就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流的无穷无尽。希望和仙人一起遨游,但愿抱着明月永世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立刻实现的,因此只能把愁绪寄托于箫声,在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滔滔不绝地流去,可大江却始终未曾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时圆时缺地变化,但是它最终没有增也没有减啊。如果只从它变化的一个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之间的事物甚至连不到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况且,这天地间的万物都各有其主,如果不属于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得。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颜色。得到它们没有谁会来禁止,使用它们也是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可以和你们一起享受。”

客人听了我的话以后高兴地笑了。于是清洗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菜盘也散乱地放着,大家互相靠着枕着睡在船里,不知不觉天已经要亮了。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讥讽时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就作于作者贬职黄州期间。本文先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明月当空、白露横江的美景,既而通过美景中凄楚的箫声,引出作者对历史人物兴亡的感怀。接着又从时空浩渺的角度发出人生短暂、生命变化无常的慨叹。最后从变与不变的道理中得出人应该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结论。苏轼在遭遇坎坷之际,多次用老庄相对主义的思想来排遣内心的烦忧。但在这种想法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更为深沉的苦闷。作者感情的产生以及对人生道理的感悟,都是依靠江月之景来表达的,同时又恰当地引用古人的诗句,将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浑然一体,足见作者笔力。文章融合了“游记”和“赋”两种体裁,在描写游历过程时,采用游记的手法,合理地安排描写的顺序。而在写到具体景物时,又用赋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景物。使文章脉络清晰,议论描写透彻,是我国古代借景抒情散文的一篇典范之作。

alt

卖柑者言

⊙明·刘基

作者小传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刘基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他的理论和著述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的作用。著作被后人编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精译┃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贮藏柑子,那些柑子历经一年也不腐烂,拿出来以后依然光泽鲜亮,有着玉石般的质地,黄金般的颜色。把它放到市场上,售价比原先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

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感觉就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那个卖柑子的人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子,是准备把它装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招待宾客呢?还是要夸耀它的外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呢?干这骗人的勾当,太过分了啊!”

卖柑子的人笑着说:“我干这一行已有好多年了,我依靠这一行来养活我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从来没有听到有什么议论,却偏偏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世上耍弄欺骗手段的人不算少,难道只是我一个人?你并没有考虑这些。如今那些佩戴兵符,坐在虎皮椅上的武将,威风凛凛地像是保卫国家的人才,他们果真能够拿出孙武、吴起那样的韬略吗?那些戴着高高的礼帽,衣服上装饰着长长带子的文臣,神气十足地像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他们果真能够建树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穷困而不知道赈济,官吏作奸犯法却不知道制止,法律败坏却不知道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的粮食却不感到羞耻。看他们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得醉醺醺的,鲜美的佳肴吃得饱饱的,哪一个不是仪表堂堂,威武可敬,气势显赫呢?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像金玉而腹中像破絮呢?您对这些状况都视而不见,却偏偏来挑剔我的柑子!”

我沉默着,无法对答。回想他刚才说的那番话,越觉得他好像是东方朔那样的人物,诙谐滑稽,言语却有深意。他是对世事表示愤慨,对邪恶表示憎恨的人吗?他是在用柑子来讽喻这个社会吗?

┃赏析┃

元朝末年,政治极度腐朽,文臣武将一个个装出一副道貌岸然或威风凛凛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却是文臣没有安邦的韬略,武将没有定国的能力。他们都白白地享受着俸禄,而民间却是民不聊生,到处揭竿而起。刘基和他的同僚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最终被罢官。他罢官以后开始写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卖柑者言》就是其中一篇。文中“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的语句正体现了刘基写作此文的真正用意。该文也是明代寓言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alt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作者小传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反对拟古,其作品以散文为主,大多数是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以及制义之作,其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一度成为学习古文写作的范本。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精译┃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这就是苏子美所建造的沧浪亭的旧址。文瑛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写的是亭子的胜景,您就记下我修复这个亭子的原由吧。”

我说:“过去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他在内城的西南处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了吴越被宋国灭亡时,把淮南之地拱手送给宋国,这些园子也没有荒废。这时苏子美才修筑起沧浪亭,后来有些和尚居住在这里,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这样,沧浪亭就变成了大云庵。从建成大云庵到如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重新修复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我曾经登上姑苏台,眺望着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势力,子胥和文种、范蠡所筹划的事业,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庵与亭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钱镠只是趁着天下大乱窃取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延续了四代,他的子孙亲属乘机兴起,奢侈无度,修造的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亭子却被一个和尚如此重视。由此可见,士人想要千载垂名,不像冰块溶解一样和那些曾盛极一时的东西共同消失,是有原因存在的!”

