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表达与倾听是人生的两门必修功课,是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两根拐杖,是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人的两大支撑点。直接的间接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表达与倾听的本领如何,直接关乎人生的命运走向、穷厄亨通、贫富贵贱、生死荣辱。

表达与倾听既然是如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于表达与倾听关注的兴趣之浓郁也随之增长。不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单位在朋友圈中,都可以经常听到“学会说话”、“学会倾听”的教诲叮咛。至于关于表达与倾听艺术技巧的演讲著述,更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来阅读经史子集,则不难发现,原来这些文字所记载的,都和人们的表达倾听密切关联。不论写作者的初衷如何,都无法绕开表达与倾听来记载人物事件和历史变迁。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交流、沟通、表达、研判、选择、决策的,故而,即便是表面上似乎可以随心所欲的小说家言,也无法抛弃表达与倾听这两根拐杖来自圆其说。

“言者心之声。”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课题,而且是一个理论的课题;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更和个人的性格禀赋修养阅历紧密相关。古往今来,因为不会表达、不善于倾听而吃尽苦头的人物事例不胜枚举;因为擅长表达、善于倾听而受益终身的人物事例同样层出不穷。作为尘世中的一个个体存在,笔者在这方面同样感受深切。

明代文人冯梦龙先生曾经透过智慧这一线索,梳理古代经史子集,先后编撰了《智囊》、《智囊补》(后人将其合在一起出版,名之曰《智囊全集》),对后来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明一代,樊玉冲编撰有《智品》,孙能传编撰有《益智编》,俞林编撰有《经世奇谋》,体裁与冯梦龙之《智囊》略同。而早在唐代,赵蕤即编撰有《长短经》。到了清代,宋宗元又编撰有《正经》,如是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通过编撰历史典籍中关于表达与倾听方面的经典范例,来提升自己,也为人们学会表达与倾听提供历史文化的借鉴,是我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愿景。起初的想法是撰写一篇关于表达与倾听的文字,为此而翻阅了一些典籍。而随着阅读视野的变化,想法也随之变化,于是萌生了上述愿景。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中关于表达与倾听方面的精彩故事,犹如散布在浩瀚银河系中的群星,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明亮或灰暗,不可胜数,素材之宏富令人目不暇接,需要的不过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笨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阅读、选择、思考、品味、整理,终于借助电脑完成了自己的这桩心愿,粗线条地将本书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任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徜徉在浩瀚的经史子集当中,我所关注和撷取的仅是关于表达与倾听各方面各视角的精妙文字,而其中尤为精妙者,早已为古代和近代现当代的有心人拿来做了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诠释翻译,——尽管已经拥有了这许多便利,但更多的素材依然需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选择。囿于自己的眼光和学力,尽管在宝山之中尽情浏览,也还是遗漏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宝贵素材。

本书分为66个部分,各部分所收条目从47条到10余条多少不等,计17900余条。所收条目以史书记载为主,兼收其他,儒释道及西方名人典故、西方古代寓言故事等均有涉猎。

基于相信读者高明于编著者和努力为有心的读者提供查找原文阅读欣赏品味思考的便利之考虑,在编选上进行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没有采用过去一些编者明引暗引混用的做法,对选自经史子集的引文一律注明出处,同一典故先后援引自两处的,则分别注明出处;二是对编选的故事略作说明,或介绍或诠释或品评发挥,与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果。至于所选故事本身语言即明白如话者,则绝不画蛇添足,而任由读者驰骋想象。

读懂和品味本书所收的诸多典故,需要迈过两道门槛:一是必须明了每则典故所有发生的时代场景、政治文化氛围以及会话人的特定关系,二是文言文所设定的语言门槛。对于有心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古代经典会话故事集,好一似咀嚼半生半熟的西式牛排,固然存在着阅读上的困难,但其独特的价值也正在于此。阅读一览无余的无厘头的作品固然不存在什么难度,但也留不下多少记忆;而谨慎存心地迈过几道门槛,认真地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后,便可以真正弄明白典故中会话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之中拓展延伸了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开始进入“神交古人”的高层次,痛快淋漓地享受古人的智慧而获益终身。

冯梦龙先生在《智囊·自叙》中如此解说他的编撰理念:“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奸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本书同样遵循这一编撰理念选择历史典故,而没有过多考虑“表达与倾听”视角之外的其他因素。

是为序。

恢嘉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