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篇

一、名言欣赏(五则)

认识自己(名言欣赏之一)

古希腊的一座神庙门前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如果从人类整体看,人有认识自己的自觉要求是自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的;如果从个体来看,情况就更复杂了,很多人也许一辈子也不能认识自己。

希腊著名的神话《俄狄浦斯王》中有人类认识自己的一次尝试。神话中的忒拜城城门曾有一个人面狮身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有一段时间它每天要求出入城门的第一个人回答它出的谜语,回答对了,放行;回答错了,吃掉。它的谜面是:有一种动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这个动物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能回答出来,很多人因此丧身狮口,弄得忒拜城人人自危。一直到俄狄浦斯出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谜底是“人”。因此,认识人本身是需要智慧的。

但是,从此之后,人却一直生活在愚昧和受奴役的状态。生产力的低下和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让人们都相信自己的命运是受上天支配的,是受神统治的,只有神才是神圣的。《圣经》更是把人看成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是卑污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赎罪”。

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人并非如书上或传教士所说的那样肮脏,而是很伟大的。莎士比亚称赞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时候人们才猛然醒悟,自己原来是多么神圣和伟大!

到了18世纪,德国出了两个天才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康德充分肯定了人的先天才能,但他还有所保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还是有限的,不能认识现象界之上的“物自体”。黑格尔则认为,人的心灵能认识一切,人的心灵能美化一切。自此之后,人类真正把认识自己当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来经营。

1879年,德国的费希纳在莱比锡设立世界上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的问题。到今天,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对自身的认识已经到了“透彻洞悉”的地步了。但是,对人的心灵,还不得不留下很多“假设”。

因此,人是非常复杂的高级动物。

因此,只有自己才能认识自己。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人对自己认识的当务之急是认识自己的长处,然后加以发展,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别人(主要是周围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那么,你就能傲视群雄(当然要记住不是孤立于群雄)。当你具有足以为周围的人服务的本领并乐意为他们服务的时候,你的一生就乐趣无穷了。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给我们的启示。

尊敬自己(名言欣赏之二)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必须处理好的四个关系是: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在这四个关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会影响到其他关系的处理与和谐。

怎么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呢?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处理自己和自己关系的标杆。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尊敬自己”和“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世界上有很多优美的、高尚的、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的获得,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有些人因为对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认识不足,往往未曾尝试努力就放弃,有些人也浅尝辄止,一旦碰到些微的挫折就灰心丧气。总的来说,是因为不相信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些美好的高尚的东西。

而对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有充分估计、并对自己有充分信心的人,一方面会为这些东西所激动,一方面相信自己配得上,所以他们不管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不管将要碰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奋斗的过程也许是脚踏泥泞、头顶霹雳,甚至曾经是身心俱受多次打击,但他们从不放弃,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砺、把打击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最终,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也因此成了后人景仰的伟人。

相信自己,尊敬自己,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力量。黑格尔告诉我们:“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这个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

天无绝路(名言欣赏之三)

学位论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感觉到很艰难,因为以前积累的材料基本上用完了,这样就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材料,论文的进度自然就很慢很慢了。缓慢的速度的确让人觉得痛苦和焦虑。另一方面又有冲破黎明的黑暗前的幸福期待。在临近不惑之年,再次寒窗苦读,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才能感受。眼看着苦难即将结束,不免暗暗自喜。

从中学到现在,我经历的挫折有很多,真的是不堪回首,几乎所有的进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值得自豪的是,几乎想要得到的东西,上天都赐给我了。自己虽然失去了很多别人休闲的快乐,但也收获了很多别人无法体验到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当时不经意间读到了西方的一句谚语:上帝在为每个人关闭一扇门之后,肯定同时为他开启一扇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句话。它说明: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让人绝望于尘世。

这句话真的让我彻悟了很多事情,它也使我具备更强的承受生活苦难或人生挫折的能力。因为我相信:即使上天不让我轻松地从大门走出,也会为我留下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

当然,从窗口爬出,需要一些智慧。

学会欣赏(名言欣赏之四)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需要: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马斯洛把这种心理需要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很多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会欣赏别人。人往往就是在别人的称赞声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并施恩于人的。

如何才能做到欣赏别人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点,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些人是外秀,有些人是内秀,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孟德斯鸠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上帝以一种方式造就了女人的美丽,女人却以千万种风情展示其可爱!”这话说得多好!现实生活中的女人的确是以其万种风情把我们这个世界装扮成风景的——有的是以美丽吸引人,有的是以魅力打动人,有的是以魄力折服人。即使是像老舍笔下的虎妞,她也有不可小觑的优点:能以无穷的体力承担生活的重担!

所以人不可能没有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巧妙地告诉别人,这是学会欣赏的第二点。

睁大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你就会觉得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大胆地、巧妙地把别人的优点告诉他,你就会觉得生活永远是快乐、幸福的。

和谐本质——名言欣赏之五

近日读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追忆》,书中有一段关于和谐的看法,他认为“和谐(ausgleich)……不意味着要消除差别,让一切平等,而是要让不平等的各方在差别中做到心态平衡,安居乐业。”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关于和谐的最好的定义。

这个定义意味着,差别是永恒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历史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平等。但是,人们凭着智慧可以实现和谐,这个智慧就是让不平等的各方做到心态平衡,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

追求平衡是人的心理要求,这是近代心理学家证明了的。人们往往通过比较付出和所得之后平衡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有很大的差距,就很难平衡了,也就很难到达和谐状态了。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很有趣的试验。他们让一些人每人拿100美元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做分配,方法是:让这些人拿着100元钱去分配给其他人,如果分配成功了,这100元就按分配的比例分给他们;如果分配不成功,这100美元就被收回。结果发现,分配成功的人分给对方的比例都在35%以上,那些只给对方很少一部分的人却失败了。这说明,即使是不劳而获的分配,也需要一种平衡,否则,他们宁愿不要,也不允许有失公平的事的存在。比例越低,分配对象的不满情绪就越大。有的甚至说,我宁愿不要,也不愿受侮辱。

因此,寻找能使双方平衡的点很重要。找到了平衡的点,就有可能使一定圈子里的人感觉到和谐的快乐。

所以,快乐源于平衡,平衡创造和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