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筹划

一、开发筹划

●钱萍“呼”地一下站起身来,着急地说:“什么?中方经理?让我去搞石油?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去了怎么工作?”

●王震看着风尘仆仆的钱萍,便大声地问:“才去了几天嘛,怎么这么快就跑回来了?”

●一位干部向钱萍说:“目前,技术工人也很紧缺,仅靠学校分配远远不够。从地方招收,又顾虑素质问题。”

老油矿迎来解放喜获新生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第一野战军全体官兵,正准备按照中共中央“和平解放新疆”的指示,大举进军新疆。

此时,作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已经开始考虑解放后新疆的建设问题了。

9月20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此次会议的工作报告认真分析当时的各种形势后,明确指出:

目前,西北地区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尽快恢复新疆独山子油矿的炼油生产,并要加强生产中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努力提高成品油的产量。

不久,彭德怀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发出进军新疆的命令。

命令指出:

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省份,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对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确如彭德怀命令所说,新疆大地幅员辽阔,地域宽阔,既有茫茫沙海,又有无垠戈壁。天山脚下,水草茂盛,牛羊肥壮。

而蛰伏在地层深处的富饶的石油矿产资源,更给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早在19世纪末期,克拉玛依下属的独山子就以石油矿藏闻名,当时独山子背斜有自溢的石油泉32座,油沫浮积水面,厚达一厘米,色泽深绿或淡红,很多当地居民收捞原油,用于点灯。

这些零散的对独山子石油资源的民间利用,就是独山子石油开采的启蒙。

1909年,在新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商务总局筹银30万两,从俄国购买了一台顿钻钻机,在独山子开掘了第一口油井。

这口井从现代角度看,实在是不能被称为油井的浅井,就是独山子,也是近代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口油井,由此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几经曲折但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

进入民国时期,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战乱不断,国弱民贫的旧中国,使得名动一时的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只能历经波折,油资源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开采。

抗战期间,当时的新疆省盛世才政府以反帝亲苏标榜,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持,遂开始与苏方合作开采独山子石油。

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达成口头协议,共同开发独山子石油资源。

同年4月,新疆省政府派员与苏方人员联合组成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地区进行石油勘察。

10月,新疆省政府将原设在安集海的炼油厂,改称独山子炼油厂。

独山子炼油厂的生产,是在苏联提供各类石油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下展开的,这使得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发生了质的转变,从此油田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规模性工业开采。

遗憾的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新疆省盛世才政府与苏联关系恶化,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解散。

从1936至1949年,独山子油矿经过独山子炼油厂、乌苏油矿筹备处、独山子油矿管理处3个阶段的经营,共钻井33口,进尺达1.4万多米,采油1.1万多吨。

整个民国时期,尽管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国内政局的动荡,最终决定了刚刚品尝到工业化开采滋味的独山子油矿历经坎坷,却惨淡收场。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与玉门、延长名列全国3大油矿之一的独山子油矿,仅有职工150人,日产原油3吨至5吨。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徒步千里,穿越河西走廊,长驱直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

新疆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进疆,欢庆和平解放。

就在天山脚下奏响庆祝解放的欢快乐曲的日子里,国家主席毛泽东向新疆人民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新疆”的号召。

从此,新疆和它丰富的石油宝藏回归到人民的怀抱,油矿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也获得了新生。

彭德怀建议苏联帮助开发

1949年底,和平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

此时,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始着手建设新疆。作为西北地区负责人的彭德怀,此时也开始考虑新疆的建设问题。

经过认真研究,关于新疆油田建设,彭德怀意识到,在国民党留下的废墟之上建立的共和国,翅膀尚且稚嫩,限于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很难独立承担起石油工业建设的重担。

为此,彭德怀思虑再三,奋笔呈书党中央:

新疆石油资源的开发建设,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争取苏联的支持。

彭德怀的建议,引起了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注意。对于国内经济建设需要求得苏联支持和援助的问题,刘少奇的态度坚决而又明朗。

