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开端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开端

公元前4万~前5000年,人类的祖先——现生人类(晚期智人)已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是造船渡过浅海到达各地的,也有从东南亚移居到澳大利亚的人。

大约3.5万年前,晚期智人在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海面约下降90米的冰河期得以继续存活。大约1.5万年前,迁往美洲大陆的最早的移居者,穿过了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冰冻的白令海峡大陆桥。之后,他们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南美的最南端——巴塔哥尼亚。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祖先为装饰自己身边的事物,创造了最早的艺术。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作为人类住所的洞窟,装饰着十分生动的动物绘画,而且还模仿人和其他动物的形状,用骨头雕刻成像。这个时期的人类,是靠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的,所以,为了获取食物,常常要反复迁徙。

不久,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驯养野生动物,从此定居成为可能。就这样,出现了原始的村落。在这个时代末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原始社会的人类发展

蒙昧时代是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一个文化阶段,是人类的幼稚时期,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征。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级阶段指整个旧石器时代,相当于猿人与智人时期,距今约300万~1.5万年;高级阶段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属于晚期智人时期,距今约1.5万~1万年。蒙昧阶段这个时期,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以采集果实、挖掘根茎和块根、拾取鱼贝和猎取动物等为食物。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从未加磨制的石器、棍棒、标枪,逐渐到磨制石器和制造弓箭,并掌握了磨擦取火的本领,从而学会了用火和石斧及做独木舟等。相应地人类也从居住的森林走出,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相对定居的村落。

野蛮时代是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二个文化阶段,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期。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约八九千年至七千年前后;中级阶段属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末,存在于整个公元前1000年。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导致游牧生活。适于种植的地区,则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

人类进化的道路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公元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发现的,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体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公元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200万年前。能人脑容量较大,约在600毫升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而且牙齿比粗壮南猿的小。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能人生存的年代在200万年前到175万年前,当时粗壮南猿还没有灭绝。

(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公元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已发现的直立人除了印尼的爪哇猿人外,还有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和石器,比较明确地揭示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北京猿人发现于1929年,其发现地为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现已获得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高约1.62米,女高约1.52米,四肢已具备现代人形,脑容量为1075毫升。这一切证明北京猿人已远离猿类而更接近现代人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在北京人遗址中,除发现了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禽兽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就有2千多个个体,说明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尼安德特人是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简称“尼人”。早期智人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万年到20万年前到距今5万年到4万年前。中国的马坎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尼人。尼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毫升,尼人与直立人相比,头骨比较平滑和圆隆颅骨厚度减小;面部(从眉脊向下到下齿列部分)向前凸出的程度与直立人相似。欧洲尼人的鼻骨异常前凸,显示他们的鼻子一定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有大的牙齿和上颚,因此推测他们的鼻子不可能像现代欧洲人那样有狭窄的鼻腔,而是有一个向前大大地扩展的鼻腔。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一个像现代欧洲人那么高同时又像现代非洲人那么宽的大鼻子;而且,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尼人创造了被称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石器的形态更加规整,开始生产细石器,出现磨制、穿孔技术,并用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当时的欧洲气候寒冷,尼人能够用火并且已经能够造火。尼人还开始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其生存年代为距今5万年至1万年前。因新人最早的化石是在法国的克罗马侬洞窟里发现的,故又名“克罗马侬人”。克罗马侬人不论在形体、高度,还是在脑壳比例上都有所变化,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平均在1400毫升以上。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公元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新人的分布较广,不仅在亚、非、欧三洲发现其化石,而且还分布在大洋洲和美洲。据人类学家研究证明,在1.5万年前已有人类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4万年前,亚洲人从东南亚到达澳洲。

