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问 “契弟”指的是什么

第七十问 “契弟”指的是什么

薛蟠在第四回正式出场,进入贾府之后,第五至第八回,都没有写他,到了这第九回,宝玉、秦钟上学堂,却借机把他写了很重的一笔。这一场冲突中人,都与薛蟠有关系,他虽然没有出面,冲突的起因却直追到他的身上。在这一出热闹好看的戏文中,薛蟠隐身幕后,却无处不在。表面写宝玉、秦钟在学堂的遭遇,背面却把薛蟠进入贾府后的举止行藏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直接为后面秦可卿之病埋下伏笔。这又是“一击两鸣,一石二鸟”的手法。在这一回之前,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体现在一个局部细节、一两句对话当中,比如第七回周瑞家的拉着香莲的手端详,向金钏儿笑道:“倒好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这不仅写了香莲的模样儿,也写了秦可卿的模样,而且起到秦可卿不出场却又让人想起的作用。这一回却是全部运用这种手法,而且运用得那样巧妙,可说灵动之至。我们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时,一个次要人物,既不能让他频繁出场,夺主要人物的戏,又不能扔下他不管,采取这种手法是最为经济的手法。看现代小说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次要人物,需要时他来了,不需要时他无影无踪,待到再需要时他又咕咚一下冒出来了,特别突兀,就与不善于运用这种手法有直接关系。

宝玉、秦钟来到学堂,我们才知道先于二人薛蟠已经到学堂里上过学。他来也不是为了上学,而是因为:“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动了龙阳之兴,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五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龙阳之兴”,通行本有注释,此不多赘,单说一说这个“契弟”。

通行本在“契弟”条下有注释:“拜把兄弟,这里含有男色的意思。”这个注释是正确的。我这里只想说明,契弟这个称谓,不仅仅是“含有”男色的意思,早在明代中晚期,它就直接指称同性恋的对象。

明代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有这样一段记载:“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妍媸,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之如婿,弟后日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其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尚寝处如伉俪,至有他淫而告讦者……其昵厚不得遂意者,或相抱系溺波中,亦时时有之……”这一段记载可称“契弟”这个词的最好注脚。连带而来,就连“兄弟”这个词也被人们用来指称男色了。张竹坡评本《金瓶梅》有这样一段描写: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落魄之后到一个寺庙里给人做小工,遇到一个头陀会相面,众人便指着陈敬济对头陀说:“你相他相,到相个兄弟。”一人说:“倒相个二尾子。”这便是说陈敬济生得俊俏风流,颇有女儿之风,因此怀疑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称他为“兄弟”。由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这个称呼在当时已经成为通行语,不用注释人们就知道指的是什么。进入清代,统治者害怕人民借结拜异姓兄弟聚众造反,对于结拜异姓兄弟有严格禁制,轻则流放,重则杀头,这个“契弟”一词,就成为同性恋者的专称。

中国历史上男风就盛,到明中、晚期达至高潮,直接波及整个清代,据说,明、清时期进入中国的西洋人最为惊异之事就是中国的“男女不分”。据一些笔记介绍,在明晚期,有的朝中重臣到了七十多岁仍然涂脂抹粉做女儿妆。近年世界史学界出现一个新分支,谓之“身体史”,中国只有台湾个别人从事这方面研究,据报道,初步研究结果称,二百年前国人对于男女身体的分别尚很模糊。二百年前正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代。对这种现象做出评判非一篇短文所能办,我们稍微了解一下这种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有些助益,否则一些情节、人物读来便很隔膜。因为这种风习直接影响审美观念,我们看旧戏舞台上能够与阔小姐后花园私定终身的男子大抵是俊俏风流的文弱书生,赳赳武夫微乎其微,高仓健那样的冷面酷男更难入时人眼目。就是在《红楼梦》中,之所以把贾宝玉写得颇带女气,亦与这种时代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不仅贾宝玉,其他人物如秦钟、柳湘莲、蒋玉菡、北静王水溶等也都是这一类型,而这些人都是作为正面人物形象来描写的。我们了解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审美风习,就不难理解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塑造书中人物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