收到彭德怀的建议后,刘少奇在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初步磋商,并求得共识之后,便向远在莫斯科的毛泽东进行了详细的书面汇报。

1950年1月2日,远在莫斯科的毛泽东接到刘少奇从国内发来的《关于中苏两国在新疆设立石油公司的报告》。

“报告”写道:

毛主席:

此次由彭德怀同志带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议定在新疆设立金属与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协定草案,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与苏联政府亦议定大体同样的协定草案,以便利用苏联资本,开发新疆资源,发展新疆生产。这两个协定大概内容如下:

1、公司业务为,在新疆境内寻觅、探测、开采、冶炼有色的及稀有的金属,在中国境内及境外销售产品,或寻觅、探测、开采石油煤气并提炼油料销售产品;

2、资本双方各半,净利平分,但中国之资本以地段及为建筑工厂与房屋所需之建设材料估价交付,苏联之资本则为公司营业所必须之设备材料及运输工具估价交付;

3、公司负责人及职员中苏各半,如中长铁路一样;

4、公司产品向中国政府交付一定的捐税,双方均得向公司购买产品的一半,其价格照成本加百分之六的纯利;

5、公司经营时间为45年。

这是一种租让的或是中苏合办的企业,而中国从中得到一半的利益。但期限似乎定得太长,以定为20年或25年为宜。请你考虑是否即由你向苏联方面提出这个问题,进行商谈。在原则确定后,具体条文则交外交部与大使馆谈判。

又,这种事也可能不只在新疆,不只和苏联和各民主国家,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可能合办这种企业和工厂,甚至帝国主义国家内的团体和资本家也可能要求来办这种工厂和企业。但我们如果不主动表示要苏联来办,苏联是不会要求我们来办这种事业的。现新疆同志则要求苏联来办,我们是否向苏联做这种要求,请你考虑决定。此间同志认为是可以做这种要求的。

刘少奇

刘少奇的这封报告,是和彭德怀上报党中央及中央领导的书呈一起送给毛泽东的。

毛泽东阅读了报告以及附件之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新中国这个烂摊子,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真是要人没人,要物没物,发展经济可谓举步维艰。

而在这些困难中,最不好克服的还是技术的缺乏。多年来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伟大的中国人民把主要精力都发在了进行不懈的斗争上,发展生产的技术基本没人去关注,当时的形势普通人民也没有能力去关注。

现在战争结束了,人民解放了,但建设祖国的技术人员却一时间难以培养出来。

但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不等人的,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尽快扭转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才能赢得民心,造福于民。

思索良久,毛泽东挥笔在报告上做出如下批复:

这个报告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于是,在毛泽东的这个批复下,争取苏联援助的谈判进度加快了。

中苏达成石油开发协定

1950年初,遥远的莫斯科依然是天寒地冻,厚厚的积雪笼罩着庄严神圣的克里姆林宫。

接到刘少奇报告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问题,与斯大林进行认真磋商。

会谈中,毛泽东态度诚恳地向斯大林表明,中国政府希望与苏联进行石油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开采合作。

对此,斯大林则明确表示同意。

两位国家领导人最初的磋商成为后来中苏两国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司”的良好开端。很快,按照“平权合股”原则,合作的具体谈判开始了。

1月30日,新疆省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中共新疆分局委员、宣传部长邓力群等人奉命由乌鲁木齐抵达莫斯科,同苏方就两国在新疆合办石油股份公司和金属股份公司进行谈判。

1950年3月27日,经过两国政府多方、多次洽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发表《中苏两国创办石油股份公司、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协定》的联合公报。

公报内容如下:

1950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签订了关于创办两个中苏股份公司的协定,一为石油公司,一为有色金属公司。两个中苏公司均按平权合股原则组成,其目的在于协助中国工业之发展及加强中苏两国间之经济合作。

石油股份公司之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进行探测、开采、提炼石油及煤气。有色金属公司之任务,则是在新疆进行探测及开采有色金属。上述两公司之产品由中苏双方平分之。公司之开支及其所得之利润同样亦由双方平分之。公司之所领导,由双方之代表以轮换制之程序进行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