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1)第一

原道(1)第一

文之爲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2)?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3)。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4),爲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5)。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鳯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6);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7)。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8)。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9)

文章作爲一項德業,實在是夠盛大的了,它同天地並生並存的原因何在呢?自從混沌初開,天地著玄黃兩色,呈方圓二形,天上便有日月懸空,如雙璧交替,顯示璀璨無比的景象;地下則有錦繡山川,條理分明,展現綺麗動人的風貌:這大概就是大自然呈現的光彩了吧!仰觀上蒼,日月耀輝;俯察下土,地含秀章。高低有序,上下定位,天地兩儀就這樣形成了。這中間,惟有人參配其中,天性靈智,集於一身,因而堪與天地合稱“三才”,其實,人是萬物的精英,天地的核心。有了人類這樣的“心”,便創造了語言;語言確立以後,隨著又有了文章,這就是很自然的道理了。推廣至於萬品萬物,動物植物也都有自己獨異的色彩:龍鳳憑藉燦爛的藻飾呈現祥瑞,虎豹依仗斑斕的色澤體現雄姿;雲霞著色絢麗,勝過於畫家的妙手;草木開花多彩,不假借工匠的奇術。這些難道是外加的裝飾嗎?它們自身就是這樣的嘛!其他像林間的萬籟奏鳴,有如竽瑟相協;水中的泉石激響,又彷若鐘磬應和。可以這樣說,有了形體便會有藻飾,有了音響就能有韻律。萬千無知的物類,都尚且有豐富的彩繪,那末,作爲有心智的人類,難道還能沒有文章嗎?

【註釋】

(1)原:本,根源。原道即論文本源於道,這是貫穿全書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劉勰所稱之“道”,主要指宇宙天地的運行變化規律,註家多解指自然之道,是。但作者另又稱“神理”、“道心”,實一定程度地帶有神秘的、不可知論的色彩。篇中出現的“道”字,也並非一概皆指規律而言。自《原道》至《辨騷》,爲全書的總論部分。

(2)文:全書單獨用“文”字三百餘處,狹義指文學文章,廣義謂文化學術,本篇更將一切自然的和人爲的紋理、色澤、聲韻、藻采等形態並皆包容在“文”的範圍之内。德:功用,功德。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之爲德也大矣”句,正與此意相一致。古人以禮樂教化爲美,認爲文業不僅盛大,且又功德無量,故稱“文之爲德”。另有註家因德、得互通,訓其爲物德之德,解句謂“文”的由來是够久遠的了。並可通。 並生:《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生者,存也,後句主要指文業堪與天地並存。

(3)玄黃:指天地。玄,黑赤色;黃,大地的顔色。雜:交雜,間雜,指混沌未開。《易·坤·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方圓:亦指天地,古人以爲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疊璧:圓形的玉稱璧,這裏狀日月如璧之疊相照耀。 垂:布,即言顯現。麗天:附著在天上。 煥綺:光彩而綺麗。煥,光明;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鋪:分布,展開。理地:與上“麗天”對舉,謂有條理地展現於大地。《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句中“象”、“形”二字指天上景象和大地風貌。 道之文:大自然的文采。這裏的“道”字純指自然形態而言,並非謂自然規律。

(4)吐曜(yào):發出光耀,指上蒼景象。曜,日光。 含章:蘊含文采,指大地呈現秀章。 兩儀:《周易》稱天地爲兩儀,古人認爲天和地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體。 參:三。參之即謂參配於天地之間並立爲三。 性靈所鍾:謂天地靈氣匯聚於人。鍾,聚集。 三才:《易·繫辭下》稱天道、地道、人道爲“三才”,後泛指天、地、人。

(5)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認爲這五種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秀:草木開花、穀穗揚花稱爲“秀”,此處謂人是萬物的精華所在。 天地之心:《禮記·禮運》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這是說人處天地間,猶如心在人體内居於中心位置。 自然之道:順上而下,謂有人類便有了語言,有語言又有了文章的顯明,自然之道即言這是很自然的道理。“自然”非謂自然界;“道”訓事理,指具體道理而不指抽象規律。

