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隧道,意象的国度——《千与千寻》

完美的隧道,意象的国度——《千与千寻》

电影《千与千寻》是在二〇〇一年的夏天公映的。

当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刚在那年春天逃离研究室。只因为我缺少那种紧追教授不放、说出“请让我在这里学习下去”的饥渴求知精神。如果教授是汤婆婆,我恐怕已经被他变成一捆干草,给马术部的马儿当饲料吃了吧。

我压根儿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彻底穷途末路了。

那是我继高考复读之后,人生的第二度“空白期”。在那段与社会联系薄弱,只有妄想与不安在持续膨胀的时期里,我仿佛体验了一场自发的“神隐”[1]。我就是在那样一个夏天邂逅《千与千寻》的。那时的我被吸引到隧道另一边的奇妙城市去也无可厚非。

在那两年后,我开始发表小说。小说中描写的那个或许该称作“冒牌京都”的诡异世界,无疑是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

完美的隧道

这部电影的开头简直美妙到令人啧啧赞叹。

电影从主角千寻与父母一起乘坐汽车前往即将搬去的小镇开始。走错路的他们在森林深处发现了一个昏暗的隧道。

而隧道的另一边则是另一个奇妙的城市。

父母在无人的饮食店擅自吃了起来,目瞪口呆的千寻只得独自在那城市里徘徊。接着,她来到架在澡堂前的桥上,邂逅了一名少年。少年告诫她“快回去”,她就立即折返,发现父母居然变成了猪的模样。然后一转眼太阳就落山了,城市中点起夜间的灯火,怪异的身影开始到处乱窜——

即便是现在开始看这部影片,也会被那隧道吸引到另一边去。这一切刻画得实在太过流畅,看着看着便觉得一切都仿若理所当然,这已经称得上魔法了。我还没有见过其他电影从一开始就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首先,我在标题出来的时候就感到了惊喜。

画面上绘制的是一片位于高地的新兴住宅区。千寻一家人似乎正要搬到那片住宅区去。既然是开辟了丘陵地形建造的住宅区,估计名字也叫“××丘”之类的吧。崭新闪亮的新房子一定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山丘上。

那也可以说是我曾经历的原始体验。

我从大阪搬到奈良的时候,正是小学四年级的夏天。年纪大概比千寻还要小一点。

那个镇子位于大阪与奈良县的交界处,类似卧城。过去是覆盖着森林与原野的丘陵地区,后来开垦出一片名叫“××丘”的住宅区。直到我高中毕业去京都上大学之前,青春期妄想力达到顶峰的时期都是在那个小镇度过的。

从高地沿着山坡往下走有一条河,两侧都是绵延的农田,净是一派旧式农村风景。神武东征时期,从九州而来迎击天皇的“长髄彦”传说,就是母亲眺望着河畔风景时讲给我听的。我们居住在凭空从丘陵地区出现、毫无历史渊源的住宅区,但身旁就有与《古事记》传说相关联的奈良风光。

新兴住宅区与旧城镇的交界处有着神社与寺庙。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新兴住宅区就是将昔日背负着神社佛阁的丘陵林地开辟出来建造的。新镇区与老镇区的交界处有着错综复杂的陡坡与小道,往往通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高地上是新兴住宅区。

·平地上是历史悠久的镇区。

·中间是神社佛阁。

这就是我在当时用身体记住的简单法则。

“我们走错到下面一条路了。”

千寻的父亲在影片开头处说的这句话就暗示了那种位置关系。来自平地区的他们在前往高地住宅区的过程中,在岔路口过早地转弯了。那里并非高地也并非平地,那里是神社佛阁所处的区域。森林深处有个通往奇异世界的入口,是再自然不过了。

“通往奇异世界的入口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年幼时主导着我的感受。

这种感受日后在我心中不断膨胀,以至令我拒绝接受真正的现实,最终让我变成了小说家。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父亲。

