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禅与清心工作技艺
透过不断追寻『答案』开悟
只要努力了,无论结果如何,心中不会有什么波澜了。无论何时,都需要一颗整拂清爽的心灵。
万事都可从中获益
当你觉得“没有回报”沮丧的时候
职场中,往往是结果导向。如果没有成果,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无法获得认可。很多人为此会心生怨怼:“我已经这么努力了,却没有一丁点儿回报!”
身在职场,一定要清楚:努力也未必一定有结果,付出也未必就获得回报。那么,努力了为什么没有成果呢?
佛教基本的思维方式,是有因有果。要素完备,不可能达不到预期。如果不能达成,想来要么条件不足,要么就是要素有误。
每一项工作或是作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事前准备阶段、实际着手阶段、事业推进阶段、必要的方向性修正阶段、收尾阶段,大致如此。
把这些内容逐一检索,失败的原因就会浮出水面。
“原来如此,事前准备应该缜密一些……”
“修订方向方面有了错误……”
“收尾的时候不够好……”
事情做对了百分之九十,眼看就要取得最终的成果,但是犯了百分之十的错误,也会功亏一篑。但是,在感叹没有成功之前,先不要认为毫无回报,而是需要认真思忖一下那百分之十的错误。而后,为了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而寻找规避方法。
这么想,事情自然变得简单,人的心也就清净了,自然能沉下心继续工作。
将失误与失败转化为经验、教训,这亦是禅的智慧。
“要说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不如说:万事都可从中获益。”机会与付出之后获得的经历、经验、成长,在我们的人生计算中都是工作成果的一部分。
最要不得的想法是:“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回报,这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然后带着嘲讽去生活。这是绝对的偏见。这是躲避困难。这并不能带来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不能达成所愿。而人的成长,是梦想连着梦想。
有这样一句话——摔倒后不会无条件重新站起来。
无法成功,那么就从中捡拾起与成功相关的片段,总结教训就好。
除了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这个道理,还需细细总结失败的原因。
方向对了,方法对不对呢?方向和方法精准,事半功倍,也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方向和方法精准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慢慢导向成功。
一点点去理解商业社会,也更清晰地一点点看见自己。“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反脆弱的事物从混乱中成长,柔韧的事物不太在意环境。”做人,要柔韧刚强。
那么,是继续自怨自艾、继续偏离、继续摔跤,还是总结教训谋求下一次的成功?怎么选择,看你。
“隔壁的草地格外翠绿”
关于“别处工作环境更好”的偏见
有句俗语——隔壁的草地格外翠绿。
大家一定有此感触,自家花园的草坪本来很漂亮,但是总觉得邻居家的草坪更加青翠欲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别人的东西怎么看都觉得好,“隔壁的鲜花分外红艳”。
这种心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在工作方面,我们总是认为“在这个公司,我根本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要是在别的公司,我肯定会更加活跃出色……”“那家伙的工作,又轻松又容易得到好评。和他一比,我呢?活多活重,还总挨领导批。为什么总是我来干这种苦差事啊……”这就是“隔壁的草地格外翠绿”的感觉。
其实,理想的职位,并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在自己的职位上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则是可以抵达的状态。
禅语中,有“大地黄金”之说。
意即大地上本无黄金,但是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所站立的大地铺满黄金,熠熠生辉。如果潦草行事,心怀偏见,那么就无法出众,只能出局;如果心里总是想着“肯定会有别的好地方……”,那么就难以走出烦恼的泥淖。
自身熠熠生辉之处,是创造一个熠熠生辉的位置和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项目,要努力做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个工作如果没有他(她),就不会有这个效果。”
“除了他(她),没人能胜任这个项目。”
如果别人这么看你,那么在这个团队中,你的位置自然坚不可摧。
“尽管如此,现在的工作实在是太没意思了……另一个地方会更好……换个职位也不错……”我们时常怀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真正精彩的是“自己”。工作究竟是丰富有趣还是索然无味,这个与之关系并不大。而且,并不存在一开始就非常有趣的工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服务生最初来到酒店工作,被分派到与停车相关的部门工作。酒店的工作中,前台接待、餐厅及酒吧等,应该是“更有意思”,也是更好的位置。
不管怎么说,负责停车的工作的确是很无聊的。这个服务生却是竭尽全力摸索出了这份工作的精髓,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努力着。那么,结果呢?