(6)傍:《廣韻·唐韻》:“傍,亦作旁。”訓廣,此處即推而廣之意。萬品:萬類。皆文:指動植物自身皆呈現獨異的色彩。 藻繪:藻,文采;繪,彩畫。此喻龍鳯藻飾如彩繪。瑞:祥瑞。 炳蔚:光亮繁盛。狀虎豹色澤斑斓鮮明。凝:聚,此處即言顯現。

(7)雕色:雕,刻畫,這裏謂著色。 踰:超越,勝過。 賁(bì)華:即言開花。賁,裝飾;華同“花”。雕、賁在句中皆任動詞。 錦匠:治理織錦的工匠。 蓋自然耳:“自然”二字,是上句“外飾”的反義,即自身使然意。耳,句末語氣詞。

(8)籟(lài):風吹孔竅發出的聲響。 竽瑟:竽,竹製樂器,類笙,三十六簧。瑟,彈撥樂器,類琴。 球鍠(huáng):球指玉磬(qìng),鍠謂鐘聲。 文生:據上言“聲發”,此處“文”字應指有聲之文,文生即謂有節奏韻律之美。

(9)鬱然:草木盛貌,這裏喻文采繁盛。 其:即“豈”。歟: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10)。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11)。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12)!若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13)。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皥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14)。唐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15)。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16)。文王患憂,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羣言(17)。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18)

人類文化的最早形態,就開始了對於太極元氣的探索;能夠深入闡發天地神祇妙理的,《易經》卦象便是最早的著述。伏犧率先繪就八卦,孔子最終寫成《十翼》,(無一不是循乎天道的。)其中的《乾》《坤》二卦,孔子還特地作《文言》予以解釋。可見立言而又有文采,人類這纔真正稱得是天地的核心啊!再如說到《河圖》孕育了“八卦”,《洛書》蘊含著“九疇”,玉版上金字鏤刻的天地圖形,青簡中丹書閃耀的熠熠文采,這些又是誰在主宰?自然更是天道所起的作用吧!自從象形圖繪代替了結繩記事,文字的作用便開始顯著起來。神農、伏犧等留下的事跡,都記入了《三墳》一書,可惜年代邈遠,聲采已無從追尋。堯舜時代的文章,則已經文業煥然,開始有了初步的興盛。帝舜創作的《元首》之歌,已抒發了吟詠的情志;伯益后稷呈獻謀議之章,又留下了陳奏的風尚。夏朝興起,功業日趨鴻大,百事有序,讚歌四起,功德自然也就更顯豐厚。到了商周二朝,文采顯然勝過了以往的簡樸,在《雅》《頌》的流傳和影響下,便不斷有新的英辭華章出現。周文王在受難之際,寫的卦辭爻辭就很有光彩,可謂燦若紋玉,內蘊深蓄,理思堅實,含義精闢。再加上周公多才多藝,他發揚文王的美德,制詩輯頌,修潤典籍,功績不可磨滅。到了孔子,則更是上繼前聖,又勝過先哲。他鎔鑄六經,講究文采,務必要使之有鐘鳴磬響一般的美妙。他提煉思想,推敲辭令,於是,搖起木鐸,他的文教千里響應;設置講席,珍貴的思想萬世流傳。其實,他講的正是天地間“道”的光輝,因而啓悟了人民大衆的聰明才智。

【註釋】

(10)人文:指人類文化。元:本源,源頭。 肇:開始。太極:《易·繫辭上》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爲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幽:深。贊:明。幽贊指闡發述說。神明:即神祇。這裏指探索天地神祇的精微奧妙。 《易》象:指《周易》八卦中的卦象符號,以“”(陽爻,爻音yáo)、“”(隂爻)組構而成,表示自然變化和人事休咎。 “人文之元”二句,有註家以爲指人類文化肇始於天地初分,即宇宙起源之時,恐非是。當時作爲“三才”之一的人類都尚未出現,又何來人文呢?兩句應謂一旦人類有了文化形態,就開始著手對於太極元氣的探索。這是自古而今從未中止過的工作。“《易》象惟先”云云,既說明《周易》是最早的有關著述,也是上古探索太極奧秘的舉例。這樣解句較顯順暢且合乎邏輯。

(11)庖犧:伏犧,也作“虙犧”,傳說中的三皇之一。《易·繫辭下》說伏犧“始作八卦”。 仲尼:孔子的字。翼:十翼。翼本輔佐意。相傳孔子爲解釋《周易》,作《彖(tuàn)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共十篇,稱《十翼》。 《乾》《坤》:《周易》中兩卦卦名。《乾》卦爲天,《坤》卦爲地,有固定的高低位置,故稱“兩位”。 《文言》:解釋《乾》《坤》二卦的文字。他卦均無,故曰“獨制”。

