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中国名人大传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儒家的创始人就是孔子。他以布衣之身闻名于世。他早年为了立足于世,于礼上多下功夫,提出了“克己复礼,仁也”的主张。他开办教育,并抱经世济民之志而游说诸侯各国,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浇铸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相传孔子有门人三千人,高足七十二人。晚年他致力于整理文献典籍,有《诗》、《书》等,后世将其称为“六经”,亦或“六艺”。

孔子

一、生于乱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传说孔子是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生下的。孔子一生下来,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他的父母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出生于乱世。他出世时,中国历史正处于春秋后期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旧的制度日益崩溃,而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

孔子像

政治上,东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属下的诸侯国,而各诸侯国中也出现了大权旁落、卿大夫专权的现象,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再到士大夫这种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被打乱了。

思想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夏商周三代十分浓厚的天命鬼神观念受到冲击;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制度也维持不下去了;文化开始下移,出现了私人讲学现象。

在孔子的出生地鲁国,这种旧制度崩溃的迹象更为明显。鲁国曾是著名的“礼乐之邦”,而此时已处在“礼崩乐坏”的状态中。

孔子生于乱世,三岁时父亲又病故,家贫又没有靠山,迫使属于“士”阶层的孔子不得不自贬身价,从事一些在当时被认为卑贱的职业。

然而,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孔子好学向上的志向,他十五岁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从此便如饥似渴地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在早年就可见一斑。他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跟苌弘学习过音乐。

到了三十岁左右,孔子博学的名声逐渐大起来,并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就有只比他小九岁的子路。连在鲁国掌权的贵族孟氏,也让儿子拜孔子为师,观光学礼。

二、弟子三千

孔子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首创私学,开门授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为实行“礼治”和“仁政”所需的人才,把“学”与“道”联系起来。孔子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循循善诱,尽量发挥其长处;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式的教育,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进行推理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孔子还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譬如“学而知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与思考并重的精神,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以及“不耻下问”的敬学态度等等。

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仕途艰辛

孔子不仅博闻多识,而且毕生致力于研求为政和为人之道。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希望依靠自己的广博学识走上从政道路。然而,仕途的大门却迟迟没有向他敞开,直到年过半百之后,他才获得了从政的机会。

孔子由于对鲁国大夫季氏专权感到不满,逃到齐国,曾一度得到齐景公的垂青。齐景公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该依照传统的礼制和道德规范行事,不可越轨。然而孔子的才华遭到齐国大臣的忌妒,不仅执政大臣晏婴不赞同他的政治主张,其他大臣甚至也想谋害孔子。孔子得不到齐景公的重用,只好告辞了。

孔子赴齐图 明 佚名

孔子赴齐,获齐景公赏识,但因受到晏婴等大夫的诋毁而返鲁。

孔子在齐国住了两年光景,三十一岁时,返回鲁国。因为对国内政局混乱不满,他对当官采取回避态度,一心继续私人讲学,希望通过教书育人,对政治施加影响。

公元前502年,孔子由于拒绝叛臣阳虎的拉拢,取得了国君鲁定公和执政大臣季恒子的信任。第二年,五十一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长官。他干得很出色,一年之后,被提升为“司空”——主管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不久又升为“司寇”——掌管司法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孔子的仕途前景光明。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在举行会盟仪式时,齐国妄图侮辱鲁国,奏起了边疆地区的音乐,还让侏儒和小丑上台耍笑逗乐。孔子识破了齐国的险恶用心,义正词严地以当时通行的礼法责备对方,并把小丑和侏儒处以腰斩的酷刑,保全了鲁国的尊严,使齐国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次外交胜利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孔子的政治声誉也因而鹊起。

公元前498年,孔子建议鲁定公下令拆除叔孙氏、季孙氏和孟孙氏三家的城墙,打击割据势力。

孔子参政以后,鲁国的政治大有起色,这可吓坏了相邻的齐国。齐国怕鲁国重用孔子后国力强大得难以控制,于是想方设法从内部搞破坏。他们知道鲁定公和季恒子都是好色之徒,便施展美人计,给鲁国送来了八十名美女,三十辆华丽的马车,鲁定公和季恒子从此便沉湎于酒色,再也不过问政事了。

孔子感到自己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再留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辞职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四、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在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卫国。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粟六万斗,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予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一行路过匡城时,因为被误认为是曾经骚扰过匡地的阳虎一伙,被人围困了五日。

一场虚惊过后,孔子离开匡邑,想去晋国。刚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孔子此后在卫国住了两年。

但年迈的卫灵公对于治理国家并不起劲,虽然尊敬孔子,却无意让他参政,只是偶尔让夫人召见召见他,随车陪驾,招摇过市。孔子对此很失望,感到久居无益,两年后又离开了卫国。

这次,孔子一行辗转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国攻打陈国,弱小的陈国无力自保,局势危险,孔子只好带着弟子离开陈国。

在经过陈、蔡两国交界处时,正遇上吴、楚两国交兵,孔子师徒被乱军所围,可孔子还每天坚持教学,照样谈笑风生。他教育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即使处于穷困的境地,也不会改变操守,要是小人遭遇穷困,就要越轨胡来了。另外,他还派口才出众的子贡去同楚军交涉,终于在楚军保护下,死里逃生。

当时的楚昭王想重用孔子,但遭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国相子西认为,孔子有实现周公事业的想法,如果给他封地,再加上贤能弟子的辅佐,将会对楚国构成威胁。楚昭王就此打消了念头。孔子只得离开楚国,回头北返。

在归途中,孔子遇到楚国狂士接舆,接舆唱道:“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算了,算了,如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听到这里,联想起自己转游各国,道途艰辛,但仍一事无成,而自己又已垂老矣。不过即使如此,孔子仍不主张消极避世,而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孔子又来到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住得比较久。虽然他本人因不满蒯聩与卫出公二人不遵父子之道,拒绝当官,但他的弟子则有的在卫国身居高位,有的回鲁国做了大官。年迈的孔子身居异乡,越来越想念自己的祖国。在卫国居住五年之后,他终于回到阔别十四年之久的故土。

五、著书立说

孔子晚年能顺利归鲁,得益于他的弟子。

鲁哀公七年,吴与鲁在于鄫会盟,鲁国被迫进献厚礼,吴国还要求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去朝见,幸亏子贡从中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吴国攻打鲁国,又是以有苦为首的七百勇士誓死抵抗,才打退吴兵。鲁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领“季氏之甲”击退齐军,立了战功,深得季康子赏识。冉求极力向季康子推荐孔子。季康子便派人带了重礼迎孔子回国。

孔子回鲁以后,鲁哀公和季康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但季康子的施政方法却与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相悖。季康子对鲁国盗贼众多表示担忧,向孔子求教如何治“盗”,孔子却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那么即使给予奖赏也不会去偷盗。”这实际是讽刺季康子的穷奢极欲。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相田常杀死了齐国君王简公。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所以他拜见了鲁哀公,请求出兵伐齐。但鲁哀公却说:“齐强鲁弱,怎么能去讨伐呢?”让他去找执政的季康子商量。

季氏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均与孔子政见不和,又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和讽刺,当然不会理睬孔子。

孔子由于一再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在晚年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

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时期,按历史时序排列史事。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孔子说:“从此之后,即使过了百代,礼制的增减情况都可以把握,不外乎是文彩和质朴的交替。周朝借鉴夏、殷两朝的礼制而确定自己的礼仪制度,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订的。

古代留下来的《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孔子将这些诗全部配乐,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齐全。在编著《诗》时,孔子阐发了他的文学观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又规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方向,另外,他还提出“兴、观、群、怨”的诗学理论,阐释文学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孔子晚年喜好《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韦编三绝”,就是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作为《易》的组成部分的“十翼”,即解释经文的传文,有人说是孔子所作,有人说是后人假托孔子之名作的,但都与孔子有关。

《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加工订正。据说在写作《春秋》时,孔子该写就写,该删就删,连子夏等人都不能插嘴。孔子说:“后世人知道我孔丘是因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也是因为《春秋》。”

可以说,在先秦时代所有的学派和学者当中,孔子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献方面,作出的贡献最大。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这些文献,如《诗》、《书》、《礼》、《乐》,后来都被孔子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弟子。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他。孔子六十九岁那年,他的独生子孔鲤死了,老年丧子,乃是一大哀事。第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渊也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再下一年,在卫国当官的子路在宫廷斗争中被株连,惨死于卫国政变。

《四书》书影

杏坛

位于孔庙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甬道正中,原为孔子旧宅教授堂遗址,宋时将此堂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整个建筑玲珑典雅,为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志。

《五经》书影

《大易粹言》十二卷

独子和两个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使孔子在感情上遭到重大打击,他在子路遇害的次年,就在悲痛的境遇中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

一天,他强撑着,拄着拐杖到户外散心,子贡来看望他。孔子深情地说:“赐,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接着又叹息着唱道:“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断了!哲人就要凋谢了!”一边唱一边潸然泪下。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张。夏人死后棺木停放在东面的台阶,周人死后棺木停放在西面的台阶,殷人死后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之间。昨天傍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本来就是殷人啊。”七天后,孔子与世长辞。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于公元前479年去世。

孔子逝世后,鲁哀公致以表示哀悼的诔词,然而这些身后荣辱对孔子又有何意义?

六、身后荣辱

孔子无论生前死后,其崇拜者都不可胜数。他的弟子子贡将他比成不可逾越的日月。儒家后学荀子更将他与古代的“三王”并称。

孔子逝世后,鲁哀公将孔子故居改建为庙,收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和书简等。相传鲁国每年按时到孔子墓地供奉祭祀,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地讲习礼仪,举行乡饮、大射等仪式。

除去焚书坑儒的秦朝,孔子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备受推崇。尤其是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五经》立于学官,儒家思想成为钦定的正统思想,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的地位远远超过诸子,甚至被尊为“素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孔子时说:“天下的君王乃至贤人实在太多了,活着的时候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孔子只是个平民,可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仍然推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侯王,凡是讲论六经道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当作是判断和衡量的最高准则,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末期的越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姿容艳丽,特别是她皱眉捂胸的病态也另有一种美感,引人效仿。后来“西施”更是成为了美女的代名词。不过,让西施名垂青史的不仅是她惊世的美貌,更是她在那个战乱年代所扮演的身份,相当于今天的间谍。

一、会稽之战,亡国之耻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殡天,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乱而入,发兵攻越,越国军民痛恨吴国乘人之危的行径,同仇敌忾,终于将侵略者打败,吴王阖闾则在归途中因伤病而亡。

阖闾死后,夫差继承吴国王位,用三年时间养精蓄锐,终于在公元前494年,一鼓作气率领军队向越国复仇。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逃到会稽山,寡不敌众,最后向吴国投降。

在吴国的要求下,越王勾践和夫人、大臣范蠡前往吴国服苦役。越王成了阖闾的守墓者,身兼马夫,还要服侍夫差,在吴国受尽了屈辱。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种种羞辱,表面上对夫差逆来顺受。

夫差生病时,勾践甚至通过观察他粪便的方式了解病情。夫差将勾践的种种看在眼里,以为勾践已经彻底臣服,于是在三年苦役期满之后,就放勾践回国。回到祖国的勾践与大臣们相见之后,抱头痛哭,发誓一定要报仇。

勾践回国后,并未因为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懈怠下来,在吴国受到的屈辱历历在目,他睡觉时,躺在乱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一心只求洗去当的耻辱。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品味苦涩,借以提醒自己要时刻铭记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穿的是粗布,吃的是粗粮,还与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的夫人则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君王夫妻二人与百姓同甘共苦,更是人心所向,越国人民奋发图强,争取早日报仇雪恨。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二、志在灭吴

为了完成复仇大计,勾践听取了大臣文种建议,采取一系列瓦解吴国实力的计划,比如贿赂吴王,让对方失去戒备之心,同时还收购吴国粮食,让其从内部空虚。将上好的木材送去,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大肆散布谣言,挑拨吴国君臣之间的关系,让吴国失去贤臣忠臣。当然,还有施用美人计,让夫差沉溺酒色之中,按照越国的心愿和设想的步骤,不问政事,一步步将吴国推向死亡。而因为勾践施行的美人计,使西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西施在这场计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越国为吴国送去两根参天的巨木,作为贺新年的礼物。同时,范蠡还为吴国带去了粮种,这是因为去年越国大旱,向吴国借粮,今年要加倍奉还以表示对吴国的感激。但是这些粮种中却有玄机,它们在送走之前被人煮过,根本不能再种出稻子来。

然而吴国老臣伍子胥老谋深算,他识破了这两个计策中的其中一个,那就是第一个巨木计,越国送来巨木,其中的意图他心知肚明,无非是想要夫差落得一个荒淫之君的罪名。不过,粮食之计他倒是没想到,或者,任谁也想不到越国会干出把粮种煮过后再送来这样的缺德事。虽然巨木计被识破了,但正是由于西施的枕边风,夫差也没有追究。

三、西施盛装入吴

越国选了不少美女,训练之后送到吴国,这其中,就包括范蠡在浣沙溪边发现的美女西施。在越国学习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包括西施、郑旦在内的五十名入吴的美人,在范蠡的带领下登船向吴国出发。这些美丽女子的亲人来到河边送别,正是“执手相看泪眼”,哭声不绝于耳。

范蠡观察水势,看到时辰已到,水已经涨起来,正好行舟,于是命人解开缆绳竖起船帆,此时哭声更响了,有几个送行的老者,跳下水面,拽住缆绳,这样就能不让船开,就能把她们留在越国似的。

范蠡眉头深锁,手按剑柄,一时间也难以下手割断缆绳。而西施走到船头,豁然说道:“早也是去,迟也是去,早去迟去,都是一样。”她还把手放在了范蠡的手背上,范蠡愣了一下随即松开了手。西施趁机立刻将剑拔出,一下子将缆绳割断了。

船没日没夜地航行着,最后来到了姑苏城。

经过休整之后,大部分的美人已经恢复过来,接着便是精心梳妆打扮,准备觐见吴王。走进守卫森严的吴宫时,越女们都胆战心惊,低着头,吴国的宫殿那样的华美都不能让她们分神,只觉得汗湿重衣,真是步步惊心。

最后她们被带到一个高台前,跪下行礼,拜见吴王夫差。夫差看着送来的诸多美女,微微一笑。勾践还算恭敬,虽然上报自诉说今年越国大灾,但是总还是常进献珠宝巨木等,这一次,又为吴王带来美人,是对吴王放自己回国的感激。

夫差听人报告说大船临发之时,有一位美人砍断了缆绳,便问此人是谁,可在敬献的美女之中,西施深吸一口气,毫不慌乱地走出来跪下,回答道:“臣妾西施,拜见大王。”

夫差见走出来的少女可以说是众美人之首,这位女子美丽而略带羞怯,微微低着头,更显得娇柔妩媚。夫差缓步走下高台,感叹道:“真想不到,越国穷山恶水,竟也有如此绝代佳人。”西施抬起了头来,那秋波流转的双眸令在场所有的男人都心驰荡漾,而她的回答更显聪慧:“不,大王,臣妾不是越国人。自臣妾踏上吴国土地的那一刻起,臣妾就在心中认为自己是吴国人了。”这样的回答真是出乎夫差意料,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愣住了。

西施像

一阵沉默之后吴王大笑一声,他冲下高台,将西施抱起来,笑道:“说得好,说得好,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奇妙可爱的女子。你说得对,从现在起,你就是吴国人了,我要让你成为吴国的王妃。”

四、伍子胥之死

西施不仅容貌倾国倾城,舞蹈也是数一数二,吴王夫差首先为西施的美貌所倾倒,之后便沉醉于她的舞蹈之中。夫差还命人将御花园的一条长廊的地下挖空,然后将大缸放进去,这就好比是现代的共鸣箱了,之后再将地面上铺好漂亮的木板。夫差最喜欢的是西施身着裙边缀满小铃铛的衣裙,然后踏上木屐,在木板上翩翩起舞。木屐与地板相碰撞,脚下发出有节奏的“叮叮塔塔”的回声,而裙边的小铃铛也好似附和着响起“叮叮当当”的清脆悦耳声音,可说是视觉和听觉的多重享受,吴王简直是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吴王把西施跳的舞蹈称为“响屐舞”,还将长廊命名为“响屐廊”。

很快这个美人计就有成效了,吴王再也不想去过问政事了。不仅如此,由于吴国要大兴土木工程,加重了赋税徭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王每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就有数万名壮丁充当劳役。吴国百姓都去为他建造房屋,田地不仅无人耕种,百姓更是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不由得怨声连天。西施令吴王向昏君转变,但这样还是不够的。

吴王身边那些贤臣忠臣也要除掉,虽然敢于对吴王这样直言进谏的大臣已经是寥寥无几了,但大夫伍子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直主张对越国采取强硬措施。伍子胥出身于楚国,因为遭楚王迫害才逃到吴国,被吴王阖闾重用。为了向吴王报恩,更为了向楚王复仇,伍子胥一直全力辅佐阖闾、夫差父子,帮他们出谋划策,在他的兢兢业业下,吴国国势蒸蒸日上。伍子胥相当有洞察力,早看出越王勾践的心思,西施到来之后发生的一切更是证实了他的判断。虽然吴王暂时听不进忠告,但伍子胥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有机会就要借题发挥,说越国的坏话,屡谏屡败,屡败屡谏。此时西施也并未明显站在伍子胥的对立面上,也跟着一起“劝”吴王。当然,她是别有一番用意了,因为此时自己初来乍到,还没有摸清各方面情况。如果吴王放纵过头,引起朝廷上下的警惕,直接暴露出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之后的计划就难以实施了。于是她也时常提醒吴王,不要沉迷于女色,一国之君应该以政事为上。

吴越战争图

同时西施也意识到只要伍子胥还在,灭吴大计始终难以实现。伍子胥是吴国两朝重臣,吴国之所以称霸于诸侯,伍子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样一位国家栋梁之才,自然是必须除掉的。而且伍子胥功高如此,说话极有分量,他现在就经常与越国作对,日后必将坏了大事。吴王虽然现在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但伍子胥的用意他是明白的。所以西施对于吴王的影响要潜移默化,让自己不至于被伍子胥识破,同时还要着手策划离间吴王与伍子胥。

好在此时吴国的太宰伯嚭已经被越国收买,西施也有了接应,他一直在吴王面前说越国的好话。西施就与伯嚭配合,两人对抗一人,增加胜算。

吴王好大喜功,总爱用兵。起初他意识到,经过勾践的精心治理,越国的国力节节攀升,军队也日益壮大,恐怕不久又成了吴国的威胁。加上伍子胥的不懈催促,他又有讨伐越国的意图了。西施和伯嚭则极言越王一直对吴王的恭敬与忠诚,吴王才勉强同意放弃伐越。

公元前484年,齐国惹怒了吴国,吴王便想攻打齐国予以还击。这是进一步消耗吴国力量的好机会,于是伯嚭和西施一个在前朝极力支持出兵,一个在后宫频频怂恿。越王勾践又送给吴国大批礼物,还表示愿意派出三千甲兵同吴王一起伐齐,以表“忠心”。伍子胥看穿了越国的用心,于是向吴王进言:“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一定是想报仇雪恨。齐国的问题就好比是一个人皮肤上的毛病,而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啊。大王不应该伐齐,应当将灭越作为首要任务。”可是吴王已经被迷惑住了,根本听不进这种劝告。

于是吴王率兵讨伐齐国并凯旋而归,满朝文武都向他道贺,伍子胥此时又进言:“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千万不可沾沾自喜,将来越国来灭吴国,那才是大祸患。”吴王正在兴头上,伍子胥的话让他十分不爽。伍子胥谏言无用,只好叹道:“大王不听我的话,恐怕不出三年,吴国就要灭亡了。”吴王听了之后觉得更不高兴了,觉得这是对吴国的诅咒,回宫后就对西施抱怨起来。西施听了之后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她添油加醋地挑拨道:“伍子胥出身于楚国,却攻打自己的祖国,还能干出把故主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样残忍毒辣的事,您将这样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重用,不怕引火上身吗?他要灭越国,我就是从越国来的,您要想按照他说的做,就从我先杀起吧。”这番话言真意切,让吴王很是于心不忍,美人又撒娇起来,吴王哪受得了,他逐渐转变了对伍子胥的看法,对于伍子胥曾经的功绩和忠心开始怀疑起来。

