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研究”
(项目编号:13CWW010)成果
序
刘雨珍
一
勾艳军博士的专著《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研究:兼论其中国文学思想渊源》将由中华书局付梓刊行,作为她硕士期间的指导教师,能够第一时间阅读书稿并为之作序,我感到十分高兴。
1998年9月,勾艳军由河北大学考入南开大学,师从本人攻读日本古典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5月,用日文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上田秋成<雨月物语>研究——以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为中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分为前后两篇对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与中国文学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前篇“小说观”主要以《雨月物语》的汉文序为中心,考察了上田秋成的小说观;后篇“翻案手法”则将《雨月物语》的翻案手法整理提炼为“摄取”“改编”“融合”三类,并对《菊花之约》和《蛇性之淫》两篇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论文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被评为2001年度南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硕士毕业后,勾艳军进入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工作。2003年8月,经本人推荐,赴日本奈良县立万叶文化馆内的万叶古代学研究所研修八个月,期间完成了日文论文《上田秋成的山上忆良论》(载《万叶古代学研究所年报》第二期,2004年3月),考察了作为国学家的上田秋成在《万叶集》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
2004年9月,勾艳军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日比较文学大家王晓平教授的开门弟子。在晓平先生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四年的刻苦努力,于2008年4月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劝善惩恶”小说观、“浮世”小说观、“物哀”小说观、“戏作”小说观、“怪奇”小说观、“寓言”小说观、小说“虚实”论等七个维度,对江户时期的小说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
自攻读博士学位至今的十五年时间,勾艳军顺利完成了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曲亭马琴小说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日本古代小说戏剧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研究”,发表了有关日本古代小说研究的系列论文,如《曲亭马琴对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接受与批判》(《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日本近世小说家的明清小说评论》(《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日本近世的浮世小说观》(《外语研究》2008年第6期)、《佛学意识与日本古代戏剧审美观》(《汉学研究》2010年刊)、《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第4期)、《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劝惩载道文学观的影响轨迹》(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年会优秀论文集,2012年)、《日本近世戏作小说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评价》(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年)、《日本物哀审美的近世色彩:义理与人情的博弈》(《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第4期)、《中日比较文学视阈下的<本朝水浒传>评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年会优秀论文集,2017年)、《井原西鹤经济小说的内涵——以<日本永代藏>和<世间胸算用>为中心》(《日本问题研究》2018年第1期)、《曲亭马琴稿本题跋与评论的文献学研究》(《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刊)等。可以看出,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勾艳军一直以日本近世小说及其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深耕细作,成绩斐然。本书稿乃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研究”(13CWW010)的最终结项成果,可谓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江户小说与中国文学关联的集大成者。由此而言,本书稿的刊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
在日本文学史上,江户时代是小说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时期,小说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繁多,江户前期先后有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与八文字屋本问世,后期又涌现出读本、滑稽本、洒落本、人情本等小说类型。如何透过为数众多的作品对近世小说加以整体的把握,成为日本近世小说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书稿选取小说观念为切入点,从社会功效、虚实比例、审美理念、心理动机等视角提炼出近世小说的典型特征,并结合历史的视角、整体文艺思潮的视角、传统信仰与民俗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所周知,较之于近世的汉诗汉文及和歌理论研究,小说观念研究还相对滞后与薄弱,近世小说观念同样显著接受了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但由于理论研究先天的匮乏以及“二流文艺”“戏作”的尴尬定位,以小说观念为核心的文学研究一直未能充分展开,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
小说观念的提炼与概括无疑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与中国在明嘉靖至清嘉庆年间已形成完整的小说理论体系不同,日本近世小说观念基本处于零散而朦胧的状态,或是通过作品隐约流露的某种创作态度,或是散见于书信及随笔的零星感悟,因此需要深入文本并结合当时的文艺思潮进行理论上的凝练与提升。当然,近世中后期在明清小说理论的启示下,一些读本小说家也开始尝试在序跋中表达对小说创作规律的见解,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小说评论文章,这些文字大都处于原始写本的状态,即使在日本也还有大量文献亟待整理与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域外影响的宝贵资料。