(12)言之文也:《周易音義》:“《文言》,文飾卦下之言也。”阮元《文言說》也指出《文言》僅數百字,“不但多用韻,抑且多用偶”,“幾費修詞之意”。 天地之心:上文已出現,意相同。有註家據《易·復卦》有“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語,訓“心”爲本性,兩句謂言而有文乃自然本有的特點。二解並可通。這裏,劉勰也將《文言》視爲是二卦的文飾,同樣持言而有文的主張。

(13)若乃:任連詞,表示意有他轉。河圖:相傳伏犧時黃河裏有龍馬獻出圖來,稱“河圖”,伏犧據此畫出八卦。 洛書:又傳洛水中有神龜負書而出,稱“洛書”(有的寫作“雒書”),列數九條,夏禹依此九條作爲治理天下的大法。韞(yùn):藏。九疇(chóu):即九類。這裏實指《尚書·洪範》篇。洪,大;範,法,洪範即言大法。周武王滅殷紂後,相傳箕子作《洪範》,也據“洛書”闡釋九種大法,由史官記錄成文而爲經典中的重要篇章。禹用九法與《洪範》所述在内容上自然是相通一致的,但洪範、九疇是周以後纔有的說法,二者時距起碼長達千年左右,故籠統說夏禹制訂了《洪範》九疇則尚欠準確,易於産生解。劉勰這裏講的,也祇是說洛書蘊藏了九類大法。 玉版:王嘉《拾遺記》載,堯在水邊獲得玉版,上有天地圖形。鏤:刻。 丹文綠牒:據《尚書中候·握河紀》說,河圖、洛書均爲“赤文綠字”。牒,竹簡。 尸:主宰。 神理:精奧神妙的道理。本書多用“神理”一詞,與“道”、“至道”意相通,義相近。

(14)鳥跡代繩:用文字替代結繩記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鳥跡即謂文字。許慎《說文解字敍》:“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最早的文字如象形圖案。 炳:明,此處指作用日益顯著。 炎:炎帝神農氏。皥(hào):太皥伏犧氏。另加黃帝,稱爲“三皇”。 《三墳》:傳爲記載三皇事跡的書,亡佚已久。墳,指大道。渺邈(miǎo):久遠。 聲采:聲音文采,即指文章。靡:無。

(15)唐:唐堯、舜。 煥:光彩,狀文業興盛。此處言煥乎始盛,應爲初煥始盛意,不能與後世文學的繁盛相並論。 元首載歌:相傳舜作有《元首》之歌,辭見《尚書·益稷》篇:“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益稷(jì):伯益和后稷,帝舜之二臣。陳謨:陳述謀議。 垂:留,傳。敷奏:臣下對君上陳奏進言。

(16)夏后氏:禹即天子位,國號夏后。 業峻鴻績:即“業峻績鴻”。業、績指功業,峻、鴻均訓大。 “九序”句:僞《尚書·大禹謨》(按,這是《古文尚書》中的一篇,今文本無,但劉勰之時尚不知孔安國所傳的古文本係僞作):“九功惟敍,九敍惟歌。”劉勰語本此。敍即“序”。古稱六府三事爲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三事,參見《左傳·文公七年》)。這裏指各項功業大事井然有序,於是有讚歌四起。 彌縟:更加繁盛。 文勝其質:指文采趨於豐富,勝過了以往的質樸。 被:及,謂影響所及。 英華:精華。

(17)患憂:周文王爲西伯時,曾被殷紂王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湯隂縣北。(zhòu)辭:《易經》的卦辭和爻辭,相傳是周文王囚禁時作。炳曜:謂光彩閃耀,與上文“吐曜”、“炳蔚”義相近。 符采複隱:符,玉的横紋,符采狀辭的文采;複隱,含蓄深隱,指辭的内容。 精義堅深:謂理思堅實而深刻。 重以:加以。公旦: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材:才能,才藝。 徽:美。烈:功業,功德。 剬:即“制”字。緝:同“輯”字。相傳《詩經·豳風》中的《七月》、《鴟鴞(chī xiāo)》,《周頌》中的《時邁》均爲周公所作。 斧藻:張華《女史箴》:“斧之藻之。”修飾删正意。《尚書大傳》:“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

