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海明威风格研究综述

2.4 海明威风格研究综述

作为风格独特的作家,海明威一直以“海明威风格(Hemingway Style)”而著称。在语言运用上,海明威创造了一种与马克·吐温(Mark Twain)、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等前辈或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尔德(F. Scott Fitzgerald)、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等同辈作家完全不同的文体风格,使其作品在语言上与他们截然区别开来。那么什么是“海明威风格”呢?我们先来看大英百科全书的一段定义:

“海明威希望去除自己语言使用中那些非本质的东西,荡涤一切冗长、装饰、伤感等文字痕迹。他终于找到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用简洁的短句来描述系列行动,而这些短句中是去除了一切议论和情感性修饰词语的。这些短句主要由名词和动词构成,而很少用形容词或副词。它们凭重复和节奏来体现句子的效果。这样产生的简明、凝练文字是实在的、非伤感的,而表达的意义却是深沉的、令人回味的,具有通过潜文本传达巨大反讽意义的功能。”

简言之,典型的海明威风格就是使用实义的词汇、简短的句型、直白的修辞、潜在的寓意等,给读者以流畅的阅读体验和足够的想象空间。

英国批评家贝茨(Bates)对海明威风格做过客观评价。他认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作品所代表的太过华丽、浮躁的文风被海明威简朴、扎实的文风所打破。他还认为,“海明威运用他自己的笔锋,创造出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矫揉的修辞等清新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其作品扑面而来的简朴魅力。”

海明威自己就把文学创作形象地比作海上漂移的冰山,并简称其为“冰山原则(Iceberg Principle)”。他在《午后之死》中谈到这种风格时曾说过:

“如果一位小说家对自己所写的作品有充分的把握,他可能对自己已知内容加以省略,读者就会对作家省略内容有所感知。冰山在海上移动所展现的那种壮观是由于它只有八分之一浮现水面上。”

这是海明威借小说主人公之口阐述其风格的一段名言,也是海明威对他自己风格的最好诠释,即用简约、含蓄的描绘直陈水面上的山峰,着力把它打造得直观、清晰、易懂、朴素,让更多的人接触它、理解它。而在深层次上,应将读者的视线从山峰部分引导到水面以下的山体部分,着力使更具重大意义、深刻隐喻和象征等内容建造得合理、牢固,以支撑山峰的挺拔。

我们纵观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从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1921)以及他的其他短篇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到第三部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以及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等主要作品中,无论哪一部都体现了其用小词、写短句、缩结构等的简约风格的特色。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他的创作生涯中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短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我们来看它的开篇第一段:

“Jim Gilmore came to Hortons Bay from Canada. He bought the blacksmith shop from old man Horton. Jim was short and dark with big mustaches and big hands. He was a good horseshoer and did not look much like a blacksmith even with his leather apron on. He lived upstairs above the blacksmith shop and took his meals at D. J. Smith’s.”

这一段在句法上由五个简单句构成,都是“主谓宾”或“主谓状”的单结构的短句。第一句说明Jim从哪里来,第二句说明他的身份,第三句描写外貌,第四句谈职业技能和气质,第五句写他日常生活细节。短短62个常用单词、五个短句就将故事主人公Jim介绍得非常全面。四个最简单的形容词short,dark,big,big把Jim的体形、体质、职业特点勾勒得清晰之至。整个段落干净利落,没有冗余词汇,更没有装饰词语,直截了当,简练达意,但却隐含了主人公Jim的个性和小说随后叙述的行为准则。

短篇小说的开头如此,实际上海明威长篇小说的开篇也往往使用小词短句,下面我们来看《太阳照样升起》的第一段:

“Robert Cohn was once middleweight boxing champion of Princeton. Do not think that I am very much impressed by that as a boxing title,but it meant a lot to Cohn.”

这里短短的31个常用单词构筑了小说的开篇。句法上看第一句是简单句,而且用了过去式,开宗明义地说明主人公曾经的辉煌,但却暗含了其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具有攻击性,与故事的发展形成对照。第二句是but连接的并列句,句式简单明了,前半句引入故事的叙述者“I”,后半句语义急转,回到主人公“Cohn”身上,用it代替middleweight boxing champion of Princeton说明这个title对Cohn来说意义重大,从而间接地揭示主人公强悍的个性。仅仅简单的两句开篇语就把小说主人公介绍出来,并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什么这个title对Cohn来说是mean a lot呢?读者会有种迫不及待要读下去的感觉。

长篇小说的开篇并不复杂,下面再看中篇《老人与海》的开篇: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In the first forty days a boy had been with him.”

《老人与海》的开篇也只有37个常用单词,句法上第一句为and连接的并列句,前半句的句义直接、明确,首先用单句“He was an old man”开头,定义了主人公的性别和年龄,紧跟的小定语从句也是单句结构——主谓+副词+介词短语——说明老人的职业、工作状况和工作地点,即刻引起读者的疑问,一个老人怎么能独自驾一只skiff在风激浪险的Gulf Stream中打鱼呢?后半句悠然地道出这位老人出海已84天,但竟然一无所获,这更加剧了读者的质疑,从而驱使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第二句引入小说的配角——老人的搭档小男孩,但那只是在前四十天,之后又怎么样了呢?同样留下了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知道海明威在写作风格上保持了一贯的简洁,用小词,用短句的风格,但所传达的意义不但没有减少,却显得更多,意义上更加深刻,内涵上更加隐晦。他在表现形式上善于运用精练的语言去塑造作品中全然不同的形象。与此同时,海明威也颇善于用简洁语言描写景物并用以衬托小说中人物的所想和所行,达到情与景相互交融、和谐一体的艺术效果。海明威认为,读者知晓的内容是不应该出现在作品中的,应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作家不应把一切都明确地铺呈在作品当中,代替读者的想象。因此,我们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很少能读到其他作家笔下那种辞藻高深的宏大画卷,也很少见到太多姹紫嫣红景色描写,更少见恢宏如注的社会景象。读者看到的是开门见山,如《老人与海》开篇时直接地引出主人公,用铅笔一般的淡淡描绘将人物的肖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觉其虽朴素却苍劲,孑然却高大,独处却自尊。

关于海明威风格还有许多不同评论,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其他研究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从“极简主义”入手,有的从认识文体学视角切入,有的从人物语言分析导入,每篇文章都对海明威的风格进行了各自的诠释。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指一种以简约为特征的小说叙事手段,也指当代美国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美学理念为‘少即为多’,它在美国文坛异军突起,促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崛起和美国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我们可以理解,文学上的极简主义主要表现为文字的节约性、言简意赅等。杜寅寅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对话为例,运用极简主义原则对其文体进行了深入分析。杜寅寅认为,该小说完全具备了极简主义的特征,“故事是通过对话和完美的表面细节讲述的。小说中省略了对话发出者的身份,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语发出者模糊身份的确认,同时也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

认知文体学是“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进行研究的,一般强调从图式理论、前景化理论和语篇理论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观察。”马菊玲力图利用心理学家福克尼的心理空间理论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进行认知文体分析。马菊玲认为“小说开篇人称代词指称对象的缺省是缩短作者与读者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是走向作者水下世界之标。”

王婵娟论述了冰山风格在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体现,王婵娟具体从海明威短篇小说中“人物语言、人物描写和小说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冰山风格,该风格在海明威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对其同代人和后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戚涛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对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设置小说中的话语机制做了双向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海明威的“风格是一个以转喻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戚涛在该文中还力图阐释海明威文本的“含蓄现象”,为研究海明威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视角,也为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