这位服务生记住了所有使用过酒店停车场的客人的面容和姓名。当客人开车来到酒店,他会问候:“某某先生,欢迎您光临。”当客人离开宾馆的时候,他会说:“某某先生,请您小心驾驶。期待您再次光临。”
客人面对这样的问候和服务,心情自然是愉悦的。每天接待成百上千客人,这位工作人员竟然清清楚楚记得客人的名字,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这位服务生也因此成了酒店停车相关部门的明星,从而成为不可取代的重要人才。
“在自己的职位上熠熠生辉”指的就是这种热爱工作、深度工作的状态。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没有比这份工作更加意义重大、更加有趣的工作了。
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为之付出努力。多一份努力,也就让自己多一分色彩。两份的努力,则会让人收获更加浓墨重彩的效果。
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就会有这样的评判:“同样的工作,他(她)就会做出不一样的效果来,所以,这工作,非他(她)莫属。”因而会有机会得到擢升。《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就是这样的道理。
禅语说“随处为主、立处为真”。
无论身处何处,都让自己成为主角,那么你所处的位置就会出彩,你自身也会熠熠生辉。所谓“主体”,就是让你自身找到最佳的位置。
被十二时辰所用,还是用尽十二时辰
当你无法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
“啊啊,忙死了!”
这恐怕是日本上班族最爱说的一句话了。
不过,这句话也蕴含着一种含义,意即忙碌是一件好事,是有工作能力的证明。在其中,不乏有人打开密密麻麻的日程本,顿觉满心骄傲。
但是,忙得团团转的状态,真的值得骄傲吗?
那就不妨先来看看“忙”这个字。分开看,就是由“心”和“亡”组成的。把心安放到哪里已然忘记了,“心”消亡了,只是一味地走下去,片刻不停。于是凑成一个字,也就点出了“忙”的含义。
中国唐代末期的禅僧赵州禅师有这样一句话:“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意即你们是被时间所用,而老僧(赵州禅师)则是尽情使用了全部的时间。
被时间所用,即被时间追逐;而用尽时间,则是自己占据主导,自由自在地使用支配时间。
这个差别,是决定性的。被时间追逐为时间所累,就会专注力欠缺,工作上容易引起失误和挫败。例如,如果正在解决某个工作上的问题,心里却在想:“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噢噢,对了,是那件事,该着手了……”这就是典型的被时间追逐的状态。心里想的是接下来的工作,而不是当下的工作内容。
因为心无处安放,无处可寻,所以谋求专注也就很难了。当然,这也必然会引起失误。
为了能够自由自在地支配时间、使用时间,就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当下的工作,而不是其他。
所谓集中专注,就是把心好好安放。
有一句禅语,即“身心如一”。
意即身体和心灵,本是一体。应对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身心一体,自然就会精力集中,也就不会产生失误了。
工作常有悬而未决、不可预料的事项。经常是忙于此事,犹在思考彼事;一方面着手这边,另一方面又在思虑着那边。这是常有的状态。
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实际上能够做到的,不过是“现在”和“那个”而已。
无论怎么想、怎么思考,也没法改变已然发生的事情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到。
身体和心灵本是一体,无论何时都要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所谓自由自在地使用支配时间的姿势,赵州禅师所说的“用尽十二时辰”的姿势,便在其中可以获得。
工作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不是要调整一下工作方法呢?比如,在清晨的时候,是不是适合处理难度较高的事情呢?下午精力特别不好时,是不是可以处理一些不太需要费脑力的杂事呢?
