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眼前仿佛展开了一个画卷,皎皎明月,云山掩映,月色时而清亮时而斑驳,一人立于天地之间,大须飘飘,衣袂飞扬,恍若仙人。
古往今来仅此一人,独行驰骋于天地间,把酒作乐,与明月为伴。权势为何,金钱为何?一切皆为身外之物,活在自由与自我造像之中,是为谪仙人。
明月对世人,尤其是诗人来说,是神秘的、令人心驰神往的,世人不禁发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浩瀚苍穹,唯有着一轮明月最为耀眼,这该是怎样的奇迹。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带三分醉意,笑问苍天。
如此直指苍天的气势,这便是仙人了吧,所以能当得起诗仙称号的,数千年来仅李白一人而已。
他这一生,得到的很少,留下的却很多。时至今日,有多少人心中的盛唐,是李白的盛唐。他大袖一挥,研磨挥洒,便是一段耀眼的历史。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诸多作品世人皆知。有人称之为狂妄,有人赞之曰洒脱,在唐朝本已如此开放自由的风气下,李白的个性还是如此突兀地展现出来,仿佛每次呼吸都在传达对于传统束缚的反抗,对于高官权贵的藐视。
李阳冰《草堂集序》记之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李白生于公元701辛丑年,其父李客,为任城尉。《把酒问月》这首诗作年不详,题下注为“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知是应友人邀请而作,通常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
纵观李白生平,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初进长安,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却始终不得赏识,此时的李白有些心灰意冷。虽然此时李白极不得志,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对于李白来说是前辈,李白自然前去拜访,并呈上诗赋作品。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后,十分赞赏,讶异地说:“你莫非是太白金星下凡?”自此,贺知章称之为“谪仙”。
此次长安之行,虽甚为失意,却也因得到了贺知章的赏识收获不少。之后,李白离开了长安。
而就在李白离开长安的几年后,李白得到了道士吴筠的引荐,再加上贺知章对其的赞誉,再一次来到长安。这一次,唐玄宗看中了他的才华,予以重用。李阳冰《草堂集序》中提到此事时说“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李白对于社会事务的独到见解令唐玄宗大为赞赏,于是让李白供奉翰林,虽然这个管委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并不能实现什么宏图大志,但在他人眼中,李白已是平步青云、顺风顺水,自然而然地,羡慕和妒忌的眼光聚集到李白身上来。久而久之,不会官场争斗的李白在政治与人心的双重夹击中对官场失望了,政府的黑暗自己无力改变,却要时时承受着同僚的排挤和诋毁。李白何许人也,仗剑把酒天下,谁人能束缚他、诋毁他?于是李白书《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以表请辞之意,而恰巧就在此时,玄宗下令赐金放还李白。
于是在天宝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行至洛阳。此次出行,意料之外的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诗仙和诗圣再次相遇。此时的李白没能建功立业,但已凭借才华名扬天下;而此时的杜甫,青年才俊,困守洛阳。两人虽有不同的身份地位,但一见面即有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感情。于是在未来的几年间,两人相约,在各地开始了访道求仙的旅程。
而这首《把酒问月》,就是作于这个阶段。这首诗深刻体现了对宇宙积极的探索,对世界有意识的思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一句颇有寻仙问道的气息,把酒言欢中,抬头忽然看到无尽苍穹,被其深邃吸引,不由得看的入了神,放下酒杯,整个心神漫游至宇宙中去。李白到底是浪漫之人,自顾自的开始与苍穹对话,与明月相邀。你从何而来?你的存在始于何时?在问天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问自己。这个时代是繁荣的,却也是封建而禁锢的。官场始终容不下李白这样不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始终容不下他这种一意孤行、放浪形骸的人,容下他的地方只有江湖,而有他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
明月始终是古往今来人类的梦想,传说中嫦娥吃了长生不老之药飞升明月成仙,明月变成了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但是无论人类如何追随,月光始终清冷,如明镜高悬,追而不得,好似无情,却又伴随着夜行的人们岁岁年年。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皓月如同明镜,如水月光飞泻而下,月光中沐浴着朱红的门扉,月光轻盈得如烟一般,相映成趣。世人眼中的月光柔软近乎妩媚,似在游曳,似在飘荡,如烟如雾,沐浴在月光下,仿佛进入了修道成仙的境界。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不禁感慨月升月落,不知踪迹,一个恍惚间,高悬天空的明月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浮云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万物皆与人相似,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知不觉间,岁月流逝,还未等看到时间的痕迹,便一去不返。人生在世,时光蹉跎,这是无奈而又无法抗拒的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人生在世悲寂寥,短短几十年也难免孤独,何况身处清冷月宫,长生不老的嫦娥呢?春去秋来,玉兔始终重复着捣药的动作,仅有它与嫦娥相伴。深邃的夜空,放眼望去没有生命的痕迹,嫦娥该有多么的孤寂?神仙如此,人类亦如此。半生郁郁不得志,雄心和抱负未能实现,又厌倦于世人的阿谀奉承,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自己与那月宫中的嫦娥,一定有着相同的孤寂吧,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衷肠。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两句诗回环错综,一语道出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高悬天空的这轮明月照耀着千秋万代,但物是人非,世代更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稍纵即逝,而明月却存在了一年又一年。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人的一生一晃而过,如指间流沙、东流江水,然而明月亘古不变。相比之下,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过是一粒细沙。思绪至此,心中涌上一丝无助,自己左右不了时间,左右不了时代,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朝廷腐败,世人愚昧,而只能叹息作歌。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愿每当我对酒当歌之时,都能有明月相伴。李白的诗句中,与明月共欢共饮的诗句颇为丰富。夜色下对酒当歌,便吟出“举杯邀明月”;与友人作别,便吟出“与人万里长相随”;怀古伤今时,便吟出“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在古人眼中,可以代表离别,可以映衬失意,可以思人思乡,可以抒发壮志。
李白不仅是诗仙,还是酒仙,又一生与月有缘,其众多诗作中望月有感的作品数不胜数。关于李白的仙逝,有一种传奇的说法,李白醉酒后乘一叶扁舟行至江心,忽见水中明月,月光随着湖水起起伏伏,柔软得如同女子的纤纤细手,见此情形,他把一切世间烦心事都抛之脑后,满目月光的清凉,水中的明月越看越真实,李白伸出手去,想拥抱那一轮明月,却飘飘忽忽跌入水中,追随那皎洁的月光去了。这对一个浪漫一生的世人来说,大概是最好的告别方式了吧,追寻一生,终于在最后触碰到了伴随自己仗剑行天涯的月光。
李白的一生,之于中国历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之于绚丽浮华的大唐,是不染尘埃的笔墨丹青。李白生来便是传奇,他虽以诗词留名青史,但是,在剑术、道术方面也是极少有人能与其相比,其剑术在唐朝仅次于裴旻,位居第二。
时间是风沙,历史无数的零星片段都被带走,而李白,是风沙中屹立不倒的雕像。无论过去十年、百年、还是千年,他的形象都如同刚刚完成的工笔画一般鲜明。画中他须髯飞扬,迎风而立,这样的姿态,保留了千年。
这样的一个人,有剑,有酒、有诗,独自行走江湖,路遇三两知心朋友。
这样的一个人,既然无法融于如此厚颜的官场,那就拂袖离去,不被世事沾染。
这样的一个人,时而高傲,时而洒脱,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理想与自由。
这样的一个人,看透了世事便毅然抽身而出,醉心于山林与江河,四海为家。
这样的一个人,他本身,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