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形成之探索

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形成之探索[1]

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的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相始终的,并与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休戚相关。回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其发展与停滞无不受到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自身则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失误,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但却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有所借鉴。

一 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发展的特点

(一)建国前后文艺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毛泽东1942年5月2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石。《讲话》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2]可见,《讲话》突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大政方针的形式再次强调了这个政策。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作了讲话。周恩来作了《政治报告》,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这两个报告再次着重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文艺队伍的团结和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问题;二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1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作了《政治报告》,郭沫若致开幕词,周扬作《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突出强调抓文学创作,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二次文代大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确定了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而且在于,它对‘左’倾教条主义在文艺上的影响,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的批判,初步清算了文艺批评上的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以及文艺事业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命令作风等。”[3]可见,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已经成熟,并在成为执政党后继续发展。

(二)建国后文艺政策在正确原则指导下的曲折发展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指导我国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伟大方针。但一部分受教条主义影响较深的人,不理解以致反对。有人认为“时代的面貌模糊了,时代的精神低沉了”[4]。对于这种错误倾向,我们党和文艺界许多作家评论家给予了批评。

1958年3月,毛泽东谈到诗歌创作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周扬随即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中提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虽然,“两结合”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上,也存在脱离现实,过于浪漫的问题。1966年2月,林彪、江青炮制了《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在文艺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祝词》中指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争论。”“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特别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能横加干涉。”[5]经历了十年的沉寂,文艺界又迎来了艺术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文学呈现初步繁荣。江泽民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论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作了概括和继承。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最终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二 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文艺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中共八大确立的原则。虽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执政的巨大变化,但经受住了考验,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文艺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等文献作为珍贵的史料将永载史册。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政策的正确领导的一贯性,才产生了解放区文学的巨大发展和“十七年”文学的繁荣。

新时期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后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二者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坚持基本原则上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新世纪的文学事业得以发展繁荣。可见,指导思想的一贯性使我国的文艺事业虽历经挫折而不衰落,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实施受外界影响较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文艺政策。理论上,社会主义民主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环境。中共八大虽然正确判断了国内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但实践中因社会主义改造产生的对资产阶级重新认识问题又使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经济发展而走上了“以政治为纲”的轨道,加之三年自然灾害使“左”倾思想开始抬头;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中苏关系紧张,同时,“台海”局势在这时也出现了危机,由此还引起中印关系紧张,这样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政策上作出了调整,原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文艺政策没能得到彻底的执行。

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在这一阶段的曲折发展,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上,都有其必然性。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只是这一现象的表层原因,当时的国情与国际环境使得我国不能进行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使一切上层建筑的建设失去了根基是其深层原因。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政策则是因外在影响而产生的内部变形,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三 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的发展对新方针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是实现文艺繁荣的前提

现代中国的国情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易于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产生了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家及一大批著名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繁荣也是坚持了这个指导思想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的凋敝则是在理论及原则上背离这一指导思想的恶果。同时,还要不断对文艺政策进行适合时代发展的变革。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结合中国国情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胡风、邵荃麟、巴人等的文艺思想为十七年文学的繁荣作了初步的思想准备,而这也是文艺政策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的一种先声。新时期,文学走出低谷,也是文艺政策调整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产生本身是在指导原则上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文艺政策的制定只有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文艺事业的现状制定文艺政策,才能在新世纪里使文艺事业走向繁荣。

(二)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国情下的经济目标

从历史上看,文艺的繁荣有时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是不成比例的,但就当时而言,文艺上的繁荣则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因此要造就“盛唐气象”就需要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要使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走向繁荣,必然需要经济发展的高涨。从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文艺会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影响而边缘化,但从长远来看,经济的繁荣必然为文艺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上层建筑是民主政治,公平交易的契约决定了法制原则的确立。文艺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参与政策的制定,文艺才能在这个沃土上发展壮大。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人民有实质上的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与现实保障。这样易于产生正确的文艺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能保证正确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尊重文艺的特点是正确文艺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条件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指出:“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6]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领导人在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并没有忘记文艺还应有自己的特征。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思想都是严格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的典范。最典型的例子还有周恩来1961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肯定的,至于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绘画语言,都要通过形象、典型来表现,没有了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标语口号不是文艺。”[7]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对文艺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看法,这样文艺成了革命斗争的一条战线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在整体上是繁荣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认识到文艺的特点。事实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文艺事业就繁荣发展,忽视文艺特点的时候,文艺事业就开始走向衰落。因此,文艺政策的制定要以文艺特点为依据,而不应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对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发展的这一系统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有利于我们正确评价其对中国80多年文学事业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发展与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关系,要以史论事,正确评价。但有一点是应肯定的,就是其对未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是有所启示的。以史为鉴,坚持原则,吸取教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事业一定能再次走向辉煌。


[1] 原载《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与徐明君合作。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

[3]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38~39页。

[4] 陈其通等:《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人民日报》1957年1月7日。

[5]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6]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48页。

[7]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第45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