西施与伍子胥势不两立,最让伍子胥无可奈何的是,西施在后宫说他的坏话,他根本没有澄清自己的机会。身为臣子,伍子胥只能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跟伯嚭对峙,可君主后宫中的事情,他压根没有过问的权力。所以即便伍子胥有雄才伟略,也不及西施这位宠妃的枕边风。因此,伍子胥屡次碰壁,同时也意识到吴王已经被蛊惑得不可救药,吴国恐怕是命不久矣。

伯嚭在吴王面前陷害伍子胥,说他早就对吴王心怀怨恨,一直企图叛国。吴王本来还不相信,于是就派伍子胥出使与自己是敌对关系的齐国,伍子胥为了保全家人,就把儿子寄养在齐国的一个大夫家里,而这就恰好成了伍子胥“谋反”的证据。吴王盛怒之下,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尽。伍子胥恨吴王听信谗言,但事已至此,只好带着一番怨念,挥剑自刎。

五、复仇雪耻归隐五湖

伍子胥死后,吴王在朝上重用伯嚭,在后宫宠爱西施,整个朝廷充满糜烂的气息。吴国的政治更加腐败昏暗,曾经的大国正踏上了灭亡之路。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上全部的精兵北上,与各诸侯在卫国黄池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只把太子友以及老弱残兵留在国中。勾践认准了这个机会,便率兵出击趁虚而入,一举攻占了吴国都城,擒拿了吴太子友。

而西施也在这场大战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场战役中,有一条著名的水道“越来溪”,这条水道的开凿本来是早年吴王为西施建养鱼池所用,而此时越国水师从太湖出发,通过“越来溪”很快就抵达了吴都。虽然这条水道全由吴王开凿,却最终没有因为吴王而得名,反而被称作是“越来溪”,足见西施的不朽功绩。

吴王听说都城沦陷,就派人向越国求和,勾践暂时应允。公元前478年,勾践再次出兵攻打吴国,而当时吴军的主要力量已经消耗了大多半,与之相比,越国则因为养精蓄锐多年而兵力强盛。两者交锋,吴军很快瓦解,都城被包围了三年之久。

公元前473年,吴国已经走上了穷途陌路,多次派使臣向越国求和,被勾践拒绝。吴王想起伍子胥的曾经的警告,悔恨不已,最后自杀。之后,越国吞并了吴国,成就了一代霸业。

吴国灭亡之后,西施从此下落不明。对于这位美人,或许是因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便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范蠡最初见到西施的时候就对她倾心不已,只是大局为重,没有将西施据为己有。吴国灭亡,大仇已报,范蠡退隐经商,便将西施也一同带走,从此才子佳人共度余生,好不逍遥。

西施就这么消失在历史之中,但她的故事世代流传。无论是她的美貌聪慧,还是她为国家所作出的一切,都成了一段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秦始皇登基有功,被秦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嫪毐一案被免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秦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饮鸩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嫪毐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奇货可居

在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日渐衰败。为求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65年,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已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缭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另一边也没有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要搜索一种能大大盈利的商品。

很快这个能给他带来一本万利的人被吕不韦发现了。当时秦公子异人正在赵国为人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派人到对方为人质,多数是为相互联合抗秦;而秦与六国交换人质,则是所谓的“远交近攻”的策略。

让异人充当这个倒霉的差使是有来由的。他的父亲安国君原来不是太子,公元前267年,原立太子早逝,安国君才坐上太子之位。然而秦昭王长寿,直到安国君五十三岁时才离开人世。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而异人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不是长子又不受宠。异人来到赵国后,在秦赵两国关系友好时,秦王孙异人自然被奉为上宾,可一遇两国关系紧张,他就成为阶下囚。

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困居在此,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及其他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来,当吕不韦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人才就在这里!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吕不韦赶回家禀告父亲,自己找到了可盈利的“奇货”。

吕不韦像

战国时期贵族服装复原图

战国时期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发明了脚踏板织布机;可手脚并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提花工艺和刺绣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纺织品的质量提高。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又一次来到邯郸,他来到了异人的住所,与异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并说他愿意倾其所有资助异人实现远大抱负。异人听后感恩戴德地说:“如果您的计划能实现,我当了秦国的国王,秦国一定归我俩共有!”

吕不韦与异人敲定后,立即照计划执行。他先拿一部分钱财供异人结交宾客、朋友,以积蓄力量,准备回国夺权。而吕不韦自己则携带奇珍异宝,向西奔秦而去。来到秦国,他很快就结识了受宠的华阳夫人的胞弟阳泉君,向他们游说了一套可以使他们避灾得福的办法。当吕不韦将在邯郸与异人策划的方案和盘托出时,阳泉君大喜,急忙转告姐姐,使华阳夫人明白了“以色事人”不能长久,“年老色衰”就会失势的浅显道理。

无子的华阳夫人于是决定收异人为儿子,并诱劝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既然地位变了,异人当然不能再当人质了。吕不韦施展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异人回国。正当异人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赵间“长平之战”发生了。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二、献邯郸姬

当异人再次被围困赵国时,正逢“长平之战”,吕不韦也找不到逃难的机会。在此期间,吕不韦又成功做成了一笔交易。

在邯郸,吕不韦早就选中了一个姿容艳丽又善歌舞的年轻女子与其同居。一天,当这位邯郸姬告诉吕不韦已怀孕时,他计上心来,当晚就请异人到自己住宅饮酒。

贪杯好色的异人得知,欣然赴约,席间见到风流、艳丽动人的邯郸姬陪酒,立即就被迷住了,当即向吕不韦提出将美人赠给他的要求。假装盛怒的吕不韦不久就主动将美姬送给异人,使异人感激涕零,把身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住所,过起了恩爱的夫妻生活。公元前259年正月,邯郸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称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是吕不韦的又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异人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

嬴政的诞生给历史留下了千古之谜。一些记载说,秦始皇的生母嫁给异人之前,就已怀着吕不韦的儿子,这是精心设计的。另有记载说异人之妻“大期”而生子政。“大期”超过十二个月,所以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乃是当时和后来恨秦始皇的人攻击、污辱之词,不足为据。可是仔细考查吕不韦和秦始皇的一生,以及后世的有关资料,可以肯定后一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因为:第一,证明嬴政和吕不韦关系非同一般的记载不仅是一二处;第二,即使邯郸姬“大期”而生政,也不能排除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可能。因为吕不韦与邯郸姬的私通,并未因她与异人结婚而中断,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嬴政继承王位之后。

异人在邯郸娶姬生子,乐不思蜀。谁料风云变幻,这期间战争又发生了变化,给已淡却回国之心的异人归秦创造了条件。

当时秦军正乘胜进攻邯郸,白起率领得胜之师攻击,赵国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然而当白起攻克上党后,等待秦王发出进攻命令时,秦国内部矛盾产生了。白起迟迟未接到发兵的命令,因而失去占领邯郸的机会,但被困在城中的异人却因此避免了一场厄运。在吕不韦和他用钱财结交的宾客的帮助下,异人成功地逃出了赵国。而邯郸姬和幼小的儿子却留在了邯郸,他们在豪门势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没被赵王捉住。

武士斗兽纹铜镜

三、相国擅权

公元前251年,长寿的秦昭王去世,苦等王位的安国君继位成了孝文王。昭王去世,吕不韦极为高兴,因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另一个欢欣鼓舞的人是异人,他因父亲孝文王继位而成为太子,离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这位待位多年的王储,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身体虚空,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坐上王位三天便猝然死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

随后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随即进入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展示他的个人才华。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士千人。士与

主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隶属关系,这是后世君臣关系的先河。

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吕不韦而发:“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十二个县为食邑。”诏令一出,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国大政实际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上,国王只是丞相意志的传声筒。秦国由此开始了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影响深远。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民”。

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喜讯,与庄襄王分别六年、留居邯郸的娇姬和稚子从赵国回到了咸阳。这无疑也是吕不韦安排的结果。

回到秦国的邯郸姬仍美艳、妖冶,魅力不减当年。庄襄王见美姬回到身边,自然是怜爱有加,从此沉溺于锦被绣帐之中,无心过问政事。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更是畅行无阻。工于算计的商贾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灭东周就是他执政后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竟在巩地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本来消灭“周天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君竟图谋攻秦,正给了吕不韦建立功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入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而吕不韦灭东周,却迁东周君往阳人,不绝其祀,又为自己树起了崇奉礼义、施行“兴灭”“继绝”的善举,从而赢得士人的好感,也减少了一些姜、姬姓诸侯国的仇恨和反对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和顺利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

吕不韦掌权的头一年,秦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显得生气勃勃,秦国的国界已逼近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后魏国请回自“窃符救赵”后留居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着自己的声望,组成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五国联军抗秦,把秦军打得大败,给了春风得意的吕不韦当头一棒。这是吕不韦当政后军事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从此他用兵更加谨慎。从失败中,吕不韦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的军事征服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吕不韦经过多日谋划,精心安排,到处散布谣言,利用挑拨离间计使魏安釐王解除信陵君的军权,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金盏和勺(曾侯乙墓)战国

四、辅佐新君

公元前247年五月,正当杏褪残花、园荷点翠之时,秦宫中传出惊人消息:庄襄王去世。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庄襄王,为了爬上国王宝座,不惜卖身投靠,把自己当作商品交给吕不韦去投资。他不惜弃生母夏太后于冷宫而去取悦华阳夫人。可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刚坐上秦王宝座三年就命归黄泉,死时才三十五岁。

对于庄襄王的死,众议纷纷,有人说是因为得病,有人说为吕不韦所害。无论死因如何,事实上他一死,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就又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247年农历五月的一天,秦国首都一片肃穆气氛,渭水南的章台宫,悲凉清音阵阵传来,而后宫中则九重笙管之乐与之相呼应,这里在举行紧接葬礼后的秦王政的登基典礼。

秦王政登基时才十三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威严的典礼过程中,丞相吕不韦始终伴其左右,指示他该如何动作。嬴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丞相、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封号——“仲父”。十三岁的孩子当然想不出如此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出的主意。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了。从秦王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乐府钟 秦

秦王政即位之初,当务之急仍然是取得对东方各国的胜利。兼并战争的主要对象仍是韩、魏等国,而与楚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又一次联合,推楚王为纵长,联合攻秦,可这一次遭到秦军反击,而且吕不韦对各诸侯国采用打击和分化两手策略,使五国联军立即崩溃。同时也勾起了秦对楚的仇恨,楚考烈王不免将一腔怨恨转到春申君黄歇身上。春申君为了讨好楚王,就多方搜求美人供楚王淫乐。可是楚王妃嫔众多,却多年无子,春申君送入宫中无数美女,就是没有后宫产子的喜讯传出,急得春申君一筹莫展。

可是有一天,宾客李园求见,事后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不久李园的妹妹怀有身孕,一天她趁兴向春申君提出“保证能长久宠于国君”的计谋,要春申君将怀孕的自己送给楚王。一年后,李园的妹妹果然为楚王生下一男,突然得子的楚王立即封她为后,立了太子。从此李园在楚王面前的宠幸立刻超过了春申君。李园既因利用春申君而在楚国得势,唯一的心病就是知其底细的春申君,所以他时刻准备暗杀春申君以灭口。楚考烈王死后,李园成功地除掉了春申君,直接控制了楚国政权。李园的阴谋与吕不韦的投机不谋而合,而李园本来就是来自吕不韦投机成功的赵国邯郸,至于李园是否为吕不韦有意派到楚国的奸细,也成为吕不韦一生中的难解之谜。

吕不韦当政时,秦国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在国外夺得不断的胜利,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兵马俑

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虽晚,但绝无一般暴发之政客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甚为器重。老将中突出的是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十余年中,不居功,不傲上,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已年迈但威风不减当年。对旧臣不存戒心,对元老毫无成见,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吕不韦用人不拘一格,最有名的是小甘罗,他十二岁就能负担出使之重任。小甘罗首先帮助吕不韦劝服张唐接受出使燕国的命令,后又单独出使赵国,让赵国心甘情愿割五城给了秦国。

吕不韦在入秦之前,各国诸侯都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而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士”的重要作用,从而大规模招揽宾客,打开国门大批养“士”的政治家。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有众多名厨,在首都和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因为吕不韦本人并非秦人,却官至秦相,对希求功名的人士,极具诱惑力。其次,吕不韦权势大,养士之举不会遭人反对和嫉恨。另外,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告示一发出,有识之士纷纷奔向丞相府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三千人。其中有著名的司马空和李斯。

大凡当王的人,大多有两个想法:或长命百岁,永远做王,或留名青史,让后世人永远记住他。而吕不韦是无冕之王,只好退而求其次。很快他就找到了留名的好方法。他门下有三千宾客,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投入,是商人绝对不愿干的事。于是他把门客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编著一本《吕氏春秋》,为他留芳百世树“碑”。书既要保持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要编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的确是个难题,但经过一番研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部书形式上统一,内容则多样,真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开创了杂家体例。

《吕氏春秋》书影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现成之作,吕不韦又想出一招。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清早,咸阳城较往日热闹得多,人们纷纷赶往市区,并且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原来咸阳市门上挂着《吕氏春秋》的书稿,旁边有一大堆钱,告示宣布:如有人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者,将“千金”拿走。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市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终无一人将“千金”取走。其实,并非书中不可改动一字,而是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吹嘘的手段罢了。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已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嬴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丞相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厮守。太后原本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恣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淫妇的纠缠,吕不韦只得为太后物色另一位名叫嫪毐的壮汉找来顶替自己,给嫪毐以假“宦官”的身份安排在甘泉宫,日夜陪太后纵情欢乐。

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嫪毐,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嫪毐陪伴在太后身边,势力一天天膨胀,在秦国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嫪毐,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取悦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能。他靠太后庇护暴发,建立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掉的。与太后纵欲之后,就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懑不堪。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而且与太后生有一个儿子,密养在深宫中。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已二十一岁,可以亲政了。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

银首人形灯 战国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此物为中山国王室的照明用具。灯座为一男俑,身穿棉袍,腰系宽带,衣着富丽。这是具有高级身分的内侍或宠臣的服装,社会地位较高的士也穿这种服装。穿宽袖长袍比窄袖长袍的士地位更高,因为宽袖不宜劳作或征战,是享乐阶层的标志。

嫪毐、太后、吕不韦、秦王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

公元前238年,当秦王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嫪毐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已被发现,于是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可是秦王政早有准备,嫪毐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由雍城开来的秦军。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嫪毐被车裂于东门之外,并被灭了九族。太后则被减了俸禄,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公元前237年,在嫪毐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秦国一直未察觉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愿是来执行“疲秦”计划的。郑国入秦修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于是秦王发出“逐客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农历十月,秦王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齐人茅焦劝说秦王到雍宫将太后迎接回咸阳,而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害怕被杀,于是饮鸩自杀了。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名叫嬴政,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儿子,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多年的战国混战,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时代。他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统一天下的气魄、改革创新的胆识,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这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厚重的影响,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然而,他的骄奢淫逸、贪婪残暴又为世人所痛恨。自古以来,嬴政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

一、传奇人生的开始

作为一位开创历史的伟大君王,嬴政的童年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很多人都想知道,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他的传奇。

嬴政的父亲名叫子楚,又名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秦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不过这个尊贵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因为安国君妻妾众多,生下的儿子共有20多个,异人排行居中,根本不受宠。战国七雄争霸,七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结盟,时而攻占,瞬息即变。就在短暂的结盟时期,异人被送到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即使当时秦国在七雄中实力最强,可是作为人质的异人生活得很窘迫,衣食都难以维持。他身边只有一个叫赵升的仆人,这就是后来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的父亲。

任何时代都有投机者,动乱的战国时期自然也少不了。其中有一个卫国人叫吕不韦,他是个既有头脑又有野心的人。他做投机生意发了财,就想怎么样在政治上捞一笔。他常年往来各国都市,熟悉各国形势,即使宫闱秘闻也了如指掌。他认真研究了天下形势,认为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就是最强大的秦国。秦昭王这时已疾病缠身、日薄西山了,太子安国君很快就会继位。安国君虽儿子不少,他的正妻华阳夫人却无子。经过一番筹划,吕不韦把眼光投向了此时穷困潦倒的质子异人,认为奇货可居。他想在异人身上实现自己成为“定国立君”大功臣的政治梦想。

秦始皇像

吕不韦先前往赵国结交了异人,并送给他大量金钱珠宝。在他的资助下,异人不仅锦衣玉食,而且很快就与各国公子结交,成为邯郸有影响的人物。接着,吕不韦就来到秦国,拜访了华阳夫人。因为无子,华阳夫人时刻都在担心着自己的地位不保。吕不韦就在这一点上做文章,劝说华阳夫人在安国君的儿子中选一位孝顺的,过继到自己名下,并正式立其为继承人,这样她的地位就有保证了。这番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坎上。见她心动,吕不韦又谈到异人在赵国的作为,说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且异人时时感念着华阳夫人以前对他的照顾。华阳夫人听得心花怒放,当即就下决心要立异人为嗣。华阳夫人先与安国君商量此事,但安国君不为所动。于是,她就联合秦昭王的王后一起给秦昭王吹耳边风,从而顺利获得了昭王的首肯。这样,立异人为嗣的大事最终确定了下来。

吕不韦为异人争取到王位继承权后,就返回邯郸,终日与他为伴,并支持他广交天下英豪,为继位做好准备。嬴政的母亲赵姬就是这个时候吕不韦送给异人的。

赵姬本是街头卖唱女,后来做了吕不韦的小妾。吕不韦认为君王身边要有一个自己掌控的人,以后自己的从政大计才好实施,就决定把自己宠爱的赵姬送过去。赵姬本不情愿,但吕不韦巧言劝导,说她嫁给了异人,以后就是王后,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就是她了。赵姬这才勉强同意了。而异人当了多年的落魄质子,如今20多岁了,还没婚配。此时吕不韦送来年轻貌美的赵姬,他自然如获珍宝,对赵姬十分宠爱,对吕不韦则更是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了。

赵姬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嬴政。按当时的习俗,孩子在哪里出生,就采用当地的姓氏。嬴政生于赵国,又是正月出生,所以异人为他起名赵政,谐音为正。后来秦灭了赵国,他才从秦姓,改名为嬴政。就这样,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一位投机商人的策划中来到了人间。

此时秦赵两国失和,又打起来了。在嬴政9个月大和1岁多时,秦军两次进攻邯郸。在他3岁时,秦将王龁又指挥重兵进攻邯郸,破城只在旦夕间。已经穷途末路的赵国,就打算杀了异人来泄愤。异人得到消息,就和吕不韦商议对策,后来他向守城官吏重金行贿,才逃出邯郸,去投奔围城的秦军,接着就顺利返回了秦国。异人逃走后,嬴政母子就成了赵国杀戮的对象。他们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四处躲藏,最终幸运地逃过劫难,但是也开始了多年的流浪生活。

阿房宫图卷

嬴政8岁时,秦国的政局发生了变化。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称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异人为太子。这时秦赵两国在赵国割地求和后,也息兵休战。两国关系缓和了,赵国就把嬴政母子送回了秦国。

安国君做了几十年太子,终于等到继位,可他做王的时间太短了。为秦昭王服丧一年后,他正式称王,仅过3天就死了。接着异人继位,称为秦庄襄王。不过他也只坐了3年的王位,就归天了。这样,年仅13岁的嬴政就登上王位,开始了他的称霸之路。

二、清君侧,灭六国

嬴政即位后,并未掌握实权。王政由母亲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把持。异人为王时,吕不韦就做了相国,并被封为文信侯。到了嬴政做秦王,他的势力也进一步扩大了。赵太后诏令吕不韦做嬴政的“仲父”,并代嬴政执政。

赵太后就是赵姬,还不到30岁就成了太后。她原本就与吕不韦关系匪浅,现在年轻守寡,很快就与他旧情复炽。虽然两人极力隐瞒奸情,但宫闱丑闻总有传出去的一天,何况嬴政已经逐渐长大,对母亲的私情也有所察觉。精明的吕不韦为了避免大祸临头,就找了个替身嫪毐冒充宦官,送进王宫,侍奉赵太后。嫪毐深得太后的宠爱,很快就身居要职了,也成了朝中官员争相结交的对象。这样,吕不韦和嫪毐两大政治集团,就成了嬴政亲政的主要障碍。

