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激烈

壮怀激烈

1927年,二十一岁的贺文翰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刻苦攻读,取得了国立北平大学的奖学金,该年秋季,贺文翰顺利进入国立北平大学专门部法科,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期间,他和一位叫谷丛惠的女学生相识,二人很快坠入爱河。1929年,贺文翰大学毕业,同年与谷丛惠结婚。婚后,他们并没有立即回到明水老家,而是在北平生活了四年多,直到1933年贺燕生两岁的时候才回到了明水县。

北平大学两年多的深造学习对贺文翰此后的人生选择影响巨大。根据后来的知情者蔡华伟的回忆,贺文翰在校期间功课十分优秀,品行尤为端正,在师生中的人缘和威望都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在这期间,他与当时同在北平读书的共产主义者于天放、张甲洲等接触较多,至于“他本人是否入党,现还不详”。

但是,这一时期的贺文翰,显然受到了共产主义学说的熏陶,尤其是于天放和张甲洲,他们可能对贺文翰的人生产生过巨大影响。

贺文翰、于天放、张甲洲三人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贺、于、张三人分别生于1906年、1908年和1907年,又先后在齐齐哈尔工业大学完成中等学业。于天放、张甲洲早在1925年就相识,这一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为了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愤怒和不满,于天放联络进步学生,迅速串联,组织齐齐哈尔几所学校的青年学子上街游行,向张作霖政府请愿,此后,于、张二人一直都是该校的激进分子。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二人先后因为领导学生抗议张作霖军阀政府以及日本侵占东北遭到逮捕,出狱之后,一边读书一边仍旧坚持社会活动。1928年,于天放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两年之后,张甲洲也来到了清华大学,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清华大学发生了驱逐校长罗家伦、吴南轩的学生运动,于天放便是学运队伍中的一员。

1931年5月,在张甲洲介绍下,于天放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清华大学,除了学生身份之外,张甲洲的另一秘密身份是中共北平市委西郊区委书记,统管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新农业学校等几所高校的党团工作,发展共产党的地下力量。为此,张甲洲还创办了《北方青年》《现代中学生》等刊物,积极扩大共产主义在高校思想阵营中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充当了张甲洲工作中的左膀右臂,他就是中共北平市委西郊团委书记、时年十八岁的胡乔木。据称,当时二人关系十分亲密,形同兄弟,胡乔木所写的《中国赤祸问题》一文便是经由张甲洲编发的。在同学当中,张、胡二人的名声相当大,张善口才,胡善笔杆,所以同学当中经常流传着“清华俩秀才:张甲洲能说,胡乔木能写”的说法。多年之后,在胡乔木的回忆录中,谈起张甲洲,他仍然情意隽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天放、张甲洲等人从北京返回东北,开始组建巴彦抗日游击队,在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西一带迂回打击日军。不久,这支部队被共产党收编,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吴福海任政委,赵尚志为参谋长。1937年,张甲洲在一次行动中,不幸罹难,终年三十一岁。于天放则长期坚守在抗战阵地上,多处辗转,活动频繁,1944年12月被日军逮捕入狱,次年7月与狱友一起杀死狱卒,成功逃脱日寇牢笼。抗战胜利后,于天放继续投身革命,历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司令员等职。

于天放、张甲洲的家庭背景与贺文翰也颇为相似。于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那里不仅出了像他这样的革命家,还有比他小三岁的文学家萧红。但于并非地道的东北人,他的血统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山东基因。清咸丰三十一年政府开禁官荒,于氏便由关内的山东逃荒而来,徙居于呼兰县一个叫白奎堡三道村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于天放出生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

张甲洲的家族比起于、贺二人则更为绵长和兴旺。张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之所以叫“张家油坊屯”,是与张家的祖业有关。张氏祖籍山东莱阳,早在乾隆时期便移居于辽宁岫岩一带,后来又迁至松花江南岸。咸丰三十一年,清政府放荒,张氏紧跟政策,再次迁徙至巴兰县,承领300多公顷荒地垦种,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后,张氏又开办了油坊,由农涉商,生意十分兴旺。在张甲洲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鼎盛。

这些细节,与贺明星在他的自传里陈述的贺氏家族背景极其相似。前文曾说,贺氏家族的创业史是众多千里奔波、出关淘金的移民们共同的冒险故事,在此多少得到证明。

只有物质基础相对富足和稳定的家庭,才有能力支持自己的子孙接受较为良好的教育。这一点,在贺、于、张三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说明,同时,这也成为三人在思想上不约而同走向进步的客观条件之一。于、张二人作为中共黑龙江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身后备受瞩目,只有贺文翰籍籍无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1927年到1931年前后,三人的状况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并存在过交集,这些或许成为《明水县志》中认为贺文翰在“学习时,与于天放、张甲洲等共产党人有过接触,接受进步思想”的直接证据之一。

1931年,贺明星出生。两年后,贺文翰带着娇妻幼子离开北平,回到明水县。县志上说,贺文翰“为了逃避北平市公安局侦缉队追捕,返回本县”。个中原因,无从得知。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一个悲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 谷丛惠,贺文翰的妻子,贺明星的母亲,贺氏族谱中唯一有明确姓名记载的女性。在《明水文史资料·第二辑》中由蔡华伟署名撰写的《铮铮铁骨,为国捐躯:贺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动情况》一文中,谷的名字被写作“丛惠”,但在贺氏族谱中却写作“崇惠”,考虑到贺氏族谱为手写稿本,未经审定,本书仍旧沿用“丛惠”之名。
  2. 蔡华伟:《铮铮铁骨,为国捐躯:贺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动情况》,《明水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10页。
  3. 蔡华伟:《铮铮铁骨,为国捐躯:贺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动情况》,《明水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10页。
  4. 关于于天放、张甲洲二人年轻时的事迹大多来自网络公开资料,此处不再做详细的注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