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第三章 繁荣与争战——古代帝国的形成

公元前1200~前500年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成长期。在南美洲,秘鲁的查文文化筑起了考究的祭坛并成为贸易中心。另一方面,在中美洲发展起被称作奥尔梅克文化的带图形文字的城市文化。在欧洲,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建立了城市国家,它们都朝着先进社会发展。另外,在地中海,腓尼基人建起了一个大的海上贸易圈。在西亚,亚述人首次统一了东方,而随着新巴比伦王国势力的扩大,最终统治这一地区的是波斯帝国。

这些社会有各自的特征,也都是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繁荣起来的。它们的势力消长与各自军事力量的优劣息息相关。

世界上最早的铁器制品,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已开始应用于东地中海地区。此后的数百年间,它的使用非常有限。到了这个时代,铁器已在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等地广泛使用,为狩猎、农耕和战争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希腊人采用罗马字母也是革命性的事件。因为使用罗马字母,欧洲首次出现了书面文字的文化。在希腊,荷马写出最早的叙事诗。中国出现了《易经》。

亚洲

(公元前1200~前500年)

在西亚,从亚述独立出来的新巴比伦王国,在灭掉亚述之后,统治西亚数十年。但在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居鲁士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于公元前538年征服新巴比伦王国。在东南亚,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中亚来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原住民,确定四个身份等级。公元前563年左右,乔达摩·悉答多创立佛教。他死后,弟子们将教义整理成经文,推崇“四圣谛”,开始向四周传播。在中国,公元前1046年经过周商牧野之战,商灭亡,周朝建立。周朝确立了宗庙祭祀体制,铜器铭文更加成熟,出现了《周易》,首次记载了哈雷彗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西周建立

相传周的始祖是弃,曾任夏朝的后稷(司农业),以后子孙世代任夏之后稷。夏衰之后,逃入戎狄之间。后来公刘到豳定居,又传十余世,古公亶父(后世尊他为周太王)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邦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古公亶父之子季历时,周逐渐兴起,但仍对商保持从属关系。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周日益强盛,商王封昌为西伯。西伯联合友邦征服了许多敌对的方国,又迁都至丰(今西安西南);但他自感力量仍不足以灭商,故表面上仍臣服于商。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建都于镐(今西安西南),其时为公元前1046年。

周天子是诸侯领袖,所谓“共主”,但诸侯又都是有很大自治权的首领,中央对诸侯的控制,从夏、商到周,不断加强。统治者在征服了广大地区之后,便派遣自己的同姓兄弟或异姓有功之臣,到指定的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又可以把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士。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周建立之初,实行大封建,相传共封71国,同姓诸侯(姬姓)占53家,其中齐、鲁、燕、卫、晋等国最为重要。同时,把商朝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又封管叔、蔡叔于其附近,以便监督。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要篡权,便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平定了叛乱。为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周公建立了东都洛邑,把“殷顽民”迁到这里,派重兵驻守。改封商朝的另一贵族微子于宋,同时封建了许多同姓、异姓诸侯,周公还为周王朝制订了一系列的礼制。周公是周王朝的重要功臣,得到后世的高度景仰。

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武王之子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统治时期是周王朝的鼎盛时期。后传至厉王时,周王朝日益衰落,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惊惶逃跑,后来死在异地,周公、召公二人摄政,史称“共和”。厉王死,宣王立,宣王在位时,颇有中兴之势;宣王死,子幽王立,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与太子宜臼,引起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方民族犬戎攻周,杀幽王,西周结束。太子宜臼即位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至洛邑,此后遂称为东周。

《甘石星经》

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著作。当时人们对天体运行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出许多专门观测星象、研究天文的学者和著作。齐国学者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天文著作合而为一,定名《甘石星经》。甘德、石申对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观测,测定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其中甘德发现了木星的三号卫星,比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该星要早近2000年。甘、石两人测定恒星的记录比较准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书中记录了120颗恒星,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的问世早了约200年。

