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徐中玉
敬爱的徐先生:
翻开日历,今天是2月15日,适逢您的八十五寿辰。吃过早饭,我立刻提起笔来,修书祝贺。恰好“绿衣人”又送到了您惠赐的大函:“近读到一些大作,高雅可风。前天,建法(《当代作家评论》执行主编)过泸,曾得一叙。刊出吴俊同志文(指该刊登载的《散文大家王充闾》),读者之论,可见一斑。贺之。”诵读之余,铭感五中,殊深愧怍。
记得1997年2月,您曾经赐信,告我以赴美讲学情况,同时谈到:“每见大作,总仔细看完,很有情致,洒脱,很钦佩。”充分体现了文学前辈对后学的关注与奖掖。翌年9月,您又专函祝贺拙作《面对历史的苍茫》的出版。这一切,都给予我无穷的鼓舞力量。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向学,兢兢为之,努力做得更好一些,以不负文学前辈的期许。
近日与沪上东方出版中心谈妥,拟将书稿《何处是归程》送去付梓。计七十篇,约三十五万字,分为《风铃守候着童心》、《行过悠悠岁月》、《浮世清欢》、《裁剪诗情入客怀》、《坠绪茫茫》、《他们从这里走进历史》六部分,题记为两首七绝:“一、世间无缆系流光,今古词人引憾长。且敛飞花存碎影,勉从腕底感苍凉。二、生涯旅寄感飘蓬,浮世嚣烦万类争。为雨为晴浑不觉,迢迢心路觅归程。”一俟印制出来,即刻送呈,以求指教。
如先生所知,晚生近年散文写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写作中思考较多的,一是关于历史题材散文的史事与情思的关系;二是历史题材散文的史实与今义的结合问题;三是历史材料在创作中审美意义的生成;四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制约与相辅相成;五是历史题材散文的现实期待;六是历史题材散文特有的审美价值;等等。
先生为文坛巨擘,著作等身,对于文艺理论尤有精湛而独到的研究。1994年年末赐赠的《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至今我已读过多遍,从中获益极深。治学之余,尚望时时有以教我。
古人云:仁者寿。祝愿先生身健笔健,福寿绵长——何止于米,再庆期颐,相期以茶。
王充闾寄自沈水之阳
2000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