伯克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愿我们拥有有秩序的头脑,也能够活在此时此地、此时此刻。
我们唯一拥有的是当下,此念。
《僧祇律》上解释:“一刹那即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昼为三十须臾。”
一日一夜=昼夜=24小时=86400秒,
一须臾=86400/30=2880秒,
一罗预=2880/20=144秒,
一弹指=144/20=7.2秒,
一瞬间=7.2/20=0.36秒,
一刹那=0.36/20=0.018秒,
1秒钟有3600个当下。
所谓一念之间,包含八万四千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愿我们能够一心不乱,获得坚固之力,成就一切智慧。
喜欢才会擅长
当你羡慕他人的时候
“那个人企划能力好强,根本没法和他竞争啊……”
“交涉方面的工作,没人能比得过他。”
的确,有这样优秀的人,拥有一眼能让人看到的能力,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就难免会想:“我自己也做不到这么厉害啊……”
一味地羡慕他人,为此烦恼,那什么也不能做。每个人都有强项和弱项,在擅长的领域,自然很厉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目光放在不擅长的地方,而对自己擅长的地方,总会忽略掉。比起“自己能做”的,更加关注“自己做不到”的。
有人即便有了完美的企划案意向,但是在执行方面绞尽脑汁也很难顺利完成,然后就会认为:“我真是在企划方面没有能力啊……”这样,你就忘记了自己擅长推进进度,总想着“我做不到”。
想把不擅长的转化为擅长的,即使付出再多的辛劳,也很难有结果。这样,总想着做不到的事情,自然也无法以清净之心工作和生活了。
人为什么总把目光投向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攀比。还有一个心理就是自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擅长的……”。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可以这样想:
有没有做哪件事时非常投入,忘记周围的一切?
有没有做哪件事时,从不想着回报?
这些让你执迷的、不急功近利的事情,就是你擅长的。这些你热爱的东西、珍重的东西,愿意花时间追寻的,也正是你擅长的。有一句谚语说:“喜欢才会擅长”。
比如,有的人在为老客户送去资料和文件的时候,喜欢在信封上填写“姓名”。这样的人,擅长写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字写得也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我们借此延伸分析,字写得漂亮是一种才能,想要具备这种才能,就要尽早养成这个习惯。这所谓的“拓展的优势”,是指在这个电脑打字机普及的时代,收到一笔一画书写的贺年卡,对方一定会觉得非常特别,非常感动。
“这个是什么?噢,是某某公司的某某君。这个时代还能亲笔写出这么好的语句,收到这个贺年卡真是太美好了……”
客户自然会留下如此的印象。如果客户年年都收到这样的贺年卡,一定会对某某君抱有好感。某某君在客户心中,亦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好印象。这样会让某某君变得很“厉害”。
店名书写妥帖,料理内涵丰富,熟悉对方的想法,与店员多方交流……
“承蒙贵社接待,每次都事无巨细,每一个微小之处都非常周到,真是非常愉悦的体验。”
这样,公司整体的评价也会随之攀升。这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一种“厉害”。
向对方真诚地说一句“早上好”“欢迎光临”“感谢您的关照”等,使用完美的敬语,优雅的奉茶方式……也是非常美好的事。
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也会让自己“厉害”起来!一方面是发掘自己天赋热爱所在,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你拥有的本领越多,对未来的忧惧越少。
“同事”,与对方同喜同悲
你想要说出“抓住人心的话”的时候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特别是在很多人面前讲话。
日常中,演讲、致辞、会议,在许许多多场合,即便是特别不善言辞的人,也不得不发表一番言论。公司以外自不必说,即使是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讲话,他也相当紧张。“不擅长讲话”的人,绝非少数。
讲话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推销新产品,推出新提案。行业不同内容各异,但关键点是一样的,即是否能够出神入化地提供产品的详细阐述。
“当然了,我对自己讲的内容很有信心。可我就是对讲话本身没有自信啊,我就是紧张得厉害……”
的确,在那么多人面前进行产品说明,是“一对多”。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听众心里可能想着:“究竟要讲什么内容啊?好吧,一起来听听吧”,然后将目光投向一个人。演讲者不紧张,恐怕真的是很难做到。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紧张呢?演讲者心里可能想着“一定要好好讲!”“必须完美……”,于是就抱着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特别是当有大老板到场,心中难免会想:“我又不是新来的职员,当着这么多人讲话真有点不好意思啊……”;而如果演讲者是在公司外演讲,肩负着代表公司的职责,更是一心一意要谋求一个“结果”,还会有这样的想法掠过脑际:“下属面前不能丢面子,绝对不可以做不好啊……”
演讲,要想不紧张,首先要舍弃这种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
与其急于求成,不如专注研究一下发表的提案内容,这是大前提。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开始、如何把话题展开、如何得出结论做结语……可以先来一场实战模拟。细节全部做好了,演讲者就会有底气,心情自然也就安定沉稳下来。
但是,如果过于拘泥于模拟彩排,听众难免会觉得缺乏兴趣点,演讲也就不会成功。
“喂,喂,关于这一点本想再多听一听解读的,可一下子就过去了,说得不够啊……”这是因为演讲者太局限于演讲文稿,而忽略了听的人的反应。这一部分紧紧抓住了要点,这个地方让人呈现出兴趣颇浓的表情来,等等,都是演讲者不可以忽略的细节。
必须抓住的重点要素,是那些即使和演讲文稿有出入但是包含其中的关键内容;而对于能引起受众兴趣的关键点,是有必要发挥临机应变的能力的,那么模拟发表也就成了一个具有原始参考意义的“原案”。
为何我身为禅僧,却能为诸君带来此种建议呢?