石器时代的工具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早期人类使用加工粗糙、形状简陋的石器,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时间约为距今1.5万年至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打制精细的石器,并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旧石器时代又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约在距今300万年至20万年前,使用的石器由砾石打制而成,十分简陋、粗糙,与天然碎裂的石头相差无几。中期约为距今20万年至5万年前,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晚期的石器很是美观、适用,同时骨器与角器亦已出现,时间约在距今5万年至1.5万年前。晚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使用火,从使用天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人类在实践中对火的发现与使用,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石器时代的时间为距今1.5万年至1万年前。其中,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已经学会在砺石上加砂蘸水磨光,然后再在磨光的石器上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非常丰富,有生产用的石斧、石锄;有狩猎用的石球、石箭头;有生活用的石臼、石杵等。骨器种类则有骨针、骨锥、骨匕首等。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人类便从狩猎经济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从采集经济中发明了原始农业。

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后来由国家所代替。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属器时代趋于瓦解。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成果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公社产生新的氏族,联合形成胞族,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部落。

直至氏族出现,人类才禁止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由此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同伴,是同妻子的丈夫们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是同丈夫的妻子们之间的相互称谓。

氏族制度便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因为在群婚制下,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此时,最初的母系氏族便产生了。母系氏族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个氏族的所有成员皆来自一位女祖先。

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氏族组织亦不断增加,这时候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难以继续维持,对偶婚便应运而生。在对偶婚的形式下,成年男女在通婚的外氏族中,各自寻找一个配偶,作为自己与其经常发生婚配关系的主要对象,同时也不排除与其他异性发生偶尔的婚配关系。对偶婚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最初萌芽。

氏族制度在全盛时期有氏族、胞族、部落等多种组织,它是原始公社发展的顶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同时,一场父权制度取代母权制度的革命出现了,即父系氏族公社得到了确立。

父系氏族体现了以男子为中心的权力主义,于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了对偶家庭。个体家庭的出现削弱了氏族血缘关系,加快了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人员流动,出现了为了共同经济利益结成的农业公社。

私有财富的出现导致了人类愈演愈烈的财富角逐,军事民主制便出现了。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一旦军事首先或其他显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军事民主制便最后瓦解而由国家代替。

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发生于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器时代开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使劳动分工出现新的变化。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产品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交换相应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金属器时代

金属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使用金属工具时代的文化,可分为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是天然铜,后来学会冶铜,但铜的产地少,还不能广泛用来制造工具,故与石器并用。冶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金属器时代,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铜低,但硬度比铜高,可用来大量制造器物。青铜器出现后,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阶级社会也在此时形成。铁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铁含量丰富,硬度高,适用范围大,其发现后铁器工具得到很大的发展。铁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类可以说完全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发生于青铜器与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日趋复杂,向多样化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多样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于是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某些人承担的专门行业。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金银货币,贸易范围扩大,各部落联系加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使用奴隶劳动更加有力,因而奴隶制得到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财富增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富人们经常发动掠夺战争,于是拥有财富的有产者成为氏族贵族,他们灭绝人性地剥削奴隶与穷人,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通过剥削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财富,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两大阶级分化和对立日趋严重,氏族制已经过时,于是产生了国家。

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产生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国家的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在人类追逐财富的战争中,以军事首长为首的氏族贵族集团的权力和财富日益增长,原本为选举而产生的军事首长变为世袭,人民大会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为了保护贵族地位,也为了争夺更多的财富,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就产生了,这就是包括负责政治的官员、负责武事的军队,以及负责刑事的监狱等等一整套统治机构的国家。

大事年表

360万年前,南方古猿在坦桑尼亚北部的利特里出现。

300万年前,南方古猿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哈德出现。现代考古学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露西”,它是南方古猿非洲种的一员。

175万年前,粗壮南方古猿生活在坦桑尼亚北部的欧杜瓦伊峡谷。

175万年前,会制造工具的能人——我们已知最早的人种成员——生活在欧杜瓦伊峡谷。

160万年前,直立人在肯尼亚的切首瓦亚定居。有证据表明他们可能已经使用火了。

100万年前,直立人生活在欧杜瓦伊。

公元前90万年,直立人出现在爪哇中部。原始人的长距离迁徙表明他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公元前70万年,直立人经由约旦、雅姆克河以及以色列到达吴比迪亚。

