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作琐忆

文史工作琐忆

我在县政协主编《鲁山文史资料》十余年。鲁山的文史工作曾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协通报表彰,我本人也连续八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授予优秀政协委员荣誉称号。所撰《回顾鲁山县文史资料工作》一文,初发2003年第二期《河南文史资料》,入选2010年全国政协所编《纵横春秋五十年》一书。回顾我在政协文史委的十多年,感慨良多,现把该文略作删改修润,以存史资政。

鲁山文史奠基之功首推1984年文史工作开创初,时任政协副主席的杜庆彬和文史委主任的王廷栋。二人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富有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先从组建一支撰稿队伍入手,四处探访年事稍高、阅历丰富并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要求各乡镇物色人选,然后通知进行培训。这些人多数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心有余悸,两位老领导采取“三讲”(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我们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党中央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的决心和已经平反大批冤假错案的事实,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讲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和大好形势以引导他们解放思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二学”(学习周恩来、邓颖超同志有关文史资料工作的指示和全国政协第四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新近出版的文史资料书籍)、“一畅谈”(即联系实际畅谈思想,讨论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的重大意义)的办法,收到很好效果。大家踊跃发言,就连那些开始时抱定一言不发态度的人也打开了话匣子。曾当过三青团区队长的宋俊峰,接到通知时以为又要开“分子会”,全家人都为他担心。他自己更是惶恐不安,到会场后一直沉默不语。通过学习和听取别人的发言,他心情豁然开朗,说:“‘三亲’史料奉献给国家光荣,带到墓坑里遗憾!”参加会议的副科级协理员胡敬斋说:“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没有紧箍咒的会议,感到内容新颖、气氛轻松、心情舒畅。”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我县文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县政协召开第一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向40余位老同志颁发特邀文史资料员证书,给予充分的荣誉和地位,把文史资料员和县政协文史委紧密地联系起来。省政协文史委得知此一情况,专门派人来了解,并以“鲁山依靠群众撰写文史资料”为题,作为一条经验,通过《河南文史通讯》向全省推广。

时间在推移,经验在积累,我县的文史资料员队伍在逐步发展壮大,多时达150余人,先后有300余人撰过文史稿件。而一年一度的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参加人员固定在80人左右。每年编一辑20万字左右的《鲁山文史资料》,稿源充足。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拟出抗战专辑。6月份发出征稿通知,到9月份,即收稿百余篇,约15万字。

政协全会之后,每年,政协都要召开一次文史工作会议,规模仅次于全会。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励众人,是一年一度文史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先是根据过去一年撰稿人员所撰稿件的总篇数、总字数、史料价值和对文史工作的支持、贡献大小,评选出优秀文史资料员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和证书。表彰名额25名左右,约占上年撰稿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五届政协主席杨锦领,对文史更是情有独钟、全力支持。他在任职期间,除继续评选和表彰优秀文史资料员外,还向我县开展文史资料工作以来一直未间断撰稿且成绩特别突出者赠送匾额予以表彰。1993年,向当时已患贲门癌14年但仍坚持趴在床头上撰写文史稿件的水利局离休干部程岷源赠匾,匾题“沉疴撰史,光前裕后”。县政协专门请了班乐队,雇了辆汽车,拉着金光闪闪的巨匾绕县城一周,由杨锦领和时任中共鲁山县委副书记的陶洪臻送到程岷源家中。如此隆重、热烈的场面使程岷源激动得热泪盈眶,发誓只要生命不息,就撰写文史稿件不止。

此后,县政协先后向对文史资料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王廷栋、张仲礼、赵西林、栗凌岐、陈继祥、李逢昌、焦桐、凌省三、李玉震、潘万发、杜庆彬、杨顺时、范乃文、张文焕、白振华、宋熙然、孙铸高、张屏甫、张怀发、孙玲、王永年等21人赠送了匾额。

截至2002年,鲁山县共召开18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时任政协主席参加。历任主席张福有、张文祥、张基贤、杨锦领、王志民、王进立、郝元方等都曾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反复强调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应该坚持的原则,要求从事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一定要具有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尽力抢救宝贵的文史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知情人相继作古,在世者也多已身体欠佳、力不从心,若不抓紧抢救他们所掌握的史料,就会导致人去史亡,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曾向文史资料员讲过两个典型的事例。

一是民革成员朱治兴,解放前曾任国民党军警卫营营长,了解闻一多先生被害的内幕,而且比以往书籍、报刊刊登的内容更为详细。他把这一情况向我透露后,我当时就感到这是一份宝贵的史料,应尽快加以整理;但尚未来得及着手,朱老先生便驾鹤西去了。这件事令我懊悔不已。

二是中共鲁山县委原办公室副主任范崇志掌握有1958年鲁山大放“钢铁卫星”的史料。几经动员,他才执笔成稿,先后发表于《鲁山文史资料》第15辑和《河南文史资料》2001年第1辑。也就是在2001年初,范崇志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因此,若非我们抢救得及时,这篇宝贵的史料便再也征集不到了。

