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军珠穆朗玛

一、进军珠穆朗玛

·贺龙叼着那只不离嘴的大烟斗,向登山队长史占春问道:“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行不行?”

·他们在人迹罕见的珠穆朗玛峰下,树起高大的旗杆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他们搬走石堆,在峡谷里搭起一座座毛毡帐篷。

·队员们充满自豪地说:“害怕困难,我们就不当登山队员,畏惧艰险,我们就不进珠穆朗玛!”

中国勇士拉开登峰帷幕

1959年,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凛冽地在大地上吹着,而在北京的一间平房里却格外温暖。贺龙叼着那只不离嘴的大烟斗,向登山队长史占春问道:“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行不行?”

“能行!”30岁出头的史占春,血气方刚,心里想着一定要争这口气。

那么,要争这一口气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

原来,早在1958年,苏联100名功勋运动员联名写信给中苏双方最高领导人,要求两国联合组队,于1959年向珠峰发起挑战,并与当时中国主管体育的贺龙副总理和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也组织了登山集训队,首先在香山开始了训练。

1958年8月,中国登山队赴苏训练。9月7日,中苏各17名队员登上了苏联列宁峰,这个山峰高为7134米。

1958年底,中苏协议付诸实施,双方联合组成侦察组,对珠峰进行了侦察,侦察高度最高达6500米。

当时协议规定,苏方负责提供器材装备,中方则调集大量人力,负责修通从日喀则到珠峰脚下绒布寺的300公里公路。

然而,1959年3月18日夜,西藏自治区发生叛乱。中方只得向苏联提出,把登山活动推迟到1960年进行。

1959年底,西藏叛乱平息后,中方主动向苏联发出邀请函,请苏联派人前来商讨1960年共同登山事宜。

不久,苏联派了两人来到中国,并去兰州视察了准备事宜。但在他们称赞了中国的准备工作后,终于透露出:

由于两国关系的恶化,已无意再与中国合作登山了。

如果一切按照原定计划发展下去,世界登山史的书写也许将会出现另一种格局。

但是,现在苏联方面撕毁协议,而且把已经拉到兰州的器材全部撤回,人家不干了!这项登山活动也像当时中苏合作的许许多多其他项目一样被终止。

于是,便有了上面贺龙与史占春对话的那一幕。并且,没过多久,他们便把报告打到了刘少奇主席那里。

刘少奇主席看到登山队有如此的决心,便批准他们组织力量,购买器材,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

很快,史占春就拿到了刘少奇主席批复下来的70万美金。于是,他便带着翻译周正乘飞机,火速飞往瑞士采购登山相关器材。同时,全国各地支援的各种物资也在向登山队汇集。

1960年,向珠峰艰苦卓绝的大进军帷幕,被这些憋足了一口气的中国勇士们拉开了!

但是,由于珠穆朗玛峰举世无双的高度,极端险恶的地形,变幻莫测的气候,使它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与世隔绝。

在世界许多国家,人们把珠穆朗玛峰称作“第三极”,与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并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东经86.9度,北纬27.9度。

珠穆朗玛峰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意思是“神女第三”。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

据后来科考人员测定,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为5800米至6200米,南坡雪线高度为5500米至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这三大陡壁是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主要是印度洋季风带的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为8585米,这座山峰是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这便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冰雪峰峦。

其实,地球的两极早已被人们看作是神秘而危险的地带,在19世纪初期,南北两极的冰雪极地上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探险的足迹。

而作为“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相当发达的时代,人类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仍然只能踯躅在它风雪迷茫的坡岭之间,无法登上那世界之巅,去探测它的神秘与瑰丽。

因此,这便使珠穆朗玛峰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无法接近的充满神秘和恐怖色彩的“空白地带”。

然而,早就有人曾试图登上珠穆朗玛最高峰,只是道路艰险异常,人类要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却显得那么微弱。

在距今300多年以前,勇敢勤劳的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勘测活动。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派出专使前往珠穆朗玛,使者们在藏族人民的协助下进入了珠穆朗玛山区。

他们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初步的测量,第一次用“朱母郎马阿林”的名字将它载入1717年制作完毕的《皇舆全览图》。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他们的活动也仅仅到此为止。

141年以后,由英国官员控制的印度测量局,也“发现”了珠穆朗玛峰的存在,并自鸣得意地用该局前局长的姓氏“埃非勒士”来“命名”珠穆朗玛峰。从这以后,具有较长登山探险历史的英国人,便开始把珠穆朗玛峰列为自己进攻的目标。

1921年,一个所谓的“埃非勒士委员会”在英国宣告成立。曾经率领英国侵略军野蛮侵入西藏的英国将军弗朗西斯·扬赫斯班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头目。

在这个委员会的发动和组织下,一支又一支英国登山队越过喜马拉雅山口,进入我国西藏地方境内,企图沿珠穆朗玛北坡攀登顶峰。结果,正如大英百科全书所记载的,英国登山队在1921年到l938年的18年中,连续攀登了7次,失败了7次,珠穆朗玛北面漫长的冰雪坡岩成了他们惨遭失败的道路。

曾在英国登山探险界赫赫有名的两名经验丰富的英国登山探险家马洛里和欧文,在1924年的一次攀登活动中,虽然比起他们的同行们到达了更高的高度——拔海8500米左右的地方,但他们也从此消失在风雪中,再也没有回来。

马洛里和欧文这两名“王牌探险家”在珠穆朗玛北坡的不幸殉难,给英国登山探险界带来了极大的慌乱。扬赫斯班以十分颓丧的心情写道:

大概将永远没有比欧文和马洛里更优秀的登山家来进攻埃非勒士峰了。

尽管以后还有一批批不甘心失败的英国人继续进行过多次攀登的尝试,但除了一次比一次受到更沉重的损失以外,没有取得任何新的进展。

在吃过种种苦头以后,许多英国登山探险家终于不得不悲哀地宣告,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山峰,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把珠穆朗玛峰称作“不可征服的山峰”,认为珠穆朗玛北坡是“不可攀援的路线”、“充满死亡的路线”。

1950年6月3日,法国运动员埃尔佐路和拉申乃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踏破万年积雪,登上世界第十高峰,即尼泊尔境内的安纳普尔那峰,这个山峰高为8091米。

之后,据外电报道,直到1953年,一个英国籍的新西兰人在珠穆朗玛南麓山地牧人向导的帮助下,从比较容易攀登的珠穆朗玛南坡爬上了顶峰。

这使得人们再一次掀起了冲击高峰的热潮,攀登高峰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