文瑛好读书并且特别喜欢做诗,常同我们这些人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alt

┃赏析┃

沧浪亭在今苏州市,原为吴越时广陵王钱元瓘的花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宋朝诗人苏舜钦在其中始建一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又因“沧浪”一词,充分流露出失意隐世、怡然自得的情调,所以命名为“沧浪亭”。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之句。从此沧浪亭名声大振。此后,沧浪亭几度荒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抚宋荦重建此园,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同治十二年(1873)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归有光写《沧浪亭记》主要抓住了沧浪亭五代以来的变迁,讲述了自殷周之际苏州的盛衰交替,重点说明人要垂名后世不在于富贵,而在于才能。作者借沧浪亭抒发出自己在科举上受尽挫折之后豁然开朗的心情,全文朴素简洁,抒情真实,论说精练。

alt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alt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精译┃

项脊轩就是以前的那间南阁子。屋子只有一丈见方,仅仅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尘土和泥浆都透过小孔渗漏进来,积聚的雨水,也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每次想把桌子挪动一下位置,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屋里就变得昏暗起来。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等等,旧时的围栏也因而增加了光彩。我的书架上满是堆积的书籍,大声吟诵,晏安自得,有时默然端坐,便听得见屋外的各种声音。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只有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晃动,舒缓轻盈的样子十分可爱。

alt

然而我居住在这里,令人高兴的事情不少,可悲的事情也多。

在此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用来分隔庭院的墙垒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客人来了还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都栖息在厅堂上。庭院里先是扎上篱笆,后来又垒起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奶娘,我母亲生前对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所以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呱呱地哭着的时候,你娘听到哭声就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呢,就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15岁起,就一直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像个女儿家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呀!”等到离开的时候,她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总是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儿,祖母拿来一块象笏,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旧日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叫人忍不住想放声大哭。

alt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得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一共遭受过四次火灾,但都没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

项脊生说:巴蜀那个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依靠采矿获得的财富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时,诸葛亮在陇中由务农出而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会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觉得这里有奇景异致。如果有人知道我这种情况,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问我一些历史上的事情,有时也在书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回来后转达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什么叫阁子呢?”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阁子也破败了,没去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才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可是此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得像伞一样张开着。

┃赏析┃

归有光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借事抒情,真切感人,归有光也由此被称为以抒情笔触写记事之文的高手。《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文中对所回忆的人各写了一件事情,虽然都是家庭琐事,但极富人情味。全文可分两部分。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这篇“记”的正文。“余既为此志”至“今已亭亭如盖矣”是过了若干年之后补记的话。因为补记的话和正文内容有密切联系,所以也就成了这篇“记”的有机组成部分。整篇文章虽然言语不多,事理不大,却正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作者小传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又号陶庵,明末散文家。张岱在文学上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桎梏性灵的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张岱回首前20年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文笔活泼清新,不时有诙谐之论,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都趣味盎然。张岱也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alt

alt

┃精译┃

七月十五的西湖,没有什么可看的,只能看看这天游西湖的人。看这一天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的一类,乘坐着有楼饰的游船,吹箫击鼓,带着高高的帽子,穿着整齐漂亮的衣服,船上灯火通明,四周站着仆从侍候,乐声与灯光相互交错,这是一些名义上为赏月而实际上并未看月亮的人。这是可以看的一类人。有一类人,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是一些有名的美人和闺阁中的小姐,还带着小儿幼童,笑声与哭声纷杂,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顾右盼,虽然置身月下而实际上并不赏月。这是可以看的一类人。还有一类,也坐着船,船上有音乐和歌声,他们跟著名妓女、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箫笛琴瑟的音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交错,他们在月亮下赏月,又希望别人看他们赏月。这样的人,是可以看的一类人。又一类人,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挤进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喧闹,假装发酒疯,嘴里还唱着不成腔调的歌曲,这一类是既看月亮,也看看月亮的人,但实际上什么都没看的人,这也是一类可以看的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装饰着细而薄的帏幔,那里有洁净的茶几,精致的暖炉,用来温茶的器具随时可以烧煮茗茶。他们约了好友佳人,十五的时候一起坐坐,结果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这是赏月而不愿意让人看他们看月的样子,也不故意装作看月的人。这是一类可以看的人。