腓尼基人向地中海扩张

腓尼基人是闪族的一支,他们的城市只占有黎巴嫩沿海的狭长地带。腓尼基人的象牙雕刻、玻璃器皿、珠宝和金属制品散布极广,从美索不达米亚到西班牙都有发现。在亚述首都尼尼微所发现的大批象牙制品,其中许多属腓尼基风格,这些象牙制品是亚述人的战利品或者掠夺品。腓尼基人除了生产自己的出口产品外,还充当贸易中间商。从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人的船只漂洋过海,寻找新的居住地,建立了殖民地基蒂翁。他们的殖民地中最有名的是迦太基。迦太基据说是泰尔人于公元前814年建立的。腓尼基人最大的贡献是他们的字母书写体系。这些字母首先由迦南人在公元前13世纪发明,腓尼基人走到哪里,就把这种简单的文字带到哪里。

老子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又名老聃。楚国人。其生卒年不详。曾任周王室守藏史,晚年隐居于楚。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又是万物之宗,是“视而不见”的精神。“道”是第一性的,世间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一切听其自然,主张愚民政策。政治理想是恢复“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德经》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先与后、有与无、生与死、祸与福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又都是相反相成的。老子认为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了事物均可向其对立面转化,这是老子最富生命力的哲学思想。

以色列犹太王国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北面与腓尼基接壤,西南面连接西奈半岛,东面是叙利亚草原。公元前30世纪,迦南人居住在这里,因此这个地区也叫迦南。约公元前1900年,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率领族人从两河流域来到迦南。迦南人把这些新来的游牧人群称为“希伯来人”,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后来迦南发生了大旱灾,为了逃避灾荒,一部分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之孙雅各的带领下迁到埃及居住,在此后的四百多年里,饱受埃及法老的剥削和奴役。公元前13世纪,不堪忍受这种悲惨境遇的希伯来人在其领袖摩西的带领下,历经千难万险迁出埃及。此后又在其继承人约书亚的率领下返回了迦南。

在迦南,希伯来人与迦南人不断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战斗,希伯来人占领了迦南人的许多土地,一部分迦南人与希伯来人逐渐融合,一部分迦南人则长期与希伯来人为敌。在征服迦南的过程中,希伯来人形成两个部落: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犹太。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占领了迦南的西南沿海地区。这些海上民族称他们居住的地区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后来希腊史学家就把全部迦南叫做巴勒斯坦,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

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

希伯来人同腓力斯丁人之间进行的战争异常激烈。在战争中,希伯来两大部落联盟需要加强联合,其首领也需要扩大和集中权力,这就加速了希伯来人国家的形成。到了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终于建立了本民族的王国——以色列犹太王国。从此,他们的历史由前王国时期(前文明时期)进入王国时期(文明时期)。

扫罗(约公元前1030~前1010年在位),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第一个国王。他是从北方以色列各部落中选举出来的。扫罗在位时把12个部落统一起来,并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这支军队在同腓力斯丁人作战中,取得了许多次胜利。但扫罗和他的3个儿子先后都在战争中阵亡。后来,南方犹太部落联盟首领大卫(约公元前1010~前970年在位)当了国王。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犹太人彻底打败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一个统一而又强大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并且将首都定在耶路撒冷。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约公元前970~前931年在位)即位。他统治的时代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鼎盛时期。所罗门大力发展外交和外贸,并与埃及结盟,娶埃及法老的女儿为后。他还组成船队在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上进行商业活动。所罗门为了打破传统的部族界限,把全国划分成12个行政区。为显示其君主统治的威力,他还大兴土木,兴建了豪华的宫殿,并为耶和华神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