王廷栋主任多次在会议上谈到历史资料是无价之宝,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明朝嘉靖年间的《鲁山县志》记载,麦苗遭霜打后还可以重新发芽,对于小麦的收成影响并不很大。群众如果知道这段记载,1953年也就不会把遭霜打的麦苗犁掉而改种其他作物了。”

每次集中培训时,大家都要围绕文史资料的实事求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调查挖掘和认真甄别、治学态度、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为现实服务等问题中的一到两个加以深入探讨。同时还请上一年撰写出优秀文稿的作者介绍各自的体会和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一般都是在县城召开的。1997年,杨锦领主席为使第十三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开得更加隆重且富有意义,决定将这次会议改在尧山建行宾馆举行。会议开得别具一格。不少文史资料员尽管生长在鲁山,但对家门前的美景却从未观赏过。此次得以登临尧山,也算是了却了平生夙愿。会后,赵村乡优秀文史资料员李逢昌作《赞文史》诗一首:

文史盛会于石人,文朋诗友喜登临。

开宗明义领导讲,取经送宝扬先进。

建行琼楼开华筵,月照流觞醉花阴。

观景台上览胜景,文史雄风留诗魂。

文史委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征集到稿件,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与文史资料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从而激励起他们的撰稿热情。文字资料不是靠行政命令或采取强制手段去获得,这就要求文史工作者诚挚待人,广交朋友,感情投资,紧密团结文史资料员。哪位文史资料员病了,携礼前往探望;哪位文史资料员不幸去世,就以政协的名义送花圈或挽幛并参加追悼会,有时还帮助料理后事。

五届政协主席杨锦领和现任政协副主席范崇海,不但与机关同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与文史资料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质朴真诚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与文史资料员推心置腹地交谈。就连文史资料员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也尽量帮助解决。对于年迈多病、行动不便的老文史资料员,逢年过节他都要携带礼品前往家中慰问,并对生活困难者予以适当的物质照顾。平时,只要得知哪位文史资料员有病,他就立即去探视;如因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就委派文史委的同志前往探望。

辛集乡贯刘村八秩高龄的马金襄老先生,对我县的文史资料工作贡献很大。后来马先生卧病在床,生活极度困难。杨锦领每年至少两次亲自去看他,并组织住在县城的马先生的好友和文史委同志前往看望。杨锦领每次少则100元、多则数百元,带头掏钱接济他。别人也多少不等地留钱给马先生。记得我曾先后三次掏钱给他,每次50元。每当分别时,马先生总是用骨瘦如柴的手紧紧握着杨锦领主席的手,久久不松,声音哽咽。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得直想落泪。

多年来,文史委同志对每篇来稿都认真负责,逐篇登记,逐字逐句推敲。处在基层的作者,所供稿件尽管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文字表达能力多有欠缺,仅是提供一些资料而已。若将其丢弃,就等于把一些值得记载的事件也丢了。同时,文史资料涉及的又是年深月久的人和事,作者的记忆多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果采用,就要求编辑人员认真做好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严把三关(即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的工作。为此,经常是把作者请来,当面询问、核实、修改,并一页一页地重新整理。所以有时编一篇稿甚至比撰写一篇稿花费的精力还要大。

文史委老主任王廷栋在其所编的每辑文史资料中,有一半文章都是他重新整理并工整抄写的。在实践中他总结出9条征集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1、直呼其职,不扣帽子;2、实事求是,反对虚构;3、史文并重,以史为本;4、坚持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5、言之有物,不空发议论;6、重在搜集,少抄少录;7、着重现代,照顾过去;8、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9、亲疏一样,不褒不贬。

王廷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与吉鸿昌一同就义的任应岐(鲁山人)早年是绿林英雄(或者说是蹚将、土匪),曾威震豫南、鄂北。《鲁山文史资料》第1辑发表了《任应岐传略》一文。后来,在北京工作的任应岐的儿子读到这篇文章,心里很不高兴。他回鲁山后,来到政协文史委,言其父乃民族英雄,何以被说成是土匪。王廷栋从文史资料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服了任应岐的儿子。实际上,任应岐被“逼上梁山”是他二十几岁时的事,其子根本不知晓。任应岐不仅是鲁山的名人,《河南省志·人物志》中亦有他的传记。至于任当过蹚将的那段经历该不该记呢?我们认为应该记,但记载时要掌握原则。

我也遇到过一些颇费斟酌的稿件。县工会原副主席陈继祥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炳泽反对共产党十事例》的文史稿件。李炳泽解放前是鲁阳中学(今鲁山一高前身)校长、国民党三青团骨干,解放后被镇压;但他任鲁阳中学校长期间治学严谨,治校有方,口碑不错。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我认为这个人属于反面人物,这一点应当首先肯定,但他在鲁山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应该记载。于是,我以《李炳泽反对共产党十事例》为首篇,与几篇回忆他任校长时情况的稿件编为一组,一并刊登在《鲁山文史资料》第15辑上。这组文章发表后,都认为处理得恰切。

