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
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erd Nobel),瑞典化学家,世界闻名的“炸药大王”,是诺贝尔奖的创立者,人称“诺贝尔奖之父”。
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距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0公里的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一座乳白色的两层楼房,房前绿色的草坪和四周的白桦林交相辉映,一派幽雅宁静的北欧风光,这就是诺贝尔的故乡。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位才学出众的发明家,他爱好设计稀奇古怪的新机械,但由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生活处境十分窘迫。诺贝尔的母亲勤劳贤惠,生有八个子女,诺贝尔排行第四,有两个哥哥。诺贝尔一生与学校无缘,全靠自学成才。他自幼体弱多病,童年窘迫的生活使他性格孤僻、内向,到了8岁才上小学,而且只读了一年,这也是他唯一受到的学校教育。
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俄国圣彼得堡,由于语言不通,父亲只好请了一位瑞典教师在家指导他和两个哥哥学习俄语及英语、德语和法语,还请了俄国教师教授他们科学技术知识。诺贝尔勤奋好学,得到了父兄的喜爱及教师的赞誉。这些教师出色的教学对诺贝尔兄弟的培育和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诺贝尔在他父亲开设的一家工厂里做父亲的助手,敏锐的洞察和认真的思索使他走上了发明之路,并与炸药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诺贝尔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实践就是他的大学,并由此走上了成才之路。
为了让诺贝尔学到广博的知识,1850年父亲送他出国学习。诺贝尔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当两年后回到俄国时,已成长为通晓德语、法语、英语和俄语,学识广博的学者和训练有素的化学家。回到俄国后,他到父亲创办的机械铸造厂工作,当时工厂正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于是他研究了地雷、水雷及炸药的生产流程和大炮、蒸汽机的设计。多年跟随父亲研究炸药、鱼雷,使他的兴趣完全转移到了应用化学。为了使炸药为和平建设服务,为人类造福,使广大劳动者从开山采矿和修路的繁重、费时的手工劳动中得到解放,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诺贝尔一生倾心研究炸药,在崎岖的科学研究道路上探索炸药的奥秘。曾担任过他化学教师的津宁教授告诉他:“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硝化甘油(即硝酸甘油),具有猛烈的爆炸性能,但由于受到振动就会发生爆炸,很难控制,无法得到应用。”从1860年起,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父亲曾经根据自己研制黑火药的经验,将10%的硝化甘油加到黑火药中,企图制造出一种强化炸药,但由于他的化学知识有限,无法解决炸药的安全点火问题。诺贝尔深知安全点火的重要性,努力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他详细研究了硝化甘油的性质和制法,并参考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认识到要使硝化甘油成为实用的安全炸药,重要的是寻找适宜的点燃炸药的方法和在不减弱其爆炸能力的前提下,将硝化甘油变为一种安全的形式。他多次反复试验,多次受伤,终于在1862年取得重大进展。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内,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炸药的锡管内,然后装上导火线。当点燃导火线引爆炸药时,其爆炸力果然超过黑色火药。初步的成功表明他找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这就是雷管的原始雏形。1864年9月3日,由于试验中硝化甘油发生爆炸,实验室被炸成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小弟都被当场炸死。他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这次爆炸使周围居民对他们的试验产生了恐惧,要求封闭他们的实验室。诺贝尔并未就此停止试验,他把实验室迁到了郊外湖中的船上继续研究。经过百余次试验,他发现了用雷酸汞[又称雷汞,即氰酸汞Hg(CNO)2]可引爆硝化甘油,终于解决了炸药引爆的难题,这就是后人所知的雷管的雏形。
30岁时的诺贝尔
诺贝尔所处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高潮,开山筑路等需要大量炸药,硝化甘油的问世适应当时需求。诺贝尔及时在瑞典、英国、挪威等国申请了专利,并于1865年在瑞典的温特维肯(Vintorviken)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又相继在德国的克鲁梅尔(Krümmel)建厂。但由于硝化甘油存放时间稍长易分解和振动易爆炸,存在安全隐患,引发了多起运输和储藏中的爆炸事故,使硝化甘油炸药的应用受到限制,他不得不研究生产安全炸药。经过了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在炸药中加硅藻土配料的合理配方,将硅藻土与硝化甘油按合理配比混合,发挥硅藻土的化学稳定性和吸收能力,制成了安全的黄色炸药。生产黄色安全炸药的工厂获得了发展,也使诺贝尔的炸药重新赢得了信誉。
诺贝尔开办的炸药工厂
从黑色炸药到黄色炸药,虽然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爆炸力降低了,诺贝尔对此并不满意。他利用火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既安全又有高强爆炸力的胶性炸药。此后还发明了威力更大的无烟炸药,使炸药的发明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诺贝尔发明了门类不同的炸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炸药科技得到长足发展。诺贝尔的这些发明在多个国家取得专利,共计250多项,并且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建立了炸药工厂,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炸药托拉斯。他不仅从事炸药工业,1879年还与其兄在巴库创建了石油企业——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他也成为当时世界巨富之一。由于他对烈性炸药的特殊贡献,1880年曾获瑞典北极星勋章和法国大勋章。1884年诺贝尔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
在诺贝尔一生中,深感内疚的事是这些历尽艰辛研究出的炸药违背了他本来的意愿,炸药也同时被用于战争,尤其是那些非正义的战争。炸药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给无辜善良的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弥补这一切,减小负面影响,也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将母亲去世时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瑞典的慈善事业。他去世前也立下遗嘱,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社会作为奖励基金。他曾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对于有儿女的人,如果除去必需的教育费用外,再留给子女很多的财产,我认为是错误的。这样只能鼓励懒惰,使其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才干。”
诺贝尔一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终身未娶,由于长期忙于科学研究和发展事业,积劳成疾,于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猝发而与世长辞,享年63岁。
诺贝尔纪念馆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实业家诺贝尔的旧居,坐落在距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0公里的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那是一座白色的两层楼房,房前有草坪、花卉与四周的白桦林交相辉映,一派典型宁静幽雅的北欧风光。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1975年在诺贝尔的这座旧居的基础上建立了“诺贝尔纪念馆”。纪念馆里保留着诺贝尔生前的陈设,陈列着他生前活动的照片,获得的各种发明专利证书、奖章,还有他的遗嘱。诺贝尔的书房简朴文雅,墙壁上挂着风景画。他用过的写字台和靠背椅,古朴典雅。桌上有烛台和试验用的烧瓶、参考书和图纸及其他文具。周围整齐摆放的书橱里,排列着他当年用过的各种参考书和世界许多国家用不同文字出版的有关诺贝尔的著作。他的卧室陈设简单,只有床、桌、衣柜等几件必要的家具。他的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设备琳琅满目,这是这位伟大的化学家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创作的园地。在这里既展现了他简朴的生活、勤奋的工作,也展现和记录了他奋斗的一生和对人类卓越的贡献。
