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1075),沈括奉诏出使辽国。在使辽途中,他注意观测和考察了所遇见的种种自然奇观。本则笔记记述的就是他在北方见到的虹这一光折射现象。

虹是空气中水珠对日光折射的结果。雨过天晴,阳光照射到空中的水珠上,由于太阳光包含了七种不同频率的光波,这些光波折射的方向不同,从而形成了七色的光环,这就是虹。沈括引用孙彦先的话解释了虹的成因:“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

另外,他还观测到虹在天空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沈括发现,虹与太阳的位置是相对的。当傍晚太阳偏西的时候,虹就出现在东方,人“自西望东则见”。同时,傍晚的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是向西北运行,因此虹相应地向东运动。

沈括的观察极为细致,而他的观察结果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因而代表了宋代天象观测的最高水平。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1],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2]。是时新雨霁[3],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4]。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5]:“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翻译】

世人传说虹能够进溪涧饮水,确实如此。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达他们最北边黑水境地永安山下设帐宿营。那时刚刚雨过天晴,看见一道虹下到营帐前边的溪涧中,我和同僚走近涧边观看,虹的两端都垂到溪涧里面。派人过涧,隔着虹与我们相对站立,相距几丈,中间像隔着一层薄纱。从西朝东望,就看见虹了(因为这是傍晚的虹);站在涧的东边向西望,就被太阳照耀,什么都看不见了。很久,虹逐渐移向正东方,越过山岭而消失。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重新看见了它(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1] 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五代时创建契丹国,又改国号为辽,至北宋末为金所灭。其余部西迁,建立西辽国,后为蒙古军攻灭。

[2] 黑水:水名,即黑河,在今河北平泉西南,境内有永安山,为辽国主狩猎地。卓:直立,这里指搭起、架设。

[3] 霁(jì剂):雨住天晴。

[4] 绡縠(xiāo hú消胡):薄纱。绡由生丝织成,縠有绉纹,都是半透明状的织品。

[5] 孙彦先:孙思恭的字。孙为宋代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曾考中进士,精通天文历算之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