公元前50万年,直立人在欧洲定居。

公元前40万~前23万年,直立人生活在中国北京的周口店。

公元前12万年,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来到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0万年,现代人类在非洲开始出现。

公元前4万年,西欧的智人紧挨尼安德特人生活。

公元前3.5万年,尼安德特人灭绝。

早期的定居社会分布示意图

这些社会形成于公元前10000~约前2500年,集中于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印度河谷、中国北部平原四个地区,由此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

国家与氏族最根本的区别是: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氏族却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它的成员。

国家的产生致使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大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逐渐出现了早期的文明古国,人们将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在黄河流域的夏商文明出现的同时,以希腊为中心的爱琴海地区也跨入了早期文明国家的行列。

亚洲

(约公元前4万~前5000年)

从公元前4万~前5000年这段时间内,亚洲的各个地区,从东亚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到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安纳托利亚高原,早期人类都迈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农业、村落。

“肥沃月湾”地区的农业

从公元前1.5万年起,地球的气候逐渐变得更温暖、更潮湿。“肥沃月湾”生长着大量可食用、供人工种植或驯养的野生动植物。由于资源丰富,北起叙利亚沙漠,下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到波斯湾的这块地中海沿岸弧形地域,被称为“肥沃月湾”。约公元前1万年,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以渔猎、采集为生的纳图夫人,建立起永久的露天村落,接着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磨光的石器。

在好年景,农耕为“肥沃月湾”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比他们需要的更多的食物。他们把这些剩余的食物储存起来,并进行贸易,换取制造工具的原材料,或者诸如家具、罐之类的产品。

逐渐地,农耕者与手工艺者变得富有了。他们建造了更多更宽敞、并聚集在一起的房子,逐渐地发展成为小的城镇。这些房子是由泥砖建成的,待在里面冬暖夏凉。最早的一个城镇是杰里科,它建在死海北部的一个温泉旁边。城镇周围的地区既适合种庄稼也适合放牧,于是不久以后,杰里科就变得富有了,在这一地区也陆续建立了其他城镇。

在“肥沃月湾”地区,农民面对小麦有着不同的问题。长势好的品种是野生的单粒小麦,但是当它们成熟时,其种子容易掉落,这使得收获很难。后来,农民们注意到另一些作物的种子并不是很快掉落,于是他们从这些作物中采集种子。不久他们就发展出一种新品种——人工培育的单粒小麦,它们只在脱粒时才掉落。

早期的农民用相似的方式繁殖动物,挑选具有他们希望特征的动物,并繁殖它们。但是与作物相比,动物种类的变化是缓慢的。例如在“肥沃月湾”地区养殖的猪就比现代的家猪小很多,更像野猪。牛也比现在的小,绵羊与山羊看上去像野生品种。绝大多数早期的家畜比它们的亲戚更小。这可能是由于农民培育的是温驯的动物,它们不具有攻击性,与野生动物相比,它们容易处理。农民们挑选的不是大型的品种,而是选择吃起来味美、多产奶的品种。农民们逐渐建立起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发现体型小的动物经常具备他们需要的特征。

早期的农耕者

开始时,农耕是困难的,甚至比打猎和采集更为艰辛。耕种土地只有石头和木头工具可用。种子得用手撒,收获时得在烈日下用石镰收割。

公元前6000年,发明了陶器,其经济模式传到了野生谷物地带以外。安纳托利亚高原成为当时最富创造力的地区,后来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贸易的出现

耕种使得一些人生活富裕、成功。他们可以用剩余的食物交换别人的奢侈品。不久,这就成为一些农耕者的生活方式,在“肥沃月湾”地区和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的亚细亚部分),开始出现贸易城镇。绝大多数早期城镇很久以前就消失了。当泥砖建筑变得破旧不堪时,它们就被推倒。在原来的基础上,人们再建房子。几百年来,这种情况发生多次,于是随着以前房子被取代,城镇的地基水平逐渐地上升。当一座城镇被最终废弃时,废墟与地基的建筑以土墩的形式留下来了。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种古代的土墩被称为提尔(tell),在土耳其被称为于育克。