本书稿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特别是明清小说理论对日本近世广泛而多层次的影响。瞿佑、谢肇淛、金圣叹、李渔等小说家及评论家的观点,对日本小说家的创作和评论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剪灯新话》《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明清小说中蕴含的丰富小说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日本小说家的仿写和创作。书稿同时还关注到日本近世小说家在摄取中国文学过程中的取舍选择与融会贯通,还包括因历史背景不同或文化焦虑心态而导致的误读,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中日文学理念的异与同,以及一些作为异域异代小说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曲亭马琴为代表的小说家留下了大量关于中日小说的评论文字,堪称考察日本近世小说家接受明清小说理论影响的珍贵资料,《曲亭马琴对<三国演义>的移植与虚实考辩》《曲亭马琴对<水浒后传>的校勘与解读》《曲亭马琴<续西游记国字评>解析》等章节,为我们了解明清小说在日本近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异域视角”。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本书稿在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为我们揭示出近世小说观念的多元化特征,先后探讨了“劝善惩恶”小说观的主流地位与文化成因、“虚实”论的多重演进及明清小说理论的浸润、“浮世”小说的世情写实与批判意蕴、“发愤著书”思想在近世小说领域的传播与变形、“物哀”论在近世的延续及其庶民化特征、“戏作”心态的盛行与中后期的庸俗化趋势,并对日本古代小说及戏剧常见的佛学主题及其文化成因进行了追溯,还附有对近世小说家明清小说评论和中日小说比较论的详细解析。
在此基础上,书稿从宏观层面概括出日本近世小说观念呈现出的三大基本特征。首先,理想主义与现世主义既互相对立又彼此交织,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时有交融,并且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其次,纵向延续与横向摄取相结合,近世小说观念既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又紧密贴近时代文艺思潮及民众的审美情趣,同时融会贯通了中国文学思想的精髓。第三,中国文学思想在日本近世体现为显性与隐性的双重影响,必须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交流情境中,对潜移默化的隐性浸润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探究与辨析,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宽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与日本近世小说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相对应,日本近世小说观念也是极为复杂和多元的,书稿在揭示近世小说观念的特质与起源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因此提出如下两点建议。首先,可以结合日本近世整体文艺思潮和其他文艺类型做进一步的考察,因为近世小说观念与汉诗文、和歌、歌舞伎、净琉璃、俳谐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发生与发展不能割裂于文学传统以及当时大的文艺思潮。其次,要继续加强对原始文献的收集、翻译和研究工作。以曲亭马琴为代表的近世小说家及评论家的序跋、书信、评论文等,集中体现出中日小说观念交流与碰撞的痕迹,但大部分资料都处于原始写本的状态,即使在日本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与整理,而这些都将成为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在域外产生深远影响的宝贵资料。
本人认为,本书稿对于日本近世小说观念及其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的系统考察,在日本近世小说研究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均有重要意义。首先,书稿对于近世小说理念的梳理与解析,有助于展现日本近世乃至整个古代时期小说观念的全貌及其发展脉络,同时有助于揭示日本文学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兼容性特征。其次,对于近世小说观念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的考证,有助于明确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深刻而多层次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反影响、超越影响等),能够促使我们从异域的视角重新认识明清小说理论的丰富内涵,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日两国文学理念的差异及其历史文化根源。相信本书稿的刊行,将会受到中日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
在顺利完成“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的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研究”后,勾艳军再接再厉,今年申报的课题“明清小说续书在日本近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19BWW016)又喜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相信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为我们贡献出具有原创性的系列成果。
勾艳军性格温和,学问扎实,辛勤耕耘,一心向学。曾与本人合译日本比较文学大家、《万叶集》研究权威中西进教授著作《万叶集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又为王晓平教授大著《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制作“中国文学经典在日本传播与翻译年表”(附录二),与孙立春博士主编《中日文学交流之溯源与阐释:王晓平教授古稀纪念文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作为中日比较文学界的后起之秀,留下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深知勾艳军求学道路之艰辛,也很高兴见证了她二十年来的学术成长,衷心祝愿勾艳军在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中国的日本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己亥孟冬撰于南开园
(作者系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中国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