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云遮雾罩得有些神仙的味道。

作者贾岛,是个喜欢找高人的人。正如这首诗中描写的,睁着眼睛找高人或许不遇,但闭着眼睛找到高人的故事却是有的。“推敲”一词有个典故,就是贾岛闭着眼睛遇到高人的故事。

贾岛史称“苦吟诗人”,有多苦?曾经因为“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中,“推、敲”二字的选择,骑着驴,闭着眼,误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其写诗的专注程度可见一斑,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历来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贾岛遇到韩愈,也就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此前贾岛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为了一口饭吃,遁入空门。他诗中的僧、仙之气,乃至以后的人际圈子,或许都和这段经历有关。经韩愈传授文章技艺,贾岛还俗考取了功名,史书上无其政绩记载,只有“手不释卷”之说,看来不是没有政绩,就是写诗的成绩太高了,其政绩也就显得无足轻重。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贾岛不曾遇到韩愈,没有得到韩愈的赏识,贾岛能考取功名吗?我看很难。如果是这样,即便贾岛“苦吟”,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到贾岛的诗。为什么这样说?

在我所读过的古代文章中,几乎作者都是做过官的。过去科举制度是庶族阶层唯一的“成功”之路,只有取得了功名,才有可能登上一个平台,交往一群俊友,传播一套文辞,载史一段风流。贾岛如是,其他人也是这样。没有功名,我们就不容易看到他的诗作。

我们再看看贾岛是怎样考取功名的,屡试不第是为了什么?按照贾岛作诗的精神,想必做事也应该一样。既然考取功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不可能不用功,为什么考不上呢?缺少贵人相助,遇到韩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韵味所在。你别看当今西学涌入,模糊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如果你按照西学的论调“屡试不第”的时候,不妨试着用中国的文化去理解一下,中国人骨子里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基因,除了西学的科学化、程序化以外,中国人还讲德,相比较而言,这要比西学更加丰富而有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更容易找到“化解”的办法,使人生更加快乐和精彩。

这些正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味道,像贾岛这首诗中所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