我也很不擅长演讲。站在演讲台上,有好一会儿都难以适应,但是我渐渐学会了“站在听者的位置来思考”。
道元禅师有一句话,叫作“同事”。和对方一同感知欢喜,一同接受悲伤。这一切的前提,即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所谓“同事”,便是阐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如果站在听者的立场,那么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这里不加以说明,好像不太好理解”“这个地方容易有疑问”“这部分如果精简下,会更好一些吧”……
这并不是单方面的主张,而是要充分汲取对方的意见和感受,采取一种让对方备感行之有效的说话方式。
这种让对方充分听到、感知到的演讲,无须多言。在此列举的种种关键点,希望演讲者能在准备阶段考虑一下,或许就可以消除对发表演讲的恐惧,也会消除自身不擅长的这种认知了。
如果真的很紧张,是不是应该多练习几遍呢?是否可以对着镜子练习每句话呢?又或者提前到现场练习一遍呢?
总之,演讲要抓住内容要点,同时努力做到与受众同频,要在心里说:“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带着自信开始演讲。
此时,此地,自己
当发生了“决定性的失败”
职场上经常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状况。
一项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项目中途停止,虽然你一心想继续下去,却未能实现。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很让人难过。就好像一路沿着梯子辛苦攀登,结果却意外地踩空了一样,对相关人员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损伤。
因为从事园艺设计的工作,我有机会参与比较大型的项目,所以必须面对项目中途受挫停滞这种超出预想的情况。
那么,如何接受这个现实呢?
如果是合作项目,因为对方的原因导致项目停滞,那么只能接受现实,别无他法;如果是自己无法拿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只能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转换思路和调整情绪,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说了,已经完成的事很难再挽回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追究了。
如果不停地纠结于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当中,那么就会烦恼不断。说得直接一些,简单一些,那些不是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的问题,“不行就算了”。
这世上,有太多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最好放弃,放弃了也没什么。项目停止也是“必然的结果之一”,不妨就这样想。
“放下著”这句禅语,即是说我们要懂得放弃。放弃停滞的项目,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如果是自己的公司独自承担的项目出了问题,那么,处理起来情况稍有不同。
最终宣布终止项目之前,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些“预兆”,就有必要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预防危机。
质疑利润核算,那就要钻研有关核算的问题,想办法制止质疑的声音;最初的预算出了问题,那就要想尽办法压缩经费……
总而言之,就是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应对。如果项目不能推进,那么也会因为自己已经竭尽所能,而怀有一种“自负”的心理,支撑着自己的身心。如果想着“若是当初再努力一下……”心中必然充满悔恨,心情也会一落千丈。
所谓竭尽全力,是指自己置身于那一刻,全力以赴完成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努力。
禅宗里,有“现在”“本处”“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说“此时”“此地”“自己”的意思。确切地说,此时当下,自己身处此地,就必须全力以赴。
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座右铭:此时、此地、此身。
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
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一个境地再做;
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他人来替代。
如此,只要努力了,无论结果如何,心中不会有什么波澜了。
无论何时,都需要一颗整拂清爽的心灵。