所罗门晚年追求享受,奢侈好色,加之长年役使民众建造宫殿和圣殿,引起人民不满,国势渐渐衰落。他死后不久,王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北方叫以色列王国,在撒马利亚建都;南方叫犹太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首都。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在巴比伦的攻打下亡国,被俘的一大批犹太人被劫往巴比伦,在那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囚徒生活,史称“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开国皇帝居鲁士灭亡了新巴比伦,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在波斯帝国的支持下,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臣属于波斯帝国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犹太教的婚礼

婚姻在犹太人中是一种神圣的制度,按照圣经旧约开头五卷的建议,把一个女人奉献给一个男人,有三种表示方式:一是通过赠送贵重的钱财或戒指;二是递送一份文书;三是双方亲密地同居一室。而今天,仅靠其中的一种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要将三个条件一起完成,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正式的犹太婚礼一般分为三部分:新郎赠送新娘戒指;新郎向新娘递交婚姻契约;婚礼一结束,新郎和新娘一起走到附近的一间隐秘的房间内开解斋。

婚礼的最重要部分是送戒指,由两名证人作证,亲眼看到新郎在新娘的右手食指上带上一枚简单的金戒指。这时,新郎口中会念念有词:看,按照摩西和以色列法律,你已经是我的人了。

犹太教与《圣经》

饱尝亡国之苦的以色列犹太人,始终信仰统一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该教成为他们民族联系的纽带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起初,希伯来人信仰多神,耶和华是诸神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后期,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敬拜耶和华为唯一上帝。

“巴比伦之囚”时期(公元前586~前538年),犹太人的先知们秘密宣扬“救世主”的思想,即唯一真神耶和华将派“救世主”降临人世,拯救苦难中的犹太人并帮助他们复国。

波斯统治期间(约公元前538~前333年),犹太人建立了半独立的神权和政权合一的国家,陆续编订了犹太教的经典《圣经》,制定了教规教义。至此,犹太教正式形成。

犹太教的教义如下:只崇拜上帝耶和华,认为他是宇宙间唯一全知全能、创造世界、决定祸福的主宰;坚信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信仰救世主,即相信上帝将派来救星使选民脱离苦难。基督教兴起后,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圣经》,但认为它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圣约,已经陈旧,因此将它称为《旧约全书》。

《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祭司们经巴比伦之囚,重返巴勒斯坦恢复圣殿后,于公元前6世纪着手编订的,历时500余年才定型。他们把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流传下来的法律、历史、宗教、神话、小说、诗歌等资料按照一神论的犹太教观点进行加工、增删,陆续纳入《圣经》。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涉及到巴勒斯坦地区1000多年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历史等方面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旧约全书》共39卷,其中包括律法5卷,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5个部分。《创世记》记载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伊甸园、洪水、诺亚方舟等传说。《出埃及记》记述了希伯来人最古老的法律,除了著名的摩西十诫之外,还有民法、刑法、家族法、婚姻法、赔偿法等内容,其中许多规定与《汉谟拉比法典》雷同。《利未记》又名《祭司法典》,是关于犹太教的教义、教规、节日以及各种祭祀、食物禁忌的有关规定。《民数记》列举了以色列人离埃及后的户口、财产清单以及回到巴勒斯坦后吸收迦南人多神教信仰的情况。《申命记》是重申法律的意思,记述公元前621年犹太国王约西亚进行宗教改革、法律改革的情况。重申唯有耶和华是上帝,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神。并且规定拜多神者死。

叙事著作12卷,又称《历史书》,即《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是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兴亡的史记。主要记述以色列人征服巴勒斯坦后,经过部落领袖“士师时期”,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始末,以及国家灭亡后以色列人流散他乡的历史。

诗歌6卷,即《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和《耶利米哀歌》。

先知书共16卷。先知者被认为是先知先觉,是神的代言人,实际上,他们是在以色列将灭亡前的社会下层的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谴责社会不平等,大声疾呼,唤醒民众。