嬴政从小就被人嘲笑为“私生子”,他个性倔强,不甘受气,经常与人打架,带着一身伤痕回家。因此,他一直对送母亲赵姬给父亲异人的人——吕不韦,特别痛恨。嬴政做了秦王却没有实权,权力都被吕不韦掌控不说,还要称他“仲父”,自己的母亲还与他关系暧昧。嬴政更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对吕不韦恨到骨子里。现在又多了一个太后的情夫嫪毐,他自然也容不下。

此时的吕不韦权势滔天,野心自然也越来越大。他召集三千门客,让这些人著录见闻,然后以自己的名义集结成书,命名为《吕氏春秋》。这样,秦国吕氏之书就可以包罗万象,压倒诸子百家了,其狂妄可见一斑。而嫪毐自做了太后的情夫,就裂土封侯,气焰更是嚣张,他以为可以掌控天下了。此时的嫪毐已不满足于高官厚禄,竟然企图谋害嬴政,好让太后与自己的私生子做秦王。

秦王八年(公元前239年),此时嬴政已经21岁了,按祖制他再等一年就可以亲政。但是多年的磨砺养成了他坚韧好强的性格,他君王的尊严不容亵渎,加上严峻的政治形势,他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下去了。

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前往雍州举行加冠仪式,嫪毐趁机盗用了秦王玺和太后玺,妄图杀王夺政。早就等待多时的嬴政果断反击,成功镇压了暴乱,活捉了嫪毐。最后他车裂了嫪毐,诛其三族,并处决了乱党。嬴政还杀死了太后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同时把太后幽禁于雍城宫。后经群臣多次劝谏,他才把母亲迎回咸阳。

铁血夺权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后,年轻气盛的嬴政并没有被这小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对为相多年、势力盘根错节的吕不韦,他并没有贸然清除。直到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年),嬴政已经牢掌大权,才开始行动。他先免去吕不韦相国的职务,命其迁居封邑洛阳,然后以其勾结山东六国叛乱为名,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封质问书。信中强烈谴责吕不韦于秦无功却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与秦无亲却妄尊仲父,最后表示要吕不韦迁居西蜀。吕不韦是个聪明人,知道嬴政对自己已经动了杀机,就干脆服毒自杀了。吕不韦一死,嬴政很轻松地彻底摧毁了他经营多年的政治集团。

这样,年仅24岁的嬴政运用他睿智的头脑和冷酷的手腕,终于肃清了政治上的全部障碍,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宏图伟略。

嬴政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是天生的将才,天才的领袖。为了早日一统天下,他一边铁血清君侧,一边时刻关注山东六国的局势。他慧眼识才,提拔了一大批文武名臣,其中包括一代名将王翦、蒙恬,社交家顿弱、姚贾和谋士尉缭与李斯等人。在众人的辅佐下,嬴政的灭六国之战进展十分顺利。他先与实力强大的楚国和齐国交好,然后就讨伐国力较弱的韩国、赵国、燕国和魏国。这样楚国和齐国坐看几个小国灭亡,不仅不相助,还趁火打劫,分一杯羹。不过秦军的矛头很快就指向了他们。这样楚、齐两国也孤立无援,很快就被灭掉了。从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用1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三、全面革新,创立帝国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嬴政征战多年才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不过他武力统一的只是政权,现在他要面对的是多年战乱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地域差异。于是,嬴政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对秦王朝的所有方面都做了改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封建王朝,就从这里开始起步。

为了确立秦作为王朝的至高无上地位,嬴政先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宣布秦为秦王朝,定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接着嬴政又把“王”的称号改了,他认为自己功业空前,远超五帝,“王”根本无法彰显自己的功德和权威,就取了“三皇”与“五帝”中的“皇”和“帝”,国君就称为“皇帝”。他又自称“朕”,并把“朕”“制”“诏”作为皇帝的专用语,其他人不得使用。嬴政自称秦始皇,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掌控所有权力,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并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权的行政机构。朝中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九卿则处理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地方上设有从郡县到乡里的各级官员。这套行政制度,层层控制,有利于权力的向上集中,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这样,秦始皇就把军政大权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为了维护王朝统治,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法律,从而

万里长城

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混乱状况。接着他又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简化和统一了汉字,这些在历史上被称为“车同轨,书同文”。这些措施都对秦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七国一统后,秦始皇又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在那里设置34个县,移民垦荒,还征发几十万人大规模修筑长城作为秦王朝的北疆防御。秦长城绵延万里,堪称世界的奇迹。除此之外,他还南戍五岭,征服了“南越”居住的岭南广大地区。这样,秦王朝的疆域在中国的历史上空前辽阔。

四、荒淫暴君,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政治上的励精图治,确实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很多革新创举都对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戎马半生的秦始皇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帝王,在宫闱的云谲波诡中长大的他也根本没有仁爱之心。

秦始皇性格残暴,以严刑峻法治国,他对百姓或朝臣,动则杀戮,以致杀人如麻。同时他又贪婪奢侈,认为自己是无上的帝王,就该享受天下所有最好的东西。为此,他广修宫室别馆,搜罗奇珍美人。他营建的阿房宫中就有房屋万千,美人无数,珍宝如瓦砾般堆积如山。他还在骊山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规模庞大,堪称天下第一陵。

皇帝的荒淫带给百姓的就是巨大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中国的人口有3000多万。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就征用精壮劳力140多万人。再加上修长城、造官道、建离宫等,秦王朝长年动用民力在300万人以上。如此沉重的兵役徭役,压得人民无法喘息。

秦始皇的荒淫残暴,很快就激起了所有人的反抗。那些幸存的六国贵族,一直对他恨之入骨,就多次派人行刺;而广大百姓刚脱离了割据的战乱,又陷入了暴政的深渊,他们苦不堪言,都诅咒秦始皇早点死,秦王朝快点亡。秦始皇生性多疑,总害怕有人图谋他的性命和江山,所以不愿相信任何人,还时常捕风捉影,滥杀无辜。在他的朝堂上,任何人都不能靠近他,连带刀的护卫都离他远远的。

秦始皇专制,那些士人无法施展抱负,也对秦王朝的统治政策强烈不满。面对士人的指责,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活动。他下令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把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的天下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烧毁,只准保留医药、卜筮和农书。

不过焚书也没堵住士人的嘴,他的残暴专制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士人的议论也有增无减。秦始皇怒不可遏,派出御史去调查,结果查出“犯禁者”460多人。这些人全被拖到骊山深谷中活埋了,因为其中儒生很多,所以此事史称“坑儒”。

焚书坑儒,用残暴手段镇压百姓,这样就引起了百姓更大的怨恨。当时楚地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还有人在一块陨石上刻写“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这些事又引来秦始皇更凶残的杀戮。在他的暴政下,百姓的反抗也更强烈了,秦王朝的覆灭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五、妄求长生,身死异乡

秦始皇享受了人间所有的奢侈生活后,现在最怕的就是死。如果死了,所有的一切就没有了。所以虽然他一直在修骊山墓,营建死后的极乐世界,但他更现实的做法则是寻访仙山,希求长生。为此,他四次大规模的巡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他在考察民情、巡视边防的同时,也到过很多传说中的仙山。他总认为神仙在东海,因而每次出游都到沿海地区。他还派出大量的方士去寻找神仙,求取长生的仙药。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第五次出游。他从咸阳出发,先后到达云梦、钱塘,到会稽山祭过大禹后,就北上琅琊,寻访仙踪。这次自然又无功而返,在回来的路上,秦始皇就病倒了,当巡游队伍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秦始皇已经生命垂危了。这时他才明白长生不可得,只好开始考虑身后事,确定皇位继承人。他的随同人员有李斯和赵高,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秦始皇留下玺书,诏令在北边监军的长子扶苏急回咸阳主持丧事,并明确传位给扶苏。他让赵高去办这件事,可还没等到回音,秦始皇就死了。而赵高早有不轨之心,他不但不把遗诏公布发出,还秘不发丧,把始皇的遗体依旧放在豪华的巡游车里,按原路回咸阳。因为当时天气炎热,回京途中尸体就已经发臭。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命人在车上装了大量的鲍鱼。就这样,秦始皇与鲍鱼一起臭气熏天地回到咸阳,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秦始皇在位36年,其中称王25年,称帝11年,终年50岁。

巨鹿之战示意图

回到咸阳后,赵高勾结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扶持胡亥称帝,又逼死扶苏。胡亥就是秦二世,当年九月,他为秦始皇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安葬于骊山。这座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帝陵,奢华庞大得让人无法想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它有过生动的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精密奢华庞大的布局中,可见死后的秦始皇仍然希望掌控天下。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已经成为埋藏在地下千年的秘密。而如今发掘出的兵马俑、车马坑,再现了秦始皇庞大的地下军团,令世人震惊。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还是中国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他使中国第一次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之后的各朝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启了一个时代,从他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他的统治下创立的一套政治体制,延用了几千年,这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残暴贪婪,又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他的功过是非,只能由历史来评说。

汉高帝刘邦

汉高帝名叫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平民皇帝。他既狡诈又仗义,起兵以后很善于用人,懂得抓住有利时机,最终在秦末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伟大的西汉王朝,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一、审时度势,“无赖”成英雄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家住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的乡野草民刘太公,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刘季,这就是后来的刘邦。不过刘邦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刘家多大的重视。后来刘太公又有了第四个儿子,排在中间的老三刘邦就更没人注意了。刘邦生得聪明伶俐,刘太公也曾让他去念书,可他根本不感兴趣,读了几天就不想去了。刘家只是一个普通的殷实农家,又不指望刘邦读书做官,见他不想读书,也不勉强,就让他在家种地。可刘邦却又不愿意种地,父亲多次责骂,也无济于事。刘太公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无可奈何,只好由着他。刘邦什么事也不做,就天天在村镇上四处晃荡,成了一个典型的混混。不过他性格豪爽豁达,为人大度,很快就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这群人成天东游西荡,恶名远扬。老父亲刘太公气得捶胸顿足,骂刘邦是个“无赖”。

刘邦就这样混混沌沌地长大了,他感觉日子过得有些无聊,就想找点事情做。此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全国,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亭长的职能就是辅助衙门维护治安、缉拿盗贼,刘邦就这样从打架斗殴的“不法分子”,摇身变成了“正气凛然”的执法者。刘邦在这里混得如鱼得水,他出色的交际能力也施展出来了。他与郡县的大小官吏都有很好的交情,而以前的无赖朋友们也很拥护他。这样刘邦在黑道白道都有了一定的名气。他结识的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不过刘邦又贪杯好色,到处与女人勾搭,行为不端,甚至与一个姓曹的女子私通,还生下了儿子,这就是刘邦的长子,后来被他封为齐王的刘肥。

刘邦像

泗水亭

此亭在今江苏省沛县,据《沛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长。

刘邦志向还是很远大的。一次,他负责押送服役的民夫去咸阳,途中正好遇上秦始皇出巡的大队人马。刘邦远远看到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中,周围是威风凛凛的仪仗护卫,他不禁赞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从咸阳回来后不久就结婚了。他娶了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的女儿为妻。吕公因为要躲避仇家,才搬来沛县居住,他与沛县的县令很有交情。听说吕公是县老爷的贵客,地方上的乡绅们纷纷送礼拜见。当时负责安排宴席的是沛县的主吏萧何,他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的,都坐到堂下去。”刘邦也是来客,不过他连钱都没带,却又很要面子,就对接待的管事说:“我贺钱一万!”管事的把话传进去,吕公听说有人送这么重的礼,赶紧亲自出来迎接。吕公很善于看相,他见刘邦生得高鼻龙颜,器宇不凡,认为这是富贵之相,就对刘邦另眼相看。虽然旁边有人提醒说,刘邦是个有名的无赖,但吕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并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嫁给他。刘邦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儿子都有了,不过他一向好色,见吕雉长得漂亮,吕公又富有,就高兴地答应了。这个吕雉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吕太后。

刘邦结婚后,还继续做亭长。此时秦始皇正在广修宫室,大建陵墓。刘邦每年都要押送几次囚徒民夫去骊山修皇陵。而在秦始皇的暴政下,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去修陵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所以,很多人在路上就逃跑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刘邦又一次奉命押送刑夫去骊山服役。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乡时,就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因为秦朝法律严酷,囚徒逃跑或延误日期,押送的人也要被杀头。他心情郁闷,又喝了些酒,就干脆把捆绑囚徒的绳子都解开了,放他们逃跑。有十几个人见他如此义气,就不愿丢下他,愿意留下来跟着刘邦走。于是,刘邦带着差役樊哙、周勃等和他们一起逃跑。为了安全起见,他派人去前面探路。探路的人回来告诉他,说前面有条大蛇横在路上,无法通行。刘邦向来胆大,又喝了酒,就拔出剑跑到前面把蛇杀了。这件事最多也就能证明刘邦有胆量,可是后来跟随刘邦逃奔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树立刘邦的威信,机灵的樊哙就把他杀蛇的事编造成一个离奇的故事。据说刘邦杀蛇后,有一个老太婆坐在路边哭,说有人把她的儿子杀了,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被杀了,而杀他的人是赤帝,说完老太婆就不见了。于是,刘邦的身上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使人畏服,也有更多的人跟随他。刘邦就带着好几百人跑到了芒荡山区安顿下来。这地方很隐秘,也没有当权者愿意管。可夫人吕氏却带着孩子跑来看望他,刘邦很奇怪,就问吕氏是如何找来的,吕氏很有心计,故意当着众人说:“你在哪里,天空就会出现五彩祥云,所以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周围人听了,更加相信刘邦不是凡人。于是,刘邦后来“顺从”民意,自称是赤帝的儿子,逐渐网罗了一批人,他就成为了当时人们公认的沛县豪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为秦始皇的暴政所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发动起义,他们很快就攻下了陈(今河南淮阳),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豪杰纷纷起兵,打着反秦的旗号,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刘邦也在众人的支持下,在沛县主吏萧何、曹参的配合下,率兵攻下了沛县,杀了鱼肉百姓的县令,刘邦被人们拥立为“沛公”。

二、抢占先机,入主关中

刘邦能从一个平头百姓一跃成为英雄“沛公”,已经足以光宗耀祖了。不过他并不就此满足,宣布起义反秦后,萧何、樊哙等都成为他的心腹,这几个人都是既有谋略又有胆识的人,他们分头去招兵买马,沛郡子弟踊跃参加,很快就召集到了3000多人。刘邦也就成了一个小有实力的军阀。

在刘邦起义的同时,还有不少豪杰陆续起兵,包括不少六国贵族。项羽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他原本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与叔叔项梁一起,率领8000多江东子弟兵,杀了会稽太守,从吴中(今江苏吴县)起兵,很快就成为众多起义军的首领。到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竖起起义大旗的吴广、陈胜先后遇害。项羽就以起义盟主的身份召集各部将领到薛县集会,刘邦也被他召来了。他们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盱眙),项羽的叔父项梁为大将军。几天后,项梁率领的楚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项梁连连得胜,就变得骄傲大意起来,结果楚军在定陶被章邯打败,项梁也战死了。章邯打败楚军后,觉得楚国已经不会再成气候,就将主力转去攻打赵国。赵国势力弱小,赶紧向楚国求援。楚怀王熊心与众将士商量后决定分兵两路去援助赵国。一路由项羽和宋义统领,直接北上求援;一路由刘邦率领西进关中,从后方牵制秦军。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也就是说,谁先破了秦军,攻入咸阳的,就是秦王。

项羽很有野心,原本是打算自己借此机会名正言顺称王的。他直接去救赵,一路地势平坦,沿途又有六国的补给,还带了十几路诸侯的人马,可以说是稳操胜券。而刘邦,仅有自己手下的几千人,孤军深入,加上入关中的沿途全是易守难攻的重重关隘,实在是用鸡蛋碰石头。万万没想到刘邦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居然顺利地先进了关中!

由于秦军的主力都在章邯那里,正攻打赵国,所以刘邦一路上也没打多少硬仗。到了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顺利攻入武关,来到咸阳城下。这时秦王朝却是一团糟,丞相赵高杀了秦二世胡亥,然后派人向刘邦求和,却遭到拒绝。赵高本想趁机称王的,见找不出合理的借口,就又扶了一个傀儡皇帝——秦始皇的子孙子婴。没想到子婴找机会把赵高给杀了,夺回了大权,不过秦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根本维持不下去了。此时刘邦率兵绕过峣关,已经打到咸阳东郊的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到了十月,秦王子婴见走投无路,只好捧着玉玺出城向刘邦投降,秦王朝就这样被刘邦灭了。

刘邦刚进咸阳时,真的把自己当成“关中王”了。秦始皇和秦二世都很荒淫奢侈,修建的宫殿富丽堂皇,宫中美人珍宝无数。刘邦出身平民,哪里见过这些?他很快就沉溺于富贵享乐之中。幸好刘邦身边有几位得力的干将,樊哙、张良等人都劝他要吸取秦亡的教训,还有现在天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刘邦这才逐渐清醒,不敢留在秦宫,就把军队又驻守到灞上。刘邦又把精力集中在维持治安,安抚百姓上。他废除了秦朝的许多残酷法律,整顿吏治,安置流民,恢复生产,这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军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杀机四伏的鸿门宴

项羽虽有重兵,却处处不顺。一是他率领的十几路诸侯人心不齐,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二是他们遇到的是秦军的主力。项羽杀了统领之一的宋义,自己独掌大权,经过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等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终于消灭了秦军主力,也降服了各路有异心的诸侯。而他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勇猛,对20万投降秦兵的无情坑杀,对攻陷城池的凶残屠城,都令所有人对他又恨又怕。项羽打到函谷关时,才知道刘邦早就入了咸阳。他非常恼怒,命军队驻扎在鸿门,这里离刘邦驻军的灞上仅40里。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他决定领军去攻打刘邦。

刘邦听说项羽率重兵前来,要与他争夺做“关中王”,顿时慌了手脚。因为他只有10万的军队,而项羽有40万身经百战的精兵,且项羽本人在战场上也是威名赫赫。不过刘邦很善于用人,他一向待人仁义,很得人心,正好与项羽的残暴嗜杀相反。正是这个优点,救了刘邦。

在项羽下决心攻打刘邦的这天晚上,项羽的叔叔项伯就悄悄来到刘邦军中,向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张良报信。项伯本意是希望张良赶紧逃命的,可张良却不愿离开刘邦,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十分惊慌,不过张良已经帮他想好了对策。刘邦马上隆重地接待了项伯,还与项伯结成儿女亲家。把项伯捧得飘飘然之后,刘邦很恭敬地请他向项羽转达自己不敢与之争王的诚意,项伯满口答应,还提醒刘邦说:“你明日一定要早点来军营,亲自向我们大王赔礼!”刘邦也满口答应了。

歌风台

当年汉高祖平定英布叛乱后,于归途中经故乡沛县,酒酣之时,有感于昔日亡秦灭楚的戎马生涯,欣喜于既成帝业,即兴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沛人于鸣唱处筑“歌风台”以纪念。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和100多名亲兵来到鸿门见项羽。宴席之上,刘邦低声下气,言语谦卑,极力表白自己绝无做关中王之意。项羽一向骄傲自大,见刘邦如此伏低做小,也就消了火气,他甚至还告诉刘邦:“我们兄弟兵分二路,同心反秦。是你的手下曹无伤向我告密,说你有称王的野心,不然我怎么会到这里呢?”刘邦又连连重申自己绝无此心,项羽终于打消了疑虑。筵席之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他也当作没看见。范增只好跑出去找来项庄,让他在席间舞剑,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这时已经完全站在了刘邦这边,他也起身舞剑,阻止项庄。张良见情况不妙,也赶紧跑出去把樊哙叫进来。樊哙有勇有谋,他在项羽面前义正言辞地指责其违背盟约,不顾恩义。听得项羽就更不想杀刘邦了。刘邦趁机以上厕所为借口离席,然后在亲兵的护卫下抄小路回到灞上。一回到军营,他就诛杀了奸细曹无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四、暗度陈仓,楚汉相争

鸿门宴后,项羽就以反秦盟主的身份,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又在戏亭分封天下诸侯。为了防备刘邦,项羽还是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把他打发到偏远的巴蜀南郑。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就顺从地去南郑。他听从张良的建议,一入蜀地,就把栈道烧毁了,表示自己再也无意出兵,以此来消除项羽的猜疑。

