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首辅之路——从起初的跌跌撞撞到后来青云直上

第三章 首辅之路——从起初的跌跌撞撞到后来青云直上

1.徐阶用计,严嵩大势已去

张居正离开翰林院后,朝廷依然腐败、阴暗。严嵩的贪婪是无止境的。朝廷在他的掌控下,风气越来越糜烂,因此暗地里反对严嵩的大臣也逐渐增多。当然,严嵩沉浸自己的虚荣中,并没有发现这些现象。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告病三年的张居正回到了翰林院供职,因为他无法看着朝廷继续腐败下去。回归朝廷的张居正已经不是那个意气用事的年轻人,朝廷的险恶让他变得成熟,也使他学会了遇到事情如何隐忍不发。张居正的恩师徐阶也经常教导他“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为官道理。不可否认,徐阶在张居正的仕途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不仅是张居正的恩师,也是张居正为官之路的引路人。

徐阶,松江华亭人。早年的徐阶非常擅长诗文和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徐阶考中探花并进入翰林院任职编修。《明史·徐阶传》中记载,刚入朝廷的徐阶爱憎分明,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喜欢发牢骚。而当时的嘉靖皇帝刚刚继位,满腔热血的嘉靖皇帝要彻底整顿明朝风气,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废去了老夫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号,只称呼老夫子为“至圣先师”。

徐阶对嘉靖皇帝的做法十分不满,并因为这件事情惹怒了嘉靖皇帝以及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张孚敬虽然为官十分清廉,但是心胸特别狭窄。徐阶得罪他后,没过多久就被贬到延平去做地方预审科长。

当时的延平民风非常乱,很多人都偷盗。徐阶到任之后开始整顿民风。在他的整顿下,很快一百多巨盗被捕获。徐阶雷厉风行的手段十分有效,很快大家都听说了徐阶这个人。而徐阶在延平一待就是十年,而这十年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变得圆滑老练。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身为首辅大臣的夏言认识了徐阶,并对徐阶这个人非常赏识,因此有意栽培他。后来,徐阶便因为政绩较为突出而被一次次地升官:先被升为黄州的同知,接着又升为浙江按察佥事,然后又被晋为江西按察副使,同时还担任浙、闽两个省的学政。嘉靖二十年(1541年),徐阶再次被调回了朝廷,任职国子监祭酒。两年以后,被升为礼部侍郎,随后又晋为吏部侍郎。那时徐阶以一副和和气气的态度对待所有人,因此在朝廷中的口碑十分好,而他的一些下属也经常称他为“愿为用”。另外,因为徐阶也写得一手好青词,所以他深得嘉靖皇帝喜爱。其实,夏言在死前就意识到严嵩的狡诈,但是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于是夏言转而提拔徐阶,他认为在自己的得意门生中只有徐阶可以与严嵩对抗。而夏言的死也让徐阶了解到严嵩的心狠手辣,但是那个时候的徐阶还没有实力与严嵩对抗。

夏言死后,朝廷由严嵩一手遮天,严嵩为内阁首辅,次辅是一个叫李本的人,而徐阶的地位仅次于李本。严嵩是嘉靖皇帝身边的“红人”,最受宠的时候甚至所有事宜都由他传达。严嵩觉得李本这个人比较忠厚老实,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但是徐阶就不一样了,因为徐阶是夏言的得意门生,所以对自己的地位有很大的威胁。按照徐阶往常的性格,再加上徐阶目前的地位,很有可能与自己作对。但是严嵩认为,先被贬,后又回到朝廷的徐阶想必已经改掉了当初容易冲动的性格,所以迟迟隐忍不发。

出乎严嵩意料的是,徐阶一直对他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但是严嵩仍然没有放松戒备,他担心皇帝宠信他人。史书上记载,当时严嵩对徐阶是“中伤之百万”,意思就是严嵩用各种办法排挤徐阶。但是徐阶隐忍不言,态度也表现得十分谦卑。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兵卷土重来,九门报急,京师也陷入恐慌。虽然嘉靖皇帝也想召集兵力抵抗,但是由于京城防守长期懈怠,附近的兵力不到三万,而且都是老弱残兵。这时,蒙古军已经在京城周围方圆十里烧杀抢掠,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攻城。嘉靖皇帝看到这种情况,急切地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严嵩却趁这次机会将责任推卸给徐阶主持的礼部。但是徐阶不会任人宰割,前思后想,他有了解决的办法——缓兵之计。徐阶认为蒙古军势单力薄,并不敢轻率地闯入京城,而蒙古军无非就是想掠夺一些钱财。既然如此,明朝可以先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就可以暂时拖住他们,直到各地的勤王前来救驾。徐阶的方法果然奏效,各地的勤王军队陆续赶到京城,蒙古军迫于压力,迅速撤回。这一次,徐阶在嘉靖皇帝面前博得了信任与好感。也正是这个时候,徐阶开始偷偷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最明显的举动便是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张居正入内阁。