《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是上帝与基督徒重新订立的约法,故称为《新约全书》,共27卷,分为《启示录》、《使徒书信》、《使徒行传》和《福音书》四类。《新约全书》的内容在2世纪中期已基本定型。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命令主教犹西比阿主持编订了《新约全书》,并抄写50部,以皇帝名义颁发各地使用,《新约全书》才成为法定的法典。公元397年,第3次迦太基宗教会议又以教会名义作出决议,确认《新约全书》的内容和目次,这就是目前流行的基督教的《圣经》。

亚述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8世纪,亚述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制的生产工具取代了青铜制的生产工具。至公元前8世纪后期,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公元前746~前724年在位)在新的条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组了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他把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以及工兵等专门兵种。公元前8世纪后期,是亚述帝国军事最强盛的时期。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及后来的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利用当时两河流域及西亚其他地区许多国家相继衰落或灭亡的有利条件,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以色列和巴比伦,并摧毁了乌拉尔图国,从此亚述神(战神)也代替了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而成为最高神,这是征服者的军事权力在宗教思想上的反映。到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又侵入阿拉伯半岛,征服埃及,毁灭埃兰,在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把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很大一片领土上的各族结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亚述帝都尼尼微

1849年秋,一个叫奥斯丁·亨利·莱亚德的英国人在巴格达以北的莫索城外一座叫库云吉克的山丘发现了亚述帝国最强大的国王辛赫那里布的王宫。公元前8世纪,尼尼微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国王辛赫那里布把整座城市建在山上,城墙有7.5英里。

这头人面带翅公牛大约在公元前710年由萨尔贡二世建造,大约有4米高,重达14吨,充分显示了亚述人的雕刻艺术。

城内有许多壮观的神庙,最高处就是辛赫那里布奢华的宫殿。辛赫那里布从土耳其、波斯和巴比伦引进了大批能工巧匠,兴建了这座占地2英亩的“盖世无双宫”。这座王宫包括71个房间、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植物园和一座凉亭。辛赫那里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极其舒适的浴室,由水井、滑轮、吊桶等构成的一套供水设施将水送到浴室,浴室内有淋浴,格子窗和通风设备不断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在寒冷时还有一个移动火炉能够为房间供热。王宫墙壁上各类雪花石膏浮雕中,战争和杀戮的场面最为多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亚述人辉煌而恐怖的风格。

王宫中还有辛那赫里布的孙子亚述巴尼帕尔创造的宫廷图书馆。在王宫的两间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板。最大的一块长达3米,宽2米多;而最小的一块还不到1寸长。这些泥板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人的图书,内容包罗万象,从历史、法律、宗教到文学、天文和医学,是研究当时历史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成为西亚两大强国。米底占领了亚述的北部和东北部,新巴比伦王国则占领了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以色列以及腓尼基的大部分。在摧毁亚述帝国后不久,新巴比伦王国的创立者那波帕拉萨逝世,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即位。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历代帝王中最强大的一位国王。他继位前已与米底王国的公主结婚,从而巩固了与米底的联盟。他在位的前11年,接连攻陷耶路撒冷,打败犹太王国。他依照亚述的惯例,将犹太王国大部分人口迁徙到巴比伦,其中大部分人变为奴隶,这在犹太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他还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修了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

新巴比伦城门复原图

新巴比伦遗址坐落在巴格达东南100千米处,与巴比伦省会哈莱相距10多千米。

新巴比伦国王建造空中花园

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思念亲人和故里的后妃,特令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依照后妃家乡的景观建造了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方法,将花园置于平台上,由列柱支撑,高达25米。平台的底部是石块,上面铺平砖,再上面盖铅板,将泥土堆置在铅板上,在泥土上栽种各种奇花异草和树丛,并设有灌溉用的水源及引水设备。远看犹如花园悬于空中,成为新巴比伦时期的一大名园。空中花园被古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波斯国的建立

