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问 题对额是贾宝玉与父亲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吗
《红楼梦》一书的景物描写素来为人称道,尤其是这一回正面描写大观园的文字,更是极其著名之笔,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真是让人目迷五色,恍如仙境。但是在叙事文学作品中,一切景物都须为人存在,因人彰显,因为一切景物自身原本没有意义,是因为人的活动才赋予它某种意义。离开人的活动孤立地描写景物,必成游离之笔。曹雪芹是最出色的小说家,当然深谙此道。因之当他要正面介绍大观园时,就没有静态地加以描写,而是放在人的活动之中,利用试才题对额这一事件来加以描写。这一点许多人已经看出。但是在文学创作当中还有一条法则,就是写人物关系、写事件的时候,不能够把人物关系写顺。写顺则无戏,必须有矛盾,有斗争,有曲折,有起伏,才能够出戏。曹雪芹正是这样使用他那一支如椽巨笔,表面上是在向读者介绍大观园,实则写出了贾宝玉与其父亲的第一次正面思想交锋,这一点就不是人人都能看出的了。
书中描写宝玉父子正面相遇,第一次是在第九回贾宝玉要去家塾读书,向贾政辞行,贾政给了他一番训斥。彼时彼境,贾宝玉唯有唯唯诺诺,难以有其他表现。可是在这一回试才题对额中,由于大观园这一特殊环境,题对额这一特殊事件,给了贾宝玉一个特殊的机会,他便顽强地表现起自己来,其作为让人吃惊。
进入大门,过了翠障,就是沁芳亭,众人所题都不能让贾政满意,唯独贾宝玉所题让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对于贾政这样旧日大家严父来说,这已经是对于儿子的最高赞誉。可是实际上贾宝玉是提出了《红楼梦》全书中一个绝大的象征,这个我们以后再说。父亲满意,宝玉当然看得出来,可能心中略有得意,于是走到下一个景点——潇湘馆时,他的那种恃才争胜的小孩子心性,就迅速膨胀起来。潇湘馆的景色是“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贾政看此便笑道:“这一处倒还罢了,若能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重要的是贾政说完便“看着宝玉”。为什么要看着宝玉?因为贾政素知宝玉不肯读书,他是在借机对宝玉进行教育,进行试探,看他怎么反应。那贾宝玉也知道贾政的意思,吓得“忙垂了头”,看起来他是害怕父亲提起他的不喜读书。按照常规,若是让宝玉为这一处景致题联,他应当题些与读书有关的词句才对,可是他题的什么?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他顽固地认为这里不宜读书,只宜下棋,等于公开反驳了贾政的教诲。由于所题很切题,贾政尚能容忍。可是到了稻香村就不行了,父子的矛盾公开爆发。
稻香村是一派田园风光,贾政见了就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那宝玉却是莽然不知,也不等贾政之命,先就发了一通议论,把众人所题贬得一无是处,气得贾政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跟前卖弄!”按说宝玉听到这个话头儿,就应该知趣收敛一些才对,可是他不,当贾政问他此处如何,众人都悄悄推他,让他说好。可是他却说“不及有凤来仪多矣”,招来贾政一番训斥。然而这一番训斥并不能使宝玉就此改口,竟然当着众人的面顶撞起父亲来:“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看去觉得无味,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这是贾宝玉艺术观的一篇宣言,他在艺术上主张自然、天然,反对扭捏造作。但还不止此,这里面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贾政是一个为官做宦的读书人,经历过一阵宦海沉浮之后归隐田园,是这一类人的普遍人生理想。贾宝玉却是一个贵家公子哥儿,生于绮罗丛中,脂粉堆里,没有经历过任何人世风雨,他认为在他的世界中就应该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应该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梦也香”,在此之中忽然插进一片田园风光,自然觉得很不协调,因此不惜强词夺理地加以排斥,说它“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其实大观园的山是真山,这一条大主山就是大观楼所依之山,它向两侧延伸,一直延伸到蘅芜苑和稻香村,延伸到凸碧堂和凹晶馆,正是背山有脉。水也是由西北角上引来的一股活水,不可谓临水无源。他之所以加以排斥,只是因为这里与大观园的整体风格不协调。什么是大观园的整体风格?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是“太平气象,富贵风流”,这才是贾宝玉所认可的格调。而这也正是贾政所最怕的败家子的作派,也是荣宁二公所担忧的“竟无一人可以继业者”,所以贾政才喝命“叉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