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封

第三封

我观察过本地区的贝壳化石和几种石头,觉得一定得就此说点什么。首先要提的,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标本。那是村民在牧羊的山坡附近翻耕白垩土田地时发现的。因为外形奇特,村民把它交给了我。毫无好奇心的人会误以为这只是条约4英尺长的石化的鱼,轴节部分就是鱼的脑袋和嘴巴。其实,这是一种双壳软体动物——林奈把它归为贻贝属下面的鸡冠种,利斯特称之为耙齿贝,鲁姆菲乌斯称之为小褶皱牡蛎,达尔让维莱称之为耳形贝或鸡冠贝,收藏家则称之为“鸡冠”。我曾向伦敦的几位收藏家求助,但至今仍未见得完整的标本,书中所画的,又都是残缺的。我还去过莱斯特家的大收藏室,并得到准许,可以在里面寻找这种贝壳的化石,却一无所获。不过,在收藏室看到了若干种保存良好的贝壳,我还是感到非常高兴。目前所知,这种双壳软体动物只分布在印度洋,寄生于名为柳珊瑚的植形动物上。至于我手上这块化石,奇特的形状、相互交错的接缝处、间有凹槽的表面,图画比文字更容易说明。为此,我把化石拿去画了图,并进行了镌刻。

菊石在塞尔伯恩随处可见。村里曾开辟了一条通往垂林的路。修路过程中,工人经常在山坡上发现菊石——尺寸很大,就埋在土壤下面的白垩里。“井源”上方的小道和去往埃姆肖特的路上,路坡的浅黑色泥灰中也存在大量菊石——通常尺寸很小,非常软。稍远处是克莱塘。村民经常挖出塘里的淤泥,用作肥料。在挖出的淤泥中,我偶尔会看到直径达14~16英寸的大菊石。不过,由于它并非坚硬的石头,而是一种土石,或者说是变硬的黏土,所以一旦暴露在雨水或霜露之下,这些菊石就会立刻碎烂。由此看来,这些菊石形成的时间似乎非常短。在垂林西北尽头的白垩采石场,偶尔能发现尺寸很大的鹦鹉螺。

在毛石地最厚处,挖到深处,掘井的村民经常挖到大扇贝。这些扇贝两瓣外壳都有很深的纹路,或隆起,或凹陷,相互交替。构成这些扇贝的成分中,采石场的石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构成扇贝的唯一成分。

  1. 注:这里,怀特的说法是错的。此化石是海绿石砂,并不属于林奈划分的贻贝属。
  2. 注:即阿什顿·立拂爵士的收藏室,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室。1806年,阿什顿·立拂爵士出售了所有藏品。当时,拍卖活动持续了65天之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