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不逢时亦当时

第一章 生不逢时亦当时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人以地而贵、地因人而名的传统。按现代的说法,虽然难免有刻板效应的痕迹,但毕竟人杰地灵是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乡土情结的理由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浙江绍兴上虞谢塘镇,注定要因为一个生命的降临而在后世平添荣光。

1.桑梓深情

关于上虞谢塘,它的重要性足以被中国的人文地理记载——谢塘镇地处上虞东北部,东邻宁波余姚市,是一个水陆交通便捷、人文资源丰富的文化名镇。谢塘镇历史悠久,为谢安后裔的集居地。东晋时期,谢安后裔迁此定居,称谢家,后因谢姓集资自夏盖山至小越横山修筑湖塘一条,故名谢家塘,习惯上简称“谢塘”。

1923年11月21日,即农历十月十四,谢塘的大户人家谢氏新添了一个男丁。那个男孩的到来给谢家带来了很多欢乐,按辈分排行,他被命名为谢镇方,字淝捷。由于原名复杂,上初中时,他被更名为谢晋,也就是多年后我们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看到的那个响当当的名字。

作为东晋名臣谢安的后世子孙,谢家时时以这位先祖为自豪,自豪于他的政绩,自豪于那青史流芳的淝水之战。所以对于长房长孙的厚望自然寄托于其中。谢晋后来回忆:

从小的时候,我的家教就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我的名字叫‘晋’,很多人以为谢晋同志是山西人吧?因为山西的简称是晋,我说我不是山西人,我是东晋年间谢安的后代,所以我祖父给我取名字叫谢晋。我的号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我一直到初中一年级开始,才用谢晋这个名字,因为原来那个名字太难写了。我的号叫淝捷,东山再起,淝水大捷!

作为谢安的第53代孙,谢晋显然在后来的岁月里,把国、家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从另一种意义上扛到了肩上,实实在在地担了起来。不过,幼年的谢晋当然不可能预知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地灵人杰”、“名门望族”是他对于自己出生的乡土、家族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执著的印象。

江南的谢氏一族由东山迁居到盖东谢家塘聚族而处的这一支被称为盖东支谢氏,历来书香传世,一门都明礼知义。祖父谢洪绪,号佐清,又称“佐清公”,是当时谢氏盖东支家族中的掌门人物之一,职业是教书先生。谢氏族谱中对他有较高的评价:“读书稽古,重义尚侠,与徐烈士锡麟友善,建石塘,发仁粟,创小学,立自治,整理公益,栽培后进。”谢晋的父亲谢春溥任职于上海电器公司,后升任总会计师。谢晋说他父亲有个老师叫胡庆阶,性格豪放,思想开明,曾任上虞县教育会会长。由于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任职期间竭力主张开创女学,兴办新学堂,其所思所言所行,对谢晋的父亲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同样,谢晋也从父亲那里传承了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在年幼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以后人生和艺术道路上追求进步、崇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晋的母亲陈振美来自浙江余姚的一个大户人家。她家在北京、上海开着多家银楼和钱庄,家境殷实。陈振美是陈家幺女,最受其母宠爱,受到的封建约束少,因而在当时女子不可避免的缠足问题上逃过了一劫,同时也被允许接触文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是一个知书达礼、爱好读书而手不释卷的人。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也是余姚人,他曾说他随母亲到乡村生活时,乡人发现余母能“断字”时非常之惊诧——“我母亲因抗日战争从上海逃难到乡下,被乡人发现竟能坐在家里看一本本线装书和洋装书,还能帮他们代写书信、查核契约,视为奇事。”可见,在当时女子获得教育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寻常。谢晋有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母亲,长大过程中所受的良好影响必不会少。后来他一生坚持刻苦求知、坚持清醒思考,将人生与文学结合起来,找到一种对他而言最为完美的方式并将之表现出来。能做到任何一点,对普通人而言已经很难得;而对于谢晋而言,则是将这种难得变成了人生常态,变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在求知路上,谢晋生而幸运。由于家中的长辈都比较开明,谢晋自童年时起就在祖父、父亲、母亲营造的宽松环境里博览群书。在10岁生日时,谢晋的父母亲送了他一套茅盾、郑振铎先生主编的《小学生文库》。据谢晋回忆,恰恰就是这套时值7块大洋的书,“基本上必读书都有了”,影响了他的一生,为他的文学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许多年后,他曾经就读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年轻人最要紧的是多读书,多研究文化。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对于书、知识与人生的关系,他从很早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来,谈起往事时,谢晋曾感慨地说:“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艺术家。小的时候,我从我的祖父母,我的父亲、母亲身上受到了人道主义的教育,走上从艺道路以后,我从许多优秀电影,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当中受到了启发。我认为,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对人的爱,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