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

挽留春天,留也留不下,任黄莺啼破歌喉也是白搭。满地残花狼藉,似宫锦乱遭践踏,只为昨夜南园的风雨太大。一大早年轻的歌女就弹响了琵琶,叫人的思绪久久飞向了天涯。春风不肯光顾深门大家,只一味伴同空中的柳絮戏耍。

【注释】

⑴宫锦:宫中的锦绣,这里喻指落花。

⑵小怜:冯小怜,据《北史·后妃传》,为北齐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尤工歌舞。这里借为乐妓歌女名。

【品赏】

这首词,一本词牌下有后人拟题“春晚”二字。一说,此词为王安石所作。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有人见王安石“亲写小词一纸,其家藏之甚珍,其词即《清平乐》云云”,但又以“荆公平生不作是语”为由,疑此“未必非平甫词也”。这首词写春晚景色,又由景及人,刻画出一位心气高傲的乐妓形象。词的上片写景。即使费尽黄莺鸟的啼叫,也留不住春天归去的脚步。作者用夜来风雨、满地落红二句,就写出了残春的景色特点。清人谭献云:“‘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谭评词辨》)下片由景及人,景便是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似乎是人物命运的象征。词中的小怜,借用古人之名,是一位琵琶女,她虽在乐籍,夜里被迫为豪门作乐,但“思绕天涯”,她宁可像杨花一样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飞舞,而不肯过“画堂朱户”的富贵生活,即不愿做豪门的玩偶。这两句即景寄情,抒发了这位乐妓的心声,如谭献所云:“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同上)也许正因如此,这首词才为王安石所珍爱。

【作者素描】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弟。宋神宗熙宁初进士及第,因政见与其兄不合,忤神宗,官尽至秘阁校理。能诗文,有《王校理集》。今存词3首。

(高克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