早期城镇土墩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就是土耳其中部的卡塔·于育克。当考古学家挖掘土墩时,他们发现它隐藏着一个古代城镇,居住着生活在约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商业居民。城镇的周围是富饶的农耕土地。城镇烧焦的遗迹显示人们当时曾种植小麦、大麦、小扁豆和其他作物,同时食用苹果之类的水果,以及杏仁之类的野生坚果。

卡塔·于育克的人们用食物和原材料与别人交换工具。一种深受欢迎的原料是黑曜石,这是一种火山自然形成的黑色矿石。在这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用燧石和黑曜石制成的不同的工具与武器。

卡塔·于育克城的房屋是用泥砖建造的。它们呈正方形或矩形,房屋紧挨着。城镇一个令人惊奇的特点是它没有街道。人们从屋顶平台沿着木梯下来,进入屋子。这种建筑方式可能是出于防卫的需要。

许多房子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这些房间或者说神龛,以用石膏做成的公牛头装饰,或装饰真正的牛角。它们也有动物与人体的墙壁画,许多形体是女性的,考古学家也发现超过50个怀孕妇女的小雕像,这表明人们崇拜女性神。

神龛还包括一个土台,可能在某些宗教仪式中被用为祭坛。当卡塔·于育克的居民死去后,他们的尸体露天放置,其肉为秃鹰所食。然后亲属把他们的尸骨取回城,葬在这些祭坛下。

仰韶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约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中国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它西到甘肃洮河流域,东到河北中部,北到内蒙古南端,南到汉水上游。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铲,有收割谷物的长方形石刀或陶刀,还有供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主要饲养猪和狗。狩猎、捕鱼仍是重要的生存方式。狩猎工具为弓箭和长矛,鹿、獐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猎物。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已较普遍。陶器是当时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可作容器、食器、炊具、汲水器。陶器的颜色以红色或红褐色为主,在红陶器物上施以黑色、赭红色或白色的彩绘,这就是彩陶。彩陶上常见的花纹有几何纹、涡纹、方格纹等,也有人面形图案或鱼、鹿、鸟、蛙等动物形象。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4万~5000年前),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出现了规模很大的部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快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大事年表

公元前1万年,巴勒斯坦地区开始了谷物的采集。

公元前9000年,“肥沃月湾”地区开始了农耕。

公元前9000年,叙利亚及附近地区的人们开始种植小麦。

公元前9000年,在杰里科地区一个温泉附近发展出一小片的定居地。

公元前9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开始家养羊。

公元前8000年,在扎格罗斯山脉,人们掌握了放牧技术。

公元前8000年,在杰里科附近首先种植谷物。

公元前7000年,在地中海东部开始养殖山羊和绵羊。

公元前7000年,在“肥沃月湾”地区种植大麦。在巴勒斯坦种植二粒小麦。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种植单粒小麦。

公元前7000年,在土耳其南部,人们已经家养猪了。

公元前7000年,谷物种植遍及从土耳其到“肥沃月湾”地区、扎格罗斯山脉以及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并开始广泛地传播。

公元前7000年,印度开始种植大麦。

公元前6000年,印度的农民开始建造储藏室用来贮藏剩余的粮食。

公元前6000年,在中国北部地区,粟是农民的主食。

公元前5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开始种植海枣。

公元前5500年,印度的农民生产出自己的小麦品种。

公元前5000年,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民种植水稻。

欧洲

(约公元前4万~前5000年)

距今4万年前,欧洲的早期人类逐渐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史前时代,欧洲大陆是欧亚大陆块的一部分,原与非洲大陆相连,而非隔以地中海。因此,欧洲的历史总是和非洲大陆所起源的事件有密切关连。此种特性以史前时代特别明显。大约在50万年以前,人类可能从南方及东方地区向欧洲迁移,然而,只有适应新环境或新功能而发展出的尼安德特人,才能在最近的冰河期存活。当冰河退却(公元前20000~前12000年)现代人才出现于欧洲。