素直,既平且和
被投诉者困扰的时候
从前,我所在寺庙中有这样一位和尚。
给他打电话的都是住在附近的人,而这位和尚在接听电话的时候总是说:“噢噢,这样啊……那可挺不好办啊。嗯,嗯,是吗……”
事后问起,原来是住在附近的人家,因为树倒了横卧在门口,不知道该怎么办。
住在附近的人想寻求一些建议,想听听好的处理办法,如果那位和尚就此给出建议,“你要不要试着这样做做看呢……”,那这个电话似乎无法快速结束。
如果不这样做,“啊啊,原来是这样啊……”这样平静地聆听,对方说完想说的话后,就会说句“非常感谢您听我说这些,打了这么久的电话,真是打扰您了”,从而结束这通电话。
这种说话方式,也可以用来应对“抱怨”。
在公司中,有的人很喜欢抱怨,一旦遇到什么情况,就爱抱怨。对于这样的人,可以说“啊啊,这样啊……”。
很多企业都设有“客户服务部”,就是专门为了应对投诉的人而设的,也正因这样的部门始终存在着,这世上爱投诉的人数不胜数。最让人头痛的,是那种投诉的“熟客”。
乐于投诉的人,是借此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所以才执念于此。
面对这样的投诉者,如果正面应对,往往是难免语无伦次,没有逻辑,所承受的压力更超乎想象。
投诉者也想借着投诉来分散和分化自身的压力。直面对方的抱怨,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无尽无休地应对这样的投诉,仅仅是听,就能让人变得抑郁。
那么,不妨尝试那位和尚的做法。
对方盛气凌人,或是气势汹汹,不要和对方一样激动。要采取“噢噢”“唔,是吗”“原来如此啊”,类似的不紧不慢的语气来应对。重点是,不要迎合对方的情绪。
无论说什么,都保持“不紧不慢的节奏”,对方想争执的欲望也就慢慢熄灭了。也就是,让对方白费力气。
能够畅所欲言,对方的情绪就会多多少少稳定几分。这是既平且和的心态。
无法按照自己的步调交流,是最让投诉者伤脑筋的。“就是打了投诉电话,也没啥意义”,那么一项个案也就告一段落了。这位和尚的处理方式一定要试一试。
当然,也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人们会抱怨呢?是不满意你的产品,还是不满意你提供的服务?仔仔细细听下来,渐渐就能发现自己工作的纰漏。
请不要惧怕抱怨,这也是改善自身的契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了,就改正,这是“素直”。
人生不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
究竟该如何看待忍耐?
人生不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自己所厌倦的事倒是要尽量避免。究竟在哪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呢?心里这样想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一家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和岗位,究竟在哪个岗位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也有人希望通过自己所属的部门和岗位,磨砺自己的职业能力。
当然,有时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部门和岗位,如果抱着“不应该这样”的想法,感到心灰意冷,自己的职业规划就会被破坏。
但是,即便是被安排到并非自己喜欢的岗位,其实也是自己与这份工作的缘分。
禅宗认为,缘,带着超越自身的力量。所以,在现有的位置不懈努力,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在大学中都是依照学校设置的课程推进学业。依照专业的分类,打好基础。职业生涯亦是如此。首先在被分派到的所属部门好好打基础,将来继续磨砺事业根基,在此之上获得更大的能力。
但是,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如果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性格完全不相容,那么还是尽早放弃。
例如,非常不善于动手的细致活,却被指派到相关的部门,继续从事不擅长的工作,就会感觉身心俱疲。如遇这样的情况,应该尽快转到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中去。不过,这种情况倒也并不多见。
“说是为职业打基础,可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会觉得很无聊啊,一点干劲都没有……”
一定会有人这么想吧。特别是年轻人,瞬间就能得出“喜欢”“厌恶”,或是“合适”“不合适”的结论。然后,几个月后就会断然辞职。可是,真的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下结论吗?
坦白地说,这恐怕是耐心和耐力不足的表现。
行脚时代的禅宗修行,即是为了耐心与耐力。这也是十分严苛的修为。
当然,禅僧和普通人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忍耐绝对是必要的。
可是,究竟该如何看待忍耐?是不是总有一种“一味地委曲求全”的感觉?