(18)前哲:先辈賢哲。 鎔鈞:鎔冶鑄造,指整理編訂古籍。鎔,鑄金屬器物的模子;钧,製陶土瓦器的轉輪。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 金聲、玉振:《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玉指鐘和磬。這裏以鐘磬和鳴喻孔子編訂的古籍,句前置一“必”字,重在強調他如何從事這項工作。 雕琢情性:猶言陶冶性情,指修身。 組織辭令:言修辭。 木鐸(duó):銅鈴木舌,古代施行教化時搖鐸召集。席珍:《禮記·儒行》引孔子語:“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謂儒者登上講席,有珍貴的道德學問可以傳授。流:流行傳布。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硏神理而設教(19)。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20),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揮]事業,彪炳辭義(21)。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22)。《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迺道之文也(23)

自從風姓伏犧,再到孔氏仲尼,前聖創立了典章,素王又闡釋理義,他們無一不是本源於“道”的精髓來著述文章,硏究其神奇的妙理而實施教化的。從《河圖》、《洛書》的啓悟中獲得法式,在蓍草龜板的占卜中探問術數,觀測天象來窮究變化,考察人事以完成教化,然後方能治理天下,統制憲章,發達事業,顯揚文辭。由此可知,“道”是依靠聖人纔留存在文章裏的,聖人又是憑藉著述來闡明大道的,這樣的文章於是便能處處通達而無阻,日日使用而不竭了。《周易》曾經說過:“能夠鼓天下而動的,就存藏於卦辭爻辭之中。”文辭之所以能鼓動天下,就因爲它們都是體現了“道”的精神的文章。

【註釋】

(19)爰:語首助詞。風姓:伏犧的姓。 暨:及。 玄聖:遠古聖人,即指上皇伏犧。玄謂天,引申指幽遠。典:常,基本法則,指作八卦。 素王: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位稱素王,即指孔子。 道心:指“道”的基本精神。

(20)取象:取法。 問數乎蓍(shī)龜:數,氣數,命運。問數即占卜。古代以蓍草、龜甲來占卜吉凶。 “觀天文”二句:《易·賁》彖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極變,窮究變化。人文,可指禮教文化,也可指人間世事。這裏“觀天文”與“察人文”對舉,後句解作考察人事以完成教化似爲勝。

(21)經緯:經緯二線交織,喻治理。區宇:區疆。 彌綸:彌合經綸,含包羅、統括、綜合意。彝憲:常法。彝,常;憲,法。 發輝:據《太平御覽》(以下簡稱《御覽》)等,應校改作“發揮”。 彪炳:光彩鮮明意。彪,虎紋。

(22)旁通:廣通,言處處通達。滯:阻塞,不通暢。有的版本“無滯”作“無涯”,似並不爲勝。 匱:缺乏。

(23)“鼓天下”句:見《易·繫辭上》。原文中的“辭”字本指《周易》的卦辭、爻辭,這裏借以泛指一般文辭,即謂文章可鼓天下而動。 道之文:體現了天道的文辭,與上文“此蓋道之文也”的表意應有別。

贊曰(24):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元聖,炳燿仁孝(25)。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傚(26)

總之,“道”的含蘊精微深奧,掌握其中精義方能施教。光彩顯赫的大聖傳揚它的精神,仁孝等等的思想便得到了光耀。馬龍呈圖,靈龜獻書,僅僅是啓示;聖人觀察天象而有所著述,民衆於是都能遵循和仿效。

【註釋】

(24)贊:助,明。本書各篇之末均有贊辭,用以輔助說明,也即總括全篇。

(25)道心惟微:語出僞《尚書·大禹謨》。惟,助詞,無實義;上文“《易》象惟先”、“九序惟歌”的“惟”字用法同。微,指精微難明。 “神理”句:謂通曉神理方堪施教。 元聖:一作“玄聖”,主要指孔子。元,大。 燿:同“耀”。仁孝:儒家之道以仁爲核心,仁又以孝爲根本。這裏泛指儒家提出的倫理道德觀念。

(26)“龍圖”二句:即上文說的河圖、洛書。 斯:助詞。 胥:全,都。傚:仿效,效法。傚同“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