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坚守桐包山,反敌人“六路围攻”

5.坚守桐包山,反敌人“六路围攻”

桐包山位于平溪坝至空山坝之间。山上有很大一座庙,只有几家老百姓。

1933年秋末,蒋介石封四川军阀刘湘为“剿共”总司令。四川军阀加上胡宗南的部队,敌人先后投入了140个团共计25万多人,向我根据地发起六路围攻。我军遂由外线进攻,转入内线防御。

当时,我们这个团从西线边打边撤,又叫“收紧阵地”。总部及川陕省委、政府各机关部门已全部撤至空山坝一带。如果前沿阵地坚守不住,总部机关就会受到直接威胁。为此,我们二营受命坚守桐包山。

这是一个军事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的飞机从早到晚不停地侦察扫射,再加上大炮乱轰。所以,必须修筑坚固的防守工事,减少伤亡。

当时,最难修的就是壕沟。战士们要在山坡上挖出近两米深的沟,大约四五千米长,队伍可以在沟内来往运动,而且,每隔一米左右,就要设一个枪口,上面用树木像盖房子铺地板似的盖起来,再垫上将近半米厚的土。这样,无论是敌人的飞机扫射或者大炮轰炸,都无法打垮。

白天,我们就在盖沟里睡觉。那个时候,最困难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每逢下大雨,壕沟几乎全部倒塌,灌满了泥水。大家只得又将大树从泥土中拔出来,把沟里的淤泥清理干净,等于是重新再做。但是,这样做,比新修还要费力。

当时,大约是阴历4月左右,天气还比较冷,我们都是身着单衣,扛树把衣服和肩膀都磨破了,太阳一晒,整个肩膀脱了一层皮,痛得像针刺一样。

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粮食。山上仅有少数几户老百姓,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只好采野菜充饥。但是,人多野菜少,怎么办?营部决定,我们连3排的主要任务是,每天除上午修筑工事外,下午休息,晚上过河到敌人营房去搞粮食。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图

因不知敌人的粮食放在哪里,要事先侦察。当时,我是3排排长,就带着三个班长穿过树林摸到河边去侦察。我判断,一般情况下,粮食会放在伙房,就重点侦察敌人的伙房设在什么地方,等发现了敌人伙房的准确地点后,夜里再下山涉水过河,趁敌人刚换过哨后,悄悄摸到敌哨兵身后,猛地捂住他的嘴,问清楚伙房和粮食在什么地方,讲好,只要不叫喊绝不伤害他,待我们拿到了粮食过河后,他可以朝天放两枪,这样,就能保住敌哨兵不受惩罚。

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当时,只要是能吃的粮食,不管是大米、玉米、谷子及各种豆、食盐、油、肉,我们统统都要。

那个时候,我们的条件差,没有专门装运粮食的工具,就自己想办法。好在,那时我们穿的全是农村老百姓穿的那种大裆裤,不是现在的西式裤,脱下裤子用绳子将两只裤脚绑住,就成了可装八九十斤粮的大口袋。将装满粮的裤子口袋往脖子上一扛,好像马鞍子似的非常方便,前后大约只用二十几分钟就能离开。

粮食搞回后,由营部统一分配给三个连,但真正分到每个人时,数量还是少得很。有时,连着三四天下大暴雨,河水猛涨,夜间无法渡河,所以,每人一天只有一小洋磁碗炒熟的玉米。

就这样,我们在山上坚守了半个多月,敌人也无力向我军发动攻势,不久我军就开始大反攻。

当时,我们279团总是作预备队,哪里需要增援或某个阵地兄弟部队遇到困难,特别是某个阵地久攻不下时,我们的任务就来了。

接到命令后,一律都是轻装快速前进,除枪支、手榴弹外,其他一切行李都不准带,拼命向敌人追击。有时,一天要跑出去50多千米地,平均一小时十一二里地。但这种情况不是太多,因每个部队都有决心打胜仗。结果,我们跑路最多,打仗却比较少,所以,部队特别疲劳。

这次,我们团一直追到嘉陵江东岸,在仓溪元坝子休整了一周。之后,我们排奉命调去江边警戒。我当时还是兼职的连队宣传队长。夜间,就用师政治部统一印发的对敌喊话材料,向敌宣传,内容很简单,但很有力。

经过这些宣传,效果很好,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军战士发现不少敌人士兵在和我军作战时,有的一枪不放就投降了,有的是枪朝天上打。当时,这种情况很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