刘邦来到巴蜀后,任用萧何为相国,曹参为大将,其他有能力的人也都得到重用,汉王朝廷很快就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过汉王朝廷的辛勤经营,巴蜀很快就兵精粮足了。刘邦觉得万事俱备了,就与萧何等人谋划出巴蜀与项羽争天下的大事。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后方,他向刘邦推荐了将才韩信。刘邦就以韩信为大将军,全面部署军事。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与韩信率领大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迅速占领整个关中,正式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此时的项羽,正忙得不可开交。由于戏亭分封不公,诸侯们都不服,天下很快就又乱了起来。刘邦厉兵秣马的这段时间里,项羽一直忙着出兵征讨各地造反的诸侯。刘邦的汉军一路顺风顺水,各路诸侯纷纷归附,在他攻下项羽的老巢彭城时,手下已经有了五六十万人马。项羽原本打算铲除了齐国诸侯田荣的叛乱,再来全力对付刘邦。可如今彭城被抢,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急忙赶赴彭城。趁着刘邦与诸侯将士在彭城庆功,项羽带领3万精兵突然袭击汉军,杀得汉军措手不及,四处溃散,死伤竟达十几万。刘邦带着残军一路逃奔,途中又被杀了十几万人,最后他只在数十亲卫的保护下逃得性命。刘邦惨败,连父亲和妻子也被楚军俘虏了,原来依附他的各诸侯也如鸟兽散。

为了重整旗鼓,萧何几乎征集了关中所有的成年男丁入伍,前来援助刘邦。刘邦总算在荥阳(今河南郑州西部)落下了脚。萧何与韩信兵合一处,汉军开始重拾军心。刘邦还派人说服了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英布叛楚。这样项羽不仅损失一员大将,还得花极大的精力对付英布的叛军,从而减轻了汉军的压力。不过,虽然刘邦等人想尽办法,还是无法阻止战场形势的恶化。在项羽包围荥阳时,刘邦只好无奈地请和,愿意以荥阳西为汉。项羽本想答应,不过范增却提醒他应该趁机灭汉,决不能放虎归山。刘邦听从手下陈平的建议,使用离间计让项羽赶走了范增。范增眼看项羽铸成大错,却无法阻止,只好挟怨离去。结果,他还没回到老家彭城,就气得背上生疮,毒发身亡了。

项羽的凶残暴虐使得人心尽失,他的刚愎自用又导致手下猛将谋士越来越少,形势渐渐转为对楚军不利。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了10个月,项羽眼看粮草已经不足,就想用损招来逼迫刘邦投降。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拉到阵前,当着两方将士扬言,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他的老父亲杀了炖汤。没想到刘邦比他更无赖,竟然说:“我与你一同受命怀王,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你的父亲,别忘了分碗汤给我!”项羽最好面子,当即气得要死,要与刘邦决斗。谁知刘邦根本不应战,还揭项羽的老底,公布他所谓的“十大罪状”。项羽快气疯了,张弓搭箭射伤了刘邦,不过他还是拿刘邦没办法。项伯就趁机做和事佬,项羽不想被天下人说成不义,就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送还给了刘邦。楚汉最终讲和,双方约定,“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河汉界”。

鸿门宴壁画

不过刘邦手下谋士众多,他们的意见刘邦一向都很重视。订好合约后,项羽东去,刘邦也准备西还。张良和陈平提醒刘邦,楚军现在兵士疲惫,粮草已绝,正是天要亡楚的大好时机,决不能纵虎归山。刘邦幡然醒悟,立即率兵追击楚军。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追上项羽,不过又被楚军打败了。而刘邦部下的韩信、彭越等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是很愿意出兵援助他。为了得到韩信、彭越的支持,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人通知二人,说只要他们合力击楚,打败项羽后,就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信、彭越二人听了,马上积极配合出兵。原来叛离的一些诸侯也纷纷前来助战。到了十二月,汉军30万在垓下将楚军团团包围。四面楚歌响起,楚军心乱,逃离了不少。项羽兵尽粮绝,他见败局已定,就打算第二天与刘邦拼死一战。当晚,他在大帐中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连心爱的坐骑乌骓马也牵到身边。项羽心中悲痛,慷慨放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悲不自胜,拔剑自刎。项羽率领800余部将浴血奋战,最终被迫在乌江边自刎身亡。楚汉相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五、威加海内,创立汉室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兑现先前的承诺,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二王联合原来的燕王、赵王等共七个诸侯王一同上书,共尊刘邦为帝。刘邦假意推辞一番就应了下来。这年二月,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他就是汉高帝。接着,他下诏册封吕雉为皇后,吕雉之子刘盈为皇太子,并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刘邦确实是个很能干的人,他不仅能在马上得天下,也能在马下治天下。经过几十年秦朝的苛政,又经过了十来年的战乱,刘邦得到的天下其实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连年饥荒,流民、乞丐多不胜数。刘邦做了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生产。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徭役和赋税,释放刑徒,裁减军队,鼓励生育,劝农重桑,对私人工商业也予以鼓励。这样一来,不仅农业恢复了生机,工商业也逐渐兴盛。

为了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刘邦还特别注重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采用“和亲”的政策,让宗室女子以公主身份嫁给匈奴的莫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使得大汉与匈奴关系缓和。

民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刘邦就注重在政治上巩固皇权。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延续秦朝,他只做了稍微变动,就这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就重新建立起来了。为了维护统治,刘邦还特别注重从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上教化臣民。刘邦本是小农户出身,文化也不高,但他却是个天才的政治家。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他制定了专门维护等级尊卑的律法——《九章律》。他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但刘太公必须以臣下之礼拜见他,这样刘邦就成了最威严的帝王。

刘邦巩固皇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那些位高权重的诸侯王。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凭军功受封的。他们都是很有才干的猛将,在军中很有威望,一旦有异心,就是刘邦的大患。刘邦花了巨大的精力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王侯。

刘邦首先以谋反之罪剥夺了威望最高的韩信的兵权,并将之软禁在京城,不过到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还是令萧何设计杀了韩信。其他诸侯王也被刘邦逐一铲除,接着,他又把原先六国的贵族及其亲属全部迁徙到关中,加强监视,以防止有人叛乱。最后,跟随刘邦起事的萧何也被投入监狱,连刘邦的妹夫樊哙也差点被治罪。

只有谋士张良是个聪明人,他曾劝告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过韩信不听,后来丢了性命。张良在刘邦称帝后,就迅速地把一切职权都交出去,躲在家里装病,总算保住了性命。

刘邦经过几年的努力,皇权不断巩固,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西汉开始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而他却没有福气享受太平盛世,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兵征讨英布,结果中了流矢,伤重难愈。第二年,刘邦就病死在长乐宫中。

刘邦称王4年,称帝8年,终年62岁。他死后,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附近),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刘邦从乡野平民起家,凭借知人善用的才干和审时度势的政治魄力,终于在历尽坎坷之后,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他采取的宽松无为、休养生息政策,安抚了饱经战乱的百姓,也为汉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汉文化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雉

吕雉有能力、有魄力,而且心思缜密、心肠狠毒,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杀功臣、残后宫、诛刘姓王,她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她的恐怖还不仅限于此,在中国封建史上曾发生过一起赫赫有名的“人彘”惨案,便是这吕后所为!正因为这样,汉室朝廷才差一点成了吕氏的天下。

一、吕父相面嫁女儿

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吕雉度过了她的童年。起初,吕雉一家人生活安逸、其乐融融,没曾想,其父在无意中与豪门贵族结怨成仇,遭人诬陷,不得不逃到身为沛县县令的好友家躲避。在随父亲逃亡的日子里,吕雉真切感受到了世间险恶和人情的冷暖。所幸他们来到县令家后,终于获得一时平安,生活很快恢复了平静。

吕父与沛县县令相交多年,是很好的朋友,沛县县令特意筹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来欢迎他们。刘邦当时只是亭长,而萧何是县令的属官。沛县的豪杰、官吏们因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刘邦也应萧何之约一同去县令家拜会吕公,没想到这次赴宴之后,刘邦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吕后像

刘邦进入县令宴席之后,面不改色、旁若无人地谈笑风生,酒席开始后,他一点也不客气,只顾大吃大喝。吕父见状,觉得他不同寻常,竟隐有龙颜之态。吕父善于看相,他认为女儿并非普通女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人中之凤,即使是好友县令向他求婚,他都未曾应允。而当他在众宾客中看到刘邦时,不禁大为惊叹此人命相奇贵,感觉女儿正应当相配此人。刘邦听后,又惊又喜,他知道自己的条件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亲事,当即应允下来。对于此事,吕夫人极为不满,可是在吕父的坚持下,刘邦娶到了吕雉。

吕雉此时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作为女儿,她是个温顺听话的乖孩子,对婚事毫无异议;刘邦之前还有个儿子刘肥,吕雉作为继母,也尽心尽责,非常贤惠。刘邦当时只是沛县的一个亭长,与吕雉结婚后也依然不思进取,并且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经常戴着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于是,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股脑儿落在吕雉一人身上。

后来,刘邦在一次押解囚犯途中,因失职导致囚犯逃跑,他自己也只好逃亡以躲避责任。这样一来,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馈送衣物及食品。在刘邦逃亡途中,都是吕雉给他传递消息。县里派衙役追捕刘邦,吕雉第一时间托人传话给刘邦。虽然丈夫平时好逸恶劳,贪酒好色,但是在吕雉眼里丈夫永远是对的,对于任何关乎刘邦性命的问题,吕雉都难以“大义灭亲”,何况她还一心想着丈夫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故此更是对刘邦毫无怨言,只一心一意支撑家庭,助他逃避责罚。

可以说,早年的吕雉,与善于玩弄权术根本沾不上边,甚至称得上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可谓是刘邦的贤内助,甚至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二、历经磨难终为后

刘邦因没能办好押解之职而逃亡在外期间,吕雉频频向刘邦传递消息,虽然做得隐蔽,但毕竟纸包不住火,这事情最终让县令知道了,沛县县令顾不得与吕父几十年交情,命人将吕雉逮捕入狱。

吕雉在监狱里受尽磨难,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是她不甘心!也正是心中那隐隐约约的一线希望支撑着她不让自己倒下,直到她遇见了刘邦的好友,调任沛县监狱狱吏的任敖之后,吕雉的状况才有了改善。

这次入狱经历让吕雉刻骨铭心,她觉得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对任敖这位恩人也非常敬重,以至于在她当权时期,任敖一下就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公元前209年,秦朝北修长城、南征百越,“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掀起农民起义的高潮。隐藏于山林的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响应下,杀死沛县县令,救出了吕雉。

此后刘邦被拥立为沛公,吕雉的身份也不一样了,人们都尊称她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雉又成为王妃。不过,此时的吕雉远没有真正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楚汉之争中,吕雉和刘邦的老父亲一起成了项羽的俘虏,项羽把他们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她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道:“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听闻刘邦这毫不在意的回复,吕雉心寒如冰,她可想不到刘邦是假装出这副样子,只感到过去吃的苦如今看来实在不值得,她心中的英雄丈夫,竟全然不顾自己的死活!所幸,项羽并没有下杀手,而是将吕雉继续囚禁在军中。

四年的楚汉战争,吕雉一直被囚在楚军当人质,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雉归还刘邦。同年,刘邦在诸王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即为汉高祖,吕雉被册封为皇后,她少女时的预言终于实现。对吕雉来讲,这一切恍如隔世,昨天还在囚牢中受尽折辱,今天便成了皇后,这样的经历让她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吕雉认识到,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捍卫自己的权力及地位,其他一切人都是靠不住的。

三、谋计杀乱臣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所做的事情中,最著名的就是主谋诛杀韩信、彭越,逼反英布并最终除掉他。吕后心计颇多,出手也异常果断、狠毒。在国家逐渐稳定后,一些朝廷重臣成为吕后的眼中钉,这些人不除,以后会给她的掌权带来阻碍。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吕后要牢牢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因此,除掉这些人是必需的。在这个铲除异己的过程中,吕后的果断、狠毒,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表现。

吕后第一个想要除掉的人是韩信。刘邦打天下时,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今日的刘邦。刘邦认为若将他斩首可能会使功臣寒心,但吕雉劝说刘邦,韩信的功劳越大,他对大汉王朝的威胁也越大,只有杀掉他才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最后刘邦还是听从了吕后的意见,这正应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句话。

“南山四皓”(也称“商山四皓”)画像砖 西汉

秦末汉初,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八十多岁高龄的雅士曾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这块画像砖所表现的就是这四个人物故事。吕雉为了保住儿子的地位特地请这些人来辅佐他。

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韩信大概也明白刘邦身为皇帝的顾虑,对此采取了消极反抗态度。然而,长期处于这种猜忌与压抑的环境之中,韩信终于忍无可忍,准备反叛。他趁汉高祖刘邦出去平叛不在京城,准备假传圣旨,赦免城中被拘禁的罪犯与奴隶,打算制服吕后与太子,一举夺得朝政。没想到韩信百密一疏,因韩信家中有一奴仆得罪了他,他便将其囚禁并欲杀害,那人之弟为救兄长,连夜向吕后告密,吕后得讯后,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平叛归来,得知吕后处死韩信,不但没怪罪于她,反倒觉得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再也不用担心韩信这样世间少有的军事天才将会与自己作对,自己的皇位稳固了不少,多亏了吕后深谋远虑和周密布置。

在吕后看来,异己远非韩信一人,她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梁王彭越。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刘邦将他废为庶人,彭越因此前往蜀地居住。吕后认为不可遗患,于是假意请回彭越。吕后此举在外人看来是公然违背了刘邦的旨意,刘邦对此异常惊讶,便质问吕后。吕后便对刘邦全盘托出,说自己带回彭越并非真要替他求情,而是如此一个人物,若举兵谋反,将来必为朝廷大患,岂能留在世上?

刘邦深感吕后的心机和思虑远在自己之上,于是依从了吕后的建议。之后,吕后便暗中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于是刘邦便将彭越处死,同样夷灭了三族。让淮南王英布吓得心惊肉跳,终日坐卧不安。韩信与彭越先后被处死,英布知道下一个很可能就轮到自己了,他当机立断起兵造反,但还是未能逃脱被杀的下场。

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安排,吕后帮助刘邦铲除了异姓王,朝中大臣个个做事小心翼翼,怕得罪吕后便遭杀身之祸。与此同时,吕后自己的势力则开始逐渐扩大,成了后来她夺取权力的重要的筹码。

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由此,汉朝逐渐形成巩固统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位,史称汉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朝政由吕后掌握。《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公元前188年,惠帝崩,吕雉立刘盈之子为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所以有怨言。吕后遂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前后掌权达16年。

四、为报复,制造“人彘惨案”

刘邦在位期间常常东征西讨,四处平乱,他带在身边的是戚夫人,而对于年老色衰的吕后,他自然无暇顾及。吕后因此对戚夫人颇为忌恨,而且,对吕后来说更大的威胁是,戚夫人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受宠,她更希望刘邦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

戚夫人身材修长,气质高贵,备受刘邦宠爱,青春不再的吕后自然无法与之相比,戚夫人几乎把刘邦说动了。早在公元前205年,刘邦就已经立他与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后来刘邦发现刘盈生性“仁弱”,颇为不满,有心废嫡立少,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有了这一层关系,对吕后而言,戚夫人不仅是情敌,更是政敌。吕后很清楚,自己必须反击,但又得小心翼翼。

皇后之玺 西汉

玺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四侧阴刻云纹,顶雕蟠虎为钮,在汉高祖长陵附近发现,应是吕后生前的御用之宝。

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儿子赵王刘如意失去靠山,只能任吕后宰割。吕后立即采取手段,将戚夫人囚于永巷,剪去她的头发,以脚镣手铐加身,身穿罪犯的衣服,日日舂米做苦力。此时的戚夫人不但伤感自己的命运转折,同时更为远在千里之外的赵王如意担心。所幸,刘邦毕竟不是蠢笨之人,他在世时,料到自己百年之后戚夫人母子斗不过吕后,恐怕会有危险,于是派了朝中一个地位较高且最有正义感的周昌跟在赵王如意身边。这个周昌曾敢于在高祖面前直言进谏,刘邦认为有他在刘如意身边,当可保其无虞。

想要除掉赵王,非得先调开周昌不可。吕后几次召见周昌,周昌知其缘故,便不肯相见。吕后不肯善罢甘休,在不断地运筹与施压下,周昌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终于还是被吕后成功地调开了。这样一来,赵王如意便成了瓮中鳖、网中鱼。吕后随即派人召赵王,他年龄尚浅,周昌又离己而去,虽明知有危险,却只得前往长安。

惠帝刘盈比母亲吕后善良得多,他知道母亲的预谋,害怕这个异母弟弟遭遇不测,就与赵王如意天天在一起。吕后虽然恨儿子不争气,胳膊肘往外拐,表面上却还是装成没事人的样子,对儿子的表现不闻不问,好让他放松警惕。

一天早上,惠帝想去打猎,见如意贪睡还没起来,又想到几个月来母亲对弟弟并无责难,想必母亲已经不再计较,于是放心地留下如意打猎去了。傍晚,惠帝打猎回来,发现弟弟仍然躺在床上,正觉得奇怪,再仔细一看,原来如意七窍流血早就死去了!

赵王如意一除,吕后更是得意。她不甘心让戚夫人轻易死去,便想出了一条毒计。她派人砍掉了戚夫人的四肢,挖去她的双眼,用药熏聋她的双耳,再喂哑药令其口不能言,然后将其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吕后为了展示自己的“得意成果”,便约儿子惠帝前去观看。当惠帝看到昔日美丽端庄的戚夫人如今成了这样一个怪物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回宫后惊吓出了一场大病,心中悲痛万分,从此心灰意冷,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当了几年傀儡皇帝便死去了。

五、处心积虑扩大吕氏集团

吕后不仅对大臣、后宫的报复毫不留情,更胆大包天地对刘邦的子孙们痛下杀手。刘邦共有8个儿子,分别是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其中只有刘盈是吕后亲生。吕后掌权后,先毒杀刘如意,然后又因小事想对刘肥故伎重演,被刘肥识破,逃过一劫。后来,吕后又设下陷阱,迫使刘恢自杀,又致刘建病死,只留下一个儿子,但也被吕后派人杀掉。没有受到吕后威胁的只有刘恒和刘长二人,实际上,连亲生儿子刘盈也是间接死于吕后之手。吕后不遗余力地迫害刘邦的子孙,除了她任性的行事风格外,目的就是夺取他们的封地,用以分封给自己的娘家人,以壮大吕家势力。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吕后特别关心的,是如何加强吕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她提出封诸吕为王的问题,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吕后听了无言对对,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她采取了一些举措,打算步步为营,实现自己“吕氏天下”的“鸿愿”。她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子孙,一方面笑盈盈地拉拢皇亲国戚,一步一步篡夺刘家江山。首先,她选择了刘家有影响的人物封王封侯,以和缓刘氏对吕氏的对立情绪。随后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他们的回答是:“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经过多年政治谋划,吕后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吕氏子侄一个个被破格提拔、荣宠无边,其侄吕台、吕产、吕禄等被封为王。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重,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她加紧了步伐,希望吕氏家族能控制整个朝廷。但在培植吕氏势力并继续铲除刘邦旧臣的过程中,因反对声音日益高涨,吕后身体又每况愈下,几次计划都受到挫折,吕后心情抑郁,病情更加严重。

吕后去世前,下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大赦天下,让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可惜,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的吕氏外戚集团,除了加剧汉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没有更大的成就,在政治斗争上也并不像吕后那样出色。吕后一死,刘氏皇族与吕氏外戚的流血斗争便迅速展开,而这场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虞姬

虞姬是项羽的宠姬,有说姓虞,有说名虞,生于秦末虞地。根据历史资料和历代传说,虞姬是一个才色兼具的女子,不仅容姿秀丽,其舞姿也是楚楚动人,特别是她善于舞剑,挥舞得轻盈如水、快速如风。随着时间推移,虞姬更是成为了不少文学作品的主角,随着这些作品的流传,虞姬的故事中哪些是真实存在,哪些是后人杜撰也变得难以分辨。

一、英雄美人,珠联璧合

公元前209年,项羽协助叔父项梁起兵反秦,虞子期时任项羽军中的一名战将,而虞姬便是虞子期的妹妹,年轻勇猛的项羽令她爱慕不已,甘愿一生伴随项羽左右,跟随他南征北战。项羽因巨鹿之战而名声四起,不久便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虞姬始终陪伴在项羽的身边,同他一起度过多年的征战时光,两人十分恩爱。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项羽和叔叔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开始了军务繁忙的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虞姬跟着他征战八方,项羽战到哪里,她都伴随身边。