约公元前3500年之后,在法国及西班牙创造著名沿穴壁画的狩猎者,开始由知道如何去种植谷物和收割农作物的聚落所取代。这些早期的农夫从东方迁入欧洲,同时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度文明,也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成型,这些在欧洲偏远地区建立聚落的拓荒者,经或简单的农耕、捕鱼及狩猎的生活,但无法长期逃避来自中东兴盛文明的影响。

最早的欧洲人

早期的欧洲人常被称为克罗马侬人,其主要遗址在法国的道格纳。克罗马侬人把兽皮制成衣服以保暖。只要可能,他们会在洞穴中躲避,但是自然的居所并不是容易找到的。他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所发现的材料来建造简单的家。树枝提供了简单的框架,上面覆盖草皮或动物皮以避风雨。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猎杀的猛犸那巨大的骨架制造框架。

克罗马侬人是熟练的工具制造者。他们最好的最锋利的工具是用燧石制造的,他们可以把它打造成针头与小刀这样小的工具。小片的石头可以被雕成尖角的针,而鹿角可用来制作诸如锤子之类的工具。

早期欧洲人最伟大的进展是其艺术,石刻和岩壁画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他们日常生活的情况。动物的画案表明他们狩猎猛犸、犀牛、牛和鹿。它们的皮也可能制造人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女性的雕像表明人们崇拜女性神。这些足够聪明能够创作艺术和制造工具的早期欧洲人可能也有一个发达的社会组织。尽管他们生活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中,但是很有可能,这些小的群体在某一时候聚居在一起生活。他们一起生活可能是为了打猎,或者为了纪念一年中某一重要的宗教仪式。

多瑙河文明

公元前6000年中期,从喀尔巴阡山脉发祥的一股势力,迅速将新石器文明传播到无人居住的地区。这股势力被称为“多瑙河文明”,因它沿多瑙河及其支流而下。又称“纹陶文明”,因其陶器的装饰是纹条状。考古学家们发现的人类居址表明,早期人按小部落一起生活,并且互相帮助。他们猎取大的野兽,用打制的石器将野兽杀死,他们躲避在深山洞里抵御寒冷和阴暗的日子。他们可能就在这里编造最初的神话来描绘危险的自然力量。他们在原始的坟墓里,小心地把死人放成睡卧姿势,周围放上燧石制成的随葬品。

大事年表

4万年前,克罗马侬人从非洲移居欧洲。

1.8万~1.2万年前,在俄罗斯西部建成以长毛象的骨头为柱子的房屋。

1.3万年前,居住在希腊洞窟中的人类开始用黑曜石制作石器。

公元前8000年,牡蛎等贝类成为欧洲沿岸居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公元前6500年,在欧洲东南部,开始了最初的谷物栽培。“多瑙河”文明出现。

公元前5000年,欧洲开始加工铜和金。

非洲

(约公元前4万~前5000年)

非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到了距今4万年前左右,非洲的早期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非洲石器时代中期。阿夏尔式木桶从10万年前一直使用到5万年前。此后,发展出地区性的特殊化,首先有南非的法乌斯密斯文化期工艺、赤道非洲的山果文化期工艺,继而有非洲石器时代中期的工艺或北非的阿泰尔文化(约4万~5000年前)。

非洲的畜牧业和种植业

在西非,最早驯化动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西非已出现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稍后农业发展起来。在几内亚、加纳、塞拉利昂等地的晚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有两面加工切削的类锄和扁锄,这是农业生产的间接证据。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可能是薯蓣,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年。在东非,畜牧业的出现也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在整个大裂谷地区,都散布着畜牧业的遗迹。东非属高原地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属于高温无雨的旱季,当地原始居民便培育了以黍类植物为主的抗旱性农作物,如小麦、大麦、高粱、芝麻和黑麦等。

非洲的岩石画

在非洲,发现了一些最有趣的、保存最好的石头艺术。在撒哈拉地区,图画中的动物类型表明:与现在的沙漠相比,那时这一地区是如何的迥然不同。冰川期后,当撒哈拉被植被覆盖,点缀着绿洲和小河时,这里是野牛和瞪羚的家园。当地人捕猎这些动物,并把它们画在居住地的墙上。大约公元前6000年后,他们开始画家畜,表明了这一时期在绿洲附近发生了从打猎到耕种的转变。

