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海波

我和路遥是好朋友,有长达三十年的交情。我们相识于1963年,那年他十四岁,我十一岁,可以说是从小一块耍大的。那时我们都在延川县城关小学读书,他是六年级,我是五年级,后来又先后考入延川中学,他是初中六六届,我是六七届,两度同校同学。由于我们都喜欢文学,因此交往比一般同学和儿时的伙伴更多,从认识那天起,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到他不幸早逝。我视路遥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他怎么看,我不知道,但《路遥全集》收录的书信中,写给我的最多,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我起码也算得上他的一个重要朋友吧。

在我坎坷的人生中,路遥给过我特别重要的帮助:1976年,帮助我当上了公社中学的民办教师,使我结束了在土地里刨吃喝的艰难岁月,事实上等于离开了农村;1984年,他介绍我到青海省文化厅《现代人》编辑部工作,使我开始了大都市生活。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只有几步。路遥在关键的时候帮助过我,这些不但永远记在我的心中,也记在我的履历中,与我的生命共在,与我在社会上的影响共存。

但是,这些还不是我写此书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别处。

路遥成名后,尤其在他去世后,介绍、研究、评论和回忆他的文字很多,几近“汗牛充栋”,但由于作者出发点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对路遥的了解程度不同,难免有些缺漏甚至错讹,有的错讹甚至得到了普遍认同,进而成为“定论”。据此,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必要就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作一些补充和说明,以期给历史留一个更加完整的路遥。

本书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名为“激流中的水手”,主要写路遥的成长轨迹。他从小就把握着自己的命运走向,总体上看是顺大势而逆时流,虽然波澜时起,挫折连连,但波波立潮头,挫挫上台阶,从一个农家穷孩子一步步走进国人的视野,走进英雄云集的史册。中部名为“兄弟情深”,写我和路遥长达三十年的交往和友谊,意在把这个“传奇英雄”具象化、生活化、人情化,尽可能地写出一个真实的路遥。下部名为“说说也无妨”,主要写一些有关他的“花絮”和难以归类的故事,既作为前面两部分的拾遗,也作为他在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补充,意在尽可能地完整表现他这个既丰富又复杂的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把书名定为“人生路遥”,书中既包括我对他通过实际交往的认识,也包括对他的看法。前者基于事实,我得向其真实性负责;后者只是看法,我只能为自己的认识水平惋惜。

路遥小名叫卫儿,原名王卫国,曾用名王路遥,路遥开先是他的笔名,最后才成了他具有法律意义的真名。这些名字对应着他一生的几个时期,时期不同,用的名字不同,其演变过程还比较复杂,这个我将在书中专门细说,这里就不多说了。为了叙述方便,书中统一用“路遥”这个名字。

是为小序,再不多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