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读者

理想的读者

一个作者出版了著作,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有读者来读。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读者买之,读之,藏之,如果能够研究之,则更是善莫大焉了。辛苦著述是令人感动的事情,认真阅读同样是一件令人敬重的事情。我手边有两册特别的旧书,可作为我谈理想读者这个话题很好的佐证。这两本旧作,一册为许觉民的散文集《风雨故旧录》,另一册为王元化的学术随笔集《清园论学集》,皆是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来的,因为两位作者都是我敬重的学人。两本书买来后,我对受赠的读者反而更感兴趣。许觉民的这册《风雨故旧录》,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划的“学人文丛”。许觉民生前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文学研究界处于执牛耳的地位,我曾在潘家园花费几元钱买到他的一册文学评论集《人生的道路》,系后来也任职于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位颇为有名的学者购于王府井书店,不过此书甚新,似少被翻阅。

《风雨故旧录》系其在《南方日报》开设的“风雨故人”和《文汇报》开设的“文坛交友录”两个专栏的文章合集。之所以有此系列文章,是因为他认为,“所写那些人物的遭际,大抵都与‘文革’有瓜葛,因此文章就难免坠入悲怆与痛楚的情境里去”。他还特别指出,这些历史的“受难者”虽然受尽了折磨,但他们坚强的意志从未消弭,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志愿永不会变更。此书的旨趣由此可见一斑。许觉民的这本书于二〇〇二年十二月赠送给一位“季茀女士”,我对这位女士一无所知,但翻读此书,发现全书朱笔斑斑,各种划线、点评几乎满篇皆是。在此书的《前记》中,季茀女士就多有划痕、批注,并有多种表示重点的符号,在文末又写道:“‘前记’也是自序。写得好,全面而深刻,又充满了人情味。”由这些点评不难看到,这位季女士也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

再如在《沙汀的忧闷》这篇文章中,许先生写到文学家沙汀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身体虚弱,眼疾恶化,最终双目失明。季茀女士在旁边批注道:“双目失明者:陈寅恪、吴宓、沙汀。”又在旁边批注:“多少文化名人都被折磨致病致死,为什么,谁干的?好好想想吧!后世人必须刨根究底去问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这位季茀女士对于这段历史深有痛感,且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令人读后颇为敬重。许先生在此文中形容沙汀的不屈精神,“犹如一盏明灯,光亮与灯里的存油同在,直到油尽而随之光灭”,在此段文字后,季茀女士写道:“油尽光不灭是由于光已照亮了文坛!”在许先生文章的末尾,季茀女士又写了一段感受:“老一辈的名作家、名学者,大师级的人物,已寥寥无几了!后继无人,惨哉!民族的魂已逝去了,民族还有希望吗?”季茀女士阅读此书甚细,有些篇章也应是多次阅读,以至于此书书脊已基本破裂,故而在品相上算是较差了。

我粗翻了此书之后,便对这位“季茀女士”很有兴趣了,后来我在网上查阅,发现资料甚少,最终在一篇私人博客上发现了这位受赠者的情况。在许觉民先生这部著作的最后一页,我用铅笔写了一段题跋,记录此书购买的相关情况:“此书以四十元购自孔夫子旧书网上的北京朝阳鑫顺书店。受赠者为岳季茀,系北京二十一中老师,曾自印有《晨昏漫笔》一册。季茀女士早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学院,曾受教于吴组缃先生。”如此看来,作为受赠者的季茀女士,虽然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但作为一名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文学修养的中学教师,不但认真阅读了许觉民先生的这本著作,而且从她的诸多批注可以看出,她还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尽管她的这些议论很难说有多少深邃的见识,她也未曾写过什么精妙的文章,但这种阅读与思考的态度,足以令人感动。对于许觉民先生来说,这位季茀女士是他的理想读者之一。

王元化的学术随笔集《清园论学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装,繁体字印刷,四十六万余字,厚达七百零七页,仅印两千册。王元化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学人,我读大学时曾经认真阅读过王先生的多本著作,深为钦佩。王先生以研究莎士比亚和《文心雕龙》而出名,理论功底深厚。学界有“北钱南王”之说,称赞王元化的学术造诣可与钱锺书并称。他早年参加左翼运动,后被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平反后曾参与撰写关于“异化”的理论文章,随后出任上海市宣传部部长。王元化晚年侧身士林,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主持《学术集林》丛刊的编纂工作,在上海学界地位甚高。王先生晚年还有一个举动,就是大力倡导“新启蒙”,撰写了一系列见地深刻的文章,故而在思想界也有“北李南王”之说,乃是赞其思想贡献可与李慎之先生并称。

这册《清园论学集》系王元化的一册自选集,收录其从一九四〇年起发表的古典文学研究文章,到一九九三年发表的一篇人物随笔,并附录他写于一九四四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舅爷爷》。我买此书,乃是因为书的扉页上有王元化的签名题赠:“钱钢学弟指正 王元化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上海清园”。当时我在旧书网上看到此册,甚为惊奇,立即下单购下。因为这位钱钢先生,我也是知道的。之前我就曾买过一册由钱钢编选的文集《一切诚念终将相遇:解读王元化》,内容系王元化的研究文集。后来我还买到一册《文景》杂志,记得其中一期就为纪念钱钢先生的小辑。细读之后,我才知道这位钱钢先生原系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教授,潜心问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多有建树,可惜天妒英才,正值中年便因患癌而离世。钱钢先生已逝,但他的这册遗藏却不知何以流落书肆。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这册王元化的文集中有着许多的批注和划痕,这些批注笔迹极细密,常常是大段大段的注文,显系读后颇有感触而随手所记。但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批注的文字,大多又被白色的颜料涂抹,只能从痕迹中看出一部分,显然有着不愿让人去读的意图。不知这是钱钢的做法,还是去世后他人所为。从这些被涂抹的颜料下,依稀可以读到一些关于此书的片言只字,其中颇多关于王元化在黑格尔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这些都不在我擅长的范围内,加之批注又多简略,故而无法完全呈现生者读书时的点滴思考。然则,无论怎样,从钱钢细读此书,又到其研究王元化的学问思想,可见这位向前者谦称“学弟”的钱钢,是一位真正符合理想的翩翩君子读者了。钱钢教授除了编选《一切诚念终将相遇:解读王元化》一书之外,还曾编成《王元化学术年表》。此外,他还拟与友人一起组织一个王元化研究小组,对王先生的学术思想展开全面研究,但不幸的是,因癌症发作,他的这一计划终未实现。

二〇一七年二月七日

(原载《中国艺术报》二〇一七年七月十日“九州”副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