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论

一 建安时期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本时期政治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文学史上向来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繁荣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言腾涌,俊才云蒸,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文学的特色,一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动乱的社会面貌和人民丧乱的痛苦,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二是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风格多慷慨激昂、沉雄苍劲。前人用“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来赞扬建安文学,就是指建安文学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

建安文学发展繁荣及形成这样的特色,其原因如下:一是汉末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二是人们的思想从儒学束缚下解放出来;三是曹氏父子带头创作,并对文学创作大力鼓励、提倡;四是汉代乐府民歌对建安诗人的示范作用。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主体,主要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和蔡琰。

曹操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他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诗歌,一是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二是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曹操诗的主体风格是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前人评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器之《诗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胡应麟《诗薮》),都恰当概括了这一艺术风格。曹操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形制。四言诗在曹操的笔下重放异彩,也带动了五言诗的创作。

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其诗代表作《燕歌行》,内容上仍未脱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题材,情景交融,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是的《燕歌行》为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歌仍有建安诗歌悲凉的特征,只是曹操是悲而壮,曹丕是悲而婉而已。

曹植是建安时期留存文学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后人评价也最高。曹植今存诗歌90余首。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表现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的代表作有《白马篇》,游宴、唱和代表作有《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代表作有《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打压日益加剧,使曹植在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增加了对政治迫害的恐惧。这使得曹植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代表作有《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曹植诗歌在艺术上可谓“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境界。钟嵘《诗品》云:“陈思为建安之杰。”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其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古诗十九首》诗人的不刻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辞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90余首诗中,就有60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发展。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他们的诗歌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抒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有《七哀诗》。他南下避乱途中,所见战乱造成一片残败凄凉景象,心中悲情难抑,写下了《七哀诗》第一首。形象描写了由于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乱离景象,以抒情为主旨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悲愤与深沉感慨。蔡琰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好文辞,擅长音乐,能辨琴音,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代表作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五言《悲愤诗》。该诗是建安时期最长的文人五言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二 正始、太康时期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在政治的黑暗恐怖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正始时期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中的阮籍和嵇康。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