但是,我有一种不太一样的感受。“忍耐”更有一种积极向前的意味。春日来临,花木结出花蕾,继而绽放。让花朵绽放的,是春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蕾最终都能绽放。
春风吹拂,对每一朵花蕾都是“公平”的,然而最终能够绽放的,是那些充分准备的花蕾。那些准备得不够充分的花蕾,即便迎承了春风的吹拂,也无法最终绽放。不知道下一场春风何时到来,那花蕾就只能含苞而终了。
既要有春风的“缘”,亦要有花蕾鼓胀的“因”,因缘相结,才能花开。无因,缘亦不得所终。此乃禅意。
我想,所谓忍耐,即是鼓胀花蕾的准备。工作方面,机会是均等的,但是能够抓住机会的,永远是有准备之人。即便不得不从事不合心意的工作,也要忍耐着,努力着。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实打实地抓住机会而做准备。
“总有一天,一定要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唉,可是啊,真是渺茫……”不要带着这样闷闷不乐的想法,一心一意准备吧,全身心投入。
全力以赴去努力,花朵自然会绽放。
柔软心:人情和心情
“利落地表达见解”的语言方式
有不少人喟叹自己不善于沟通交涉。
与人面谈,不知不觉地会被带到对方的立场和决策之中。
总是找不准时机,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精准地传达给对方。
这是首要的“胜负”,所以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冷静对谈。
也会有人表示赞同:“是啊,是啊。”
“一直坚持这个价格啊!和我们的核算可不太相符啊。再去谈谈!”
看到下属总是谈不妥价格,上司怒不可遏的斥责之声不绝于耳。
年轻时不会沟通想来还是可以接受和宽恕的,但是工作了很多年之后,还是不懂得如何沟通,实在让人伤脑筋。
近来,有很多公司策划了提高交流商谈能力的美国风格辩论研修,旨在如何以雄辩击败对方,提高相关的能力。
的确,有一类人能够口若悬河,毫无阻碍地表达出本公司的诉求,并且能顺利结束谈判。但是,这样就真的可以说是“谈判能力很强”吗?
我多少有些异议。
禅宗里有一个词,叫作“柔软心”。
意即温柔而柔软的心灵。就谈判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善于辞令,也不是观点的强势,而是这种柔软心。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激活柔软心的谈判”呢?
在谈判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对方的立场和自己的立场。
双方都恪守着各自的立场,努力寻找“落点”。如何抓住机会,判断对方向哪个方向坠落,是最关键的。
总想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在这一方面就会显得薄弱一些。
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专注于对方。这是让心柔软的关键。
在提出自己的主张之前,需要聆听一下对方的话。这是成功谈判的出发点。
即便不善于谈判,言辞表达方面也缺乏自信,但是“聆听”是可以做到的。认真聆听对方的话,肯定会听出脉络节点来。
“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没问题,纠结的应该就是成本啊。最终的关节点应该在那里了。”
早一些读懂对方的意图,谈判的步调就会向己方倾斜。
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考虑到谈判的步调。这个是反向的。也就是说,掌握谈判步调的关键,实际上是聆听对方的话。
接下来,为了把控“最终论点”部分的主导权,要从各个方面推进话题的进程。或尽量早一些进入关于“成本”的商讨内容;或绝口不提“成本”而是从其他方面发力,反而更加有效。这多是在聆听对方观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
当然,即便不是思路清晰的表达也没有关系,我们要的是“关键点”。所以,拙嘴笨腮、表述僵硬不足以决定谈判的胜负。
即便肩负着公司的重托,谈判最终也是个体之间的较量。这一点一定不能忘记了。一切都无法摆脱人情和心情。
即便是自己一方完胜,对方也会觉得:“真是毫无人情味啊,以后和这个人再也不会有交集了。”倘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自己也就因此失去了职场中最重要的人脉。不仅如此,通过这个人将“这个人没有人情味”的评价散布开去,还会为其他谈判事宜制造障碍。
例如,自己获得百分之六十的受益,将可以退让的部分退让出来,让对方也觉得“这是一次很棒的谈判”,这样自己或许会得到额外的收获。我是秉持着这样的观点的。这样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充满了信赖感的关系。
如果只是一边倒地追求“工作效率”,恐怕是找不到这种充实感的。
中国有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多情”即“有情”,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生而为人,你要有情且情深。
