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

玉炉子点着香,红蜡烛淌着泪,烛光偏照着画堂中满怀秋思的人。她眉毛上的翠色已经淡薄,如云的鬓发已经散乱,秋夜漫长,被子和枕头都觉寒冷了。

梧桐树上,半夜三更下起雨来,它也不管离人正心上痛苦着呢,一叶叶,一声声,在空空的台阶上直滴到天亮。

注释

①更漏子:今人吴藕汀《词名索引》:“调见《花间集》,始于唐温庭筠。” ②不道:不管,不顾。言风雨不管离人的痛苦。

赏析

温庭筠的《更漏子》共有六首,这是最后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之所以好是它区别于温词中常见的那种辞藻密集、浓得化不开的风格,写一个妇女在午夜孤独的环境中对自己“秋思”、“离情”的直接倾诉,明白流畅,朗朗上口,真切感人。

上片从“玉炉”“红蜡”“画堂”等语,可知其是富家女子;“蜡泪”又是自身悲哀的象征。“偏照”二字,怨恨之情毕露。眉翠淡薄,鬓云散乱,写其无心梳理饰容,所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夜长衾枕寒”,夜漫长而难寐,引起下片听雨。下片全从听觉上写,想是在枕上的情景。谭献评《词辨》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不道离情正苦”,“不道”二字亦同上片“偏照”一样,是怨及无知觉的风雨。下片虽直泻,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

温庭筠(812?—866?)

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因辞章敏捷,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故称“温八叉”。貌丑,号“温钟馗”。常出入歌楼妓馆,儇薄无行,仕途蹭蹬,做过随县和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其诗设色秾丽,辞藻繁密。多数作品格调不高,为北宋初西昆体诗人所取法。其词秾丽侧艳,被“花间派”词人奉为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集》《金奁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