徐阶隐忍的态度,使严嵩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徐阶青词写得非常好,于是在不上朝的时候,嘉靖皇帝就会经常召他进宫和他单独谈话。而徐阶就利用这个机会,经常不露痕迹地说严嵩的不是,时间久了,嘉靖皇帝不但不再宠信严嵩,反而多了一些厌恶。为了让严嵩彻底放松警惕,徐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以联姻的方式增进两人之间的交情。而这个时期,一些反对严嵩的人也开始弹劾他,但是都被严嵩父子压了下来,其中很多人都惨遭迫害。

在这时的朝廷中,不仅严嵩一手遮天,他的儿子严世蕃也开始卖弄财权。这时的严嵩已经年近七旬,却仍然要日夜侍奉在嘉靖皇帝身边,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将大部分事宜都交给了这个荒淫无耻的儿子,甚至私底下将全部的奏折交给儿子批复,然后才交给皇帝核查。而严世蕃比自己的父亲更会讨好嘉靖皇帝,因此嘉靖皇帝多次奖赏他。严世蕃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后,严嵩更是大胆地把全部政务交给他。严世蕃的贪婪比严嵩更甚,严世蕃借着自己的权力,在选拔官员时不看能力和口碑,只注重官员的贿赂数额。同时,严世蕃还借用权力大肆搜刮民财,一时家里的财产竟可敌国。有记载说,有一天,严世蕃和妻子商量将所有的金银财产全部藏在地窖中,而这时严世蕃突然想起这些财产都是仰仗父亲严嵩才得来的,所以严世蕃就请严嵩前来观赏。严嵩看到这些财产后,顿时目瞪口呆,隐隐约约地感到家里将要出大祸。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寿宫失火,严嵩在这件事情中失去了世宗皇帝的信任。相反,徐阶却得到世宗皇帝的信任并日益加深。此时,徐阶决定不再隐忍,彻底扳倒严嵩。于是,徐阶安排三位御史先后弹劾严嵩,列举严嵩的罪状,而这三位御史全部是徐阶的得意门生。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是世宗皇帝对严嵩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接着,徐阶又买通了一位深得世宗皇帝信任的名叫蓝道行的道长,蓝道行通过各种道家仪式来揭发严嵩父子祸国殃民的恶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当时身为御史的邹应龙做了一个梦,梦中他骑着马在乡间奔驰。他看到远方有一座山,山的东面有一个草做的楼,草楼的旁边又有一个米堆。马突然冲向了米堆,米堆倒后草楼也倒了,紧接着高山也倒了。他从梦中醒来后,仔细回想了梦中的画面,突然明白了,梦中的米堆就是指“蕃”字,东楼是严世蕃的别号,而高山正是“嵩”字。这是上苍提醒他要为民除害,除掉严嵩这个大奸臣。其实邹应龙早就痛恨严嵩父子一手遮天、祸国殃民的行为,只是碍于他们的势力太大,所以一直不敢正面对抗。做过这个梦之后,邹应龙联合了几名御史着手调查严世蕃贿赂一事,然后弹劾严嵩父子。嘉靖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下旨将严世蕃打入大牢,由三法司审讯。

这个时候的严世蕃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在审判中,他只承认自己贿赂的事,却声称其他的行为都不是严重的罪行。严世蕃想,如果三法司上疏提到当初严嵩陷害杨继盛的事情,反而对自己有帮助。因为事情虽然是严嵩煽动的,但却是嘉靖皇帝同意的。一旦三法司想为当年的事情翻案,嘉靖皇帝必然会恼羞成怒。这样,严世蕃不但不会被降罪,还有被奖赏的可能。

当时的三法司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想要扳倒严世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严嵩曾经设计残害忠臣杨继盛。这件事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足以将严嵩父子置于死地,而这种想法恰好也陷入了严世蕃设计的圈套。当三法司列举了严嵩父子的罪状后,于上疏前拜访了徐阶。徐阶从审词当中看出了严世蕃的诡计,于是说:“你们是想要严世蕃死,还是想要他活?”三法司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想要他死。”徐阶哈哈大笑,说道:“你们给他定的罪等于在救他,当年杨继盛的案子都是皇上亲自定夺的,如果你们揭露出来并要求翻案,就意味着说皇帝无能。以皇帝的猜疑心,他会认为你们在变相的指责他,严世蕃就会翻身,你们则不会扳倒严嵩。”

最后,由徐阶来拟定奏章,这份奏章没有提杨继盛的冤情,只列出了两条:“交通倭寇,潜谋叛逆。”而这两条正是嘉靖皇帝最讨厌最痛恨的事情。最终,嘉靖皇帝下旨将严世蕃杀了,将严嵩革职,严家的家产全部充公。有记载称,当时严家的家产有二百万两之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