张良吹箫破楚兵 年画

这是杨柳青年画中关于楚汉战争的描绘,生动再现了楚霸王兵败乌江的悲怆。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在帐中守候丈夫归来,时刻心系前线的战事,心里忐忑不安。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赶忙把他迎入帐内,只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一改往日凯旋而归的大英雄模样,便料想到是出了什么事情。等到项羽坐好安顿下来,虞姬便带着笑脸,柔声细语,小心翼翼地寻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得知项梁战死的消息时悲痛之情涌上心头,可脸上又不敢露出惊慌的神色,怕项羽发觉更添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为丈夫倒上美酒,以解丈夫心中烦愁。而她自己心中的悲伤,只得随着泪水偷偷咽下去。

虞姬就是这般作为项羽的心灵支持,在项羽领兵出战时,虞姬对他大加鼓励,寄予深情厚望,祈祷丈夫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翩翩起舞,用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慰劳征战归来的丈夫,用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遭遇不顺之时,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宽慰丈夫;甚至虞姬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以一副飒爽英姿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给丈夫有力的支持。有了虞姬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战功赫赫。

二、孤胆霸王的温柔心

项羽虽然是一位大英雄,但他也有许多性格上的弱点。也正是这些致命的弱点,让他失去了自己的江山、自己的美人,还有自己的身家性命。

首先,他太过浮躁。项羽年少的时候,先读书,见没出成绩就放弃改学剑,还是不成。他叔叔项梁对此很是恼怒,责备他。他倒是颇有言辞:“识点字,记得姓名足矣,练剑也就是和一个人打架,不值得学,要学就学指挥千军万马打仗的真本事。”项梁一听,觉得他的志向也算高远,便教他兵法。起初,他倒是喜欢,兴趣还算浓厚,可稍微懂得点皮毛,就又不肯坚持学下去了。这种浮躁的性格,也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极大的隐患。

其次,他太过残暴。虽然古今中外的英雄似乎都与“嗜血”二字有所联系,项羽却是有些过了。当年为了师出有名,他便将会稽太守的人头砍下。后来太守府上的人来讨说法,他又是大开杀戒,《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他击杀“数十百人”,地方之人皆为之震慑,得精兵八千,开始他征服天下的宏图伟业。后来,因为意见不同意,又一刀取了自己的上司宋义的性命,威震诸侯。除此之外,在新安城南,项羽因为担心军队里秦国的降卒不遵守命令,又在把20万降卒坑杀。

项羽的残暴性格还表现在放火上。当初,他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那场大火烧接连烧了三个月,传说阿房宫也是因为他而化为灰烬的。他在咸阳把秦宫室全部焚毁之后,又想回江东,向乡人显摆自己的作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时传来了一个人讽刺的声音:“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语毕,项羽就勃然大怒,竟然把说话的人煮了。还有一次,他活捉了一个叫周苛的汉吏,他本想劝这个汉吏投降,不想被对方拒绝,还捎带骂了他几句。项羽一下震怒了,周苛的下场自然十分悲惨,被煮了。再后来,他和刘邦打仗,为了报复断了他粮道的刘邦,盛怒之下,项羽将刘邦的老父放进大铁锅里,想要烧成菜吃了。他还派人用此威胁刘邦,于是就有了《史记·项羽本纪》所记的:“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谁料汉王更有一招,对他说:“我们曾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果真要煮咱爹吃,那就别忘了也分我一份儿啊。”

不过,这位楚霸王也有性情一面,在乌江岸边,因为爱惜自己的战马,“不忍杀之”,便送给接他过江东的亭长。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楚霸王也不绝对是五大三粗,在勇敢的外表下还有一颗温柔的心。虽然对于一个想要称霸天下的英雄来说,这些“妇人之仁”实在应当舍弃。可对一个女人来讲,拥有一个有感情的丈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垓下之围,项羽与虞姬便上演了一场情感大戏。

三、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史记·项羽本纪》有这样的一段话: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可想而知,当时这位英雄已到穷途末路,千斤石头压在心头,十分绝望。这时,陪在自己身边的只有最宠幸的美人虞姬,帐外寒风中伫立着自己心爱的乌骓神驹,想到自己的所爱之物不久就要永远离去,霸王悲从中来。

霸王别姬 年画

这是杨柳青年画中表现项羽兵败、痛别虞姬的场面,可见“霸王别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之广。

正史上没有对虞姬的最终结局进行记载。项羽连战马都不忍心下手,如此看来,她的爱妾更不必说了,倒是汉初陆贾所撰的《楚汉春秋》对于虞姬的说法,比较令人信服。

《楚汉春秋》上说,项羽大放悲声,虞美人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诗相和。对项羽来说,虞姬歌声透露出的并非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现实无情,楚军在步步相逼的汉兵压迫下以及声声凄凉的楚歌声中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虞姬从霸王的歌声中知晓了当下的情势以及项羽对她的感情。对于英雄的战败,她坦然接受了“时不利”的解释。而项羽在歌中更是表达对她的爱意和眷念,对于虞姬来说,这已经让她感受到幸福了。这位奇女子知道,此时项羽正在困顿之时,他痛感失败已成为事实,一生霸业转瞬殆尽,可他竟将这些功名荣辱放置一边,只是担忧自己心爱之人会因为自己的兵败遭受痛苦,其心何忍!虞姬深悉项羽的苦衷,于是自尽身亡,将自己的一片纯净的真爱情意献给项羽。就这样,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

项羽与虞姬双双自尽这一令天地动容的悲情一瞬,不管是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中,还是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都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之一。其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就是虞姬听到项羽的悲歌时产生的复杂感情,虞姬深知刘邦的为人,项羽兵败后,她自知极有可能成为汉军的俘虏,那样,就要委身于刘邦,于是以一句“贱妾何聊生”一句表达出处于生死之际的复杂感情,虞姬正是抱着这种宁愿死也不愿意沦为刘邦占有物的信念。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清朝一位诗人的作品中深切体会:“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而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相传,虞姬被葬在灵璧东15里。灵璧虞姬墓廊处立着一块清代墓碑。而明代《宿州志》则对虞姬的墓有另一种说法,说她沉睡在定远东南60里嗟虞墩。据说当时项羽兵败垓下、虞姬自刎后,他带着美人的头逃到定远县东南。在陷入追兵与沼泽双重之困时,他将美人头埋好后连续斩杀数百敌人。突围时,其小坟变为大墩,美人草蔓延其上。如今美人草为此地特有的植物,一到春天,郁郁葱葱,鲜花盛开。

张良

张良,字子秀,颍川钺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人。本姓姬,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历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相国。张良的父亲张平,是釐王、桓惠王两朝的相国。秦统一六国之后,张良辅佐刘邦亡秦、建汉、克楚,功不可没,被封为万户侯。

张良虽为文弱书生,也从未独自统兵打仗,但却熟读兵法,又擅长谋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立誓灭秦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宰相,张良因而与秦国结下深仇,发誓要杀掉秦始皇,消灭秦国。他曾顾不得厚葬弟弟,而用全部家财去求人刺杀嬴政,因此,历史上才上演过一场博浪沙袭击秦始皇的事件。

公元前218年的一天,一队秦军护卫着秦始皇的车辇,戒备森严地行进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的官道上。突然,从道旁闪出两个刺客,其中一人手持一百二十斤巨锤用力向一辆车辇砸去,随后逃得不见踪影。铁锤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惊失色,立即下令捉拿刺客。接着又在全国搜捕十天,但毫无结果。

事后,张良逃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

一天,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从容地散步,遇见一位褐服老者,他在张良面前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去给我捡回来。”张良先是一惊,感到很愤怒,但念及老者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下去将鞋子拾回来,并屈膝给他穿上。老者伸着脚穿上了鞋子大笑而去。张良更感到惊奇。老者没走出多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真是一个可教之材,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认定老者必有些来历,便恭恭敬敬地答应了。

张良像

五天后,天刚一亮,张良就赶到桥上。老者却已经在等他了,老者生气地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刚打鸣,张良就赶到桥头,可老者又先到了。老者十分气愤地说:“你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在半夜时分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他见张良先到了,很是高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并以《太公兵法》相赠。这就是张良巧遇黄石公的传说。

张良逢太公图 瓷板画

张良得此书后悉心研读,为日后的伟绩打下了知识基础。

二、尽显英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各地豪杰纷纷响应。这时刘邦率军攻下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去投靠刘邦,并以《太公兵法》为指南,为刘邦谋划,深得刘邦信任,屡立奇功。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军至南阳郡(今河南鲁山东南),刘邦求胜心切,恐怕宛城久攻不下,延宕时日,便想从宛城西边绕行进攻关中。张良分析形势,及时劝阻刘邦:若不攻下宛城而孤军深入,就会陷入后有宛城、前有强敌,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刘邦依言先取下了宛城,使起义军士气大振,秦军则斗志大减。刘邦接着西进,一路上攻城掠地,八月便攻入武关(今陕西商县东)。

峣关在武关以西,是河南南阳一带通往关中的必经要道,也是守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邦计划用兵两万强攻峣关。张良认为,面对强敌,应当智取。于是他建议刘邦,一方面派出一部分先行部队,并准备充足的干粮,让他们在附近各山头上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麻痹敌人;另一方面,利用秦将多为屠户子弟,见利忘义这一弱点,派人前去重金收买,他们内贪重贿,外惧强兵,必会投降。刘邦依计而行。果然,秦将纷纷向刘邦求和。张良建议刘邦乘秦军松懈,发动突然袭击。刘邦又按张良计策,亲自带兵绕过峣关,急行军数十里,跨过蒉山(今蓝田东南),在蓝田以南大败秦军,一举攻占蓝田。在蓝田以北经过激烈交战,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农历十月到达壩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刚刚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手捧玉玺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早年在咸阳服徭役时,见过秦始皇的仪仗队,被秦始皇的威仪所震慑,曾感叹说:“大丈夫应当如此!”占领咸阳以后,刘邦见秦朝宫室陈设华美,美女如云,奇珍异宝,数不胜数,便打算留在宫中享乐。卖肉出身的樊哙劝刘邦放弃这些奢丽的东西,回军灞上,图谋大计。刘邦不听。张良得知后,劝刘邦说:“正因为秦朝荒淫无道,群雄才会揭竿而起,您才有今天的天下。您该力求俭朴,切忌重蹈覆辙。您刚入关中,就要自满享乐,这与助纣为虐毫无差异。况且,忠言逆耳,樊哙说的话是对的……”刘邦一向倚重张良,听了这番话幡然悔悟。当即回军灞上,并申明军纪,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的严刑酷法。从而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民心,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

项羽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后,准备挥师进驻关中。当项羽来到关中时,见刘邦早已进驻关中,一怒之下于公元前206年农历十二月到达戏西(今陕西渭南西北)。这时,刘邦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将领,为了讨好项羽,便暗中告密,说刘邦想做关中之王,把天下珍宝据为己有。

项羽更加恼怒,犒赏三军,准备消灭刘邦。

当时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项羽军队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军队十万,号称二十万。

项羽剑拔弩张要消灭刘邦的事,惊动了项羽的叔父项伯。项伯为报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秘密找到张良,劝他离开。

张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他平静地对项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刘邦)入关,现在沛公危急,我怎能偷偷溜走?”于是张良把项伯的话如实告诉刘邦,刘邦听了大吃一惊。

刘邦自认自己的兵力不能与项羽的军队抗衡,于是请来项伯,厚礼相待,并结为姻亲。他对项伯说:“我入关以后,清查人口,封锁库存,只等项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兵守关,是怕盗贼出入,以防非常事件发生。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哪能谋反呢?还请将这些情况如实禀告。”项伯回去将这些话告之项羽,项羽也相信了。

刘邦像

这样,张良一边使项伯稳住项羽,一边策划刘邦与项羽相见。

这天,刘邦率张良、樊哙与项羽会于鸿门。席间,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项羽却不予理会。无奈之下,范增才导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计。范增让项庄借舞剑助兴为由,趁机杀掉刘邦。项伯看穿了这个用意,也拔剑起舞,时时用身体挡住项庄的剑。

项羽像

张良见形势危急,急忙去找樊哙。樊哙在席上狂吃豪饮,搅乱宴席。项羽惊诧于樊哙的雄壮。刘邦借机逃脱,张良则拿着精美的玉器礼物,独自留下应付项羽。

鸿门一宴,既显示了张良的足智多谋,又表现了他的忠心耿耿,敢于为知己者死的封建士卿精神。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分封诸侯,以霸主自居。

刘邦被封为汉王,统领遥远的巴、蜀地区。刘邦拿出一百斤黄金、两斗珍珠来赏赐张良,这些东西被张良全部送给了项伯。刘邦又准备了一份厚礼,叫张良转送项伯,求项伯替他向项羽提出封地的要求,即将汉中之地封给汉王,这一请求得到了项羽的允许。汉王要回封地,张良为他送行。汉王让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听差,张良劝刘邦烧毁栈道,以示自己绝不东还,让项羽的斗志懈怠。

当张良回到韩国时,得知项羽因忌恨自己早将韩成王害死。此时,各地诸侯因分封不公纷纷起兵反对项羽。张良担心项羽会攻打刘邦,他在给项羽写的信里一面尽数刘邦的不足,表明刘邦对项羽的忠心,一面将项羽的矛头引向起义的田荣、陈余。他在信中说:“汉王把应得到的封职失去了,却想获得关中这个地方,把以前的约定付诸实践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绝不敢有东进的想法……齐国计划联合赵国灭楚……”张良通过信件说服了项羽,项羽因而北上攻打齐国。

公元前205年,农历十月,张良回到汉中,被刘邦封为成信侯。公元前204年农历四月,刘邦率军五十六万直取彭城,但因孤军深入,遭到楚军重创,大败而归,逃到下邑(今江苏砀山)。

刘邦苦于无人可以委以重任,带兵伐楚。张良推举与项羽有深仇大恨的九江王黥布和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的彭越,此二人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在汉王的将领中,韩信可托付重任,独当一面。刘邦听从这个建议,重用韩信,拉拢黥、彭二人。到魏王豹反叛汉的时候,韩信一人率军北伐,势如破竹地占领了燕、代、齐、赵诸国,可以说,这三人在灭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刘邦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无计可施。郦食其劝刘邦效仿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把土地封给六国的后代,以削弱楚国的势力。张良及时赶到,申明大义,引经据典驳斥郦食其不切实际的论断。

后来,韩信攻占齐国,计划自称为王。刘邦大怒,张良劝说刘邦,刘邦命他带上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这才使韩信情愿为刘邦对付项羽。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冬天,汉军接连取胜,追击到阳夏以南的地区,但战势仍然对汉王不利,于是汉坚守固陵,但事先约好合击楚军的诸侯迟迟不来。张良建议刘邦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南)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封给彭越,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韩信、彭越果然很快赶来会师。这一点,《高帝纪》中有记载。

三、功成身退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大封群臣。张良没有领兵四处作战的功绩,但刘邦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齐国的三万户食邑,任你选择。”张良说:“我能够追随您,是上天的旨意;我的意见能被您采纳,更是您的恩德,能得到我与您相见的留地,已经心满意足,万户食邑臣实不敢接受。”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

二十多位大功臣都被封赏了,其余功臣的封赏还在争论中。皇帝刘邦住在洛阳南宫,各位将领被他从阁楼上一览无余,他们经常几个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皇帝大惑不解,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大惊。天下刚刚安定,新皇帝刘邦决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理由要谋反。张良解释说:“陛下不过是普通百姓出身,这些人跟随陛下夺取天下,也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被封赏的人都是您的旧友,被问罪的人都是您的仇敌。他们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因得罪了陛下而被杀掉,所以才聚在一起谋反。”当下,刘邦依张良计重赏曾经背叛过自己的雍齿,郡臣见雍齿被封为侯,就全部安定下来。张良这样做,使刘邦避免了“阿私之失”,使群臣消除了“猜惧之谋”,使得“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为汉高祖初建天下所造。

定都关中是刘敬给汉帝刘邦的进谏之策,刘邦对此犹豫不决。身边的大臣多是山东六国的人,他们都主张建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绳池,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周围山河环绕,地势险要。张良坚决支持建都关中,他说:“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可谓全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的话使刘邦不再犹豫,遂定都关中。

公元前197年,皇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的事件。刘邦本来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以后吕后常留守长安,而戚夫人则与刘邦形影不离,深受宠爱。一方面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哭闹着改赵王如意为太子,另一方面太子刘盈又不讨刘邦喜欢,于是刘邦就想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当时许多大臣竭力劝阻,但刘邦始终不肯改变主意。

吕后于无奈之下,求助张良。张良建议吕后请刘邦非常敬重的四位老人——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做太子刘盈的门客。刘盈的太子之位遂得以保住。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带病平定黥布叛乱,身体每况愈下,危在旦夕,却仍坚持另立太子。张良又力谏刘邦,但刘邦一意孤行。张良感叹说:“当年皇上在危难之中,对我的计策言出必从;如今天下太平,皇上因为喜爱戚夫人才另立太子,事关骨肉之间的家事,纵使我等一百多人也无济于事。”从此张良以有病为由,不再理事。但张良献计请出的四位老人却巩固了刘盈的太子地位。

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在旁侍奉。太子身后跟着四位老人,他们都须眉皓白,衣冠博带,年龄已八十有余。刘邦不解,问他们是什么人。四老人一一作答。刘邦大惊,问道:“你们无视我的召见,为何又与太子在一起?”四老人回答:“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我们才躲起来,如今太子宽厚仁慈、孝顺而有礼,礼贤下士,人人敬而从之,我们才甘心为太子效劳,死不足惜。”刘邦见太子羽翼已成,即使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恐怕也不是刘盈的对手,于是打消了废嫡立庶的主张。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尽管反复几次,轰动朝野,但由于张良的运筹帷幄,终于使吕后和太子刘盈转危为安,获得胜利,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在客观上也稳定了时局。

张良天生体弱多病,晚年在家修身养性,常常闭门不出。

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六年),张良去世,谥文成侯,埋葬于谷城山下的黄石岗。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子,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雄才大略,革故鼎新,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最繁盛的顶峰时代。他在位54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一、金屋藏娇,贵人相助

刘彻生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这时他的父亲刘启已经做了皇帝,所以他一出生就是皇子。刘彻的母亲叫王娡,据说怀孕时曾梦见太阳入怀,景帝得知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吉兆,说明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不凡。后来王娡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刘彘,后来改名刘彻。这个小家伙确实聪慧过人,景帝非常喜欢。

不过刘彻离皇位还是很遥远的。他是景帝的第10个儿子,而且母亲王氏只是一个美人,身份低微。按照立嫡长子的封建传统,刘彻的大哥、栗姬之子刘荣被立为太子。而刘彻在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这样他长大后也就是一个小诸侯王。没想到刘彻一个小孩子的诺言,竟然意外得到贵人相助,将太子之位送到了他的面前。

汉武帝刘彻

这个贵人就是景帝的亲姐姐、长公主刘嫖。景帝待人宽仁,与姐姐刘嫖的关系很好。刘嫖有一个女儿叫陈阿娇,长得很漂亮,刘嫖对她非常宠爱,一心想让她当皇后。于是,刘嫖就把主意打到太子刘荣身上。谁知刘荣的生母栗姬却不喜欢长公主,因为景帝的很多美人都是她引进来得宠的,栗姬心中怨恨,就一口拒绝联姻之事。长公主碰壁之后很生气,就另想他法。刘彻自小聪明伶俐,长公主也很喜欢。她就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想不想娶阿娇做媳妇。这时阿娇10岁,而刘彻才6岁。可是小刘彻很认真地回答,若娶了阿娇,一定要造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听了非常高兴,就极力怂恿景帝答应刘彻与阿娇的亲事。景帝对刘彻的回答也很惊奇,就同意了。后来刘彻当了皇帝,还真的造了一座金屋让皇后阿娇居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因为刘彻的一句童言承诺,长公主下决心为他争得太子之位,好让自己的女儿以后能当皇后。刘嫖与景帝都是窦太后所生,所以她不仅地位尊贵,对景帝也有很大影响,她在朝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经过她一番精心谋划,加上刘彻确实出色,王美人终于被景帝立为皇后,刘彻也取代刘荣,被立为太子,时年7岁。“刘彻”这个名字,就是景帝此时为他特意改的。