米底王国统治时期,波斯共有六个农业部落和四个游牧部落。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贵族氏族称阿黑门尼德。公元前6世纪,米底和巴比伦冲突,内部又发生叛乱。公元前553年,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族人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年在位)领导下,起兵反抗米底。经过三年的战争,在公元前550年终于灭掉米底。居鲁士兴兵几十年,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建立起波斯帝国。为了征服当时比较强大的埃及,他释放了由尼布甲尼撒二世掳来的犹太人和腓尼基人,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犹太国,作为他将来进攻埃及的基地。公元前529年,居鲁士远征中亚,占领了巴克特利亚(大夏)、索格第安那(粟特)和花刺子模,控制了乌浒河(阿姆河)和药杀河(锡尔河)之间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其子冈比西斯一世在腓尼基舰队的支持下,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公元前522年9月,阿黑门尼德的族人大流士(公元前522~前485年在位)即位。

波斯文化

波斯文化是开放的,带有鲜明的多样性和兼容性。波斯人热切地从臣服他们的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灵感,他们自愿地把外来特色与本地传统相结合,成功地创造出一种风格。波斯国王大流士大帝时期就曾采用古波斯语、巴比伦语、埃兰语和埃及语四种语言;波斯波利斯宫殿建筑中出现的两头巨大的带翅膀的石雕公牛就是源于叙利亚迷人的动物寓言;波斯波利斯的浮雕图案塑造了各民族人物的形象,可以看出,精细完美的雕刻风格和技艺受到了希腊、埃及等地的艺术影响;而阿帕那的石柱又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这一切表现了波斯文化的国际化。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为古代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出身于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父亲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作为侍卫,随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冈比西斯二世在返归途中身亡,大流士继承王位,随后一一平定各地的暴乱。公元前519年,大流士进攻里海东岸的西徐亚人,不出数载又到达印度河谷,公元前513年,征服色雷斯东部和马萨格泰人,然后渡过多瑙河入侵西徐亚王国的欧洲领土。公元前490年又派达提斯出兵希腊。大流士第三次远征,怏怏死去。大流士一世对波斯的贡献是健全了国内的行政制度。他划分省区,每省设置总督、将军和司税大员各一人,均直属国王。为促进内外贸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开辟海陆运输路线,打通从印度口至埃及的海上航道;允许犹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大教堂;公元前521年,定都苏萨,以波斯波利斯为陪都。

波斯名城

波斯波利斯:位于伊朗西南部,是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为了在伊朗历正月时举行庆贺仪式而建造起来的,为波斯的新都。据称一年之中都城的使用只有在正月十三日这一天。从庞大的遗址群中能够确认的建筑物中有大流士一世的宫殿,薛西斯一世的宫殿,还有百柱大厅和三座宫门等。遗址中的阿帕那巨大石柱令人惊叹。

苏萨:位于伊朗胡齐斯坦地区。波斯旧都,公元518年重建,是汉谟拉比法典出土地及大流士一世宫殿遗址所在地。

古印度科学成就

敏锐的哲学思考在更为实用的领域里结出了科学果实。医学在吠陀时代达到很高水平。不仅有了许多特效药物,解剖学也得到发展,还能做许多精细的手术。有关人体解剖学的知识非常广博,而且还开始了胚胎学研究。医学科学,尤其外科职业非常受人敬重,直到由于害怕受不洁人员的接触传染而被禁为止。尽管占星家们把怪诞的前提作为研究的基础,但却获得了天文学的宝贵知识,并且他们还暂时接受了地球是绕其轴心旋转,太阳的升降现象皆由此而来的观点。最辉煌的科学成就在数学领域。印度人能计算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还懂得如何开平方根和立方根。在运用十进制之外,他们又发明了极为重要的零数原理,这一原理最终被世界其他地区所采纳。现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创造的。印度人在几何学方面的进步不如希腊人,但在代数方面却遥遥领先。