这么些年来,一批史料价值较高的稿件,有二十几篇被《河南文史资料》采用,百余篇在《平顶山文史资料》发表。

六、七届政协副主席范崇海分管文史,他倾心文史、领导有方,连续指示文史委编印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反映建国后鲁山各行业发展变化和鲁山历史文化等专辑,以补史之缺、续史之无,为丰富鲁山的历史文化宝库和扩大鲁山的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9年9月16日,全省政协第三次文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我代表鲁山县政协出席会议。会上,鲁山县政协因征集工作成绩突出而受到表彰,经验材料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2000年12月28日,省政协办公厅在《关于河南文史资料征集发行工作情况的通报》中,再次表彰了鲁山县政协。

2001年7月,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主任葛纪谦莅临平顶山,主持召开平顶山市及所辖各区、县学习文史工作会议。会上,我县政协第三次受到表彰。

每辑《鲁山文史资料》定稿后,范崇海副主席无论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认真审阅把关,从而使其中的不少舛误得以纠正。为提高文史资料员的撰稿水平,范崇海副主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鲁山给文史资料员讲课、作报告,使他们受益匪浅。

2001年11月,在范崇海副主席的主持下,县政协与县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盛世修史记沧桑》,在县电视台播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纯粹性的投入。它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是长远而巨大的。它具有彰往昭来、兴利除弊之功效,诚可谓泽被今世、惠及后代。”

2002年11月29日,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主任葛纪谦看过我们拍的这个专题片后,欣然提笔给我们写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建议我们重新策划,拍出一部内容更加全面、画面更加清晰的文史专题片在河南电视台播放,并向中央电视台推荐。

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员队伍,确实是一支团结奋进、久经考验的队伍。他们执著追求、耐得寂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在商品大潮涌动的今天,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已经过世的退休教师林瑞五曾给我写信说:“我一生从事教育,没有什么钱财留给后代。有生之年撰写几篇文史资料,也算为后世留点遗记。”话语虽显苍凉悲壮,但掷地有声。他患眼疾后无法再执笔写字,就给我郑重地写了一张请假条,请求允许他暂时停笔。

程岷源,患癌症20多年,先后做过3次大手术,罹患糖尿病、胆结石、冠心病、肩周炎等13种慢性疾病,但每年仍提供至少2万字文史稿件。他在信中写道:“我原来是准备进土门(土葬)的,现在是要上火焰山(火化)。在未上火焰山之前,我要掂住口袋,把袋里的陈谷子烂芝麻统统倒出来……”为宣传程岷源的事迹,我写了一篇题为《创造生命的奇迹》的文章,发表在《平顶山日报》上。平顶山电视台记者专程来到鲁山,拍摄了介绍其事迹的专题片,在市电视台播放。《老人春秋》杂志也对其作过专题报道。

其他文史资料员事迹亦不胜枚举。曾担任过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栗凌岐,患病后让老伴和女儿陪伴前来参加文史会议。八秩高龄的杨顺时老先生手抖得捉不住笔,就动员儿子、女儿、女婿代笔。程秀琨弥留之际仍在口述史料,让他儿子记录。离休教师李逢昌为撰写《赵子登》一文,历时数年,走访30余人并四易其稿;为与知情人联络感情,他还多次自备礼品登门采访。离休教师张屏甫为撰写一篇文史稿件,自己出100元钱雇人从地下挖出一块抗战时期的石碑。离休教师孙铸高在调查走访时,一辆新买的自行车丢了也在所不惜。县工会退休干部陈继祥为撰写一篇稿件,骑着自行车7次前往远离县城的乡下,历时半年多,调访百余人,他的退休生活是在翻资料、查档案、走访和调查中度过的。把自己戏称为“下岗农民”的年轻文史资料员孙来运,每当有撰写任务时就放下赖以养家糊口的生意而专事写作。李玉震在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期间,即对文史委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离休后不幸患病做了大手术,但每年仍坚持四处调访,撰写出大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稿。张仲礼、刘海套、杨西仑等人的事迹也都非常感人。

这些事都是发生在我任职期间,每每想起,历历在目。有时我想,写成一篇文史稿件,稿费还不够买盒烟的钱,他们图的是什么,纯粹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尽管他们不被人注意,但他们具有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这些闪光的名字已随同他们撰写的史料一起载入了鲁山县的史册。

我县的文史资料工作能够作好,恐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县委、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关键;二是经费得到保障。这也是一个重要前提;三是依靠社会力量,建立起一支坚强有力的文史资料员队伍;四是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文史资料工作战线较长,涉及面广,离开各方面的支持是不行的;五是注重文史资料工作人员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六是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

我调出政协匆匆已6年,这几年来,我县的文史工作每年都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登上新的台阶,心里真是高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