刘彻当了太子后,就开始接受正统教育,并学习帝王之术,名士卫绾也成了他的老师。卫绾学识渊博,他教导了刘彻六七年,对刘彻后来的治国政策影响很大。刘彻的学习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经史文学,还涉猎骑马射箭,这些为他以后的文治武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16岁的刘彻即位,即汉武帝。

二、革除弊政,独尊儒术

刘彻登上皇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四代帝王,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经济已经非常繁荣,国库充足,百姓康乐,吏治清明。不过这种繁荣的背后,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了。在国内,许多农民为逃税而脱了户籍,政府就无法有效地管理;地方豪强巨贾的势力恶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曾被打压的诸侯王又开始蠢蠢欲动。在边疆,匈奴的实力也增强了,对边境的侵略越来越频繁。所有这些,都对刘彻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刘彻很有革除弊政的魄力,他任用了一大批儒生,一起推行政治改革。他通过考试,选拔出大儒董仲舒,听取其很多有见地的治国安邦良策,历史上称之为“贤良对策”。为了提倡儒术,刘彻在朝臣任免上作出了重大调整。他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这二人都喜欢儒学,他们又推荐了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又推荐了自己的老师、《诗经》博士申培任太中大夫。这样,武帝的朝堂成了儒家的天下。

泉亭

相传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凯旋,汉武帝赐御酒一缸,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同饮,后人建此亭以纪念。

刘彻与这些儒臣一起对大汉朝政进行了全面的兴利除弊。除了用休养生息来稳定经济发展外,武帝还鼓励大臣检举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以倡导法制;命滞留京城的王侯都回封地居住,以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将皇家苑地关闭,并分给贫苦百姓耕种,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除此之外,刘彻还设立“明堂”,重新规范礼乐制度。

刘彻的这些措施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儒学的盛行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是身历四朝的老太后,她稳居后宫40多年,威望自然非同一般。刘彻年少称帝,朝政大权还是由她把持。窦氏一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更是不容小觑。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仗势作恶,遭到大臣的弹劾。这些人都跑去向老太后告状,并借机诽谤新政。窦太后深受前几任皇帝的影响,喜好黄老之言。她本就不喜欢儒家,现在又听了这么多人的一面之词,就怒斥孙子,逼迫他废除新政。刘彻上台不久,人又年轻,没有多大势力,只好屈从老祖母。他不仅放弃修建明堂,还罢免了窦婴和田蚡,又把赵绾和王臧也下狱治罪,这才平息了老太后的怒气。

不过刘彻年轻也是优势,他避过了窦太后的风头,就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寿终正寝。而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很疼儿子,不干涉政事。这样22岁的刘彻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刘彻剪除了窦太后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党羽,重新启用田蚡为相,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在定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确实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它早已不适应一个庞大、进取的强盛时代。而儒学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它提倡“仁政”,是统治阶级在强盛时代统治百姓的最好武器。所以,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正好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也切合了刘彻的心意。

刘彻初登帝位就开始向这个方面努力,虽然遇到挫折,但也有很大的收获,现在他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刘彻就全面推广董仲舒的主张。他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强调大一统,弘扬仁义,树立君臣伦理观念。为了普及儒学,实现思想上的真正统一,刘彻从教育入手,用儒家思想来培养人才。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他兴办了太学,聘请儒学博士授课,教学内容就是儒家五经。太学的规模也逐年扩大,到西汉末年太学生已达万人。同时,地方郡国也兴办学校,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官吏选拔考试也以儒学为主。这样用不了多少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都换成了儒士,他们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坚决维护者。这样从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统,为刘彻后面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刀阔斧,推行新政

刘彻的独尊儒术、统一思想,顺利推广开后,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

西汉军戎服饰复原图

刘彻首先是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削弱丞相的权力。汉代的几朝丞相都是开国功臣,如大名鼎鼎的萧何,这些人权势很大,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刘彻就借着许多功臣元老年迈亡故的时机,对朝中官员来一次大换血。先前颁布的教育改革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刘彻打破传统的出身等级等限制,任人为贤,重新建构了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机构。而丞相则只被允许处理外廷,内廷的事都由刘彻亲自掌握。这样,丞相的权力就大大削弱了。

刘彻把大权都抓到手中,政令就能畅通实施了。他马上又开始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汉朝几代皇帝的诸侯王问题。他做了一件惠及后来所有封建王朝的大变动。公元前127年,他采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就是以律法的形式诏令所有诸侯王,让他们把土地分封给所有的子弟,恩泽所有后代。这样诸侯国就越分越小,几代之后,就都成了平头百姓。这个方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诸侯王威胁中央朝廷的问题,实在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影响深远。

刘彻削藩成功后,又开始整治地方官员。这些人权力虽然不大,但直接与老百姓接触,一旦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就会引起百姓不满,造成社会不安定,同样会影响皇权的稳固。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刘彻对汉初以来的监察制度实行改革。他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每区派一个刺史,刺史由皇帝的内廷直接管理。他们不处理地方上的一般事务,而是每年秋天巡游郡国,专门检查各地豪强和官吏等有无恃强凌弱、营私舞弊等行为,同时也推荐优秀的地方官直接到中央任职,他们其实就是皇帝的钦差大臣。这一措施限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得到了普通官员和百姓的拥护。

刘彻在政治改革的同时,还推出了许多新的经济措施,加强经济管理,打击商人的不法行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首先,他改革货币制度,把铸币权收回中央专有。其次,他采纳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把影响国计民生的盐、铁、酒等商品都收归国家专营,严禁商人参与。再次,他推行“平准”和“均输”法。“平准令”就是随时平抑物价;而“均输令”则是针对农产品旺季和淡季价格不一的情况,为打击商贾旺季囤积,淡季高价出售而设,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刘彻的经济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富商的经济扩张,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民间工商业受制,商品经济停滞不发展,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四、讨伐匈奴,威名远播

年轻有为的皇帝带领一班才干非凡的文臣,在巩固政权、繁荣经济上作出了巨大成就。不过刘彻并未就此停步,他还要率领手下猛将去开疆拓土,扬名四海。刘彻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在位54年,其中有44年是在打匈奴和扩张疆土,还取得了巨大的功绩。

刘彻之前的四代皇帝,对匈奴都实行和亲政策,暂时稳定了边境局势,为国内的休养生息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但匈奴贵族贪得无厌,得到大汉公主和财物后,还是照样杀戮劫掠。在文帝、景帝时,他们就越过了边境,侵略范围扩大到辽西、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令京都长安都不得安宁。他们甚至想把华北平原变成大草原,奴役汉人来为自己放牧。刘彻从小就讨厌匈奴,他不愿像祖辈父辈一样忍辱求安,而是用武力来征讨,彻底除掉这个边疆大患。

武帝决定攻打匈奴,不仅出于他个人的雄心壮志,而且有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他手下也有一批能征惯战的武将,如卫青、李广、霍去病、韩安国等。他与匈奴的战役持续了43年,其中关键性的大战役有3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两地,卫青、李息领兵迎战,汉军大获全胜,还夺回了河南地方(今河套地区),这场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刘彻趁着匈奴兵败,两军势均力敌的时机,于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远征陇西。匈奴节节败退,汉军乘胜追击到皋兰山(今兰州附近),成功捣毁了匈奴的老巢,最后浑邪王率4万余部投降。刘彻立即在那里设郡,甘肃从此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这次战役后,形势转变为敌弱我强。公元前119年,刘彻再次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分兵出定襄、代郡,彻底把匈奴摧毁,逼使其远徙中亚。这场持久的战役,终于以大汉的胜利告终,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事。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西域诸国图

武帝赶走匈奴后,就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开拓疆土。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新疆及更远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宗主地位。西域畅通,也形成了沟通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随后,武帝又平息了闽越和南越的叛乱。经过刘彻40多年的努力,西汉的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北方匈奴被赶走,新疆、甘肃西部都划入中国版图,东北的疆域也延伸到浑江、鸭绿江流域。一个最强盛的伟大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汉武帝的威名震慑四方。

五、春秋千古,晚年悔过

刘彻一生,励精图治,开拓疆土,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过荣耀的背后,许多弊端也显露出来了。武帝好大喜功,对外征战40多年,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使原本殷实的国库变得空虚。

刘彻在追求享乐上也走向了极端,与秦始皇很相似。他的宫殿、苑囿都布置得极尽奢华,宫中美人无数,武帝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幼年承诺建金屋让阿娇来住,称帝后封陈阿娇为皇后,真的让其住入了金屋。但是随着阿娇年长色衰,生性又善妒,刘彻也对她彻底冷落了。后来阿娇幽居长门,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试图挽回刘彻的心,也没有成功。后宫之中李夫人、卫子夫等美人都先后得宠,但没有谁能真正留住这位皇帝的花心。刘彻有了后宫美人数千并不满足,他喜欢像秦始皇一样外出巡游,遇上美丽的女子,就带回宫中。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之母赵婕妤,也就是钩弋夫人,也是他从外带回的。

刘彻在享尽荣华美色后,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的日渐衰老感到恐慌。他比秦始皇更相信术士,迷信仙方,追求长生。他多次出游,也是为了寻访仙踪,求得仙药。他也同样被方士所骗,甚至把自己的大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方士栾大,并赐给高官厚禄,命其专门为自己寻药。直到公元前110年,栾大的谎言被揭穿,武帝怒而腰斩了栾大。但他求长生之心仍不死,又继续不断派人出海求仙。

刘彻晚年多病,他的疑心病也变重了,因此造成了很多惨祸。一次,他梦见许多木头人围攻他,醒来后就病倒了。他怀疑是有臣子在诅咒自己,就派江充去调查。谁知江充是个心地险恶的人,他与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不合,就趁机诬陷太子用巫蛊诅咒皇上。太子为了保命,就杀了江充,然后又去皇后宫中调来士卒保护自己,于是有人诬告太子谋反。刘彻震怒,马上派丞相去平叛。双方在京城大战数日,最终太子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尽身亡。这场因刘彻一个梦而引起的“巫蛊之祸”,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从皇宫牵连到朝堂丞相等人,又延伸到边关的将军等人,先后有数万人因此而死。

等到刘彻头脑清醒过来,查明真相后,他深受打击,后悔不已,开始检讨自己的过失。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召集群臣,坦言:“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武帝一生雄心勃勃,自信无比,能坦诚过错,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有的。他也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比如废止方士的迷信活动,不再穷兵黩武,把治国的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关注民生上来。

武帝垂暮之年,对皇位继承人也做了慎重考虑。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69岁的刘彻决定立7岁的少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太子年幼,其母赵婕妤正当盛年,为了不让吕后专权的历史重演,刘彻赐死了赵婕妤。他还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赐给奉车都尉霍光,命其辅佐太子。武帝用自己卓绝的帝王之术,为儿子刘弗陵称帝铺平了道路。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在五柞宫病逝,享年70岁。他死后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谥号“孝武”,庙号“世宗”。汉武帝在位54年,一生成就辉煌,他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王,他的威名流传万世。

武帝茂陵 汉

茂陵位于西汉11座帝陵的最西端,是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帝王陵。

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即现今的湖北宜昌兴山。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请求去匈奴和亲,嫁给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传统,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这位美人做出了异于寻常女子所能做出的事情,一改女性对命运听之从之的态度,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堂皇的理由和亲匈奴,以最勇敢、直接的方式献身大漠,成为民族交流史上广为称颂的女性形象。

一、来自匈奴的女婿

大约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宝坪村,即当今的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昭君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因此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兄嫂也对昭君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容姿秀丽,美貌可谓是“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她还聪慧异常,琴棋书画皆是精通,尤其琵琶弹得极好。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美名自然是传遍南郡,到了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被送入皇宫。

王昭君像

当时的汉元帝已经年过四十,由于常年纵情声色而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在宫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不过是被囚禁在笼中的金丝鸟。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王昭君的出头之日遥不可及。何况就算是成为皇帝的宠妃,也逃脱不了陷入后宫斗争的旋涡中无法自拔的命运,但是此时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成为了王昭君改变变命运的契机。

汉宣帝时,北方匈奴的对外整体力量被内部之间的斗争削弱了不少,匈奴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一直和汉朝维持良好关系,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作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呼韩邪单于受到汉宣帝在长安郊外的亲自迎接,宣帝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以表示友好之意。呼韩邪单于在长安停留了一个多月之久,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还特意指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将他一路护送到漠南。时逢匈奴粮食短缺,汉宣帝又赠与了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对此非常感激。

汉宣帝死后,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对汉元帝表示尊敬以及表达了归附中央王朝的意愿,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呼韩邪单于。

二、深宫怨女的五更曲

昭君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汉元帝的后宫,她也与其他进了宫的少女一样,极其希望自己能够在宫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宠爱。按理说,有如此美貌和才华,又正值妙龄的昭君得到皇帝的宠幸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昭君从公元前38年到公元前33年的五年时间里,竟然没有得到一次过皇帝的宠幸,她未来的出头之日更不知是何时了。

相传,汉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为他绘制这些美人的画像,再由他根据画像来慢慢挑选。为了求得见到皇帝的机会,诸多宫女都贿赂画工,让他们把自己画得漂亮些。而皇帝也的确是按照画像来挑选宫女,那些贿赂画工的宫女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大了。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据说最擅长画人形,《西京杂记》中称他的画工堪称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潜规则”,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怕没有皇上召见的那一天。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长得好不如画得好”,皇上看见的是画出来长相,给画师些好处就相当于给自己增加被皇帝宠幸的机会。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一套,不但没搭理毛延寿,反而还讽刺了他。见王昭君如此态度,毛延寿便予以回击,自然是丑画了这位美人,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结果就造成了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的状况,一人在后宫白白浪费了不少年华。

多少年就在寂寞中度过,又到了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家中亲人欢乐团聚的时光,哀愁再一次浮上心头。昭君拿过琵琶,边弹边哼,诉说自己的愁绪: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在无数个孤独寂寞的黑夜和百无聊赖的白昼中,陪伴昭君的只有手边的琵琶。

三、“绝处求生”的主动

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向皇帝提出想要与汉朝和亲。当时,“和亲”的女子就好比是踏上了死路,她们花一样娇嫩的身体如何忍受塞外无边大漠的苦寒、食物的浓重腥膻?这种艰苦的生活对于汉家女子如同折磨,一般宫女们都不愿意去,她们都害怕噩运降临到自己头上,整日忧心忡忡,以泪洗面。而昭君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目前在汉宫中过得这种杳无出头之日的凄惨生活,还不及去塞外“和亲”,做单于的阏氏。虽然对于那里的生活不适应,但咬紧牙关也并非不能克服。

于是,她主动提出去匈奴“和亲”,元帝大喜过望,很快便同意了。王昭君的这一做法对于元帝则是一场“报复”,在为呼韩邪单于饯别的盛大宴会上,貌若天仙,气质非凡的王昭君出来跟单于见面。汉宫女子在她面前一下黯然失色,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美艳震惊住了。而这其中最为震惊的自然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的汉元帝,可谓是“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汉元帝此时无比后悔,后悔把如此貌美的昭君嫁给单于,很想把她留住,但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失信于人。元帝心中大为不快,于是就在昭君出塞之后,对画工大开杀戒。

相传,王昭君走之前还为元帝写了封信,也就是《王嫱报汉元帝书》:“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少怜之。”据说元帝得书后,深受触动,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不久便离开人世。考诸正史,汉元帝确实是在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不久后殡天的,享年四十四岁。

昭君出塞图 明 仇英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两代主要出现于诗词里,从北宋中期开始,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元、明、清三代,更是频繁出现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和手工制品当中。

事实上,昭君虽是“主动”请求去“和亲”的,但也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举动,颇有些绝处求生的意味。等待,就是后宫宫女的处世之道,她们在帘幕低垂的宫室里恭候皇帝的临幸,而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甚至万分之一。这场赌博的代价是无边的寂寞和孤独,她们百无聊赖,无奈地目击着年华在孤灯下老去,岁月的白发爬上了两鬓,凋零的是美丽的容颜,还有她们的生命本身。

四、马后桃花马前雪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离开了汉土,由汉朝和匈奴官员护送着,骑着马向北而去。她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

然而,正如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中所写的“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那样,一路上悲凉如影随形,耳畔是胡笳悲鸣,身下是骏马奔驰,饮食山腥膻困扰,更有未知的胡邦异俗,回首时已经千里黄尘之外,万重关山之间。

之后,雁门关之外,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昭君。匈奴王庭又是另一番奇景,牛羊遍地,青草漫漫。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迎接他们的宁胡阏氏昭君,也就是安宁胡地的皇后。

相传,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已经暮年的呼韩邪单于,置身于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哀愁难解之时她望着天边飞翔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的《出塞曲》响起,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似乎有感于这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造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在匈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人称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然而这样的婚姻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呼韩邪单于死了,此时的王昭君不过二十四岁。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之位,按照匈奴的风俗传统,王昭君又要嫁给继位的雕陶莫皋,之后她与这位复株累单于生有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二人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王昭君出塞前曾希望汉元帝善待她的亲人,汉元帝也将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予住宅和天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也因为得到了汉家美人,心中大为欢喜,为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还上书表示愿意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

五、昭君之死的设想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睦发展,吸收汉室的优点,弥补匈奴的短处。等到时节到来,昭君则致力于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女红技巧,向她们介绍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无保留,耐心教导,她的忙碌与诚恳都被匈奴人民看在眼里,匈奴人民对她也心怀爱戴。

王昭君的亲人也在汉朝和匈奴的往来中扮演了亲善大使的角色。她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兄妹二人得以相见,她的两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侍候在太皇太后身边,而这位太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昭君去世之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墓称“青冢”,历史上不少著作对此都有描述,如《塞北纪游》写道:“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筠廓偶笔》写道:“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另外有人谈到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黄,唯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呼为青冢。此外,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对此描写为“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则描写为“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不过,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的说法现在还无定论,而专家考证说,青冢不过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在何处长眠,至今也不得而知。

而在后世一些骚人墨客眼中,王昭君在塞外过的是受苦受难的生活,所以对她总是表示伤心同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就死了。如果把昭君留在汉宫,也无非是一个小宫女而已。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才算是她幸福生活的真正开始,她在匈奴汗国宫廷中享有极为尊贵的地位。如果她留在长安,只能与墓园的枯骨做伴。塞外给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她得到无法从汉朝皇帝那里得到的爱情以及参与政治的机会。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是南顿令刘钦的第三子,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平定了西汉末年的乱局,恢复了大汉王朝,巩固了统一政权。称帝后以柔治国,勤政爱民,减赋轻刑,崇尚节俭,使得国力重新强盛起来。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皇帝。

一、帝王气象,平常志向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第九代孙。虽是汉室正统,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早已没落。他的父亲刘钦只当了个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西南)的县令,并且在刘秀9岁时,就去世了,留下夫人樊娴都带着三儿三女艰难度日。好在刘钦的弟弟刘良对他们比较照顾,不过刘良自己也是个小官,做了个萧县令。

刘秀这个名字,来源于他出生时的异象。公元前6年,刘秀生于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据说他出生时,有红光照堂中,亮如白昼。刘钦很惊异,就找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占卜先生王长。王长算了一卦,避开众人,才对他说:“此兆吉不可言!”异象还不止这一件。当年济阳县有个地方的稻谷一根茎居然生了九个穗。按字义,谷类抽穗开花叫秀。因而家人为他起名刘秀。相传当时有个叫苏伯阿的“望气者”到了此地,惊叹道:“气佳哉!郁郁葱葱然。”甚至到后来刘秀起兵时,也有人说他家后宅南边有火光直冲天空,很快就不见了。

光武帝刘秀像

虽然出生如此不凡,但是刘秀并没有多大的志向。刘秀长得一表人才,性格温和,处事谨慎,很有儒士风范。他喜欢务农,生活简单。年轻的刘秀一次在新野见到了阴氏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便为其倾倒。后来他为了进太学读书,来到长安,见到执金吾(负责监督、检查京都及附近地区治安的长官)出行,仪仗浩大,便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见,刘秀立业与成家的理想也不过如此而已。

相比之下,他大哥就比较有大志了。刘秀在三兄弟中年纪最小,在他之上是大哥刘和二哥刘仲。刘对自己的皇族身份很看重,对王莽新政十分不满。他不事家业,一心结交豪杰人物,很有夺天下的雄心。对弟弟刘秀的“鼠目寸光”,他很是不屑。可世事弄人,后来做皇帝的就是刘秀。

