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述略

学府述略

文化古城的内涵固然十分博大,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气氛,众多的古迹等等,但其中起着历史作用的,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的,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由四面八方聚拢来的、又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而散去的活人——说得更具体一点,也就是学生、学人……因而讲说“文化古城旧事”,也必然先要由这些活人活动的场所学校说起。因而一上来先大略谈谈学校的情况,名之曰“学府述略”。

早在清代末年,废科举、立学校开始,北京就兴办了不少学校,但那时因为初办,大体规模未备。在辛亥之后北洋政府时代,学校规模,逐渐完善。五四运动的兴起,更促进了北京学校的发展,这个时期,已是各级学校十分齐备,办学的方面也十分广泛了。当时就学校层次讲,有大学、高等、专科、专修馆、传习所、讲习所、专门学校、师范、中学、高等小学、国民学校、蒙养等等。就办学方面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国立、地方立、私立、教会立等等,其总数不下三百多处。据一九二○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贫儿半日学校”每区都有三四处不等(当时区小,分中一,内左一、内左二、内左三、内左四,内右一、内右二、内右三、内右四,外左一、外左二、外左三、外左四、外左五,外右一、外右二、外右三、外右四、外右五,内外城除故宫外共十九个区),总计共五十三处。

政治中心南迁之后,北洋政府时代的学校,少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军事性的学校,什么西直门内大街横桥的陆军大学校、清河镇的陆军预备学校等等,都没有了。另在南京立有新的军事学校。其他则大多存在,少数一些有的经过改组,换了名称。据一九三四年的资料记载,当时大约有以下一些学校。

大学有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平大医学院、平大农学院、平大法商学院、平大工学院、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私立燕京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学院、中国学院、民国学院、华北学院(当时教育部规定:每三个系,立一个学院,每三个学院,即够上九个系才能叫大学。朝阳等四校,当时都不足九个学系,所以当时只叫“学院”)。

专门学校有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协和医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市立高级商科职业学校、私立财政商业专门学校、中国戏曲音乐学院戏曲学校、私立京华高级艺术职业学校、北平女子西洋画学校、北华美术专门学校、世界日报新闻专科学校、北平中法文艺学社、北平中央银行簿记学校、北平范吾银行簿记补习学校、北平智华英商学校、北平法律函授学校、北平国文专科学校、北平华英打字学校、中国古法书画传习所、林实馨诗文书画研究馆、新声英文日夜学校、尚武国术传习所等。

中学有市立第一、二、三、四、五中学,女一中,女二中,市立北平师范学校,国立师大男附中、女附中。私立文治、弘达、华北、大同、五三、盛新、孔教、崇实、大中、育华、四川职业、成城、惠中、东方、精业、翊教、东北、豫章、崇德、志成、协化、华光、慕贞、崇慈、笃志、贝满、万明职业、春明、燕冀、艺文、孔德、汇文、成达、北方、山东、河北十七中、清华附中、燕大附中、辅仁附中、民国附中、潞河、求实、首善、培根、平民、四存等。

小学有国立师大一附小、二附小,市立府学胡同,新鲜胡同,西什库,新开路,广安门大街,福绥境,三圣观,郎家胡同,东直门,北池子,光明殿,北长街,南冈子,大水车,化石桥,门头沟,香山四王府,朝外神路街,梁家园,牛街,东四十二条,新街口,永外花神庙,南郊育新,安外关厢,南郊启民,阜外八里庄,成府,私立文星,三基,惠我,普育,洁民,铸新,艺德,普励,成德,箴宜,培幼,作新,汇文,育英,艺文,孔德等。

特殊学校:香山慈幼院、各种简易小学、补习班,以及法国学校、美国学校等。

以上是三十年代前期北平大、中、小学的校名,首先是根据一九三六年《北平旅行指南》择录的,但该书并非官方文书,亦非专门教育史乘,因而它的记载关于学校的,并不完备,因就记忆所及,略加补充,自然也还有不少的遗漏,不过各个公私立学校中,比较有名的基本上都有了。只从以上所列学校名称,不能不说,也是洋洋大观了。

当时的北平,一九三二年人口为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多;一九三三年为一百五十万四千多;到一九三六年二月当时公安局调查为一百五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四人。外侨一九三五年调查为一千零五十八户、三千一百一十三人。以人口数字与学校数字比例,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是十分普及的。

不过有一点现在的读者要注意到,即小学生来源,基本上都是家住北平的市民。而中学生来源,则不完全是本市市民,外地学生已占一定比例。至于大学,那更是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了。再有这些学校,其学风及教学质量都是千差万别的,大、中、小三者之间,都有知名度高的,也有名声不好的,后面谈到具体各校时,再分别说明,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