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开发加密软件,居然赚了上百万

5.开发加密软件,居然赚了上百万

在武汉大学,雷军是出了名的“电脑迷”。他从第一节计算机专业课开始,就完全迷上了电脑,其热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着迷过的集邮和围棋等。自从迷上电脑后,雷军似乎没有了其他的爱好,电脑甚至成了他当时生活中的唯一。他不再拥有在宿舍里漫无边际侃大山的闲暇,也不再拥有在图书馆里东逛西看的情趣,更不再拥有上晚自习的宁静和周末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浪漫,为了学电脑,他甚至不惜经常起早贪黑。

雷军学电脑,是从在武汉大学里“泡机房”开始的。那时,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机房内的PC机仅有15台,学生上机非常紧张,总是排号争抢机位。雷军解决上机问题的诀窍,就用一个“泡”字。他每天都待在机房里一直守着,总是希望别的同学不来,以便能够顺利地得到机位。有时占不到机位时,一旦有同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雷军就会借机会指导一番,过过使用电脑的瘾。实在捞不着机位的时候,雷军也会坐在某一位同学的身边看热闹。后来,雷军因为到机房去得太频繁,以至于后来机房管理员见到他,甚至不问雷军有没有上机票,就往外轰他。

那时,雷军就觉得学电脑太不容易了,以至到现在电脑随便用的时候,一旦玩玩游戏,仍然觉得太浪费时间了。而当雷军进入武汉电子一条街后,就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下子让他拥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不久以后,他随意进入一个店面,就可以过上使用电脑的瘾。

1989年3月,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雷军认识了在武汉计算机行业非常有名气的人物王全国。这时的王全国,刚刚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专业毕业,并留校担任工程师,在武汉测绘测大学所办的卖电脑的公司里负责技术工作。后来,王全国于1992年加盟了金山软件,担任北京金山软件的副总经理;1997年至2003年,担任Sino Map Press的副总编辑;2003年,再次回到金山软件,担任副总裁和首席资讯官。

很快,雷军就与比他年长四岁的王全国成为最好的朋友。后来,雷军常说,能够认识王全国,是他生命旅途中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正版软件渠道,没有互联网,根本没有软件流通的正规体系,所以,搞软件就像赶集一样,爱好者之间经常聚在一起交流交换。而王全国所在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所办的卖电脑的公司里软件最多,几乎成了电脑软件的集散地和中转地,雷军与王全国经常交换软件,慢慢就混熟了,渐渐成为好朋友。

当时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雷军感觉,在学校里想学的东西都学得差不多了,心里萌生了一种特别强的表现欲望。雷军琢磨,自己可不可以写点什么软件,让大家都来用。他认为,在国内做软件,一定要掌握中文处理和加密这两项最关键的技术。中文是中国软件开发的障碍,它使中国用户不容易同步享受世界最新的软件成果,同时,中文也是中国软件产业的天然壁垒,一个不是在汉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程序员,很难突破这个壁垒。所以,中文会保护中国软件产业,这也是中国软件市场的希望所在。加密技术是产品销售的保证,而国内盗版严重,不加密的软件,当时没有经销商愿意卖。

为了以后写软件比较方便,雷军开始考虑写一个加密工具。1989年5月,雷军就完成了软件加密工具的一个雏形。1989年8月,雷军和王全国正式联手,合作开发加密软件Bitlok。

雷军虽然与王全国的工作风格不同,但两个人相互配合得很好。雷军写软件,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速度很快,在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正。而王全国则是先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窍门,然后再动手,速度有些慢,但可以避免出错。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合作起来双方可以互相促进,彼此之间优势互补。

其实,雷军已经完成了加密软件的内核,但对自己的软件缺乏商业意识,而王全国正在研究加密软件的界面,于是,两个人开始联合推进。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几乎忘记了休息,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编码、测试、界面设计以及说明书等工作。这款加密软件,在中国加密软件领域获得了极大的赞誉,成为国内几个著名的加密软件之一,同时也是雷军的第一个商业软件。

那时,雷军和王全国还有自己的公司,但无法在软件上署上公司的名字。情急之下,王全国想到武汉正在放映罗马尼亚影片《神秘的黄玫瑰》,就建议将软件署名为“黄玫瑰小组”。从此以后,在两个人的软件作品里,经常用“赠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这句话作为标准签名档。Bitlok发布后,获得了同行不少的赞誉,“黄玫瑰小组”也开始有了名气。

在雷军的眼里,Bitlok这个版本还不算成功,但却激起了他开发商品软件的热情和信心。当时,他踌躇满志,硅谷英雄的故事时时燃烧着他的胸膛,他经常梦想着有一天能创建一个一流的软件公司,满世界都用他的软件。于是,他自嘲Bitlok只不过是一个“雕虫小技”。让雷军没想到的是,后来Bitlok卖得很不错,他们居然赚了上百万元,成为雷军人生赚到的第一桶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