二、大乱之中图霸业

王莽新政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已经大乱。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素有雄心壮志的刘,为了恢复刘姓统治,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义,组成“舂陵军”。本想做良民的刘秀为了帮大哥,也参加了进来。这年十月,刘、刘秀与李通、李秩等带着起义军加入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绿林军。

绿林军的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发展到10万多人。军队人多,却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将领们就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此来统一号令,同时也顺应民心。刘在军中素有威望,南阳一带的豪杰都拥立他。而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却怕威望大的人当了皇帝,他们就权力受损,因而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两方互不相让,最终还是刘玄当了皇帝。刘玄是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在军中号称更始将军,因而改元更始年。刘玄称帝后,绿林军将领们都有了官衔。刘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图

刘秀从前并不为人重视,他的才能在这段混战中逐渐展现了出来。刘玄称帝使得王莽震惊,他迅速调集了43万人,命司空王邑和司徒王浔率领,前往镇压。莽军首先与刘秀带领的起义军相遇。刘军本身粮草不多,又见敌人多自己几倍,将领们便生胆怯,不敢打,都跑回了昆阳城。刘秀向将领们冷静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和前景,说如果打还有胜的希望,如果逃,则只会被分散各个击破,死路一条。他的话使得动摇的军心很快稳定了下来,然后刘秀又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措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将领们把城外的军队都带入城中,统一调度。刘秀亲自率领一千多人当前锋,奋勇杀敌。由此士气大振,人人争着杀敌。而莽军仗着人多,十分轻敌。最终莽军大败,王邑被杀,王浔仅带着几千人逃回洛阳。

昆阳之战形势图

昆阳一战,刘秀展露锋芒,王莽政权也由此彻底走向覆灭。海内豪杰并起,起义如火如荼,他们纷纷接受更始皇帝的年号。然而拥立刘玄的将领们,看到刘、刘秀兄弟威名渐起,深感不安,就劝刘玄早除刘秀兄弟。就连与刘秀兄弟一同起事的李秩,也转投新贵。刘玄就借机杀了刘等人,而刘秀见情况不妙,赶紧跑去请罪,并且不为哥哥举丧,对更始皇帝也毫无怨怼之言。这使得刘玄不好找借口杀他,反而有些惭愧,便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其实刘秀每至夜深人静时就为兄长之死默默伤怀。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就迎娶了他心怡多年的新野美女阴丽华。这一年,他29岁。

刘秀暂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不敢真正放下心来,从此,他一直小心谨慎,做事不让人找到任何把柄。刘玄到洛阳后,派刘秀去河北一代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尊奉更始政权的诏令。刘秀感到这是个避开灾祸的好机会,就欣然前往。他在河北选贤任能,考查民情,平反冤狱,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政,政绩十分突出,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华。甚至他还粉碎了一起假冒汉成帝之子另立王朝的反叛事件。当假冒刘子舆的王郎兵败后,刘秀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发现了几千份河北官员勾结王郎污蔑自己的材料。这若是追查下去,牵连甚广,人心不安,后果严重。于是,他当着众官员的面,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文书。他说这样做,是让心怀不安的人安心。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心。

刘秀治理好河北,有了根据地后,就“招揽英雄,务悦民心,以立高祖之业”。这个时候,他是真的想做皇帝了。更始帝始终对刘秀不放心,他派使节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立即回京城。刘秀心中警钟大鸣,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回长安。刘秀翅膀硬了,刘玄也无可奈何。这样,刘秀与刘玄在明面上决裂了。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天,刘秀召集河北各郡兵马,先后击破并收编了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高潮、重连等农民起义军。这些义军将领并不愿意臣服,刘秀就下令他们各自回应统领自己的队伍,然后刘秀单人独骑去各营巡视,这份胆识和气度终于赢得了将士们的真心归属。他的军事实力也大大加强了,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刘秀为“铜马帝”。

此时天下形势已经又发生了变化。活动在河南东部的赤眉军正在猛攻长安。刘秀感到自己争夺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一边派将军邓禹率精兵夺取关中,一边把地势险要,财物富足的河内(今河南武陟县)作为进取中原的据点。然后自己带一支军队回冀中、冀北一带。

刘秀为人谨慎,虽然他早就称帝打算,但从不表露。在回河北的路上,将士们就提议尊他为帝,不过都被拒绝了,刘秀还故作惶恐地说:“这种杀头的话也敢讲?”后来将领们一再苦劝,他才相信大家是真心拥立他的,就勉强答应下来。于是刘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兴复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东汉世祖光武皇帝。

三、平定四方,以柔治国

刘秀虽然称了帝,但整个国家还是一团乱。定都哪里也是个问题。长安是所有人心中真正的京都,但此时那里正被赤眉军围困,也不是短期内能拿到的。经过一番思虑,最终定都洛阳。不过洛阳此时不在他手里,还要想办法去夺。守洛阳的李秩、朱鲔都曾劝刘玄杀刘,是刘秀的杀兄仇人。李秩见刘秀大军袭来,就写信给他,表示愿意归降。刘秀把李秩的投降信给官员们传阅,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大家要警惕。这件事很快被朱鲔知道了,他认为李秩会出卖自己,就派人刺杀了李秩,此事引得洛阳军中大乱。刘秀借刀杀人,又动摇了敌方的军心,接着就兵围洛阳城。刘秀劝朱鲔投降,朱鲔却不敢。刘秀向他保证既往不咎,朱鲔才带领洛阳守军归降了刘秀。刘秀也不食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他为扶沟侯。

定都洛阳后,刘秀就向长安进发了。更始政权是赤眉军打垮的,刘秀与赤眉军立场一致,也算盟友。不过刘秀称帝后,两方就反目成仇了。赤眉军没有战略眼光,他们在长安烧杀掳掠一通后,就没有斗志了,最终处处受到追击阻截。他们走投无路时,只好投降了刘秀,把在长安抢的传国玉玺也交给了他,刘秀自然趁机收纳。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刘秀也善待,让他在自己叔叔刘良手下当了个小官。由此,天下逐渐平定,刘秀终于统一了纷乱的割据政权。

刘秀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他深感得之不易,在治国上就更加谨慎。他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创立了一套好儒任文、以柔治国的新方略。

为了适应由打天下向治天下转变,刘秀筹划着改造他的官员队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用文人儒士。刘秀很喜欢儒学,早在征战时他就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他一直坚持“未及下车,先访儒雅”。这样,他的身边就汇集了很多著名的儒学人士。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虚心向他们学习。现在四方平定下来,还用武力治国根本行不通。而他手下的很多官员都是跟随他打仗建功提拔的,这些人能征惯战,却不会治理百姓。所以现在的刘秀根本不需要他们了,不过刘秀对功臣的处理堪称历代皇帝的典范。他极力劝服众人交出大权,回家享福去,没有杀戮一人。然后他就用文臣代替武将,逐步改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光武帝涉水图 明 仇英

刘秀性格温和,待人平易,当了皇帝后也没变。一次,刘秀回乡,赏赐给族人们一些酒食和财物。众人见他谦和如前,就放开胆子说话,说他小时候就很有度量,与人为善,就是性子太温柔了。刘秀听了大笑,说:“我治天下也要以柔道行之。”

刘秀的柔道,首先表现在对割据地方的安抚上。刘秀并不好打仗,他认为征战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稳定秩序,安抚百姓,发展经济。所以各方割据势力,只要愿意投降的,都能得到刘秀的善待。刘秀的第二项抚民政策是善待奴婢。他颁布了很多保护奴婢的政令,对虐待残害奴婢的人依法论罪。柔道的第三个内容是省刑轻赋、裁汰冗员,这不仅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东汉初年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除了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外,颁行图谶、神化皇权也是刘秀柔道治国的内容。这些东西,其实他自己都不信,不过它们确实有利于维护皇权,于是刘秀就大力提倡。在其统治末年,刘秀还“宣布图谶于天下”,将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混合起来,用于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

四、效法明君,丽华封后

刘秀是个明君,他一生节俭,从不恣意放纵,这一点在历代皇帝中都是少有的。酒色歌舞,金银珠玉,刘秀都不好。他的后宫没有多少嫔妃,并且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而贵人每月几升谷子的待遇,也着实令后人惊讶。刘秀在世时要建陵墓,命名为寿陵。他特地吩咐地面不要太大,坟不要起太高,并且说将来也不要随葬金玉珠宝。

刘秀待人,总是谦和有礼,很多人为此折服。建武四年时,割据陇右的隗嚣,对是投降刘秀还是投降公孙述拿不定主意,就派将军马援先去成都和洛阳探探风。马援自幼聪慧,是有名的神童,在西州名气很大,很受隗嚣器重。刘秀对马援的到访非常重视,他既不穿华冠重服,也不升堂坐殿,只是穿着简单的便服,连帽子也没戴,就独自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下,只派了一个宦官去引马援来见。见到马援后,刘秀微笑着说:“贵客遨游在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今天有幸见到贵客,深感惭愧。”他这种气度深深地折服了马援。马援认为刘秀有明君的风范,就叩首行礼说:“当今局势,不仅君主择臣子,臣子也选君王。”马援还对刘秀坦言公孙述接见自己时戒备森严的情况,感慨刘秀才有真正的帝王之才。马援回去后就劝隗嚣投降刘秀,可隗嚣不听,他就自己归顺了刘秀。

对待那些不愿受世俗拘束的隐者逸士,刘秀也同样大度。当时有一些名士对新政很排斥,不肯称臣,就隐逸起来。太原有个叫周党的人,颇有名望,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不去。征得次数多了,他就一身短衣、树皮裹头入朝,刘秀亲自接见了他。周党很是无礼,见到刘秀,既不通报姓名,也不行礼,只说自己的志向就是不做官。刘秀允了他。官员们劝谏刘秀治他大不敬之罪,刘秀却说:“自古贤主都有不愿为他做官的人,伯夷、叔齐就不食周粟。周党不愿做官,也是他的志向。就赐给他40匹绸子吧。”

历史上的有些皇帝喜欢听谗言,昏聩误国也是从“亲小人,远贤臣”开始的。而刘秀却是亲贤远佞的皇帝之一。他很讨厌逢迎谄媚的臣子,也很注重褒奖正直的官吏。有一次,刘秀出城游猎,深夜方回。他想从东北门入洛阳城,可守门官郅恽拒不开门。刘秀的随从点起火把,高呼是皇上回城了。郅恽却说火光太远,看不清楚,还是不开门。刘秀无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第二天,郅恽不仅没请罪,反而上书指责刘秀沉于游猎,败坏风气,危害社稷。刘秀也不生气,反而赐给他百匹布以示奖励,而放刘秀进城的东门守城官却被贬为登封县尉了。

不过刘秀也不是完人,他毕竟是皇帝,帝王威仪还是很看重的。隗嚣、公孙述被打垮后,刘秀找出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在朝会时读给大臣听。大司徒韩歆曾是追随刘秀征战的人,颇有军功。他是个直性子,觉得这些书信的文采不错,就说:“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刘秀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嘲笑自己还不如隗嚣和公孙述。他还没有发作,韩歆又上奏了一些政事,说最近会发生饥荒和暴乱。刘秀认为他在指责自己治国无方,当场就拉下脸来,罢免了韩歆。韩歆被黜,刘秀还不解气,又下了诏书派人上韩家去谴责他。大司徒乃三公之一,相当于宰相,韩歆被免了职还受到皇帝的特诏谴责,这可是逼他去死。司吏校尉鲍永,为他鸣不平,结果被刘秀贬为东海国相。最后韩歆和儿子韩婴都被逼自杀了。这事使得朝臣们都很有怨言,刘秀为了挽回人心,就以大司徒之礼安葬了韩歆。

君车出行图 汉

刘秀为政勤勉,对官吏们也要求很严,不过有时严得过头,对犯错的大臣处罚很重,甚至对尚书一类的近臣都不留情面,还当众鞭笞,使得“群臣莫敢正言”,不少人因为害怕而弄虚作假,谎报政绩。这种情况到后来才有所改善。

娶妻当得阴丽华,是刘秀年轻时就有的志向。在他29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在征战中,为了得到权贵的支持,他又娶了富豪之女郭圣通。刘秀刚当了皇帝,急需权贵协助,只好立郭氏为后,郭氏之子刘彊为太子,阴氏为贵人。不过他最宠爱的还是阴丽华,最喜欢的儿子刘庄也是阴氏所生。郭氏不得宠,自然心怀嫉妒,这样又引来刘秀更加厌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的统治已经完全巩固了,他终于废了郭氏,立阴丽华为后。太子刘彊看形势不好,主动请废,最终刘庄做了太子,刘彊成了东海王。刘秀对刘彊还是有些歉意的,他加大了刘彊的封土,给了他较好的待遇。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在洛阳病逝,终年63岁。他在位32年,他开启了东汉历史,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他自称无益于百姓,诏令薄葬,葬于原陵。

蜀汉昭烈帝刘备

汉昭烈帝名叫刘备,是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他以仁厚著称,善于用人,皇族意识很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在乱世之中开创了蜀汉基业。

一、桃园结义,乱世起兵

刘备,字玄德,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生于涿县(今属河北)。从血统上说,刘备确实是“帝室之胄”,他的先祖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兄弟,曾受封为中山靖王。刘胜一生享尽荣华,死了都是金装玉裹。在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他的,可见其荣耀。不过,由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把诸侯王的属地一代代分割给子孙,到了刘备的父亲刘弘这一代,就剩下一个汉室皇孙的名义了。刘备的父亲刘弘曾做过州郡一级的小官,不过他死得很早,留下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刘备从小家境贫寒,只好自己编织一些草鞋、凉席拿到街上去卖,以此来维持生计。

刘备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他喜欢结交豪杰,想做大人物。渐渐地,刘备在涿县一带认识了不少朋友,有了一点名气。

关公秉烛夜读图

刘备一直都想做大事,在他24岁时,机会终于来了。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朝廷派兵镇压起义军时,各地的军阀豪强也纷纷打着讨贼的旗号起兵,占地为王,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也在地主乡绅的资助下,趁机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参与镇压起义军。这期间,他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张飞和关羽。关张二人是应招而来的,他们与刘备意气相投,于是就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后来这二人为刘备的江山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凭着镇压黄巾军的功劳,刘备被封为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县尉。胸怀大志的刘备对小小的县尉一职并不满足,正好这时郡太守派下来巡查的督邮到处敲诈勒索。督邮见刘备没有给他送礼,就要撤他的职。刘备一气之下,带人冲到督邮的住处,把他绑到树上,用马鞭狠狠地抽了100多鞭,还不解气,要杀了督邮,吓得他连连求饶。刘备就把自己的官印挂在他的脖子上,然后扬长而去。当时东汉朝廷忙着剿灭黄巾军,也没人来问刘备的罪。

刘备弃官后,就带着自己的一帮人马去投奔早年结交的好友,幽州军阀公孙瓒。公孙瓒任他为平原县令,后来又做了平原国相。此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有才之士也颠沛流离。刘备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为人正直,遇人宽厚,且他在平原既能抵御外敌,又能积聚粮草,于是许多人都来投奔他。刘备对投奔而来的人非常照顾,与他们同桌而食,同席而卧,很得人心。刘备的好名声就渐渐传开了。

此时军阀混战更加激烈,袁绍率兵攻打公孙瓒时,曹操也带兵讨伐徐州牧陶谦。陶谦派人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自顾不暇,就派了刘备去援助陶谦。这时刘备的实力很弱,他手下除了一千多士兵,就是几千归附的饥民。他带着这样一群人来到徐州,陶谦只好又给了他四千兵士,任他为豫州刺史,让他据守小沛(今江苏沛县)。不久,陶谦病重,临死前,他嘱咐部下麋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就这样,刘备接管了徐州,一跃而跻身到大军阀的行列。

二、四处流浪,寄人篱下

刘备成为徐州牧后,还没来得及大发展,就惹上了麻烦。临近徐州的淮南大军阀袁术,本想趁着陶谦新死,自己占据徐州,没想到让刘备抢了先,于是袁术就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手下兵力不足,勉强迎战,没想到袁术又勾结了吕布来围攻他。刘备抵挡不住,只好去投靠曹操。吕布趁机自封为徐州刺史。

刘备为人仁义,又很会赢得人心,名气已经传遍了天下。曹操见他来投奔,十分高兴,就举荐他为豫州牧。豫州牧只是一个虚衔,不过也给刘备带来了更高的声望。曹操又分了一些兵力给刘备,让他回小沛收集余部,攻打吕布。曹操又亲自率军夹击吕布,将吕布活捉了。吕布向曹操求饶,表示愿意归顺。曹操爱惜吕布勇猛,有些心动。刘备在旁边,就以吕布侍奉丁原与董卓之事来提醒他。曹操想想,也觉得这样出尔反尔的人的确不能用,就杀了吕布。曹操带着刘备回到许昌,又上表推荐他做了左将军。

刘备来到许昌后,见到了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刘协。刘协一直不满做傀儡皇帝,正与董承、王服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他们见到刘备十分高兴,刘协还称刘备为“刘皇叔”。从此刘备的皇叔之名天下皆知,成为他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刘备一直想兴复汉室,自然答应与他们合作起事,并从董承手中接过了汉献帝血书的“衣带诏”。

刘备虽答应参与诛曹,但他为人十分谨慎。曹操是个多疑的人,表面上厚待刘备,实际上对他戒心很重。刘备也怕遭曹操猜忌,就深居简出,对外事一律不关心,他甚至在自己住的院子里锄地种菜。一日,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去见曹操。拜见后,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吓得刘备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二人在小亭中坐下,煮上一壶青梅酒开怀畅饮。曹操兴起,谈论天下英雄。他让刘备说说当世谁是英雄。刘备随口说是袁绍,让曹操否定了。此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刘备问曹操谁能当英雄,曹操单刀直入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以为自己的野心暴露,吓得筷子都掉了。正巧此时雷声大作,大雨倾盆。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见刘备如此懦弱,也就放松了对他的戒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也由此得来。刘备怕曹操再猜忌自己,就暗中备好了退路。等到曹操再次想到刘备时,他早已跑得没了踪影。

刘备离开曹操后跑到徐州,立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然后将汉献帝血书诛曹的诏书公告天下,公开打起了反曹的旗帜。很快就有郡县响应,归附了刘备。曹操追悔莫及,马上出兵攻打刘备,但未能取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人还没行刺曹操,就被曹操发觉了。曹操处死他们后,得知刘备也参与了密谋,他盛怒之下,就亲自领兵去讨伐刘备。刘备寡不敌众,只好去投奔袁绍。而刘备的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擒获。曹操爱惜关羽的才华,就厚待关羽。关羽见此时形势不利,又为了保全刘备的家眷,就投降了曹操。但是关羽很重义气,他向曹操提了三个条件:一是只降汉室不降曹操,二是要求曹操礼待刘备的妻儿,三是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他立刻去追随。关羽对刘备的这番情意,连曹操也很感动,加上他实在是喜欢关羽,就答应了关羽的请求。

刘备去投奔袁绍,这时袁绍与曹操的争战已经持续了很久。袁绍以为自己多了一分抗曹的力量,十分高兴,就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不久,那些溃散的兵士又跑回来追随刘备,刘备的元气就逐渐恢复了。袁军与曹军相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袁绍让刘备带兵袭击曹军的后方。这时,得知刘备消息的关羽,带着刘备的妻儿逃了过来,张飞也回来了。刘备见兵力完全恢复,就改为率军攻打曹操的根据地许昌。不久,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全军覆没,刘备没了依靠,就南下投奔荆州太守刘表。

刘表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他才能平庸,虽拥兵十万,但没有太大的作为。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刘备,不过心里却对这位同宗很猜忌。他就让刘备驻扎在荆州北部的偏远小城新野(今河南新野),防备曹军南下。

三、三顾求贤,功成三分国

刘备一向很有雄心大志,但是起事以来一直不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寄人篱下,十分狼狈。好在他并不灰心,始终积极努力。刘备在刘表麾下暂时安定下来后,就仔细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他得出结论:自己实力不足,虽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猛将,但缺乏出众的谋士。于是,他决定寻访贤才。