杭州人游览西湖,早上十点左右出发,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像躲避仇敌一样躲避月亮。这天晚上,因为爱慕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犒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酒钱,轿夫高举着火把,列队等候在岸上。人们一上船,就催促船家尽快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击鼓声和吹奏乐器的声音,像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像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也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当大船小船一起靠岸时,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碰,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碰,脸和脸相对。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的宴席散去,衙役们吆喝着开道而去。轿夫开始招呼船上的人,谎称城门要关了,来恐吓游人,叫他们早点回去。于是,灯笼和火把像一串串星星,簇拥着回去了。岸上的人也一批批地赶向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这些人才把船靠岸。断桥边的石阶刚凉下来,大家就席地而坐,招呼客人开怀畅饮。这个时候月亮皎洁得像刚刚磨过的铜镜,青山更加秀美,仿佛重新妆饰过一般,湖水更加明洁,也像刚刚洗过脸一样。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们一起坐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伎也来了,杯筷安放,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将亮,客人才散去。我们这些人任凭小船漂荡,畅快地在十里荷花之间安睡,花香扑面而来,做着清梦非常舒适。

┃赏析┃

杭州西湖是人间美景,这一点人所共知。七月半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俗,市民往往倾城而出,去西湖赏月。以通常游记的写法,笔墨多是重在“写景”,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作者立意新颖自创门路,题目叫《西湖七月半》,但偏偏不写西湖七月半的优美景色,却转而描述西湖七月半的人,很出乎读者的意料。作者着力刻画这些月影湖光中的芸芸众生,写出了各色人等的赏月动机,对那些俗不可耐却好依附风雅的豪门富户作了刻薄的嘲讽。在写作方法上,张岱善于“反衬”:平时避月如仇,“是夕”列队争出;众人离去,吾辈方出……这样一来,雅俗分明,美丑自别,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也就更加鲜明。

alt

登泰山记

⊙清·姚鼐

作者小传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散文家。因书斋名为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他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把古今文章的风格概括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简洁清淡,雍容和易,富有情韵,是偏于“阴柔”的。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精译┃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一路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抵达泰安府。这个月丁未的那一天,我和知府朱孝纯子颍一起从南面山脚开始登山。长四十五里的山路全是用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在泰山的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间山谷中的水流经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最初顺着中谷进去,走了一小半山路之后,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达了山巅。古时候登泰山,多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会经过天门。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这次没有去。经过中岭到达山顶,也有像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人们都管它们叫天门。一路上云遮雾罩,地上的冰很滑,石级几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上覆着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边的天空。向远处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只见汶水、徂徕山如同图画一样,而半山腰里停留着的云雾恰似一条美丽的带子。

戊申这天正是月底,五更天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大风卷起细小的积雪扑打在我们脸上。日观亭东面全是迷漫的云雾,隐隐约约地看到在云雾中有几十颗像白色的骰子一样的东西站立着,那是一些隐没的山峰。在天的尽头,云层中有一线奇特的光彩,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灿烂多彩的朝霞,太阳升起时,颜色特别纯正,红的像朱砂一样,底下还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则没有,有的发红,有的发白,颜色交错,如弯腰曲背的样子。

……

┃赏析┃

本文是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登泰山后所写的游记。作者以时间为序,叙述登山过程。一路上,踏冰雪,踩7000多级台阶,可谓艰险。待到登上峰顶,于日观亭欣赏日出,只见旭日东升,绚丽多彩;山水、云雪相映,愈加丰姿传神,遣词淡雅不俗,绘制出一幅两水夹流、长城中分的泰山地理图。

alt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