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出门“冒险”。我们会在附近一带漫步,或是开着车兜风。有时还会翻过围栏进入森林深处,或者把车开进迷宫般的窄路,结果进退两难。每当进行这种小冒险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这条路通往奇异世界的话会怎么样”,朝着空想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那时起又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的家父总因为培养出我这个整天写小说的空想家而唉声叹气,却没想到是他自己撒下了让空想家成长的种子。为人父母总是不知在何时就把孩子“教育”出来了。

父亲是个路痴,而我是个空想家。两个人都是迷糊鬼,沿着森林中的陌生道路行走时,会渐渐不知自己身处何方。萩原朔太郎的《猫町》中所描写的方向感丧失会时常发生。我喜欢极了那种茫然的不安与正在靠近异世界的昂扬感。虽然有点害怕,但是父亲也在一起,应该没事吧?有点想回去又不太想回去……怀着这种心情四处徘徊了一阵子,往往会来到自己很熟悉的地方。还以为已经来到了很远的地方,没想到其实近得很。既觉得惊喜,又觉得有点扫兴。

在电影中,千寻一家穿过晦暗的隧道之后,来到了窗口有淡淡光芒照入的一个候车室似的房间。千寻一家听到了列车的声音,就放心地认为“车站也许就在附近”。

影片给人一种并没有误入异世界,而是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就是“搞什么嘛”的那种感觉。我和父亲完成一次小冒险时放下心来的感觉与此十分相似。然而我和父亲平安回到了家中,而千寻一家人则去了隧道的另一边。因此,在这个场景中听到的列车声就具有截然相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唤起日常感受的信号,另一方面是进入异世界的预兆。

小时候与父亲一同冒险确实很愉快,可因为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基本上总是战战兢兢的。尤其是翻越围栏的时候更是如履薄冰。我最难忘的就是自己胆怯地说“随便进去会被人骂的”,而父亲却说“被骂也没事,道歉就行了”。父亲的说辞实在是强词夺理。我害怕的是“被骂”这件事本身。可父亲根本没理解问题关键所在。我真想争辩一句:“不是这个意思!”

意外闯入隧道另一边的奇异城市后,千寻的父母就在无人的饮食店里自作主张吭哧吭哧地吃了起来。千寻说着“店里的人会生气的”一口都没吃,而她的父亲则说“没关系,有爸爸在”。这个场景总让我回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被骂也没事,道歉就行了”。

看到千寻父母擅自开吃的场景,一定有很多人会想:“这父母也太蠢了吧?”而我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父母,在孩子眼中总会有如此愚蠢又贪得无厌的瞬间。“这是灰浆造的吧。”“是主题公园的残骸吧。”大人们会漫不经心地对神秘事物下定义,根本不去理解孩子为何慌张。也许说出“被骂也没事,道歉就行了”这句话的父亲也跟他们一样。如此理解的话,我父亲要是误闯入异世界,或许也免不了变成一头猪吧。其实,那不过是大人展现给孩子的众多表情之一。它无法概括大人的全部。大人与小孩之间的界线也从来不是那么清晰的。

那么,我写了这么多字,到底在写些什么呢?

我写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头究竟是多么出类拔萃。

这个完美的开篇,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位于新兴住宅区与历史悠久小镇的夹缝中所存在的异世界入口。随着靠近异世界,那种揪心又兴奋的感受如同能亲手触摸到一样具体细腻,而这一切都是在令人瞠目结舌的极短时间内描绘出来的,电影也就此开始。

我第一次迷上宫崎骏的电影,是刚好搬迁到奈良那阵子。我看了电视上放的《天空之城》,觉得从未看过这么有趣的作品。之后就依次把《风之谷》为首的其他宫崎骏作品都看了一遍。

宫崎骏作品常被称作“幻想”电影。

可是我从小时候起就对幻想有一种顽固的个人定义,我不觉得宫崎骏作品是幻想。对我来说,“幻想”就是自家附近有个异世界入口的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因为某种机缘会意外去往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也就是说,只有当重现自己即将遭遇“神隐”的那种感觉,才算是我心目中的“幻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