诺贝尔的实验室
自1975年诺贝尔纪念馆建立,他的这座故居便成为一处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和科学活动中心。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诺贝尔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在这里共同研讨科学领域的新课题和诺贝尔的学术思想。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怀着对诺贝尔的敬仰之心,来这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设有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有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1.诺贝尔奖的设立
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因炸药的研制生产和巴库油田的开发而积累了一笔巨额财产。他去世前立下遗嘱,把自己的全部财产作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用于每年奖励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人,即诺贝尔奖金。他在遗嘱中写道:“这些基金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上述利息分为五等分,分别奖励给: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和改革的人;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在文学领域内创作出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在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取缔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举行和促进和平会议方面作出最显著贡献的人。”前三项也可统称为诺贝尔科学奖,是举世共识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奖。
诺贝尔遗嘱手迹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研究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研究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
瑞典皇家科学院,它负责组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委员会
诺贝尔之所以设立这五个奖项是有其深远考虑的。他一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中,化学是他涉足最多的领域,其次是物理学。他真切地认识到研究化学和物理学的重要性,所以他特意为化学和物理学各设一奖项。对于生理学和医学,他一直很关注,只是因为太忙,未能更多地研究它。对此他一直感到很遗憾,直到去世前,他还想创办一个医学研究机构,但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所以他决定设立生理学或医学奖来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弥补他生前的遗憾。诺贝尔虽然不是文学家,但在长期孤独的生活中,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曾是他主要的业余爱好。完全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决定设置文学奖,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文学著作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
与诺贝尔奖有关的除了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的上述机构外,尚有根据章程而设立的三个组织,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它们是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和诺贝尔研究所。
卡罗琳医学院,它负责组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
诺贝尔基金会负责安排奖金颁发的全部细节。基金会的执行委员会主席由皇室直接任命,是名义上的负责人。另有一位执行委员会主任负责制定主要投资政策,筹备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仪式。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共五个,各设一个秘书。诺贝尔奖的评选由这五个委员会承担。
诺贝尔去世后6年,于20世纪第一年的1901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届诺贝尔奖授奖仪式。诺贝尔奖的颁发至今已经有115年了。这115年的历史证明了诺贝尔设置的五项奖是人类原始创新的重要标志,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现了诺贝尔的崇高宿愿,显示了他的伟大胸怀。1969年由瑞典银行(Sveriges Riksbank)捐款并仍以诺贝尔的名义,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也已颁发了40余届。这六项诺贝尔奖成为世界闻名、共识的最高荣誉。
从1901年到2015年,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化学奖171人。诺贝尔奖的提名截止日期是每年的2月1日,被提名的候选人经过专家评估和筛选,一般在每年的10月初,按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的顺序依次公布,文学奖通常是在之后的星期四公布。正式颁奖仪式则固定在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12月10日举行。
诺贝尔奖由奖章、证书和奖金三部分组成。奖章用200克的18K金制成,证书是为每位获奖者个人精心设计的。获奖者在颁奖仪式上将受到瑞典国王的祝贺,并设庆祝宴会。
2.诺贝尔奖拾零
(1) 百年不变、长盛不衰的诺贝尔奖
① 颁奖程序百年不变 颁奖日、各种礼仪程序是固定不变的。每年12月10日15时,获奖人员在斯德哥尔摩大饭店集中,集体前往颁奖地点——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16时30分,音乐厅乐队开始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之后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随后是颁奖宴会。这也是一套严格的程序。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按“麦穗形”排开,蜡烛将是大厅内唯一的照明。宴会里固定的菜肴是头道菜海鲜、主菜驯鹿肉、甜点冰激凌。所有嘉宾都将使用镀金的银餐具。晚宴结束后,客人们将应邀进入一个大厅,在这里所有获奖者将受到国王的逐一召见,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像瑞典的所有宴会一样,活动将在23时之前全部结束。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201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201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庆祝宴会
② 奖金 诺贝尔奖令人羡慕不已的原因之一是其高额奖金。那么,诺贝尔当初提议设立奖励时准备给获奖者多少奖金呢?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之孙、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米凯尔·索尔曼说:“按照艾尔弗雷德的设想,是要奖励那些三四十岁、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让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 诺贝尔在遗嘱中还精心设计了奖金的来源:他死后留下的财产将用于“低风险投资,成立一个基金会,所获得的利润每年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他死后给基金会留下了3100万克朗,相当于如今的大约1.5亿欧元!这些钱被瑞典的管理人员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纽约的股市上,从而使得每年的获奖者们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在2008年,每位获奖者得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三位获奖者共计获得3000万瑞典克朗(约合4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60万元),这是最高奖金年份之一。
