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看官场风云之严嵩

3.初看官场风云之严嵩

严嵩考中进士的时间比夏言早十二年,但严嵩是在夏言当上首辅大臣的很长时间后才进入内阁的,因此严嵩的资历比夏言的浅很多,但是严嵩的眼光却一直紧紧地盯着夏言的首辅大臣的位子。

严嵩非常有城府,从不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最初狡猾的严嵩利用老乡的关系与夏言接近,对于夏言的指示言听计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说到这个细节:“如子之奉严君。”意思就是严嵩对夏言像儿子对待严厉的父亲那样毕恭毕敬。而夏言对严嵩的这种态度不屑一顾,并且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中讽刺严嵩,严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越发迎合了。

为了与夏言拉近关系,严嵩用各种方法讨好夏言。有一次,严嵩宴请夏言,而夏言完全不给这个同乡面子,因为夏言根本看不起严嵩,于是夏言找了一个借口便把严嵩派来送宴帖的人打发走了。而严嵩并没有放弃,反而亲自前去,跪在夏言府前一遍遍地大声朗读自己的请帖,说请夏言务必赏光。夏言被严嵩的做法感动了,便开始关照这个老乡,甚至还对嘉靖皇帝说,等自己退休后,这个首辅大臣的位子就让给严嵩。

严嵩又是怎样得到嘉靖皇帝重用的呢?当然,主要原因还是严嵩十分会讨好别人,他懂得委曲求全。他不但对夏言百依百顺,而且也用尽办法讨好嘉靖皇帝。例如,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他平时很少按时上朝,而是专心研究怎样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此外嘉靖皇帝一般不住在皇宫,而是住在宫外的一处别院里。如果遇上重要的日子,嘉靖皇帝就会大肆搞祭天仪式,仪式中最重要的阶段叫“火化青词”。青词是什么呢?青词就是嘉靖皇帝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作的汇报。因为词中有非常多的隐语,所以这个青词十分难写。每次仪式中的青词都是由夏言来写,久而久之,夏言就会觉得腻烦,因此便让下属来代他写。严嵩抓住了这次机会,为了讨好嘉靖皇帝,他便努力学习青词的写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嘉靖皇帝发现了一首精彩的青词,并且知道写这首词的人是平常极力讨好自己的严嵩。严嵩顺势说了一堆皇帝爱听的话,因此严嵩就被封为了内阁大臣次辅,也就是副宰相,其权力仅仅在夏言之下。

随着皇帝对严嵩越来越重视,严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想扳倒夏言,由自己独揽大权,而夏言还沉浸在严嵩的毕恭毕敬里,并没有发现严嵩有什么变化,因此夏言像从前一样从心里看不起严嵩。同时,夏言开始对嘉靖皇帝表现出一些不满情绪,而严嵩也正抓住了这点大做文章。

除了祭天之外,嘉靖皇帝还希望长生不老,甚至连黄袍和龙冠都不愿再穿戴,于是他便脱下龙袍,摘下龙冠,穿上道士衣服,戴上道士的香叶冠,俨然把自己扮成道士的模样。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朝中大臣也要穿上道服,扮成道士模样。夏言这次不再是皇帝的拥护者了,因为夏言一直对嘉靖皇帝的迷信持反对态度。夏言认为,皇帝的做法不但辱没了皇室,还有失朝廷的体统。当大臣们按照皇帝的要求穿道服上朝时,夏言依然穿着朝服出现在朝堂。嘉靖皇帝看到后内心十分不满,而严嵩不仅穿上了道袍,而且还在香叶冠外面郑重地套上了一层轻纱,这样就表示了自己对皇帝所说的话的重视。朝堂之中的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皇帝更加不满,于是表扬了严嵩痛斥了夏言。

还有一次,夏言随嘉靖皇帝微服出巡,但是夏言并没有按时到来,嘉靖皇帝又一次被惹怒。严嵩又一次抓住机会,收买了皇帝平时较为信任的道士,让他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说一些夏言的过错。嘉靖皇帝在一怒之下撤去了夏言首辅大臣的官职,而严嵩也顺其自然地取代了夏言成为新的内阁首辅大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