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人间作画图——巢湖

天与人间作画图——巢湖

(供图:杨盼)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被誉为“皖中明珠”,地处安徽省中部,据巢湖、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境地,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巢湖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与纵横交错的江河沟渠相吐纳,湖水由东南出口,经裕溪河下泄长江,巢湖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千米,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是一个典型的由断层陷落蓄水而成的湖泊(吴跃东,2010),大约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距今1万年左右)(贾铁飞等,2006),其湖盆形态沿断裂方向由中间向南突出,酷似“鸟巢”状,据推测巢湖因此而得名。巢湖古亦有焦湖、南巢之称,据《巢县志》记载:“《淮南子》云,历阳之郡,一夕反而为湖。”说的是巢湖水域本是陆地,一夜之间陷落为湖的传说,相传当地一位老妇人焦母预先得知此事,便和其女一起通知乡亲逃脱,最终大家幸免于难,为祭奠焦氏故命名为焦湖。历史上有巢湖记载的文献资料最早出现在秦汉魏晋时期,如《三国志》、《后汉书》、《水经注》三部文献中都出现了“巢湖”的相关记载。随着记载的逐渐增加,对巢湖的描述也越来越清晰,其中《明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明确记载了巢湖水域“四周延袤四百里”,巢湖在鼎盛时期的面积曾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米学芹和周怀宇,2009),远大于今天的巢湖。

历史时期的巢湖是如此浩渺,古往今来得到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流连吟咏。这里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在巢湖大美的风光里分享诗词之美,领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巢湖风韵。巢湖之美,在于湖阔。风平浪静时,连天平湖,帆影浮隐;风急浪高时,波涛翻滚,撼地震天。宋人刘攽有《巢湖》一诗云:

巢湖

[宋]刘攽

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

无人能缩地,何术可分风?

宿雾凝深黑,朝曦浴嫩红。

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

本诗极为贴切地描绘了巢湖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色。还有如《望巢湖》、《中庙》、《姥山塔》等诗作都堪称描写巢湖壮美景色的佳作:

望巢湖

[明]于觉世

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

日气来残雨,风樯落晓烟。

环城一水阔,隔岸数峰妍。

南国春花早,游歌半扣舷。

注:本诗引自《巢县志(卷十九)·艺文志下》第429页。

中庙

[明]储良材

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

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

注:本诗引自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姥山塔

[清]吴季鸿

怀古重登百尺台,惊鸿雁阵入云哀。

天空蜀岭遥遥出,日落巢湖浩浩来。

注:本诗引自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巢湖的春夏秋冬,一年四景,也令诗人们如痴如醉。夏季的巢湖,湖岸飞红流翠,湖上粉莲碧荷,花香扑鼻,而湖岛却清爽怡人。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巡游巢湖赞之曰:“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阳春三月,春风杨柳,莺歌燕舞,亦有诗云:

春日期巢湖旧事

[唐]谭用之

暖掠红香燕燕飞,五云仙珮晓相携。

花开鹦鹉韦郎曲,竹亚虬龙白帝溪。

富贵万场归紫酒,是非千载逐芳泥。

不知多少开元事,露泣春丛向日低。

秋日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果实累累,自是一派斑斓的景色:

巢湖夜月

[宋]吴潜

万顷茫茫一镜平,老蟾飞影出沧溟。

光阴玉宇冰壶净,冷浸金波雪练明。

一笛秋横鳌背隐,双瓶夜醉蜃楼清。

移帆更向鞋峰起,似有仙娥学弄笙。

注:本诗引自[清]李恩绶《巢湖志》稿本卷二。

入冬,候鸟南飞,湖面寒光盈盈,湖岸枯枝数尺冰凌,寒雾弥漫:

过巢湖

[明]沈明臣

腊月湖波稳,乾坤自混茫。

烟霜弥四泽,水气隐三光。

尽日闻渔鼓,高云辨雁行。

孤舟兼晚岁,去路总他乡。

巢湖之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群峰环绕,妩媚多姿。矗立于湖心的姥山、鞋山,依傍在湖岸的四顶山、龟山、卧牛山,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是历代名士们寻幽探胜的好去处。如唐代诗人罗隐,曾游历巢湖北岸的四顶山,留诗:

四顶山

[唐]罗隐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最后一句“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言简意赅,流露出诗人对风景怡人、四季如春的巢湖山水的喜爱之情。此外,诗人又登上了位于湖心的姥山,登庙瞰湖,胸中情愫万千,在其另一首诗《姥山》中,诗人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中庙(焦母)的传说,并指出巢湖陷落而成已达几千年,与巢湖的地质成因倒是相当吻合:

姥山

[唐]罗隐

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

为逐朝云来此地,因随暮雨不归天。

眉分初月湖中鉴,香散余风竹上烟。

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

注:后人在收藏至《巢湖志》书中时改诗名为“登巢湖圣姥庙”。

卧牛山位于巢湖市中,现海拔48米。在清代以前,登临巢县的卧牛山可远眺巢湖,清人刘桢、孙枝芳的诗中都曾有描述:

登牛山望焦湖

[清]刘桢

纵目湖天远,烟霞一望收。

水光寒落照,山色淡深秋。

雁群浮云外,渔歌古渡头。

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

注:本诗引自《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673页。

登卧牛山

[清]孙枝芳

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

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

注:本诗引自《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671页。

从“纵目湖天远”、“渔歌古渡头”、“三面青山一面湖”等诗句描写的情况可见,那时登上卧牛山就能看到“天与人间作画图”的巢湖,还可以听到湖上传来的阵阵渔歌。如今,湖泊自然变迁和历代围垦,致使湖面缩小,在湖水位8米时,水面只有750平方千米,比古巢湖缩小60%以上,早已远离卧牛山,即便没有拔地而起的城市高楼的遮挡,现在登山也再不会眺望到巢湖了。

中庙是巢湖名胜,又名太姥庙、圣姥庙,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处”。中庙初建于汉代,历代屡废屡修。后于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重修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章震《重修巢湖太姥庙记》)。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再修,将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整个庙宇“状如画出,莫不梁横蝶来,瓦叠鸳鸯,丹楹将尽斗争妍,刻桶与雕檐斗耀”(章震《重修巢湖太姥庙记》)。明代进士储良材在《中庙》另一诗中也描写了筑于巢湖上的这座名庙的盛况:

中庙二

[明]储良材

赫赫雄名庙水涯,入门惊见坐柔嘉。

香林下植将军树,绔径惟开帝女花。

四面晴峰来远黛,一湖秋水浸浮槎。

下方饶有烟霞气,疑是金亭羽士家。

注:本诗引自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元朝时,庙基圈拱成桥被建为“熬背洞”,于洞上筑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晚清名臣、安徽肥东人李鸿章饱含桑梓情怀,倡募重修山庙,同时还有姥山岛文峰塔的续建、中庙淮军祠堂的建造等,并留下一首七绝诗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绝句

[清]李鸿章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

注:本诗引自“安徽文化网”。

巢湖除了绮丽的山光水色、浓厚的诗意风韵传世,还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民俗瑰宝——巢湖民歌。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历经千年一直传唱至今。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孔雀东南飞》就创作于巢湖岸边,全曲舒缓委婉,余韵不绝,它也是第一个被收录入历史文献典籍的叙事体巢湖民歌,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被收录入各种歌曲集的巢湖民歌达500余首。如今,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代表,更是汉族民间音乐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晓敏,2012)。

大美巢湖,壮阔雄浑而又妩媚秀丽,古风诗韵,源远流长,它美在人工,更美在天然,无愧是“天与人间”的绝妙画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