③ 评选过程绝对保密 诺贝尔奖评选过程的一切都是秘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50名委员的名单保密,帮助该委员会进行前期调查的15人委员会名单保密。即使现在,不管媒体有多么神通广大,究竟有多少人获得了提名之类的问题,仍然不会从评选委员会那里得到答案,因为按照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定,评委会从不解释某人落选的原因,相关文件要50年后才能公布。可以说评选过程是绝对保密的,这也是长盛不衰的秘诀。
不过,在所有奖项中,唯独和平奖的候选人是提前公布于众的。诺贝尔奖是由瑞典来颁发的,但是唯独诺贝尔和平奖是个例外: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和平奖由挪威来颁发,这一惯例沿袭至今。挪威有关方面每年都会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名单公之于众。
④ 诺贝尔文学奖的产生 文学奖得主首先要有资格的人推荐,如之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纯文学作家组织的主席、瑞典文学院院士等相关人员,并且在每年的2月1日之前送达候选人的推荐。推荐可不附理由,收到推荐是完全保密的。为了协助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瑞典文学院有一个由4~5名院士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每三年选举一次。为了鼓励提名,每年秋天诺贝尔委员会都会在有资格进行推荐的人员范围内寄出六七百封邀请提名信函。每年通常会收到350个建议,被推荐的候选人通常保持在200名左右。每收到一个推荐,诺贝尔委员会首先确认推荐人的资格,然后将获得通过的推荐人汇总成一张表,2月初提交给文学院。经过委员会的审核,列出的候选人仅有15~20人的推荐结果,于4月份以预备候选人名单的形式向文学院进行陈述。文学院确认预备候选人名单后,再次交付委员会进行处理。5月底诺贝尔委员会将给出候选人名单的最终建议。此时,原则上仅有5名候选人。然后,文学院的院士阅读候选人的作品中院士没有阅读过的新作,并且总结出一份意见,在9月中旬的会议上提交给文学院。获得有效选票半数以上的候选人,将成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诺贝尔奖得主花絮
①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五个奖项得主分别是: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贝林;因《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和《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和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及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瑞士人桂南和法国人帕西。
第一届物理学奖得主伦琴
第一届化学奖得主范霍夫
第一届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贝林
② 第一届经济学奖得主 1969年12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因创立计量经济学,运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活动而共同获得首次设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③ 四人两次获诺贝尔奖
ⅰ.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 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镭和钋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
ⅱ.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 因发明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别获得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
ⅲ.美国化学家鲍林 因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发起反对核试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鲍林
ⅳ.美国生物化学家桑格 因发现胰岛素分子的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别获得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桑格
④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ⅰ.居里夫妇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1903年因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而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894年,在法国巴黎大学来自波兰的玛丽和法国结晶物理学家皮埃尔相识、相知、成为夫妇,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研究。他们发现了铀等一系列元素的放射性,还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镭、钋等。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居里夫妇的长女伊伦·约里奥-居里和女婿弗雷德里克·约时奥-居里又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一家共三次四人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科学之家。
居里夫妇
ⅱ.约里奥-居里夫妇 法国科学家伊伦·约里奥-居里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因在研究放射性物质取得的新成就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与弗雷德克·约里奥结婚后,为纪念居里家族的成就而采用复姓约里奥-居里。约里奥-居里夫妇于1932年发现穿透性极强的中子,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取得研究成果,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也成为发现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先驱。
里奥-居里夫妇
ⅲ.科里夫妇 卡尔·科里和吉蒂·科里,1943年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同年、同地于1896年生于捷克布拉格。科里夫人原名吉蒂·拉德尼兹。她与卡尔同在日耳曼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赴美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在圣路易斯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任职,并取得了美国国籍。科里夫妇一直对激素的作用机制有浓厚的兴趣,对脑垂体做过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科里夫妇
ⅳ.缪达尔夫妇 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达尔,1974年因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先驱工作等方面的成就而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夫人阿尔瓦·米达尔是一位瑞典知名社会活动家,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而且是第一位女性负责人。她在瑞典议会期间,代表瑞典出席日内瓦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工作卓越,而成为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之一。
纲纳·缪达尔
阿尔瓦·米达尔
