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译文】

客馆外捣衣声阵阵清凄,孤城上号角彼伏此起,一派秋声汇入天际。燕子东归从海上飞去,南来的大雁向沙滩宿息。楚台的快风,庾楼的明月,宛然一如往昔。怎奈我受制于浮薄的名利,怎奈我不能从情海中拔起,以致我无从发挥风流的天习。当初我误信了你重来的诺言,害我如今耽搁了秦楼的佳期。梦深时,酒醒后,我一直怀想不已。

【注释】

⑴寒砧(zhēn):古时秋至制寒衣须捣,故称寒砧。砧,捣衣石。

⑵楚台风:宋玉《风赋》写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⑶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⑷担阁:延误。

⑸华表语:《续搜神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后,仙鹤归来,止于城门华表上,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歌毕飞去。

⑹秦楼:指佳人所居。

【品赏】

这首词为咏秋感怀之作,一本词牌下有后人所加“秋景”二字。词的上片写景,从秋声写起,写主人公在客舍的所闻所见。别馆孤城,寒砧画角声,无不带有凄清的氛围。燕子东归,大雁南来,既点出季节特征,又引发乡愁旅思。词也由景入情,转入回忆和感慨之中。这一段摹写秋景,意致清迥,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淡淡的愁绪。前人对此多有称赞。明李于鳞评曰:“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隐隐在目,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转引自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王安石作诗好用典故,作词也不例外。眼前的清风明月,冠以“楚台”、“庾楼”,便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宋玉为楚王侍从,庾亮为晋朝大臣,用此两人之典,似乎也暗合王安石的身份,他也曾为知制诰,并进而为宰执。两个典故凝炼了作者无穷的意味,“宛如昨”三字承上而来,既补足用典的目的,又抒发了今昔之感。下片紧承上片而来,进一步抒发感慨。由“宛如昨”,可知此词为作者晚年罢政后所作。作者感慨平生为名利所缚,被感情延误,丢弃了人生中许多快乐的事情。“华表语”、“秦楼约”两句又用典,学仙也好,佳人之约也好,都喻指上文“风流”之事,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空留遗恨而已,这两句补足上文之意。末三句为全词作一终结,作者萦绕心头、反复思量的就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顾。岁逢秋天,一年将尽,正如同人生步入了晚年,所以感秋往往与人生回顾联系在一起。

王安石词作不多,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大多写得素雅疏朗,风格上近于豪放疏旷。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艺概》)

【作者素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朝为相,主持变法,后因新法遭受反对而出知江宁府。元丰年间再度拜相,封荆国公。卒谥文。诗文均为大家,笔力雄健。有《临川集》。词今存29首,自成一家面目。

(高克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