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在日本度过了十年的时光,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小说、戏曲,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涉猎了西方与日本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8年6月,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又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是主要发起人之一;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郁达夫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抗战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岛武吉丁宜近郊的荒野中。胡愈之评价郁达夫:“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强有力地表现出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郁达夫的散文时常透露出忧郁感伤的情调,这是其写作的一大特色。另外,郁达夫的散文每一篇都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时局当中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在他创作的后期,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形势,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的热情去鼓舞广大同胞坚决与日寇战斗到底。
郁达夫散文的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胸怀磊落,坦白诚挚;格调上注重抒情,富有诗的韵味。他的散文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字里行间,人们能够感悟出他那真挚而丰沛的情感,并深深地被他的热情和作品中的诗意所打动。