ⅴ. 莫泽夫妇 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因发现了一种对方位感知具有重要意义的脑细胞而共享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泽夫妇都是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中心的教授。他们一起创始了这个研究中心,在几十年中领导了该中心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爱德华·莫泽
梅-布里特·莫泽
⑤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父女、母女)
ⅰ.布拉格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所作出的贡献,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分享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亨利·布拉格(1862—1942)
劳伦斯·布拉格(1890—1971)
ⅱ.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J. 汤姆逊(1856—1940)
由于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所作出的贡献获奖
G.P. 汤姆逊(1892—1975)
因用晶体对电子衍射所作出的实验发现获奖
ⅲ.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奥伊勒-歇尔平 H. von Euler-Chelpin(1873—1964)
因对糖发酵和酶的作用的研究获化学奖
奥伊勒 U. von Euler(1905—1983)
因发现激素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ⅳ.波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尔斯·波尔 Niels Pohr (1885—1962)
因研究原子发出的辐射所作出的贡献获奖
阿格·波尔 Aage Pohr(1922— )
因发现了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获奖
ⅴ. 西格班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曼尼·西格班 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1886—1978)
因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与研究获奖
凯·西格班 Kal M. Siegbahn (1918—)
因在高分辨率电子能谱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获奖
ⅵ. 科恩伯格父子 分别荣获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A. 科恩伯格 A. Kornberg (1918— )
因分离提纯DNA聚合酶并人工合成DNA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 Roger D. Kornberg(1947— )
因对真核基因转录过程的研究贡献获化学奖
ⅶ.居里及居里夫人父女(母女) 分别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及居里夫人
因发现辐射现象及发现钋和镭元素分获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
因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获化学奖
⑥ 最年轻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ⅰ. W. L. 布拉格 1915年因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
W. L. 布拉格 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
因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获奖
ⅱ.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1935年与伊伦·约里奥-居里因研究放射性物质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仅35年。他的夫人伊伦·约里奥-居里时年38岁。这两位科学家都同时仅活到58岁。
弗雷德里克 (Joliot-Curie Frédéric)(1900—1958)
⑦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和华裔科学家
ⅰ.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a.杨振宁和李政道
以往报道的资料称:杨振宁和李政道是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人,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两位科学家获奖时是持中国护照的中国人。他们应该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杨振宁获奖年照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获诺贝尔奖瞬间
科学家李政道
早在1957年,中国科学家就因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生于中国安徽合肥市,1943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1946年他就读西南联合大学尚未毕业时,就被推荐到美国留学。当时他们同在学风严谨、教授一流的西南联合大学勤奋学习,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美国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期间,他们又曾长期合作,多次取得重大研究成果。1952年两人共同提出了关于相变的杨振宁-李政道定理,即李-杨单圆定理;1956年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等。为此,他们在1957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获奖时,都仍持有中国护照,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是中国科学家,不仅如此,在授奖典礼上,李政道用汉语开始了他的讲演,并且在各位获奖者致词后,他在代表所有获奖者致词中还引用了中国的经典名著《西游记》。他讲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中翻跟斗的故事。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后,按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计算,自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没想到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中,以此比喻对知识的探索,对科学的探索。他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了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是很远很远。”作为获得世界科学成就最高荣誉的中国科学家,他在国际讲坛上用汉语讲演,引用中国经典,宣传中国文化,此举让国人自豪和钦佩,让世人仰慕。也正如杨振宁所说的:“我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我们应该为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7年之后,直到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
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学习,勇于进取,他们创造性的劳动,解开了许多高科技之谜。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理论物理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是不忘培养祖国的青年科学家。尤其是1971年以后,他们不断到国内讲学、兼职,协助建立研究机构,开展最新课题的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四十年来,他们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山东高密县东北乡平安庄。小学还未读完就辍学了。因年幼体弱,干不了农活,只好到草滩上放牧。童年的孤独和贫困,使他过早地进入了社会。莫言的母亲以中国农村妇女特有的朴实和善良影响着莫言成长中的世界观,同时又以对文化知识的敬畏培育了他讲故事的嗜好,也对他一生做人影响至深。加之,他“用耳朵阅读”的生涯,在田间地头及生活的各个场合,聆听到大量的奇闻趣事,这些在他的脑海里不断积累成了他将来进行创作的巨大财富,也是他创作的启蒙,使他走上了作家之路。