撒哈拉沙漠的岩石水彩画

岩画表现的是正在放牛的早期牧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畜牧业。

其他的非洲壁画——诸如喀拉哈里沙漠桑河人的画——表明猎人们在追捕他们的猎物。它们也显示了乘船捕鱼以及采集食物的情形。打猎的图画可能是作为打猎前举行仪式的一部分而被创作的,人们希望画一幅打猎成功的画可以使他们的打猎行为顺利。同样地,一群人围着羚羊跳舞的图画也暗示人们希望把某些动物的力量转移到部落人的身上。

大事年表

4万年前,非洲已出现现生人类。

3.7万年前,在南非的波达洞窟,使用狒狒胫骨制成的计数工具。

3.6万年前,在莱索托和赞比亚居住着狩猎采集民。

3.5万年前,在扎伊尔制成带有石英饰物的小工具。

2.6万年前,纳米比亚阿波罗遗迹的洞窟壁上,画着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壁画。

2万年前,扎伊尔住有狩猎采集民。

1.5万年前,在阿尔及利亚制成赤土像。

美洲

(约公元前4万~前5000年)

美洲的人类活动出现较晚,只是到了1.5万年前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河时期,亚洲的早期居民通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美洲。

亚洲的早期居民迁往美洲

在历史长河中,万年雪和冰河曾数次覆盖欧洲北部、亚洲和北美的广大地区。这种寒冷的时期——冰河期,大约每10万年发生一次,在冰河期之后,温暖的时期会持续约2万年左右。最后的冰河期开始于公元前11万年左右,约1.5万年前结束。在冰河期,由于大量的水冻成冰,海面下降约90米,隔断西伯利亚东北部和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峡成为大陆桥,使两个大陆接壤,住在亚洲的狩猎采集民,通过这个大陆桥,穿过阿拉斯加。但从大约1.4万年前起,白令海峡水位上升,隔断了来自亚洲的人和他们故乡之间的通路。因此,他们在美洲大陆上不断南迁,公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

美洲的农耕和动物养殖

无论是在北部地区捕鱼和海豹,在大平原地区捕猎野牛,或者在南部采集食物,美洲的人们一直遵循这样的食物供应。虽然在不是极端寒冷的环境中庄稼也能生长,但是他们还是随季节迁移,他们习惯了这样奔波的生活。

在美洲中部,气候变化快得令人莫测,烈日后常是暴雨倾盆。这里的人们希望更自主地控制食物供应,于是比其他美洲地区更早地转向了农耕。然而,他们需要好的气候种植庄稼,这可能也是他们崇拜雨神和太阳神的原因。农民们希望雨神和太阳神可以在耕年给他们带来好的气候。

在中美洲,最早种植的庄稼之一是玉米,这是一种自此以后就在美洲的农耕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现代玉米就是由墨西哥类蜀黍驯化而来的。

再往北,就是现在的美国西南部,最早的农民试验各种葫芦以及向日葵之类的作物。随着中美洲农民开始更广泛地贸易,他们用自己培育的玉米、大豆和南瓜与北方人交换,这些与当地的作物一起成为北部人们的主要作物,对许多人们来说,这些是他们食物的一个很好补充。

在南美,人们尝试着种植各种庄稼,包括葫芦、南瓜、树薯、马铃薯以及各种豆。在每一个地区,他们选取最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并几千年来一直试验、总结着种植的最好方法。农耕发展最快的地区是秘鲁。在安第斯山脉,猎人与采集者开始种植诸如葫芦、大豆之类的庄稼,用来补充他们的食物。他们几千年来一直食用这种混合食物。