吠陀文学

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印度吠陀文学开始出现。“吠陀”一词原意为“知识”,后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西北印度用梵文写成的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其中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讲,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共分4部:一为《梨俱吠陀》;二为《娑摩吠陀》,将《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供祭祀时歌唱,共载入赞歌1549首;三为《夜柔吠陀》,主要说明出自《梨俱吠陀》的赞歌在祭祀时如何运用;四为《阿闼婆吠陀》,共20卷,载入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其中杂有科学的萌芽。吠陀经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印度圣物——牛

牛在印度教里被视为圣物,并对它加以崇拜。这种信仰始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吠陀时代。在古代印度,公牛可以屠宰当作牺牲贡奉和食用,而对母牛则动不得。雅利安人的经典之一《梨俱吠陀》中写道,母牛为女神,它是众神之母,因此严禁宰杀母牛。这种单纯的动物崇拜到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被赋予了社会色彩。当时规定杀母牛与杀婆罗门要治同罪。母牛崇拜还渗透进了宗教仪式中,在实行净化礼和悔罪仪式中,要使用牛奶、奶酪、奶油,甚至母牛尿和母牛粪。母牛全身均为圣,由此可见母牛崇拜至何等程度。印度教中对母牛的崇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列国时代

大约到公元前600年,印度开始进入所谓的“列国时代”。之所以称“列国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印度存在若干大小不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中较大的有十六国,据佛典《长阿含经》记载,这十六大国是:鸯伽、摩羯陀、迦尸、居萨罗、跋祗、末罗、支提、跋沙、居楼、般阔罗、阿湿波、阿槃提、婆蹉、苏罗婆、乾陀罗、剑洴沙。除这十六大国外,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小的共和国或自治族。这些国家绝大部分位于恒河流域,恒河中下游一带已成为当时列国的主要政治舞台。进入列国时代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新思潮涌现出来,与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时代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答多。释迦是王族名,意为“能仁”,牟尼意为“静默”,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释迦牟尼因为母亲早死,由姨母抚养成人。16岁时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生子罗蚌罗。但他因为无法理解人类的生老病死,29岁时,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走上了修道之路。

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他弃家外出,去寻找这个永恒的“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依照他们的说法,做了一名苦行僧,并进行了长达6年的极端艰苦的修行。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某一天夜里,他突然晕倒。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结果。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冰冷的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恢复。在离开尼连禅河前往婆罗捺斯的路上,在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释迦牟尼看到一棵菩提树。他在树下跏趺而坐,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那一年,他35岁。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意为4条真理,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教义创立后,释迦牟尼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活,先后在婆罗捺斯的鹿野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祗园精舍等处说法。由于佛教以“众生平等”为号召,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拥护。最早皈依佛教的是两个名叫提谓和婆利迦的商人,接着,曾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5个人也成了他的信徒。后来,一些婆罗门教的祭司、释迦牟尼的姨母和儿子都成了他的信徒。在传教的第一年中,他就拥有了信徒1000多人。后来人数更多,其中既有国王、贵族和富豪,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释迦牟尼被信徒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汉语简称“佛”),这个新宗教就被称为佛教。

释迦牟尼六年苦行印度绘画

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冥思苦想的状态。画面上,他瘦骨嶙峋,类似自虐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释迦牟尼坚持六年,用以探索心源,求得般若,让身后追随他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钦佩不已。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年届80岁,他由王舍城出发,准备到拘尸那揭罗去说法,途中染病,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畔双沙罗树间去世,遗骨火化,得舍利数枚,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后来,他的大弟子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会议,在会上弟子们将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成为了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以后,佛教向东亚、南亚传播开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祖十大弟子

“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罗。”这四句话是对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及才能的概括。此十大弟子又称释迦十圣,是释迦牟尼亲传弟子的杰出者。

舍利弗智慧第一:舍利弗博学多才,能解诸疑。

目犍连神通第一:相传目犍连神通广大,神足轻举即能飞至十方。

富楼那说法第一:富楼那善于辩论,说法巧妙。能因人施教,见一种人说一种法,人们都为之折服。

须菩提解空第一:须菩提好入空定,能分别空义,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

迦旃延论义第一: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化。弘法于乡里,被誉为巴利文典之祖。

大迦叶头陀第一:大迦叶专志于修行,是释迦牟尼指定的第一继承人。释迦牟尼涅槃后的第二年夏天,他在灵鹫山召集僧众,结集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被尊为第一祖师。