莫言在家乡生活了二十一年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8年的军旅生涯,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1984年7月,莫言以文化总分第二,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那里,他勤奋学习,每天都沉浸在忘我的学习和写作之中。之后,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等五篇作品面世。1985年后又发表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此后,一路飙升,成为令人瞩目、扬名海内外的作家。莫言自1980年以来一系列的崛起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感情,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了第8届矛盾文学奖。2012年因其以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相融合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优秀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酒国》《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十一部长篇小说和《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白狗子秋千架》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其中有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成为影视作品,广为流传。莫言也成为人民耳熟能详的世界著名作家。当然,这其中那位把莫言作品翻译成瑞典文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也是功不可没的。
莫言获奖证书
莫言领奖和获奖感言
“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
最后,我想感谢我在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我永远都是你们中的一员。”(翻译节选)
c. 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女,中国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12月30日。“呦呦鹿鸣…”诗经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辈的期待,而今一声鹿鸣惊天下。屠呦呦因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等疾病的治疗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且获得了三人奖金的一半,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也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A。这也是中医药首次在世界生理医学领域大放异彩,争得了荣誉。也为世界亿万人因“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今北京大学药学院),随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该院1969年接受了一项重要研究项目——抗疟药物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她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书、民间方药入手。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200多种中药实验研究。她从我国古代医药学家葛洪(约公元281—361年,别名抱朴子)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其中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她由此悟及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效”。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明显提高药效。经反复试验,最终于1971年分离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病原虫有100%抑制率的惊喜结果。1972年从其有效部分中分离获得的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她带头试服,亲自到疟区现场验证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素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在全国掀起了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为人类有效抗疟找到了新武器,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为全人类抗疟带来福音。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幸在2009年,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了屠呦呦的杰作,由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见左图)。就是这部记述了她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成了她与外界乃至世界交流的通道。事隔两年,2011年9月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克斯克奖。这也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最高大奖。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封面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医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38年研究的突出贡献是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为中国的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是科技人员学习的一面旗帜。
ⅱ.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a. 丁肇中(美籍)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亚柏市,但出生两个月后就与母亲一起回到中国。由于战争原因,直到12岁才受到正规教育。1956年入美国密歇根大学,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在美国国立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加深了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为建立更完善的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是一位非常重视实验的科学家,他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实验。他在获诺贝尔奖典礼致答词时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的最大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研究成功原子弹,实验方面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真正困难的是独立解决实验技术问题”。
b. 朱棣文(美籍)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朱棣文
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祖籍中国江苏太仓。1976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也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83年任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93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与科恩-塔诺季及菲利普斯共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 崔琦(美籍)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崔琦