刘备求贤的路并不顺利。襄阳谋士徐庶前来投奔,他很有才干,一到刘备军中就指挥军队打了好几场胜战,夺下了樊城。结果曹操知道了这事,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捉去,又伪造徐母的家书,把徐庶骗到了曹操这边。不过徐庶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发誓不会为曹操出谋献策。这也就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话。徐庶走前,向刘备推荐了更有才华的诸葛亮。正是有了这个神机妙算的南阳卧龙,刘备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顾茅庐图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拜访。恰巧诸葛亮外出未归,刘备只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又带着关张二人,冒着风雪二次拜访,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了。刘备不死心,又要带着关张第三次拜访。关张二人吃两次闭门羹,心中有气,就说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愿意再去。张飞性格鲁莽,更是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责备了二人,坚持再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耐心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才华出众,并不甘心隐居度过一生。他也想以自己的学识,做出一番事业,只是还没有遇到伯乐。诸葛亮见刘备实在是很有诚意,就答应出来全力帮助他。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他们的谈话被称为《隆中对》,也流传千载。

有了诸葛亮的相助,刘备的政治生涯开始发生转折。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了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兴复汉室,成就帝业的计划。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实力大增,就率兵南下,直取荆州。曹军还没到,刘表就病死了,次子刘琮继位。刘琮软弱无能,听说曹军30万将至,吓得赶紧投降。刘备势单力薄,只好率领部下突围退走。逃走途中,刘备夫人甘氏与幼子阿斗,被曹军重重包围,幸亏猛将赵云死命相护,才得以脱险。曹操占了荆州后,又占领江陵,声势更大,就沿江东下,准备消灭刘备,然后吞并东吴。

刘备势力单薄,为了保全自己,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联合东吴一起抗击曹军。东吴孙权也考虑到唇亡齿寒,只有与刘备联合才能保全。于是,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在赤壁火烧曹军船只,然后趁势追击,曹军溃败。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再也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接着,就向益州进发。益州主要包括四川一带,不仅地势险要,而且物产丰富。益州牧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软弱无能,他畏惧曹操,就派手下张松去拜见曹操,可是曹操对张松很冷淡。张松又顺便去拜访了刘备,刘备对他十分热情。于是,张松回去后就在刘璋面前说曹操的坏话,又极力称赞刘备。刘璋降曹的事就没有成功。而刘备站稳荆州后,就带兵攻打益州。由于地势险要,刘备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逼迫刘璋向他投降。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规划的宏伟蓝图,至此就真正实现了。荆州和益州两州之地被刘备纳入囊中后,他就有实力去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自公元184年涿县起兵,到现在整整30年,54岁的刘备终于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四、成都称帝,白帝托孤

刘备艰难地夺取了益州,不过接下来他打了一场胜战。由于汉中地势险要,是巴蜀的咽喉要道。刘备占领了益州,就想进一步夺取汉中。不想曹操动作快,派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镇守汉中。公元219年,蜀魏为争夺汉中,在这里发生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著名战役——定军山之战,蜀汉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挫败了曹魏之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刘备乘胜把附近的几个郡也拿到手。公元219年秋天,凭借雄厚的基础,59岁的刘备在手下的拥戴下,做了汉中王。

刘备当了汉中王,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不过,他的势力日益强大,引起孙权的不满,双方关系开始恶化,争夺的焦点集中在荆州。荆州本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借给刘备牵制曹操的。在刘备占领益州后的第二年,孙权就要讨回荆州。刘备自然不肯,就找借口拖延。这就是后人常言“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典故。孙权要不回荆州,恼怒之下,就伺机要对刘备开战。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交战时,关羽以荆州为基地,也出兵进攻曹军镇守的襄阳和樊城。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败曹仁,令曹军闻风丧胆。曹操派人联合孙权,孙权觉得夺回荆州的机会来了,就与曹操共击关羽。关羽因为屡屡得胜,有些骄傲,战略不当,结果被魏吴两军击败杀死。关羽一向骁勇,威名赫赫,他兵败被杀的消息传到蜀汉,全国震惊。刘备万分悲痛,愤而决定攻打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这时,曹操突然病死,他的儿子曹丕继位为魏王。没过多久,曹丕就篡汉称帝了。接着又有谣传,说汉献帝已经被害死。刘备是汉室子孙,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于是,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拥护下,61岁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即后人所称的蜀汉。刘备就是蜀汉昭烈帝,他封诸葛亮为丞相。

因为荆州失守,刘备以后想进中原就只有汉中一条路,十分被动,所以他一称帝,就立刻起兵伐吴,其实此时刘备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魏、吴抗衡。大将赵云等人纷纷劝阻,可刘备一意孤行。刘备让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儿子刘禅处理朝政,然后下令调集全国的人马准备出兵。他派人通知了车骑将军张飞率兵到江州与他会师。可因为张飞性格粗暴,经常打骂部下,将士都对他十分不满,结果他刚到江州就被手下张达、范疆暗杀了。这样,刘备还没出兵,就损失了一员大将。

刘备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来势汹汹,很快就兵临秭归。蜀军击败吴军,拿下秭归,打开了通向东吴的门户。公元222年,刘备率蜀军沿江而下,继续攻吴。孙权见刘备声势浩大,就派人求和,却遭到了刘备的拒绝。这年六月,两军相持在猇亭(今湖北宜昌)。因为天气炎热,刘备就下令蜀军在山林茂盛处安营,又下令各营结成连营,以防吴军各个击破。其实刘备对军事并不太懂,身边也缺少将才,他犯了兵家的大忌。各营在山林中相连,天气又热,若用火攻,将无处可逃。吴将陆逊很有眼光,早就看准了这一点。两军相持已久,趁着蜀军懈怠,陆逊指挥吴军火烧连营。蜀军惨败,刘备带着残兵逃到白帝城。

猇亭惨败使得蜀军元气大伤,刘备难以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情严重,他急召太子刘禅与丞相诸葛亮到白帝城。太子无能,刘备担心他无法继承大业;丞相诸葛亮才华盖世,刘备也担心他不够忠诚。于是,刘备嘱托诸葛亮:“你才华盖世,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定国安邦,成就大业。若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若他无能,你就代他自立吧!”诸葛亮听了这话,立即拜倒在地,哭着说:“臣一定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安排好了身后事,大限已至。

刘备称帝两年,享年63岁。他在乱世中创立了蜀汉基业,他的宏图伟志为人敬仰,他善于用人也为后人所称道。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征北伐,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一、隐居隆中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玡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侍御史、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排行第二,上有哥哥诸葛瑾,下有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八岁时,其父诸葛珪去世。因此,兄弟姐妹五人就由叔父诸葛玄收养,他们在故乡阳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直到诸葛亮年满十四岁。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故乡琅玡阳都也遭受战火影响,一家人无法生活。此时,其叔父诸葛玄恰好出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于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只身逃往江东避乱谋生,诸葛亮姐弟四人则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避难。不到一年,诸葛玄被军阀赶出南昌,诸葛玄只好带领他们投奔好友荆州牧刘表。但是没多久,诸葛玄便也去世了。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嫁人,诸葛亮只好与弟弟一起来到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在此盖了几间草屋,种了几亩土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此时诸葛亮年仅十七岁。

诸葛亮像

诸葛亮自幼聪慧,并且好学。隐居隆中后,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在隆中,诸葛亮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他都不放过。诸葛亮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晓兵法战术。虽然是隐居,但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以此为己任,常自比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了一批饱学有志的青年人物,如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襄阳庞统等。他们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大事,畅谈个人抱负。有一次,诸葛亮对石韬、徐庶、孟建三人说:“你们三人去做官,将来可至刺史、太守。”三个人问诸葛亮自己会怎样,诸葛亮则笑而不答,可见他的雄心壮志更在三位朋友之上。另外,诸葛亮还结交了两位长者,即襄阳庞德公和颍川司马徽,此二人对诸葛亮的才华十分了解。有一次庞德公对司马徽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对此比喻深表赞同。由此亦可见诸葛亮的声名之一斑。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直到二十七岁时,他终于遇到了合意的可辅佐的明君,这就是刘备。

二、三顾茅庐

公元201年,在曹操逼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备自镇压黄巾起义以来,曾先后依附多人,深感自己力量单薄,迫切需要人才。在公元207年,刘备加快了寻访人才的步伐。

他拜访了当时名气很大的颍川司马徽,请求司马徽推荐人才,于是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说:“我们这里的俊杰就是卧龙凤雏。”刘又问何为卧龙凤雏,司马徽就告诉刘备即诸葛亮和庞统也。没多久,名士徐庶到新野帮助刘备策划军事,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方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会见了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初次相见,刘备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首先明确了天下的五大势力集团,即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五个力量集团。然后又对五支力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璋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斧车 东汉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于是就答应刘备的请求。从此以后,诸葛亮成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

三、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于是在公元208年七月,统率十万大军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如此一来,刘备在襄阳一带无法立足,只好奔向江陵。

江陵地处要冲,而且刘表在江陵屯有大量物资,曹操恐怕刘备先占江陵,于是率精骑五千,昼夜行军三百余里,兼程急追。当时,襄樊的百姓害怕被曹军屠杀,跟随刘备的很多。由于百姓和物资多,所以队伍行动缓慢。于是刘备只好派关羽先率领水军一万人,从水路赶往江陵。刘备等依旧行进,结果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被曹操骑兵追上,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仅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逃脱,在江津与关羽水军相遇,渡过汉水,又和刘表长子刘琦的军队会合,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刘备所部共两万多人,实力大为削弱。

曹操占领江陵后,决定乘胜顺江东下,一举消灭江东。他统率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自江陵沿江东下,向东吴进攻。

三国鼎立图

早在曹操南征、刘表病死时,孙权得知此消息深感不妙,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以吊唁刘表之机劝说刘备和诸葛亮,向东联合孙权。此时,诸葛亮见情况紧急,也劝刘备向孙权求救。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当时孙权拥军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但是他在降曹还是抗曹问题上犹豫徘徊。诸葛亮于是便以激将法劝说孙权,他说:“曹操现在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实力强大。将军如果能够抵抗曹操,就应当及早与曹操绝交;如果不能抵抗曹操,为什么不束手向他投降呢?”孙权听后大怒说:“我拥有全吴之地,十万甲兵,岂能受制于人?”于是决定联刘抗曹。诸葛亮则进一步分析指出:刘备虽兵败长坂,但是所部仍有两万余众,而曹操劳师远征,十分疲惫。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惯水战;而且荆州归附的部队并非心服。只要将军派出几员猛将,必能破曹,如此,则三足鼎立之势成矣。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决定派周瑜、程普、鲁肃率三万水军,会同刘备抗曹。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形成对峙局面。时曹军士兵水土不服,染上瘟疫。后来联军用火攻,曹军大败。

于是刘备乘胜追击曹操,占有了荆州江南地区,后又征得孙权的同意占领荆州江北地区。

公元214年,刘备进军四川,取得益州。公元219年,又从曹操手中取得汉中。至此,刘备成为了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军事集团之一,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三国鼎立的形势初步形成。

四、白帝城受命

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后,势力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荆州地理位置重要。

但是,荆州对于孙权来讲更为重要,孙权将荆州视为立国之命脉。荆州与孙权所占领扬州之间,有长江相连,交通便利,朝发夕至。孙权认为,荆州和扬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控制荆州,他在长江下游便无法立国。但是,刘备又不肯轻易放弃荆州,他派心腹大将关羽镇守荆州。这样一来,孙刘关系恶化,以致破裂。

公元215年,孙权派兵攻占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命关羽出战,重新夺回此三郡。一时孙刘之间大战在即。正在此时,曹操进兵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危险,于是与孙权讲和,孙刘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尽管双方平分了荆州,但是孙权无时不在觊觎着荆州的另一部分。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并以大兵围攻樊城,造成荆州兵力空虚,孙权乘机命吕蒙偷袭荆州,吕蒙以伏兵擒获了关羽及其子关平,并将他们杀死,荆州全部归属东吴。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公元220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刘备于是年四月在成都即帝位,国号为汉,并以诸葛亮为丞相。刘备称帝后,决定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准备重新夺回荆州。众臣苦苦劝阻,希望刘备顾全大局,停止伐吴,但刘备始终不听。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统率大军东进伐吴,结果在猇亭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其手下大将张南、冯习被杀,胡王沙摩柯、杜路、刘宁则投降陆逊。刘备元气大伤。

经过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和此次伐吴失败的打击,刘备的情绪很坏,再加上征战劳顿,就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病危之际,他派人到成都把诸葛亮请来,托付后事。

公元223年农历二月,诸葛亮奉诏来到白帝城,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可以取而代之。”然后,刘备又告诫刘禅说:“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应如父亲一样。”诸葛亮见刘备如此信任自己,十分感动,于是流着泪说:“臣将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不久,刘备于四月二十四日去世,年六十三岁。

同年五月,诸葛亮辅佐刘禅登基,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以丞相身份兼任益州牧,全力辅助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汉,休养民力,以培国本。这样,诸葛亮的治理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五、治理蜀国

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是从建立法治开始的。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地方豪强肆意妄为,使得国家政令无法实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不久就改变了刘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的局面,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为了恢复国力,进一步安定人民生活,诸葛亮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实行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方针政策,使得蜀国的经济力量得到很大增强。为了保护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诸葛亮设立了堰官,并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对都江堰进行保护。

诸葛亮对官吏要求严格,他任人唯贤,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来到各级机关中任职。在公元223年,诸葛亮任命蒋琬为东曹掾,费祎、董允为黄门侍郎,王连为屯骑校尉并兼任丞相长史,拜陈震为尚书;并任命当时有声望的名流大儒为各种官职。而对于那些贪污不法分子则毫不留情地进行罢免和惩办,以树立廉洁公正的风气。诸葛亮自己则作出表率,以影响周围的人。诸葛亮生活非常节俭,他曾在给刘禅的奏疏中说过他自己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田地,这些生产的东西足够其家人的生活之用,他自己的一切费用,都是由官府供给,因此,不需要别的产业。诸葛亮责任感极强,做丞相的时候,不管什么时间,都是亲自批阅公文,十分认真仔细,即使劳累,也不肯轻易休息。他勤恳认真的做法,给蜀国官员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因为任重事繁,担心有关军国大计的措施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因此,他再三鼓励左右及部下随时指正自己的错误,他曾说:“要管理好国家,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的部下参事董和,有一次因为对诸葛亮处理事情不满意,先后与诸葛亮争论了十次,诸葛亮不但没有责备董和,反而加以表扬。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他这种谦逊踏实的品格是密切相关的。

联吴伐魏是诸葛亮的一贯政策,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就考虑如何打破吴蜀之间关系的僵局,重新修好,这样才能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平定南中。为此,诸葛亮于公元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后顾之忧。

在民族关系上,诸葛亮虽然是以武力平定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反抗,但是诸葛亮坚持要收服人心。公元225年春,在作了充分准备后,诸葛亮兵分三路,向南中展开进攻。出兵不久,南中地区叛乱首领雍闿被部下杀死,随后,孟获成了南彝的首领。于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次将他活捉,又七次将他释放,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国。这样,南中各地少数民族统统归附。

平定南中后,蜀汉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集中力量,准备北伐。

六、北伐曹魏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就提出的目标。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对后方的政治、军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后,率领老将赵云、魏延及年轻将领马谡等,统率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北伐。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大军向祁山(在今甘肃永县东)进发。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督战,并派大将张郃抵御蜀军的进攻。诸葛亮命参军马谡扼守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迎击魏军。结果马谡自恃精通兵法,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私自上山,被张郃打败,街亭失守。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此,只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并不甘心,而是着手准备新的北伐。

《前出师表》南宋 岳飞

诸葛亮出师一表,天下闻名,千古传颂,评为表中杰作。历朝历代忠臣烈士、迁客骚人书之不倦,或寄托性情,或激励明志。岳飞此帖,传为行军至南阳,秋夜深深,秋雨绵绵,遥想徽钦二帝远囚异国,一时忠心触动,挥泪如雨,写就诸葛武侯出师表,墨气淋漓,豪情毕现。

指南车模型 三国

公元228年冬天,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曹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趁机再次北伐,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率军死守二十多天,蜀军粮草将尽,而魏将曹真又率兵来援,诸葛亮只好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231年,诸葛亮又分别进行了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是始终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而且,因为粮食运输的问题,均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用了三年时间作准备,他设计了流马来运输粮草,并且和孙权约好同时伐魏。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司马懿在渭水相对峙。为了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决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与渭水沿岸居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出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但是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命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嘲笑他懦弱,试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但是司马懿竟含笑接受,仍不为诸葛亮所动。而此时传来消息,与诸葛亮同时出兵的孙权兵败而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得担心魏国的援军会不会到来。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撤退到汉中。尽管司马懿得到蜀军撤退的消息,仍不敢追击。所以当时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的号)”之说。后来,唐代诗人杜甫在评价诸葛亮时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反映了后人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叹息。

蜀汉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为了表彰诸葛亮生前的品德和功绩,封赐诸葛亮谥号忠武侯,并将他安葬于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

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他作为一代名相,在三国时期进行的纵横捭阖的军事策略和治理蜀国取得的业绩,使他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了智慧的化身。

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在登基称帝之前,他抑制他荒淫奢侈的本性,通过阴谋争宠,最终成功谋得太子地位。杀害父亲杨坚自己称帝后,杨广性格中专擅福威、纵情声色的一面马上就显现出来,他虽然也做出过伟大的功绩,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荒淫残暴、穷奢极欲。杨广的这些行为使得众叛亲离,百姓穷困,最终官逼反民,把一个大好江山给葬送了。

一、少年英才,谋储逼宫

杨广自小就聪明伶俐,诗词文章样样都行。当杨坚还是北周大臣的时候,杨广就已经被封为雁门郡公,当然这得益他父亲的功勋。杨坚即位称帝后,封杨广为晋王,并让他担任并州总管,此时杨广年仅13岁。第二年,隋在并州设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杨广又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年仅十几岁便担此大任,除了杨广聪明,更多则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巩固其统治而为之。文帝吸取了北周孤弱而亡的教训,因此他把他的儿子派到地方,各掌一方,以此来稳固杨家统治。为了使这些皇子们能够堪此大任,文帝从朝中精选了一些正直且有才望的人来辅佐他们,杨广周边的辅佐大臣是王韶等人。王韶等人不负文帝所托,尽心尽力辅佐杨广,使杨文在文才武略方面得到很大进步。

隋文帝像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次子杨广为统帅,发兵50万大举进攻南陈政权,第二年春,就把陈朝灭掉。虽然此时的杨广是最高统帅,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因为实际指挥部署作战的是元帅长史高颎,攻城略地的则是武将贺若弼、韩擒虎、杨素等。杨广攻下建康后,把陈后主身边的有害于人民的邪佞之臣都杀掉。同时他又让高颎和元帅府记室参军裴矩一起收缴南陈地图和户籍,封存国家府库,金银财物不取分文,这样的风度使杨广获得了天下人民的称赞。之后,他晋封太尉,再任并州总管。

后来,在平定江南士族高智慧叛乱、反击突厥等战争中,杨广作为统帅皆立下大功。在文帝的五位皇子中,杨广的战功是其他几位皇子所不及的。由于官职、地位的不断提升,杨广开始觊觎皇位。不过,实现这个愿望有点难,因为文帝在即位后不久就已经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杨勇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杨勇没有死亡或被废掉,杨广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

杨广十分清楚,只有皇帝废掉杨勇,他才能夺得太子之位。于是,在后来的岁月中,他做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就是讨父亲的欢心和秘密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

首先,杨广通过阴谋权术不断迎合文帝与独孤皇后。文帝本人十分节俭,孤独皇后痛恨男子宠爱姬妾,太子杨勇没有心机,无视文帝及皇后的性格,偏偏喜欢奢侈与女色,久而久之,文帝与皇后都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而杨广呢,虽然也喜奢侈与女色,但是他为了得到太子之位,先把这些都暂时的隐藏起来。他只和王妃萧氏住在一起,不宠爱其他姬妾。每当文帝和孤独皇后到杨广住的地方的时候,他都会事先进行布置,把一些年轻美貌的姬妾藏起来,让一些年老丑陋的人穿上粗布衣服。文帝与独孤皇后见此,就逐渐地开始宠爱他了。而对于文帝和独孤皇后派来的人,他都会以礼待之,临走时还会送上礼物。这些人因为得了好处,在文帝和皇后面前都是好话连连,由此,杨广在文帝和独孤皇后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当然这些还不够,改立太子之事必须还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杨广勾结了不少在朝中与太子杨勇不和的大臣,其中就有著名的大将杨素,这些大臣们平日里在文帝和皇后面前不断中伤杨勇,文帝遂起了罢黜之意。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勇被废为平民,太子党被消灭,杨广如愿以偿。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