正如中国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人类之不同于其他生物,也就是在于我们知道如何规范自己、培育自己,如何彼此合作,如何减少弱肉强食,唯力是恃。人类有了提升自己性灵境界的反省和启悟,遂得在顺畅时自制,在横逆时不馁,在无可奈何时宁静。
珍视“当下”和“那一瞬”
无论如何都觉得会有风险的时候
有一种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谨言慎行。
当然,若是草率笨拙增加了失败的概率,谨慎倒也不是坏事。但是,如果遇事一味地谨慎小心,迟迟不付诸行动,那么即便有许多成功的机会,也会一点点溜掉。
“必须这么做,才能规避风险,才能对工作有利……”
这种想法自然没错,不仅仅是工作,人际关系也是一样。这世上,不存在没有“失败”可能性的事情。换言之,无论多么谨小慎微,也不可能化解一切风险。
瞪大双眼只盯着风险,那是一种保守的姿势。打个比方,就好像为了抵御敌方的攻击,在自己的阵营中囤积沙袋,筑牢防御工事,却并不知道敌人究竟从哪个方向出击。“从这边打过来太危险了”“若从这边过来好像没事吧”……种种不安,难以消退。
固守防御自然重要,但是也必须考虑如何抓住最佳时机进攻。
步步逼近的敌人,不会目不转睛只是盯着你的阵营,而是会迅速精准地直击中心据点。这样,辛辛苦苦囤积的沙袋成了无用的累赘,费尽心力却一无是处。
禅僧所言的譬喻,即是因为预感到危机而慌张失措。所谓带着“必须有风险意识”的这种想法应对工作,也是属于同一种状态。
你制订了工作计划,忽然发现“等一下,这个地方存在漏洞。不规避这个风险就没把握成功了……”,接着思忖规避风险的办法,然后又发现“哎呀,这个地方也有风险!”漏洞层出不穷。反反复复,计划很难向前推进。
最终,其他公司制造出了类似的商品,也开展了同样的业务。而你因为被风险意识所累,导致失去了最佳的发展速度,给自己造成巨大损失。
你竭尽全力寻找的规避风险的对策,最终竟然化为泡影,这会让自己受到精神重击。
“在那个节点如果能着手计划一下……”
“要是那个时候能果断一点……”
反反复复追悔莫及,这也是压力的成因。
那么,就来想一想,究竟什么是风险?
所谓风险,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而是假想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也是“有可能不会发生”的事。
当然,对于十有八九会发生的事情,自然有必要提前做好规避的准备,但是如果概率没有这么高,就不必这样了。
实际上,我们需要直面实际问题,思考并判断哪些是必要的。面临危机和风险,采取这样的应对方式也不错。
有一种说法认为“进攻就是最大的防御”。采取进攻的姿势,或许就会解决风险(即潜在的问题)。
禅宗教诲我们,要珍视“当下”和“那一瞬”。
诸事有“当下”应该立即行动的,也有过后的“那一瞬”再行动的。这便是被有可能不会发生的风险所累。
竭尽全力一路向前。为了工作或项目的成功而一路向前,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必担忧。开动的车轮,多少会避开一些险恶的路途。
这也正是禅与明智行动的艺术。
恐慌与一心不乱
当你为失业或未来担忧的时候
现在是一个人人皆怀着不安来生活的时代。
放眼看看经济前景,看不到希望,想到自己从今往后的人生,就会感到巨大的不安。
在经济尚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得未来会如此艰难。在全球化进程下,我们的经济直接受到了外来经济的诸多影响。因为与之有关联的其他国家的缘故,引起经济状况的变化,这类影响确实已经波及日本。如果再遭遇政策变化的状况,这种负面影响则是不可预料的。
事实上,过去由于石油危机、雷曼事件等,日本的经济受到了莫大的影响。全球化进程越是向前推进,日本经济的不安定因素就越发增多。
此外,日本的企业也有了“体制”上的变化。以往,日本的企业都是沿用终身雇用的原则,一旦入职,就要在该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
所以,二十几岁结婚,紧接着有了几个孩子,然后在四十几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房子,上了岁数就靠退休金和养老金生活……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人生计划。
但是,现在的情况变了,终身雇用制的体系已然崩塌,结构调整成为企业存续的最有效手段。不知何时,失业成了常有的事。这就是工薪族的生存现状。
无论做出怎样的人生规划,还是有始料不及的状况发生。
想来,这就是日本经济的现状,这就是职场工薪族的现实,所以未来很难预测,内心的不安也是自然。
此时此境况,个人对企业的现行体制也就生出了无尽的忧虑。
本来,日本的企业运营是以“人即是资产”这一思维作为立足点的。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日本也受到了“人即是成本”这一美国式思维的严重侵蚀。
结构调整,就不存在因同情而引发的原谅。现实就是这样直接。