1939年2月28日生于中国河南省。小时家景贫寒,但学习用功,成绩出色。1958年赴美留学,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奥古斯坦纳学院。196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并从事一年博士后科研工作,于1968年加入贝尔实验室,从事固体电子学研究。1982年到普林斯顿大学任电气工程系教授。由于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凝聚态物理学奖。1998年获富兰克林学院物理学奖章。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和一种具有分数电荷激发状态的新型量子流体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 李远哲(美籍)
华裔美国化学家李远哲
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毕业于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65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哈佛大学赫希巴哈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提出发展“交叉分子束”草案。1974年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并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员。197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由于运用交叉分子束技术在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于1986年与哈佛大学的赫希巴哈和多伦多大学的波拉尼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e. 钱永健(美籍)
华裔美国化学家钱永健获奖后飞吻庆祝
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祖籍中国浙江杭州。他的家族可谓“科学之家”,其叔父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之父钱学森。钱永健毕业于哈佛大学,1977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并成为教授。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凭借在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天分,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以此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f. 高锟(美籍,英籍)
华裔美籍、英籍物理学家高锟
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金山,父亲是律师、著名诗人、革命家。曾由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授高锟读四书五经,10岁入国际学校,同时学习英文、法文。童年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自制焰火、烟花和灭火筒,也曾自制晒相纸和炸弹。后来又对无线电着迷,并成功地组装了真空管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中国台湾。1949年移民中国香港。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后赴英国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毕业于该校电子工程专业。从1957年开始,从事光导纤维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在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英国的子公司——标准电话电缆有限公司任工程师。1960年进入ITT设在英国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工作十年并升为研究经理。在此期间,于1965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在此时已成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先驱。1964年他提出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预言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信就会成功。1966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中,又预言了光导纤维应用的原理及所需纤维的结构和特性。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可以利用玻璃制作光导纤维,并进行高效传输。他在电磁波导、光纤制造等方面获得28项专利。使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用户快速提供信息。由于他在光纤信息传输领域的特殊贡献而获得了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尊称为“光纤之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中国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为中文大学罗致大批人才,使学术结构更加合理,并与内地科技界交流合作。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获得奖金的一半500万瑞典法郎(约合70万美元,约合560万人民币),而另一半奖给了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⑧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ⅰ. 1911年获奖者居里夫人
ⅱ. 1935年获奖者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
ⅲ. 1964年获奖者霍奇金
ⅳ. 2009年获奖者约纳特
⑨ 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高等学府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和费城市之间的一座小镇。那里绿树成荫,小河清澈。有上百年历史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焕发着古典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首位。正是这座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至今已有30多位校友(教授、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涵盖化学、物理学、医学与生理学、经济学、文学及和平奖。现任教授中有7位获奖者。仅次于有800年历史,走出近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的百年老校,共有31位诺贝尔奖获奖者,摘取32项诺贝尔奖的加州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的杰出源自卓越的管理体制,重视本科教育和一流的师资是关键,杰出的管理者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伍德·威尔逊和约翰·威尔斯庞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两位校长。威尔斯庞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是普林斯顿大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而威尔逊是美国前总统,在1902年至1910年担任校长期间,打破了剑桥模式,效法德国和法国长处,增加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挑选顶尖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和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使之兼具英、德、法三国高等教育之所长,对该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普林斯顿大学200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和渐进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学。
下图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舍。
A 许多媒体报道:屠呦呦是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是不确切的。——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