阿那律天眼第一:阿那律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曾因贪眠被佛斥责,遂立誓不眠而致失明,仍勤修不懈,终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

优波离持戒第一:优波离出身于社会底层。奉行戒律无所触犯。

阿难陀多闻第一:阿难陀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侍从释迦牟尼20余年,谨记佛的一言一语。大迦叶圆寂后,率领徒众弘扬佛法,被尊为二祖。

罗睺罗密行第一: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之子。诵经勤奋,严守戒规,实不辱父望。

大事年表

公元前1150年,迈锡尼被灭,迈锡尼文化覆灭。

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犹太王国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灭亡,周朝建立。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进入东方的恒河流域。

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人向地中海扩张。

公元前960~前922年左右,以色列在所罗门的领导下迎来了全盛期。

公元前911年,亚述国王阿达得·尼拉利二世即位,迎来了亚述国繁荣期。

公元前8世纪后期,军事强国亚述达到全盛期。

公元前771年,大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灭亡。

公元前714年,亚述征服了乌拉尔图王国。

公元前704年,亚述以尼尼微为都城。

公元前626年,新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被新巴比伦与米底同盟军攻陷,帝国覆灭。

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

公元前600年左右,吠陀时代结束,进入列国时代。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犹太王国灭亡。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建立了凯麦尼斯朝波斯帝国。波斯灭米底王国。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攻占巴比伦,解放了犹太人。

公元前538年秋,波斯人长驱直入,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525年,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前485年,大流士统治波斯帝国。

欧洲

(公元前1200~前500年)

欧洲在这一时期存在着三种文明,即希腊文明、伊特鲁利亚文明和凯尔特文明。从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发展的伊特鲁利亚文明,是由多个城市国家共同造就的文明。在雅典涌现出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们,成为西方哲学的源泉。经济繁荣,贸易扩大到地中海周围,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伊特鲁利亚人也建立了小的城市国家,但相互之间只是松散地连在一起。

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的名称可能出自古希腊语“斯巴台”(意为播种地)。由于地处“凹陷的拉凯达伊蒙”河谷地段,故斯巴达又称“拉凯达伊蒙”。

公元前1100年左右,南侵的多利亚人进入拉科尼亚,约公元前10世纪,由4个多利亚人村庄联合组成了斯巴达城。居住在这一带的多利亚人,便称为斯巴达人。斯巴达城虽名之为城,实际上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完全没有城墙。有句谚语说:“斯巴达没有城墙,男人的胸膛就是斯巴达的城墙。”斯巴达城周围分散居住着被征服的原本地居民,称“皮里阿西人”,即边民。边民为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有奴隶被唤作希洛人(一译黑劳士)。

大约在公元前800~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征服了整个拉哥尼亚地区。此后又经过两次美塞尼亚战争(公元前740~前720年、公元前640~前620年),斯巴达人征服了拉哥尼亚西部的美塞尼亚居民。在征服过程中,斯巴达人的氏族制度更趋瓦解,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此,斯巴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造活动,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阶级结构和一整套暴力机器。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斯巴达国家最终形成。

斯巴达城邦建立后,其居民的地位分化为三个阶层,即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斯巴达人是征服者,其成年男子均享有公民权。他们集体占有全国的土地和奴隶。皮里阿西人散居于山区和沿海的村镇之中,这些人没有公民权,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但享有人身自由。希洛人是斯巴达人集体占有的奴隶(一说农奴),他们没有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受到的虐待和迫害异常残酷。为了防范和镇压人数众多的被征服者的反抗,斯巴达人大力强化国家机器,形成了贵族寡头政体。

战斗中负伤的战士在包扎伤口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