在沿海地区,当河流沿着山谷流向大海时,产生了峡谷。在这些峡谷中肥沃的土地上,人们开始种植葫芦与胡椒,后来又种植了玉米。他们还发展起灌溉技术,把水从河里抽到田里。

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美洲的动物养殖开始时不普遍,很少有本地的品种容易家养。但是在安第斯山脉,有一个品种——骆驼——是有价值的,它为人们提供毛与奶,还可以当负重的工具。

一些美洲人发展出各种作物以及农耕技术,但是在许多地区,人们仍然广泛地食用野生食物,许多人群一直过着打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

大事年表

1.5万年前,亚洲的狩猎采集民,越过白令海峡,横穿阿拉斯加。

1.3万年前,人类到达智利。

公元前9000年,库罗威斯人在美国的大平原上开始捕猎野牛。

公元前8500年,在秘鲁,农业开始建立。种植的作物包括南瓜、大豆以及大麻。

公元前7500年,最古老的墓地建于美国的阿肯色。

公元前7000年,在中美洲,人们采集鳄梨、红辣椒、南瓜以及大豆。这些作物是农民们在接下来的2000年里陆续种植的。

公元前6300年,在秘鲁,农民种植各种根系作物,如酢浆草和块茎藜。

公元前5400年,在安第斯山脉,人们利用骆驼获取毛和奶,并且将其用于运输。

公元前5000年,墨西哥的农民开始种植玉米。

公元前5000年,在中美洲培育的作物,如圆底的葫芦,开始向北美传播。

大洋洲

(约公元前4万~前5000年)

大洋洲最早的居民也是从亚洲移居过去的,从距今大约4万年前,早期人类的足迹渐渐遍布整个大洋洲。

土著居民的祖先移居澳大利亚

约4万年前,晚期智人(现生人类)从东南亚移居至澳大利亚。当时,印度尼西亚与欧亚大陆相连,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陆地相连,所以几乎所有的行程都徒步完成,但渡海则用筏子或独木舟之类的东西。这些移居者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起初他们住在海边,靠捕鱼,偶尔也靠狩猎和采集植物为生。他们在内陆最早居住的地方是澳大利亚南部的湖水地域。移至内陆的土著居民用火焚烧狩猎地域,缩小动物觅食的范围,以易于狩猎。约3万年前的土著居民用研磨过有刃的石斧砍伐树木,建造适于居住的场所。在冰河期结束的1万年前,海面上升淹没了海岸附近,住在海边的土著居民移居内陆。

狩猎采集与迁移的生活

来到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遇到了在亚洲就见过的鳄鱼等动物,也碰见了很多没见过的动物。有长达3米的大型袋鼠、可怕的塔斯马尼亚虎和犀牛等。这些都是现在已灭绝的动物。他们为了获取食物,拾贝,捕鱼和海龟,捕猎袋鼠、小袋鼠和袋熊,并采集植物的果实、茎叶和魔芋。到了1.8万年前,气候干燥,大片草原沙漠化,土著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只有一部分适应了沙漠的土著居民,在易于得到食物和水的地方跋涉,使生命得以延续。

澳洲的岩石画

早期的澳洲人行走几里地,与别人交换工具、贝类项链,由此发展出美丽的岩石艺术,这些在今天仍然可以发现。当他们做这些时,他们逐渐发展起反映他们狩猎与采集生活方式的有关祖先的一系列传说,最为重要的是有关黄金时代的传说,这是地球与人类精神产生共鸣的时期。对今天的土著澳洲人来讲,这些传说仍然有着巨大的宗教意义。

有着宗教或者仪式目的的画在澳洲更为常见。有关世界是如何产生的故事对当地的澳洲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通常是一种与大地某一部分相关的动物。有一个澳洲传说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它描述了来自大海的红纹游蛇在海岸扭动,当它爬行时就创造出了地貌。在约6000年前,当地的澳洲人第一次把红纹游蛇画在岩石画上。

大事年表

4万年前,土著居民的祖先移居至澳大利亚。

4万年前,澳大利亚岩石上绘有岩画。

约3万年前,在澳大利亚北部,土著居民开始磨制石斧。

2万~1.3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南部的克奇奇那洞窟中居住着使用石器的人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