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人创立的ARM

12个人创立的ARM

那么,让孙正义“单恋”10年的ARM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ARM的总部在剑桥郊外,从康河河畔的剑桥大学开车大约10分钟即可到达。那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大楼,如果事先不知道,很容易就会错过。

主楼的外观据说是一艘大船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人指点,完全看不出来。总之就是一栋随处可见、平淡无奇的办公楼。

ARM的前身是剑桥的一家名为艾康电脑(Acorn Computers)的电脑公司。准确地说,其可以追溯到1983年艾康公司内部开始秘密研发RISC技术的时候。RISC是精简计算机指令的种类,提高运算处理速度的设计技术,常被译为“精简指令集计算”。

这个研发项目的代号是“Acorn RISC Machine”,首字母缩写为ARM。

最初关注这项技术的是美国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准备在世界上第一款个人便携终端机“牛顿”(Newton)上使用RISC芯片,提出和艾康共同研发。

20世纪80年代末,艾康陷入经营危机,分割出ARM团队,与苹果公司合营,在半导体制造方面有合作关系的美国VLSI科技公司也在这个时候出资。那是1990年11月。该公司创立之初的名称是“Advanced RISC Machines”,最终又改为ARM。

虽然有苹果公司出资,但是公司起初只有12个人。这12位创始人中,有一位至今还留在ARM剑桥总部任职。

他就是CTO迈克·穆勒。穆勒长得人高马大,为人直爽,他这样回顾公司成立之时的情形:“艾康在ARM分割出去的时候已经是一艘下沉的船。无法保证做我喜欢的研究,所以我没打算一直留在那儿。新公司(ARM)邀请我的时候,说实话我觉得这就是一场人生的赌博。但是对我来说,做出这个选择并不难。不,准确地说是别无选择。”

因为有苹果公司的“牛顿”,新生的ARM暂时没有衣食之忧,但是未来怎样完全是个未知数。当时的半导体业,日本的电机厂商正春风得意。就在此时,和微软组成“Wintel联盟”的英特尔公司苏醒过来。

穆勒说,离开艾康的12个人第一时间就新公司的目标展开了讨论。12个人提出的目标是:“有朝一日成为行业标准。”

不过,他们的资本金只有100万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大约2.5亿日元。当时的半导体业,设备投资竞争非常激烈,要做制造商,这点资金根本不够。大家一致同意,应该立即集中精力搞研发。

穆勒又进一步说明:“我们完全没想过要把目标定为电脑。电脑方面,有英特尔这个巨人,我们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

1990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顶点的时期。同样是这一时期,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电脑正日渐发展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就是说,穆勒他们毅然地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市场。

果然是苹果的“牛顿”撑起了初期的ARM。这一时期,ARM与日本的关系也日益加深。负责生产“牛顿”的夏普成了ARM的第三家授权商。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穆勒多次以工程师的身份前往奈良县天理市的夏普中央研究所。那里曾是孙正义的大恩人佐佐木正的根据地。因为这样的缘故,穆勒在ARM被软银收购以前就备有日文名片。

ARM既没有资金又没有足够的人力挤进电脑市场。它所拥有的只是12位创始人的技术实力,以及和剑桥之间的知识合作。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ARM确立了现在这种专注于半导体设计,向厂商提供授权的商业模式。而且,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当时还属于利基市场的移动设备。这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牛顿”一直销售到1998年,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并不算成功。尽管ARM专注于设计的经营体制支出不大,但到1993年为止公司一直是赤字状态。到了90年代末,另一个巨大的市场——手机兴起了。

1997年,手机行业的巨头芬兰诺基亚采用了ARM的设计技术,ARM从此走上了增长的轨道。因为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移动设备,凭借低功耗的技术,ARM建立起了他人不能企及的地位。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ARM的客户半导体厂商也发生了世代交替。美国半导体业的新兴企业高通公司率先将CDMA(码分多址)制式手机商品化,取代电脑盟主成为主角。高通著名的半导体产品“骁龙”也使用了ARM的设计技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