但是,无论是新技术开发,还是把已然确立的技术传给下一代,说到底,都是人。我个人认为,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重拾这种传统,从美国式思维中转换回来。
也就是说,在工作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尽量守住人才。一百成的工作,减少到七十成,再把这七十成的工作分派给大家,收入减少了,但是并不是减员,而是大家一起承担。这或许是更适合日本企业的方式。
当然,让企业做到“回归日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达成回归之前,个人如何承受内心的不安,又该如何消除不安,这是非常切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如本书中反复提及的,“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做”。
“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企业中,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会认可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你也会充满存在感。这样的人才,自然不会受到结构调整的冲击。
禅对于“不安”有着这样的应对——这是源于禅宗开山达摩大师和他的后继者二祖慧可之间的一段公案。
一日,二祖慧可去拜访达摩大师。
“我今日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不安之心。如何才能剔除不安,谋求安心?请您赐教。”
对此,达摩大师答道:“这样啊……那好,你先把不安的心放置在这里,我来让它变得安宁。”
二祖慧可努力搜寻“不安”,却怎么也找不到具体的内容,于是便如实告知大师:“一直在寻找不安的心,可是找不到了。”
听罢,大师断然说:“我已经让你安心了(已然身处安心之中了)。”
所谓不安,并不是具体的,而是自己的内心制造出来的。因为这桩公案,便有了“达摩安心”这句禅语。
不安随心而生,随心而灭。这便是禅的思考。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一一完成手边的事,内心就会十分充实。
自然就没有多余的间隙不安。
如若不能如此,自然就会有多余的间隙而心有不安。
“其实人一直在止的境界,你一静,要它静下来就静下来了嘛。”一心不乱,由止就可以得定。
所以,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吧。
禅与明智行动的艺术
当费尽周折也无法出成果的时候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已经变得很容易获取了。
普遍现象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浏览过信息,然后将之塞进脑子里,就算对某件事“了解”了。而当我们想对此进行论述时,却只能空空而谈。
脑子里装满空泛的经济理论,对于现实中不停运转的经济活动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直言不讳地说,理论能让商品卖出去吗?
禅宗非常重视实践。
坐禅是最重要的修行,这也是通过身体完成的实践。关山慧玄禅师曾留下这样一段公案。
禅师退居草舍,隐遁而生。一日,忽然下起了雨。因为草舍敝陋,就开始漏雨。禅师就命弟子们取来接雨水的容器。
当弟子们思考究竟什么容器比较合适的时候,有一个弟子马上拿出了一个笸箩。笸箩满是孔隙,会把水漏出去,这样的容器自然是不适合接雨水的。
但是,禅师非但没有斥责那个弟子,反而夸赞了他。其余弟子们的脑子里一味地想着什么才适合接雨水,身体却没有行动,因为思考而心生迷惑。首先,要有所行动。手脚并用是关键点。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笸箩不适合接雨水,那就再去找其他容器。
禅师的意图,便是如此。
思考绝非坏事,也绝不可以不用头脑。理想状态,是在行动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同时付诸行动。这亦是禅宗所示的目标。
我想说的是,只空想是什么也做不了的。例如,开始一项工作之前,考虑一下顺序和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完没了地纠结,这个怕是不行,好像那个也不行,这项工作就很难向前推进了。
比起这种状态,应该果断采取实际行动。开始收集资料之前,需要先整理思路,再确定从哪里着手,然后开始推进工作。程序确定了,行动并没有开始。行动起来了,就有可能想出新的计划和方法。
举个例子,在道歉的时候,行动力是最为重要的。
“唉,怎么道歉比较好呢?面对面道歉,太为难了吧?那,打电话吧。要不发个邮件……”
在纠结的过程中,对方的怒火早就翻倍了。错过了道歉的时机是最致命的。应该迅速找到对方,低头表达歉意,即便语言显得笨拙,也能够充分传达你的诚意。
一切都靠实践行动。把这份“禅之心”铭刻于胸,就会规避很多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